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634827
  • 博文数量: 922
  • 博客积分: 19333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11226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3-27 14:33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922)

文章存档

2023年(1)

2020年(2)

2019年(1)

2017年(1)

2016年(3)

2015年(10)

2014年(17)

2013年(49)

2012年(291)

2011年(266)

2010年(95)

2009年(54)

2008年(132)

分类:

2008-12-12 11:00:11

Linell Davis女士是美国人,在中国教了好几年的书了。目前她讲的多是英美文化和跨文化交流,不是语言课。她还写过一本课本,《Doing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中文名为《中西文化之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2003年在杭州她在某一个会议上发了言,题目为《Can you use chopsticks? – Some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culture》,我没有参加但是我看过她讲的内容。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在中国已经遇到了几次让我觉得不太满足的谈话,但是说不出来问题在于哪里。看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不满足的主要原因。(不好意思,把文章的内容准确地翻译成中文超过我的?芰Γ?抑荒芩狄凰荡蟾诺囊馑迹??

她说:在中国教书的外教很快发现有一些问题中国学生经常问外国人。第一个问题一般是“你来自哪国家?”。如果答案是美国,那第二个问题就是“你来自哪个州?”。下面的对话中还经常包括“你会用筷子吗?”。Davis曾经问她的学生那么多人为什么都问同样的问题,他们告诉她这些问题都是上中学英语课的时候学的。

她说:刚到中国那一两个星期的时间,这种问题听起来没有什么奇怪,而且她明白对方是通过这些问题表示欢迎和友谊。但是现在她已经无法如此感受,只能感觉对方在告诉她:“你是陌生的,你是外国人,你跟我不同,你是一个有趣之物”。她会感觉有点难受,会想:怎么让人家把我看成人,而不只是从遥远、不熟、神秘的地方来的陌生人。

这种对话围绕着两个人的区别。固然了解你和别人的区别是一个有意思,甚至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但是它怎么能使两个初次见面的人成为朋友?彼此有初步认同感之后,两个人才能完全投入谈话。我已经复述了关于潘吉哥和一位女士出租车司机的故事,我觉得他的失败就属于这个种类。他没有跟女司机找到共同之处,就马上开始问几个关于女人当司机的问题,但是她的答案都很短,而且这种事儿明明在潘吉哥的经验范围之外,他又不是司机又不是女人,结果就谈不下去。

可见把两个人的区别当作交流的出发点能引起到失败,但是真的能产生Davis所形容的心情吗?作为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我能肯定她说的是真的。虽然有人叫我“外国朋友”、“外宾”、“远方客人”等,但是我自己不把中国人当作“主人”。当我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的时间,我把中国当作我的家,我跟中国同志一样在这里生活、工作、玩儿。但是听到一个陌生人向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哪国家的”,我就觉得这个人不想知道我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玩儿,他/她只能看得见我的皮肤白、鼻子高、头发咖啡色的。每一个人很复杂,有自己的性格、思维、爱好、梦想、能力等等。但是听到一个陌生人向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哪国家的”,我就觉得我被简化了,仅仅只剩下一个属性:国籍。确实让我有点难过。

也不只是我一个“老外”不喜欢分别的对待。最近Carlo表达得特别好:

“第二种则是对外国人的「异样」似乎毫无反应。这些人我非常喜欢。”

这种人,如果在学校里碰到你就会问“你是学生吗?”,在火车上碰到你就会问“你去哪儿?”。我也非常喜欢这些人。(这跟交流语言可没有关系)。

实际上,我写的这几个帖子没有直接回答“如何跟外国人聊天”,只是提到一些引起交流失败的常见缘故而已。我也不是说所有的中国人都容易犯这种错误,然而还存在着这种误会。避免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妙诀,也就是“如何跟外国人聊天”的直接答案,非常非常简单:对中国人怎么对待,说什么话,就对外国人怎么对待,说什么话。“中国人”和“外国人”到底没什么两样,但是天下倒有各种各样的人,聊天的时候没有一句话或者一个话题是万能的,是每次一样合适。 Davis女士的建议(我也赞成)是刚认识的时候不要强调区别,一定要把共同之处当作交流基础和出发点。

阅读(1384)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顺口溜

下一篇:英语聊天常用缩略语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