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419135
  • 博文数量: 430
  • 博客积分: 9995
  • 博客等级: 中将
  • 技术积分: 4388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5-24 18:04
文章存档

2013年(1)

2008年(2)

2007年(14)

2006年(413)

分类:

2006-06-09 08:36:41

近年以来,我一直想寻找一种新的表现历史的形式,作过不少的尝试,其中的曲折,一言难尽,最后归结为一种具体的想法,将汉帝国的历史作综合性的叙述,追求有人物有过程的历史,在汇通各种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力求史学、文学和思想的溶合。
  刚刚完成的初稿,就是新尝试的结果,书名暂定为《新战国时代的英雄豪杰》,算是第一卷的上册。写法上似乎与历来的写法不同,将叙述、论述、解读、考察和感想都一锅煮了,有点不伦不类。自己看来,史事的准确可靠,史论的甄别选取,是有研究根据的,考古发掘的材料和现场,实地考察的风闻和观察,也是尽了力所能及,至于超越时空,连接古今的实感,生动有趣,能够为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所接受的通俗易懂,只能算是追求而已。
  第一卷上册一共有八章,各章标题暂定如下:一、战国时代的刘邦,二、帝国时代的刘邦,三、始皇帝之死与三头政治,四、秦之失政与叛乱蜂起,五、章邯崛起与战事起伏,六、项羽崛起与巨鹿之战,七、秦朝内纷与刘邦西进,八、秦帝国的灭亡与西楚霸王。由标题大致可以看到,本书从刘邦诞生开始,一直写到秦帝国灭亡,在时间的设定上,以汉帝国的创始者刘邦为经线展开,在内容的选取上,并非写成刘邦传,而是力图在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现各路英雄豪杰的群像。
  本次发表的是本书的第一章“战国时代的刘邦”,共有十二节,各节标题如下:                
  一、历史的错觉,二、平民家世,三、出生的神话与野合的民俗,四、访丰县龙雾亭,五、公元前256年以后的战国世界,六、沛县山川地理,七、从模范少年到浪荡游侠,八、战国时代的游侠之风,九、游侠的风范-信陵君无忌,十、游侠侯赢、朱亥、张耳,十一、游侠刘邦,十二、拂臣艰险论,由标题大致可以看出内容和形式来。
  本书的写作,毕竟是实验性的尝试,有意识的追求,究竟能够达到什么程度,主观的意图,是否能够获得客观的效果,都得由读者来评定。毕竟是有些不伦不类的试作,不知道应当归属到哪里?无所适从之际,承蒙“象牙塔”网主陈爽大兄好意,愿意提供一块园地张贴小文,并嘱我写一缘起和追求。缘起和追求,本来不是现在说得清的事情,不敢不从命,只能就眼下想到的,匆匆写出一点来,算是之一。不过,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同时有铺垫性的先导研究和整理,选取过其中的一部分,以论文的形式作了发表,全部内容有意在本书的下卷完成后单独集成刊行,作为本书的研究篇。研究篇中有的篇章,直接间接地涉及到本书的缘起和追求,我想不妨介绍其中已经发表的两篇,来为本书的缘起和追求作一点侧面的补充。
  今年八月,秦汉史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呼和浩特召开,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陕西师大召开,我有幸参加两会并作了研究发表。秦汉史年会的发表是“补《史记》赵高列传-兼论始皇陵铜车马御手为中车府令官属”, 由出土资料看赵高生平,补充文献记载的欠缺,为赵高作传。本书第三章所叙述的秦王朝政治三头之一,中车府令赵高其人其事的根据,概出于这里。关于赵高的生年,学史出仕,考试入秦宫为尚书卒史的经历,以及他不是宦阉的叙事,都有研究的根据。研究不同于叙事,却是叙事得以立足的根基,基于史实的叙事,是我所追求的综合历史叙事的基点。司马迁会的发表是 “论《史记》叙事中的口述传承-司马迁与樊他广和杨敞-”(1)。在文章中,我考察了《史记》名篇“鸿门宴”和“项羽之死”的史料来源,确认它们分别来源于事件的当事人樊哙和杨喜的家传口述,不仅文辞生动壮美,而且史实确凿可信,堪称历史叙事的典范。在文章的最后,我有如下的结语:
  “《史记》是文学和史学尚未分家时期的著作,文学和史学的分家究竟是有助于史学的进步还是有损于史学的发展,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也可能是好坏参半的事情。对于倡导科学史观,视史学为科学,极力引导史学向科学靠拢的学者来说,文学和史学的分家,为史学的专业化、规范化、精确化创造了条件,功不可没。不过,文史分家以后,史学日渐失去人文精神,趋于枯燥乏味,脱离一般的读者遁入专家们的殿堂,曲高和寡,领地萎缩,也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以为,历史学不是科学,而是人文学科。在历史学的基本要素之时间、事情、空间和人当中(2),人是连接其他要素的根本,失去了人文精神的史学,宛若失去了灵魂。史学人文精神的衰退,连接着史学对于人世关怀的冷淡,也连接着世人对于史学的疏远。古来历史学的主流,是历史叙事。历史叙事,是基于史实的叙事。作为历史学多年来引进科学的结果,史实的确认和精确,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叙事的忽视和无力,也成了沉重的弊端。今日重读《史记》,赏读和考量鸿门宴及项羽之死的名篇,在确认史事可靠之余,再次感叹太史公叙事之良美。精彩动人的叙事,有根有据的史实,史学和文学间的关联和矛盾,正是史记永远魅力无穷的根源。我心目中史学的楷模,其一端就在这里。”
  上述结语,固然是我重读史记的抒怀,也是我对如何表现历史的感慨,或许,本书的缘起和追求,也可以由此看出一个大致的方向和轮廓来。

(1)该文将发表于《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四辑。
(2)笔者关于该问题的基础研究论文《历史释义》,将发表于《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
     


                战国时代的刘邦      
                
                一  历史的错觉

  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一种印象上的错觉,秦始皇赢政和汉高祖刘邦,仿佛是隔世的两代人。
  考究起来,这种错觉的产生,在于我所阅读的书籍和所接受的教育。浏览教科书,翻阅文献论著,秦始皇建立秦帝国,汉高祖建立汉王朝,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汉高祖灭亡秦国再封王侯,二人确是活跃于不同时代的不同历史人物。不过,当我自己著书教人,试着对这两位历史人物作仔细的考察时,才发现事情并非尽是如此。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汉高祖生于公元前256年,他们之间只有三岁的年龄差。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享年50岁,汉高祖死于公元前195年,享年62岁,他们曾经在同一天空下生活了四十七年。以自然年龄论, 赢政和刘邦是同一世代的人,隔代的印象,应是时代区分割裂人物,历史观念影响历史时间的结果。
  在刘邦与秦始皇共生的四十七年间,历史经历了战国和帝国两个时代,七国争雄延续三十余年而一统结束,秦帝国强横十余年又频临崩溃。刘邦四十七岁起兵反秦时,人生已经过去了大半,他的前半生,都是在战国时代渡过的,他的人格和思想,与他的同时代人一样,都是在战国末年,由当时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精神抚育定型的。入秦以来,受帝国时代世风变化的影响,一代人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风貌有所变迁,然而,秦末之乱爆发,保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战国时代的历史记忆复活,刘邦与同时代的英雄豪杰们一道,恢复战国,复兴王政,承前启后,复旧革新,一同开创了新战国时代的历史局面。
  这些年来,有关汉高祖刘邦的传记出了不少,林林总总,良莠不齐。也许是出于史料的限制,也许是受到历史时间割裂的影响,往往是叙述秦末不谈七雄,考察刘邦无视战国,对于深刻影响了刘邦一代人的战国时代,似乎缺少应有的关注。我从刘邦开始,追述新战国时代的英雄豪杰,探寻他们的踪迹,回首到战国末年的人情风土。
     
                二  平民家世

  汉帝国的创建者,汉高祖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他的出生地,是属于楚国的沛县丰邑中阳里,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丰县一带。
  刘邦本名刘季,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下层平民家庭。他的父亲被称为刘太公,母亲被称为刘媪。刘太公,就是刘大爷,刘媪,就是刘大妈,都不是名字,而是下层社会的俗称。想来,当年都是随便起的名,一、二、三、四排行,鸡、狗、猪、羊别名,或许太公和刘媪本来别有不太雅驯的名字,到了儿子刘季发达作了皇帝,旧名难免丢人显眼, 上不得桌面,反不如刘大爷,刘大妈来得洒脱亲切,上上下下挑不出毛病,于是就如此沿袭下来,被写上了史书正史。刘太公兼顾农商,长于理财置业,在丰邑乡镇上算得上是家境殷实,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为人豁达,睦邻乡里,对于沽酒卖饼,斗鸡蹴  球的市井生活情有独钟,日子过得滋润有味,用当时社会的话来说,算是地方上父老一类的人物。刘太公是一直活到高帝十年才去世,沾儿子的光,加了太上皇的封号,很享了些晚年的清福。刘太公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叫刘伯,二儿子叫刘仲,刘季是老三,另有一位小儿子叫刘交,与三位哥哥不同母,家庭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伯、仲、季是兄弟排行的通称,刘伯、刘仲、刘季,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刘大、刘二、刘三,俗气是俗气一点,与刘大爷、刘大妈的家庭背景倒是一致协调。
  大哥刘伯是老实本分的人, 饲养务农,勤劳耕作而家境不乏,很得刘太公的喜爱和厚望。刘伯死得早,留下了大嫂和儿子刘信单独生活。青年时代的刘邦,游荡厮混, 不务正业,常常带领一帮三朋四友到大嫂家混饭寄食,事多人杂,次数多了,难免惹得大嫂讨厌心烦。于是某天,当刘季一帮人又吆三伙四地跨进大嫂家院门时,只听得一阵洗锅声传出来,宾客朋友们纷纷散去,刘邦扫兴进屋一看,锅中尚有饭菜,知道是大嫂使的坏,从此怨恨大嫂,不再往来。刘季发迹作了皇帝以后,对于其他兄弟亲戚都有王侯的封赏,唯独对于大哥家没有表示。后来,刘太公直接向刘邦提及此事,刘邦怏怏说到:“并不是我忘记了,实在是大嫂当年不地道。” 经太公一再说情,刘邦终于碍不过一荣俱荣的亲情,追封大哥刘伯为武哀侯,以刘伯的儿子刘信继封为侯,不过,侯名很特别,叫作羹颉侯。羹者,锅中饭菜也,颉者,用勺刮锅也,羹颉侯,就是饭菜刷锅侯,光亮亮的行头,偏要给你撕个露丑的口子,安了心忽悠人。大凡人发了迹,周围都是利害,真心难见,性情的流露,往往显现在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应当中。刘邦对于微时的旧事,是一一记了帐的,一顿饭的恩怨,他要报回来,当年难堪受的气,如今要还回去,倒是很有一点天真的人情。
  二哥刘仲同大哥刘伯是同一类型的人,也是勤苦耕耘,小康殷实。刘伯死后,太公将刘家的希望,自己未来的依托,寄望在了刘仲身上。刘季起兵后,刘仲没有跟随出去,一直留在老家伺候供养刘太公,大概后来也同太公、吕后等一同被项羽扣压于军中作了人质,很是受了些苦,直到高帝五年,楚汉和谈成功才被释放。刘邦作了皇帝后,刘仲改名刘喜,被封作代王,酬谢他看家养老的功劳。刘喜生产持家是个本分人,实在不是作国王的料。代国在现在的山西省北部,邻近匈奴,刘喜作了代王不到一年,匈奴兵打来,他就弃国逃到首都洛阳,虽说没有被深究定罪,作国王是不合适了,经过赦免,降级封为合阳侯,衣食租税,安安稳稳地在领地上过日子。刘喜于惠帝二年死去,比刘邦多活了两年。刘喜碌碌一生,没有什么值得多说的事,他的儿子刘濞,就是景帝时期掀动七国叛乱的吴王,在历史上却是声名昭著,这已经是后话了,我们将来再来细谈。
  幼弟刘交,有字称游。刘交与刘伯、刘仲、刘季不同母。他的母亲,大概是刘媪死后太公另外续的弦妻,比刘大妈有文化,人也年轻得多。或许是母方的因素使然,刘交名字不俗,也有字号,他在务农置产上没有可以称道的事情,却是好书法,多材艺,兴趣和才能在文化艺术上。刘交年轻的时候,广泛交游,与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穆生、白生、申公等人一同在大学者浮丘伯的门下学习,直到秦始皇焚书时方才散去。浮丘伯,是战国末年大名鼎鼎的著名学者荀子的门人,学识广博,尤其精于诗经之学,在学术史上也是有地位的人物。刘交比刘邦要年少得多,他死于汉文帝元年,已经在刘邦死后16年,他大概要比刘邦小十岁以上。四兄弟中,刘交与刘季习性相近。刘季起兵后,刘交一直跟随在身边,在三哥身边进进出出,充当联络内外的机要秘书,最为亲密。刘邦作了皇帝后,刘交被封为楚王,延续青年时代的喜好,以礼贤下士,奖励学术著称,这也是后话了。
         
                三  出生的神话与野合的民俗

  刘季的母亲刘媪过世得早,有人说是死于刘季起兵反秦的时候,我想是还要早得多,因为《史记》和《汉书》在秦末之乱的事情中完全没有提及到她。高帝五年,刘邦即了皇帝位,曾经下过诏书,追尊刘媪为昭灵夫人,除此以外,史书上就没有正二巴经的象样记载。不过,刘媪毕竟是高皇帝的生母,生母的一生可以不见经传,皇帝诞生的瞬间却是不可不加以渲染的。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这种说法的本源,就是古来贵族社会的血统论。中国古来的贵族社会,从夏商周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到了刘邦的时代算是走到了尽头。刘邦出生于战国时代的平民阶层,龙凤血统论的说法,怎么也和他的身世合不到一起。前面已经说到,刘邦本名刘季,就是刘老三的意思,作了皇帝以后,名字实在不雅,经过文人学士精心推敲,改名刘邦,邦,就是国,有经邦治国的大名,才可以不负皇帝统治天下的重任,都是事后的追补。刘邦在世时,从来不文饰自己的出身,言行质朴,每每提到何以成了真龙天子时,口口声声老子提三尺剑取天下,这皇帝位子,是骑在马上打下来的。到了儿子、孙子、重孙子的时代,都是依靠血统继承的皇位,没有人再有本事骑马打仗,马上天下的本源渐渐变质神化,血统论的舆论不断创新加强。这个时候再来回忆高祖,编撰刘邦的传记,难免不作些符合时代需要的添加,用现代的专业行话来说,历史总是不断地被重新解释和应时修正。
  司马迁著《史记》的时候,已经是刘邦的重孙武帝的时代,距离刘邦死去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司马迁撰写的高祖本纪说,刘邦出生时有非同寻常的奇事异相。刘邦的家乡丰邑地势低洼,多湖泊沼泽,池塘水洼。话说有一天,刘邦的母亲刘媪在水塘边休息,困顿睡着了,梦见与神不期而遇,一时天色昏暗,雷电交加,刘太公匆匆跑去观看,只见有龙在刘媪身上显现,不久,刘媪有了身孕,生下来的男孩就是刘邦。
  用我们今天眼光来看,人龙交配生子,当然是不可信的荒唐事情。不过,有趣的是,如果我们查阅《史记》记事,司马迁笔下开创王朝的先祖,出生多有类似的神话。殷的先祖叫作契,商王朝的兴起,奠基于契的功业。契的母亲叫简狄,传说她到野外林中沐浴洗澡,有玄鸟飞过掉下蛋来,简狄吞食了玄鸟蛋,受孕生下了契。弃是周王朝的先祖,姜原是他的母亲。传说姜原到野外去,看见巨人的足迹,她高兴而兴奋,踩踏了巨人的足迹,受孕生下了弃。弃从小就继承了巨人的因子,与鸟兽友善,长于农耕,受帝舜的赏识,受封成为周王朝的开祖,也成为农耕之神。秦的先祖叫大业,他的母亲叫女修。大业的出生,与殷的先祖契相通,说是女修纺纱织布,有玄鸟飞过掉下蛋来,女修吞了玄鸟蛋,受孕生了大业云云。
  司马迁生是重事实跑调查的历史学家,是不信怪力乱神的,他记叙殷、周、秦先祖出生的神话,根据的是殷族、周族、秦族古来的记忆传说,有文献典籍的依凭。表面看来,这些记忆传说荒唐不经,留心推究,荒唐不经的内面却包藏着历史的真实。科学地分析殷周秦先祖出生的神话,我们可以确认这样的事实:作为远古以来世代相传的氏族之殷族、周族和秦族,他们最初的男性祖先可以追溯到契、弃和大业,他们最后的女性祖先可以追溯到简狄、姜原和女修。在这个事实后面,我们更可以窥探到远古人类社会变革的信息:女性当权的母系氏族社会,在殷族结束于简狄,在周族结束于姜原,在秦族结束于女修,与此相应,男性当权的父系社会,在殷族开始于契,在周族开始于弃,在秦族开始于大业。在母系氏族社会的群婚制度下,人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只能由母系确认。契、弃和大业,是殷周秦父系氏族社会的开祖,他们以后的世系,由男系确认和排列,他们自己的出生,是只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的。
  刘邦的家乡沛县丰邑一带,司马迁是亲自去看去听去查过的。司马迁在记叙沛县出生的几位西汉开国元老的身平时曾经说到:“我到丰沛一带采风,访问当地的遗老故旧,寻观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的故居,搜求他们当年的逸闻往事,真是闻所未闻,大长见识。”刘邦出生的神话,应该是司马迁在当地采访时听来的民间传说,在表面荒唐的传说后面,是否也隐含着未知的历史真实,留待后来的历史学去解读?
          
                四  访丰县龙雾亭

  未去沛县以前,我结识有几位徐州的朋友,也都是好古的同行,见面不时议论起刘邦在沛县的事情。徐州师范学院的王云度先生在徐州多年,对沛县山川人物了如指掌,他告诉我, 沛县民间,男女风气开放, 野合外妇,是古往今来的常事。刘邦的大儿子刘肥,就是外妇曹氏所生。外妇是婚外的情妇,刘肥是刘邦与情妇间的私生子,刘邦作了皇帝以后,堂堂正正地封刘肥作了齐国的国王,当时当地,没有人忌讳这种事情,甚至流传以为美谈。以此推想,司马迁所采录的刘邦出生的神话传说后面,可能藏有刘邦是野合私生的隐事。有道理的见解,动了我去当地的念头。
  2005年三月间,我徇先人故旧的足迹,到丰沛访古问旧。丰县县城东北两公里的古泡水上,现在的新沙河畔,有龙雾桥遗址,据说就是刘邦的母亲与龙相交合的地方。龙雾桥早年建有庙宇,已经毁轶,现建有两座碑亭,为丰县政府所指定的保护文物。1981年,遗址近处的粱楼村出土两块石碑,一块是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所刻的《重修丰县龙雾桥庙记》,一块是清朝康熙五十九(1720)年所刻的的《丰县重修龙雾桥碑记》,现重刻立于龙雾桥碑亭。《重修丰县龙雾桥庙记》碑的刻主,是景泰年间的丰县县令侯孙。他为求雨重修龙雾桥庙,在桥旁掘得一宋代石碑,是北宋哲宗绍圣三(1096)年的丰县令杜某所立。惺惺惜惺惺,侯孙由此而生物事建筑有终穷,神灵精气不衰灭的感慨,特撰文刻碑,彰显汉高祖生于人龙相遇的旧事:“嗟乎,桥祠一物,固有终穷,而其有云气者,钟于神物,虽久而不衰。况其龙也雾也,乃天地阴阳之全,变化聚散皆不可测,是以龙兴雾氵翁,理势必然,而取以为斯桥之名,断自汉高初生,母遇交龙而得,后基四百年之帝业,岂偶然哉。”“龙也雾也”,龙就是雾,龙雾桥得名的由来,在于龙雾的混沌,水气所聚的天象雾气,演化为为灵气所钟的神怪龙景。龙雾桥,失灵就是浓雾桥。
  我到龙雾桥时,已是夕阳晚照,河畔寂寥,碑亭残破,有船牵动水波渺渺驶过。身临其境,睹物生情,感沛县风土,诚如王先生所言。当年秦始皇东巡,对于楚地男女苟合的淫风,多有所指责,如今沛县地区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上,有男女野合的图像,视儿女间的情事,为人生美艳。想像当年,浓雾弥漫,雷阵雨骤然袭来,有一女一男避雨水塘边,大树下草棚里,天昏地暗,情由雷电点燃,野合随云雨翻转。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太公早有风闻,赶来撞个正着,瞧了个明白,遂留下了后世龙雾的话题。据说,私生子往往聪明强健,因为授精于父母生命激情之时。刘邦个性完全不同于大哥,二哥,刘邦发迹以前一直不为父亲太公所爱,或许与刘邦的出生暧昧不无关系? 刘邦好酒好色,青年时浪荡乡里,胆大妄为,活脱脱一流氓无赖,这种天性的由来,或许不在太公,而在与刘媪野合的精壮汉子的基因当中?
  往事迷茫,古代的事情不得不多多借助于推想。在对刘邦诞生神话的各种解说中,浓雾野合的推断合于民俗学的研究,容易被有科学观念的现代人接受。在远古的氏族传说中,母亲与神怪相结合诞生英雄,是父系不明的古代婚姻关系的遗留, 在近古的民间传说中,母亲与神怪相结合诞生的英雄,或许就是婚外野合的结果。溯源历史,追述先祖,明了今我的由来,是植根于人类本性的思路。古代社会,先祖与神明一体,是今我的保护和精神的归依,子孙后代追踪回忆过去,战战兢兢,敬敬畏畏,当触及到与当今的道德意识相逆相背的往事时,本能无意识地会作委宛的掩饰,曲折的表达,为后代留下须要解说的梦语。近古以来,文化发展规范本能,为尊者讳,为长者讳,成为中国文化避免道德尴尬的传统,伟人英雄,不雅逊的事情,往往不是被隐去,就是被改造。野合的旧闻演化为神合的美谈,司马迁也许心里明白,只是不好点破,毕竟是本朝的开祖,说话要有分寸,叙事须要含蓄。不比两千年后的历史学家说起话来自由自在,可以在追究史事的心思上发千古之未复,用科学历史的方式开启帝王的隐私,逼近历史的真实。

                五  公元前256年以后的战国世界

   公元前256年,是刘邦的生年。这一年,以刘邦的祖国楚国的历法计算的话,是楚考烈王七年,以天子所在的周朝的历法计算的话,是周赧王59年,如果以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的历法计算的话,是秦昭王51年。就在这一年,秦国灭掉了西周,天下失去了挂名的天子。这一年,秦始皇刚刚满三岁,与母亲一道在赵国的首都邯郸作人质。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战国时代的晚期。战国时代,顾名思义,就是列国混战的时代。当时参加混战的国家,主要有七个大国,秦国、楚国、齐国、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时代,虽说是列国混战的时代,不过,看来象是杂乱不清的混战,也是有其来龙去脉的,各国间的离合走向,也并非无章可寻。大体说来,当时混战中的列国,有一个基本的离合关系,叫作合纵连横。合纵连横的纵,是指南北方向, 合纵连横的横,是指东西方向。合纵,就是南北联合,连横,就是东西串连。合纵连横,就是南北联合以割断东西,东西串连以分化南北,讲的是列国间多极外交上的战略谋略。合纵连横的关系,千头万绪,人事纷纭,决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不过,如果我们打开当时的中国地图来看的话,由合纵连横所表达的天下形势大致是可以一目了然的。
  秦国。首都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以关中地区为中心,兼有四川盆地和甘肃宁夏部分地区,位于战国世界的西边。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势日益强大。到了秦昭王的时候,秦国已经成为列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咄咄逼人,持续不断地侵攻周边国家,步步向东蚕食扩张,是天下的西极,列国中的超级大国。
  楚国。以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为中心,是战国世界的南极。楚国曾经强大一时,将势力一直扩张到淮北和河南一带。不过,到了楚怀王的时候,楚国内乱内纷不已,国势日渐衰落。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领军攻破楚国的首都鄢郢(现湖北宜城、江陵一带),占领了楚国西部和南部的大片领土,楚国被迫将首都向东北方向迁移到了陈(现河南淮阳)。从此以后,楚国日渐削弱,失去了扩张的势头。
  齐国。以山东半岛为中心,首都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地理上与秦东西相望,算是战国世界的东极。齐国也曾经强大一时,与秦国东西呼应,各自称霸称帝。公元前284年燕国、秦国、赵国、韩国、魏国五国联军攻破齐国,齐国国势衰退,从此一蹶不振,基本上退出了列国间的争斗,力求自保。
  燕国。以河北北部为中心,兼有辽宁南部,首都在蓟(今北京),是战国世界的北极。燕国在地理上偏处中原的东北,在七国中力量最为弱小。不过,正因为燕国弱小,单独成事困难,更多的需要利用外交手段成就自己的利益,倡导合纵连横的游士说客,常常汇集到这里来。当时最有名的纵横家苏秦,就是在燕国发的迹,齐国被五国联军攻破,就是他为燕国施展谋略的结果。
  赵国。在西秦,东齐,南楚,北燕之间,有韩、赵、魏三个王国。韩、赵、魏三国、都是从原来的晋国分离出来的,又被称为三晋。赵国以邯郸(今河北邯郸)为首都,领土北及于陕西东北部,兼有山西大部、河北东南部,山东东部和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也在其领土内。赵国在三晋当中最为强大。有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赵国率先引进游牧民族的骑兵技术和装备服饰,赵国的军事力量由此称冠各国,长期与秦国抗衡,势均力敌。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展开大战,结果赵军惨败,四十万赵军投降秦国,被秦将白起活埋,从此以后,赵国衰弱,再也没有力量和秦国争夺天下了。
  魏国。魏国的首都在大梁(今河南开封),领土主要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地区和河南省北部的河内地区。魏国国土分散, 西接秦,东南接楚,东接齐,北接赵, 中间与韩国犬牙交错,为四战之国。魏文侯的时候,魏国率先进行改革,国势一度非常强大。然而,公元前342年,魏军在马陵之战中大败于齐国,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293年,魏韩联军被秦将白起击败,二十四万将士阵亡,尔后魏国的命运,就是不断地被秦国攻击蚕食。
  韩国。韩国的首都在郑(今河南新郑),领土主要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国土西接秦国,南接楚国,西北东三面与魏国交错相联。韩国在三晋中领土最小,国力也最为弱小,一直困处于周边大国之间。公元前293年魏韩联军败于秦将白起后,韩国基本上沦为秦国的属国。
  总的来说,公元前256年前后的战国世界,是一强六弱的天下。秦国一强在西,无日无休的东进蚕食,秦国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已经成形。为了便于东进,分断六国,秦国分别与六国各个联盟,对处于守势的六国实施又拉又打的策略,这就是当时连横之策的基本方向。六弱之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在关东,都没有力量单独抗衡秦国,为了阻止秦国无厌无止的侵攻,六国组织南北同盟共同抵抗秦国,这就是当时合纵之策的基本方向。当然,各国之间利害关系交错复杂,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因人成事,因事及人,更使当时的列国关系中增添了无量的变数,常常使人眼花缭乱。

                六  沛县山川地理

  刘邦出生的沛县丰邑中阳里,就是今天江苏省北部的丰县一带。沛县丰邑中阳里,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地名,刘邦出生时,沛县属于楚国,刘邦是楚国的臣民。沛县地区,本来是宋国的领土。宋国是殷代遗民的国家,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灭掉了殷,为了安定殷的遗民,周王朝分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为诸侯,建立宋国,奉祀殷代的先祖,领土在淮北的睢水和泗水一带。到了战国后期,宋国与诸多小国一样,奄奄一息,苟延残喘于大国的争夺之间。公元前286年,东方的大国齐国将宋国灭掉,宋国的领土并入了齐国。齐国的势力扩张,引起其他大国的不满,两年后,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合进攻齐国,齐国首都临淄失守,几乎亡了国。齐国所吞并的宋国的领土,一部分被西方邻国魏国攻占,一部分被南来趁火打劫的楚国兼并。沛县,几经反复易手,被并入楚国,直到公元前224年,秦军攻取淮北,沛县入秦,成为秦泗水郡的属县。沛县归属于秦的时候,刘邦已经32岁了,他的前半生,都是在楚国的沛县,作为楚国的国民渡过的。
  沛县在淮河之北,古泗水之西,地处黄淮平原的中部,境内地势平坦,西南高东北低,古来多沼泽湿地。刘邦出生的丰邑,是沛县所属的乡,为城镇型聚落,他的生地中阳里,是丰邑城镇内众多的居住区之一。丰邑在沛县的西北,是沛县内的大邑,有城墙环绕,能够设防自守。刘邦生于丰邑,以沛县为根基取得天下,他作了皇帝以后,将丰邑从沛县分离出来,设置了丰县,为了满足父亲刘太公思念故里的乡情,在首都长安东部,现在的西安市临潼区一带另外修建了一个丰邑,完全如同旧丰邑的原貌,称为新丰,并将旧丰邑的居民一齐迁徙到新丰,与刘太公重作邻居。刘邦自己偏爱沛县,将沛县作为自己的私人奉养地,世世代代免除沛县人的徭役租税,又将秦时沛县所属的泗水郡改名为沛郡。所以,到了汉代,丰县、沛县,都成了沛郡的属县,首都长安附近,另有一个新丰县。当然,这些都是后来的话了,楚国时代丰沛地区的政区情况,由于史书的失载,我们不大清楚,不过,依据秦帝国时代的状况来作理解的话,大致上是不会相差得太远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帝国郡县的设置,基本框架是比照六国的旧土和区划的。打开秦帝国的政区地图,泗水郡的北部是薛郡, 东部是东海郡,南部是九江郡,西部是砀郡和陈郡。战国末年,泗水郡是楚国的地方,九江郡和东海郡也在楚国领内,薛郡本是鲁国的所在,孔子的家乡,公元前256年,也就是刘邦出生的这一年,楚国趁秦国和赵国相持于长平大战时,将鲁国吞并,归了楚国。砀郡和陈郡则是魏国的地方。统而言之,以泗水郡为中心的这一地区,古称淮泗地区,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黄淮平原一带。这一地区,古来常是战场,历史上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战,多次在这里进行,著名的有楚汉彭城之战,垓下之战,秦晋肥水之战,到了现代,决定国民党和共产党胜负的淮海之战,也发生在这个地区。战场出英雄,英雄出帝王。秦末叛乱蜂起,楚汉相争持续,其中心地区,就淮泗一带,秦末汉初的风云人物,多出身于这里。一千五百多年后,在元末群雄中崛起的另一位英雄,建立明朝的朱元璋,他的祖籍在沛县,后来迁徙到濠州(今安徽凤阳),也在这个地区,算是同乡。

                七  从模范少年到浪荡游侠

  刘邦的幼年时代是怎么渡过的,我们几乎是无所知。他大概也如同当时万万千千的家境优裕的乡镇少年一样,在游戏玩耍,朋友打闹中成长。他的童年朋友,我们只知道一位,就是卢绾。卢绾与刘邦是同乡同里的邻居。刘太公与卢绾的父亲卢太公意气相投,亲近友爱,两家日常往来,宛若一家人。事情也巧,刘媪有了身孕,卢媪也有了身孕,到了刘邦出生的那天,卢绾也出生了。古来结拜兄弟,对天起誓说,不能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视不能同生为友情的遗憾。刘邦与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又同乡同里,父辈相亲相爱,里中父老乡亲都以为美事,纷纷牵羊持酒前来道贺,平添了许多乡党之情。刘邦和卢绾从小一块儿长大,到了十来岁左右,孩子们要开始学习认字写字了,两人又同在一起学,也是意气相投,相亲相爱。乡里更是以为值得赞美鼓励,再一次牵羊持酒前来道贺,一时传为美谈。据说今日丰县地方,尚有“马公书院”遗址,被视为刘邦少年时代与卢绾一道师从马维先生读书的地方,不妨算是后世为美谈添加的一点花絮。
  大体说来, 刘邦从出生到童年、少年,他的生活是优裕平常的,没有衣食困乏的忧愁,也没有天灾兵祸的感铭,在这个时期,他与外面的世界似乎也没有什么接触,乐陶陶和融融地生活在丰邑封闭的乡里社会中。就刘邦所生活的乡里社会而言,他是受到了尽可能好的教育,尊师向学,读书识字,亲情友爱,被家庭和社会所期待和规范着。在这个阶段,刘邦天性中叛逆不安,桀骜不驯的因子似乎尚未显现出来,被压抑着,被克制着,或者只是环境尚未成熟,宣泄的渠道尚未成形,宣泄的时机尚未来到而已。我在整理刘邦的一生时有一种姗姗来迟的感受,相对于他人而言,刘邦的一切都是太晚,出仕晚(34岁),结婚晚(37岁),生子晚(40岁),起兵晚(47),作皇帝晚(50),哪怕考虑到生年的误差,他也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由此生发,我感觉刘邦是可能是晚熟的人,他天性中的基本因子,是到成年以后才显露出来,在他平淡无奇,近乎模范少年的早年生活中,隐隐地承受着家庭和社会的压抑,这种压抑,也许与他出生的传闻有关,也许与他早年被老师的过于管教有关?他后来一生蔑视儒生,公然在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解下儒生的帽子撒尿,没有早年的压抑是很难理解的。儒生高冠,正是师道的象征。
  在刘邦所生活的战国晚期,对于男子来说,十七岁是一生中的重要时点。以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秦国而论,男子十七岁算是成年,要开始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称为傅,也称傅藉,就是作为适龄的服役者登记于户籍的意思,出仕为吏,征兵从军,都以十七岁为年龄标准。秦以外的国家,虽然详情不是很清楚,大致与秦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楚考烈王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39年,刘邦上了十七岁,告别了顺顺当当,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进入了成年时代。以刘太公的心愿而言,大儿子刘伯和二儿子刘仲都是本分有成的人,结婚生子,成家立业,靠着勤劳耕耘,费心营运,都挣下一分家业,早早地独立门户了,老三刘季似乎对于务农经商置业没有兴趣,虽说有些不安分,却也向学友爱,识字读书,得到乡里的称誉,寻此发展下去,通过乡里的推荐,再通过政府的选拔,如果能够出仕作乡县政府的小吏,到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乡里的推荐,首先要家境富裕,财产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被推荐人要品德优良,声誉良好,在刘太公看来,这两个条件,刘季都是具备的,政府的选拔考试,主要是读写会算,刘季是从小练就准备了的,也当不成问题。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十七岁以后进入成年期的刘邦,没有走上出仕为吏的道路,究竟是没有得到乡里的推荐,还是考试的失败,或者另有原因,我们已经无从考察。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事实是:进入成年时代以后的刘邦,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从一个为父母所喜爱,为乡里所称誉嘉奖的向学友爱的模范少年,变成了一个游手浪荡, 聚众生事的不良青年,为亲人所不喜,为乡里近邻白眼相看。用当时的话来说,进入成年期以后的刘邦,走上了任侠的道路, 他从成年以后到三十多岁的历史,就是一部任侠的历史。

                八  战国时代的游侠之风

  政府法制,总是有力不可及的地方,统治的真空,一定有隐形的力量来填补。这种填补统治真空的隐形力量,就是民间的政治社会。民间的政治社会,是政府政治社会的对立统一体,二者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也可以互相转化,一切取决于相互存在的条件之变化。用通俗的话来说,政府政治社会是庙堂,民间政治社会是江湖,政府政治势力是白道,民间政治势力是黑道,政府政治是主流,民间政治是暗潮,二者同质异体,本质上都是强制性的人间统治体系。
  商周以来的古代社会是世袭氏族社会,一切关系基于血缘氏族,天下是氏族国家的邦联体制,社会是世袭氏族的宗法社会,政治是分封氏族的世卿世禄,经济是氏族共同体的井田邑里,一切一切,都在氏族血缘的网络之中,庙堂与江湖同体,白道与黑道混淆,明流与暗潮共涌, 人与人之间,无独立的个人间的交往关系,独立于血缘氏族的民间政治社会,也不存在。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列国间战争兼并的结果,古来的国家社会崩溃,政治经济关系瓦解,各国迫于战争的压力,纷纷实行变法改革,全民皆兵,建立官僚政治,以官制法制维系国家和社会,重新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的这种新旧交替之中,一部分从旧有的氏族血缘关系网中解脱出来的武士,由于种种缘故,没有被新的军制法制体系编入吸收,成为脱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游民,他们在新旧社会交替的缝隙间,以自身的行动,寻求新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连接关系,开始构筑新的民间社会,由此产生的新的人际关系,就是任侠风气,由此构筑成的新的民间社会,就是游侠社会。
所谓任侠,就是任气节行侠义,个人与个人之间基于知遇相互结托,行武用剑,轻生死重然诺,以感恩图报相往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任侠就是哥们儿义气, 男儿汉间的友谊,大丈夫间的情义。任侠者之间,并无严密的组织,合则留,不合则去,也无固定的章程约束,只是凭借人和人间的交谊,形成广泛的社会关系,构筑起网络状的民间社会势力。在战国时代,任侠者往往是强项的游民,他们不事生产,崇尚武力,在主流的法制礼制、伦理道德之外,凭着放纵的生活,不顺从的精神,营造独自的精神和实力的世界。任侠者之间,有取必与,有恩必报,讲的是义;承诺的事,一定做到,救人之难,不避生死,讲的是信。对于任侠者来说,人生的目的,不在金钱和享受,也不在伟业的实现,只求结成人情的关系,达到义气的境界而已,士为知己者死的名言,就是任侠者的理想极致。
  战国时代的任侠风气,根植于人性中个人自由放任,不受社会群体约束的天性,是对于法制吏治的反动。战国时代的游侠风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于自由的个人与个人间的友谊,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战国时代的游侠风气,从上层社会一直渗透到民间下层,既包括许多不法亡命之徒,也不乏王公贵人。战国七雄当中,秦国法制严明,对于游侠明令禁止,严加镇压,关东六国行政相对宽舒,游侠们在各国间奔走往来,纷纷寄托于贵族门下,促成了各国的养士之风。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是名重当时的四大公子,以养士著名,他们的门下府邸,是游侠们集聚的去处。在刘邦的任侠生活中,对他有影响的游侠人物有三位,一位是沛县的王陵,一位是外黄的张耳,还有一位,就是魏国的信陵君。
     
                九  游侠的风范-信陵君无忌

  信陵君姓魏名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弟弟,他的姐姐,就是赵国公子平原君的夫人。公元前295年,魏安釐王即位,封无忌为信陵君,食邑封土,成为魏国境内的一方诸侯。信陵君贵为公子,却不以贵胄傲慢待人,他大开侯门,礼贤下士,广泛接交天下英才。信陵君的交游,不问血缘世系,不问财富职位,看重的是个人的能力技艺,上至经邦治国,下至鸡鸣狗盗,都是有所用的一技之长。风闻传说之下,各国有能的人士,纷纷慕名前往,争投于门下,极盛时期,信陵君门下的食客,号称有三千人之众。在信陵君的一生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故事,也是对历史影响最大的事件,就是窃符救赵。
  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大战长平(现山西省高平县),赵国战败,四十万赵军投降,被秦将白起活埋。长平之战后,秦军乘胜围困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存亡生死,危在旦夕。当时的赵王是年轻的孝成王,平原君赵胜是孝成王的叔父,赵国的丞相,他的夫人,就是信陵君无忌的姐姐。为了解救赵国,平原君亲自前往楚国请救,平原君夫人不断遣使前往魏国求援。魏国是平原君夫人的娘家,魏安釐王是她的哥哥,信陵君是她的弟弟,赵国与魏国,同出于晋,同样面对秦国的侵攻蚕食,是一脉相联,唇亡齿寒的邻国。魏安釐王派遣大将晋鄙领军救赵,十万魏军开拔出境,抵达邯郸南部的邺城,临漳水与秦军对峙。秦昭王派遣使者警告魏王:“赵国即将被攻灭,诸侯各国胆敢有救援赵国者,待我灭赵以后,马上移师攻击。”魏安釐王害怕了,迅速派人前往军中,命令晋鄙停驻邺城,持两端观望秦赵间军事形势的发展。
  邯郸被围困已经有八九个月,赵国君臣上下,男女老幼,一体同心抗秦,平原君家的妻妾妇人,人人都在军中什伍之间,为士兵炊事缝补,同仇敌忾,无有贵贱。赵国军民之所有能够殊死撑持,是因为心中有援军到来的希望。魏军停止不前,平原君不断派遣使者催促,信陵君多次请求魏王,魏王始终惶恐犹豫,不愿进兵。信陵君度量魏王最终不会接受自己的请求,悲愤感慨之下,豪侠情义之中,不愿苟且偷生,坐看亲姐无助哭泣,赵国绝援灭亡,他决定以个人的可能之力,领三千门下宾客,发车骑百余乘,誓死奔赴邯郸,与赵国同死共亡。
  信陵君是重情义的人,虽然决断仓促,出发之前,他没有忘了去见多年深交的上客,自己视为师友的隐士侯生。信陵君见到侯生,将赴死秦军的事情原由详细相告,彼此多年朋友一场,如今离国赴死他乡,特来作最后的辞别。不料侯生淡淡无言,末了只有一句话:“公子勉为努力,恕老臣不能陪同从行。”信陵君心中好生不快。
  侯生姓侯名赢,本是魏国都城大粱东边的城门,即夷门的看门人,尽管家境贫穷,在江湖社会,游侠民间,却有贤达之名。信陵君听说侯生的声名时,侯生已经七十多岁了。信陵君以厚礼邀请侯生,被侯生婉言谢绝。于是信陵君在府邸置酒大宴宾客,待客人入席坐定以后,信陵君备马车,空坐席,亲自执辔驾驭,由侍从骑士跟随,一行浩浩荡荡,前往夷门迎接侯生。侯生闻到信陵君前来,着平常衣冠,也不谦让多礼,径直登车就坐,注意信陵君作何反应。信陵君宛若迎客的车御,奉客人就坐,执辔驾车越发恭敬小心。侯生看在眼里,又对信陵君说道:“小臣有友人住在商街的屠宰场中,望车骑绕道经过稍作停留。”信陵君驾车引导, 车骑一行进入商街闹市。侯生下车见其朋友屠户朱亥,二人亲密久谈,旁若无人,几乎不往等待的车骑方向留意过一眼。当时,信陵君府上,魏国的将相大臣,宗室贵人云集满座,只等信陵君回来举杯开筵,大粱商街屠市上,庶人商贩围观,稀奇魏公子车骑入市,执辔待客,跟随信陵君的侍从骑士,人人低声窃骂,只有信陵君始终和颜愉色,毫无焦急愠怒的流露。久等之后,侯生终于结束谈话,辞别朱亥坐上车来。
  车骑回到信陵君府上,信陵君引侯生就坐高堂上席,向久等的宾客门一一作了介绍,满座惊奇,人人诧异。酒宴酣畅中,信陵君起身离座,到侯生座前敬酒祝寿。侯生这才对信陵君说道:“小臣侯赢,今日为公子满足了。侯赢本是夷门看门人,公子驾车从骑,亲自迎接小臣于大庭广众之中,本来不应当再生枝节,却故意又去访问朋友。不过,小臣今天让公子车骑久在商街等待,是有意成就公子的名声。来往过客观望之下,小臣踞傲无礼,公子谦恭有度,人人皆以为侯赢是小人,人人皆以为公子是长者,能够礼贤下士。”信陵君也豁然,与侯生举杯快饮,从此以后,奉侯生为上等宾客,尊为亲近师友。
  话说信陵君告别侯生,已经走了几里地,始终闷闷不乐,若有所失,他自言自语道:“我礼遇厚待侯生,可谓完备无虞,天下贵贱,家喻户晓,如今我赴死在即而侯生没有一言半语相送,难道是我有所过失不成?”越想越觉得不安,于是命令掉转车头,再到侯生家中。侯生笑脸相迎,引信陵君入坐说道:“小臣知道公子一定会回来的。”信陵君惊奇不解,侯生继续说道:“公子喜士好客,名闻天下,如今赵国有难,牵动魏国,公子不计量,无端引领数千宾客奔赴数十万秦军,如此行事,宛若以鲜肉投掷饿虎,会有什么功用,如何对待得起宾客?公子厚遇小臣,专程前来辞行,小臣失礼不送,知道公子一定会不平归来。”信陵君知道侯生对于时局已经有所考虑,再次施礼请教。
  侯生示意信陵君让左右退出,低声凑近说道:“小臣听说,魏国的兵符存放在魏王的卧室里面,如姬是魏王的宠妾,受宠幸经常出入卧室内外,窃取兵符最为便利。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仇人杀害,如姬请求魏王,举国追究凶手三年,毫无结果。如姬无可奈何,涕泣请求公子,公子使手下宾客杀死仇人,将斩下的头颅献送如姬。如姬感恩图报,为公子不惜一死,只是没有机会而已。公子有所请求,如姬定会许诺。为天下大事计,请公子求如姬窃得兵符,公子持兵符矫王命夺晋鄙军,北向救赵,西向退秦,如此可以成就春秋五霸的功业。”
  战国时代,军权集中在王。国王调兵遣将,用兵符作为凭证。兵符用铜制作,多铸成虎形,逢中左右一分为二,左半符授与领兵出征的大将,右半符留在王的手中。国王调遣命令军队时,书拟王命,同右半符一道交付使者,使者至军中宣读王命,将所持右符与将军所持的左符合符验证生效。侯生是通达社会上下的贤达,对于魏国的政情军情,以至王室隐私了如指掌,窃符救赵的办法,他自有精心的策划。信陵君接受了侯生的建议,请求如姬盗得魏王的兵符。
  信陵君持兵符,引宾客再次到夷门与侯生辞行。侯生告戒信陵君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便于国家的成例。公子至军合符,如果晋鄙不受命,再次遣使请求魏王复核,事情就危险了。小臣的友人,屠户朱亥是位力士,公子可请他一同前往。晋鄙听命,大好事,不听命,由朱亥击杀他。”信陵君当即潸然泪下。侯生问到:“公子为何哭泣,难道是怕死不成?”信陵君答道:“晋鄙是魏国元勋宿将,功高老成,怕是不会听从,不得不击杀了。我是为此痛心,岂有怕死的事情。”
  信陵君请得朱亥同行,一行昼夜兼程,抵达邺城晋鄙军中,以兵符传令取代晋鄙。晋鄙合符以后,怀疑不信。他举手持符,直视信陵君说:“如今我受王命,统领十万之众停驻于国境之上,魏军精锐悉数在此。换将进兵,如此军国大事,公子携虎符单车而来,没有魏王的命书节仗,如何说得过去?”完全如侯生所预料,晋鄙拒绝移交兵权,准备再次请示魏王。早有准备的朱亥,将二十斤重的铁椎藏在衣袖当中,在信陵君一声令下,当即出椎击杀晋鄙。信陵君夺得兵权,整军宣布王命和晋鄙罪状,下令军中:“父子俱在军中的,父亲归家;兄弟俱在军中的,兄长归家;独子一人的,归家奉养父母。”由此选得精兵八万人,誓师进军击秦救赵。
  当时,楚国的军队在将军景阳的统领下已经出动,楚国和赵国国土土不相联,中间隔着魏国,不得不观望等待魏军的动向。信陵君通告楚军,统领魏军急速渡过漳水,越过赵长城,与楚军合作,一举击破围困邯郸的秦军。秦将郑安平被魏楚赵联军反包围,领部下二万人投降。进攻赵国的另一名秦军将领王齿乞西向溃退,信陵君指挥魏楚赵联军步步紧追,在河东汾城再次大败秦军,为魏国收复了河东的部分失地。在魏楚赵联军对秦的乘胜攻击中,韩国也加入合纵的联军阵营,趁机收复被秦所蚕食的领土。

                十  游侠侯赢、朱亥、张耳

  信陵君救赵,依靠的是门客的力量。信陵君门下号称有三千宾客,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只有三人,侯赢,朱亥和张耳。侯赢是窃符救赵的主谋,与信陵君结识时已经七十多岁了。从侯赢的为人行事看,他有相当丰富的人生阅历,长于谋略策划,他的交际往来,上至王侯公卿,下及市井细民,是民间社会中有声望有势力的领袖人物。结识侯赢以前,信陵君已经宾客盈门,对于魏国的民间社会,已经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如姬的父亲被杀,魏王动用政府的力量不能捕捉凶手,信陵君使唤门客,迅速将凶手的头颅献于如姬坐下。即便如此,就在首都大粱城门,竟然还有侯赢这样的高名隐士不为自己所知晓,怪不得信陵君要大宴宾客,不惜卑躬屈节,亲自执辔驾车深入商街屠市,低心归首礼遇侯赢为上客。信陵君网络侯赢入门,无异于将魏国民间社会的政治势力完全收纳入于自己的掌握当中。不过,侯赢极有可能是新近的外来移民,如同当时的游士豪侠,在各国民间活动驰骋,有影响有名望于江湖,一时犯案在身,被某国政府通缉,或者是恩怨报复,被仇家所逼迫,来到大粱避事,作夷门看守以隐居度日。信陵君的到来,对于避事隐居的侯赢来说,身名已经大白于天下,未来只有两条选择,或者出山入于信陵君门下,或者是再次逃避隐居。侯赢年事已高,他选择了前者,不过,他并没有如同大多数宾客那样,入居信陵君府上的客舍,按等级享受饮食车马用度的提供,而是坚守自己看门的职业,作非依附的独立上客,保持人格和精神的独立。侯赢终生修身洁行,不因贫困接受馈赠。信陵君救赵时,侯赢的人生已经进入暮年,信陵君请得朱亥最后辞别侯赢时,侯赢辞谢道“小臣本是应当跟随同行,无奈年老不能。公子走后,小臣将计数行程,数到公子至晋鄙军中的那一天,北向以剑自刭,遥送公子领大军启程。”信陵君与众门客至邺城军中,杀晋鄙夺得兵权,大粱有消息传来,侯赢北向邺城方向,伏剑自刎,他用激励英雄,烈士侠义的死,完美地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朱亥与侯赢类似。朱亥是力士,是散落在民间的行武侠客,在市井商街以屠宰为生。古代社会,田猎是常常是政府军队的战争演习场,屠宰往往是民间侠客的栖身职业处。战国初年,聂政为韩国大臣严仲子所礼遇,激情于士为知己者所用,独自深入相府,刺杀韩国丞相侠累,为严仲子报了仇。严仲子不远千里而来,备百金之礼接交聂政时,聂政杀人避仇,流落齐国隐居,就是在市井屠场,以杀狗为职业。战国晚年,荆轲为燕国太子姬丹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荆轲的友人,筑琴名师高渐离隐名改姓潜入宫廷,尽管双眼被剜失明,仍然举筑琴扑击秦始皇,一死以报知音。高渐离与荆轲结为知己时,也是隐居于燕国首都蓟城商街中作狗屠生意。侯生使信陵君驾车到市街屠市见朱亥,算是为朱亥和信陵君作了引见。事后,侯生向信陵君介绍朱亥,称朱亥是尚未知名于世间的贤者勇士。信陵君数次邀请朱亥,朱亥都婉言回绝,也不多礼回谢,使信陵君好生奇怪。战国游侠的风格,重在心领神受,恩怨铭心刻骨,喜怒不形于色,然诺不轻出于口。朱亥受信陵君礼遇,点滴之恩以涌泉相报,内心已经以性命相许,只是等待合适的时机而已。所以,当信陵君请朱亥同行前往晋鄙军时,朱亥欣然应诺,对信陵君说:“当初之所以不回谢公子的邀请礼遇,是认为小礼无用。如今公子有急迫大事,正是小臣效命图报的时候。”救赵以后的朱亥,史书上再没有记载,或许是一直跟随信陵君客居赵国,或许是再次游离出行他国?人生一世,能够在历史上有瞬间的光彩,足矣足矣。
  张耳是信陵君门下另一位知名的门客,他的活动,从战国末年一直持续到西汉初年,是一位连接战国和秦汉的历史见证人物。张耳是魏国首都大粱人,信陵君的事迹,从小就耳闻目睹,心向往之。信陵君窃符救赵以后,不敢回到魏国,受赵王和平原君感谢礼遇,一直侨居邯郸。魏安釐王30(前247)年,魏国受到秦军的猛烈攻击,陷于危机。在魏王的一再请求下,信陵君结束客居赵国的十年流亡生活,回到大粱,接受魏王的任命出任上将军,联络诸侯各国,组成魏、楚、赵、韩、燕五国联军合纵攻秦,大败秦将蒙骜于河东,迫使秦兵退守函谷关。合纵击秦的成功,使信陵君再一次名扬天下,宾客盈门。当时的张耳,还是一名热血少年,景仰慕从,如愿进入信陵君门下作了宾客,攀附龙尾,直接习染了游侠养士的战国时风。
  古话说,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不过是人世间的冷暖常情。信陵君死于魏安釐王34(前243)年。信陵君去世后,门下宾客散去,张耳失主,散落民间成为游侠。无职无业的张耳,在大粱呆不下去了,他脱籍亡命,离开大粱, 流落到外黄县城。外黄在大粱东边(现在的河南省兰考县?)二百来里,城里有一心高气盛的奇女子,父亲是外黄有名的富豪,本人是外黄绝色的美女。她出嫁以后,发现丈夫是位平庸不堪的俗汉子,实在是不堪忍受,于是离开丈夫,跑到父亲过去的宾客那里暂时投靠,寻求邦助。这位宾客与张耳相识,他对外黄美人说:“如果一定要另外找好丈夫,除了张耳没有别人。”听了宾客对于张耳的介绍,外黄美人同意了,她请宾客为中介,与丈夫绝缘了结夫妻关系,同时,也请宾客为媒人,试探张耳的意思。张耳亡命客居外黄,孤身穷困无援,如今有富家美人愿意下嫁自己,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当即同意了这门婚事。
战国时代民风开放,男女交往比较自由,婚姻嫁娶,没有儒家后来搞的那套从一而终的妇德,夫妇对等,好说好散,丈夫主动休弃妻子,妻子主动离弃丈夫,都在情理习俗当中。结婚登记,虽说没有什么特别繁杂的手续,不过,须要在官府制作单独立户的户籍。张耳的户籍在大粱,脱籍流落外黄,算是违法亡命,好在女家是外黄的豪门富户,一县上上下下,没有打通不开的事情。张耳娶美人在外黄安家落户后,外有女家重金厚财的资助,内有心高美人的期待督促,如鱼得水,开始成就事业。信陵君在世时, 张耳入门下作宾客,信陵君去世后,张耳出门下回归游侠,在外黄得美女财富后,张耳继承信陵君之流风逸韵,以英雄后人自任,疏财仗义,网罗游士,摇身变为门主,外黄张宅,也成为远近游侠的归宿。门主和宾客,宾客和游侠,一物的两面,贯穿的都是男儿间的然诺交情,豪侠间的人际交往。张耳一身三变,在民间社会的影响愈深,势力愈强,在妻家及宾客们的声援下进入政界,被魏王任命为外黄县令,成为贯通官府和民间,跨越白黑两道的要人。张耳的名声,不但超越外黄县及于魏都大粱,进而超越国界,成为各国间声闻遐迩的名士。
           
                十一  游侠刘邦

  刘邦家在楚国的沛县丰邑,沛县是楚国和魏国间的边县,丰邑乡镇上,多有魏国的移民,甚至有传闻,说刘邦的祖先就是从魏国首都大粱迁徙过来的。是不是如此,久远的往事,实在是扯不清楚。不过,从青少年时代起,刘邦的眼光就一直是向着西方的,先是向着魏国,后是向着秦国。刘邦向着魏国,西望的是魏都大粱,景仰的是信陵君。刘邦向着秦国,西望的是秦都咸阳,景仰的是秦始皇。信陵君和秦始皇,是刘邦崇拜的两位偶像,是他引以为人生模范的榜样,也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两位历史人物。秦始皇,刘邦是见过的,他成为秦帝国的臣民后,在咸阳服徭役时观望过秦始皇车马出行,感叹如此辉煌的人生才是男子汉大丈夫的追求。秦始皇对刘邦的影响,是在他起兵以后的政治生涯中,我们将来再来谈论。信陵君对于刘邦的影响,是从少年开始,贯穿终身的。刘邦没有见过信陵君,当他开始游侠生涯时,信陵君已经过世。人世间物事的真价,常常由身后名来反应。信陵君好贤养士,窃符救赵的事迹声誉,生前已经响亮于各国朝野,身后更是广布于天下民间。以政府庙堂舆论,信陵君是抗君之命,安国之危,从道不从君的拂弼之臣,以民间江湖平议,信陵君是打破门第,以贤能接交天下英才,将游侠风气推向历史顶点的豪贤。
  刘邦是乡镇少年,他的游侠生涯,开始于丰邑乡间,手下聚集了一帮无业浪荡少年,跟着刘邦到处生事闲荡,刘邦也俨然以大哥门主自居,带领一帮小兄弟到兄嫂家混饭吃,模仿的就是游侠寄食的风范。他在这个时候的小兄弟之一,就是出生以来的亲友,后来被封为燕王的卢绾。游侠间虽然没有严密的组织,却有上下尊卑关系,在上的是大哥,在下的是小弟,大哥照顾小弟,小弟服从大哥。游侠间虽然没有国籍阶级的差异,却有大致不成文的等级,游侠归附门主,有下客、中客、上客的分别,品论游侠,可以有国侠、县侠、乡侠、里侠的差异。大体而言,在战国的游侠世界里,最高一级如同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燕国的太子丹等人,本人或是王族公子,或是高官豪门,身居国都,别有领地封邑,行侠养士,手下宾客,来至全国,甚至外国,数量可以千人计数,他们是势力足以敌国的游侠养主,不妨称为国侠。次一级的游侠,如同王陵在沛县,张耳在外黄,本人或者是土生土长的豪富,或者是与豪富关系密切的游士,身居县城,饶有资产,一县之内的游侠,慕名附势于门下,人数可以数十百人计数,不妨称为县侠。再下一类,大致就是丰邑乡镇上的刘邦一类了。他们身居乡镇街上,或者家境富裕,或者别有生财之道,可以聚集乡里少年,三五成群,浪荡游闲,人数以数人十人计,不妨称为乡侠。至于最下端的游侠,大概就是居住在闾里间,跟着乡镇上的大哥吆喝的少年,如同丰邑中阳里的卢绾,沛县屠市上的樊哙一类人物了,我们不妨称他们为里侠。
  刘邦是乡侠,在丰邑的游侠少年间是大哥,可以呼风唤雨,招呼一方。不过,出了丰邑到了沛县街面上,却是吃不开了。王陵是沛县的县侠,家资富裕,仗义疏财,任气使性,直言耿直,在沛县江湖上颇有名望,是公认的领袖人物。在游侠社会的沛县场面上,刘邦与众多乡侠里侠一样,是归附在王陵门下,奉王陵为大哥,扶侍跟随着的。不过,与一般的乡里之侠不同,乡侠刘邦是有抱负的人,在他的眼里,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跟从信陵君作天下游。对于游侠少年刘邦来说,信陵君伟大遥远,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偶像。信陵君去世以后,张耳接续信陵君的遗风,在外黄交接天下豪杰,声名由魏国传到楚国。刘邦听说以后,慕名心动,决心前去跟从。丰邑到外黄县间有数百里之遥,出楚国以后,中间隔着魏国的单县、蒙县、甾县等地,对于少年刘邦来说,这是他的第一次远门出游。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一个20来岁的无名青年,独自由江苏省丰县徒步到河南省民权县,风餐露宿,无所依凭,无所他念,只是为了想投奔想结识一个自己景仰崇拜的名人,其热情、意志和决心,当是不难想见。刘邦如何见到张耳,张耳如何接待刘邦,其间的详细,史书上没有记载。史书上只是说,刘邦曾经数次从沛县来到张耳门下作宾客,随同活跃于江湖,前前后后,在外黄住过数个月之久,可见得他们一开始就上下相处得相当融洽,从此而延续不断,终身不渝,共同称王后成为儿女亲家。
  刘邦跟随张耳,大约是在刘邦17岁到30岁之间,也就是公元前239年到225年之间的战国末年。以秦国的历法计,正当秦王政8年到22年。公元前239年,秦王政20岁,亲政掌权。前230年,刘邦26岁,秦王政命令内史腾攻灭韩国,建立颖川郡。前228年,刘邦28岁,秦军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安。前226年,刘邦30岁,秦军攻下燕国首都蓟城。前225年,刘邦31岁,秦军水灌大粱,大粱城坏,魏王魏假投降。秦灭魏国后设置了东郡和砀郡,外黄县归属于砀郡。秦军进入外黄以后,开始整顿秩序,打击民间不法势力,不久,游侠名士,故外黄县令张耳被秦政府通缉。追捕之下,张耳逃离魏国地区,隐姓埋名,在本来属于楚国的陈郡陈县潜伏下来。刘邦与张耳的主从游侠关系,由此中断,刘邦的游侠生涯,也由此告一段落,而时代潮流,一步步进入帝国。

                十二  拂臣艰险论

  明人唐顺之著有《信陵君救赵论》,从六国救亡的角度,肯定信陵君窃符救赵无罪有功。他说:“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以兵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行文铿锵紧凑,持论中肯有力,不乏历史眼光。长平之战以前,燕国弱小,齐国衰退,秦国在秦昭王的坚强领导下,先后得到穰侯魏冉和谋士张禄的策划协助,任用天才的军事将领白起,先击败韩魏联军,后攻占楚国的国都鄢郢,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秦军又在白起的统领下,将赵军主力消灭,天下已经没有可与秦国抗衡的国家了。秦军围困邯郸,赵国亟亟可危。当时形势下,赵国是阻止秦国吞并六国的最重要屏障,一旦赵国灭亡,韩国、魏国和燕国失去后援和依凭,亡国指日可待,韩国、魏国和燕国归秦,楚国和齐国就直接面临秦军的包围,战不能胜,守不能保,也只有被消灭的命运。从而,以多国间战略的角度论,援救赵国,就是保卫魏国,也就是保卫六国,以历史的结果而论,信陵君救赵的成功,使秦国吞并六国的时间,延续了四十年,大粱不至于早成废墟,安釐王身前免于成为秦军俘虏,都不可不谓是信陵君的功绩。信陵君窃符救赵,大有功于魏国和六国,断无非议的余地。
  然而,唐文先扬后抑,转而却从君臣论的角度,指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专重人际间恩信,无视魏王的权力威望,是人臣植党,背公卖恩。他说“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唐生此议,以明代君主极权的专制臣道,衡量战国纷争时代的君臣关系,失之远矣。荀子是信陵君的同时代人,他著有《臣道》一文,称信陵君是社稷之臣,国君之宝,是明君之所尊厚的拂臣。荀子以为,君主有错谋错事,即将危及国家社稷之时,能够救亡存危,解救国难者,唯有谏、争、辅、拂四臣。谏臣,就是劝谏之臣。谏臣以礼劝谏君主,用则留,不用则去。争臣,就是死争之臣。争臣以生死强谏君主,用则生,不用则死。辅臣,就是辅矫之臣。辅臣能够合谋同力,率领群臣强力匡正国君,国君虽然不安,却不能不接受,国家的祸患由此得以解除,最终得到君尊国安的结果。拂臣,就是拂弼之臣。拂臣抗拒君王的命令,窃取君王的权力,纠正君王的错误,安定国家于危难之时,解除君王于失政之辱,最终大利于国家社稷。信陵君窃符救赵之时,赵魏唇亡齿寒的大局已明,晋鄙军出动越境,魏王途中畏惧狐疑,导致魏军鼠首两端,时局陷于非常,失去正常解决的余裕。非常之时,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人,用非常的手段才能解决。当此之时,信陵君行拂臣之行窃符救赵,虽然逆拂了国君的权力和意志,却安定了国家社稷。臣道的根本,是从道不从君,国家社稷在先,君主帝王在后。当此之时,信陵君先谏诤后拂行,违逆然后有功,功成之后,遣军归还魏王,自己选择了客居赵国的政治流亡,他的行为,不顾生死而无私心,忠诚无忌而至于大公,可谓通于臣道之极致, 臻于四臣之峰颠。
  峰颠极致,也是危险的顶点。拂臣之行,已经抵达臣道的极限,虽然挽救了国家社稷的危难,却动摇了君王统治的根基,也断绝了继续为人臣的后路。信陵君身处战国,得门客之助,高游侠之行,他明智地选择了客居赵国的流亡生活,既是高风亮节,也是拂臣的善终。数十年后,项羽抗拒楚怀王之命,杀宋留夺军救赵,重演信陵君杀晋鄙救赵的故事,再次作了拂臣。不过,项羽事成以后杀怀王自立,选择了夺权革命,欲行平权险之道,改变危险局势重建天下,虽然一时成功,最后没有善终。刘邦作了皇帝以后,每每经过大粱,一定祭祀信陵君,公元前195年,他最后一次来到大粱,祭祀以后,为信陵君设置守墓专户五家,世世奉祀公子无忌,将游侠少年以来的慕从和景仰,作了辞世前最后的寄托。
  我整理历史,观览历代英雄,感拂臣行事艰难,结局险恶,非年轻气盛,血气刚烈而置生死于不顾之人不能行之。信陵君窃符救赵时的年龄,想来当在三十来岁?项羽杀宋义渡河救赵,只有二十五岁。两千年后,张学良将军扣压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作了现代的拂臣,他当时的年龄,是三十五岁,他的命运,是终身囚禁。我有感慨,历史以不同的形式重演,历史有仿佛的相似,类似的结构之下,不变的人性编织大同小异的史剧。荀子称拂臣是国君之宝,是明君之所尊厚,未免是理想论。历史上没有一位君王能够容忍拂臣,拂臣出现之日,就是君王危亡之时,拂臣以君臣俱伤的非常手段,拯救国家社稷于万难,不论成败与否,都失去了在同一君王下共生的天地。

 

阅读(2255) | 评论(1)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