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51988
  • 博文数量: 38
  • 博客积分: 1718
  • 博客等级: 上尉
  • 技术积分: 35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9-06-13 14:47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38)

文章存档

2012年(1)

2011年(11)

2010年(8)

2009年(18)

我的朋友

分类:

2009-12-21 20:53:27

为什么先读后听是根本错误的外语学习法

             ——兼论外语学习的本原障碍

对外语初学者,先读后听是绝对错误的训练程序。

众多学习者或者求成心切,或者为着降低聆听时的难度,往往喜欢先读英文文本,甚至先读中译本,等大致弄懂了素材的意义之后,再尝试聆听音频文件。

笔者在中小学调查时发现,90%以上的英语教师,甚至几乎100% 的教师,最习惯的做法就是,如果学生听不懂,就让他们先阅读听力素材打印出来的文本。

笔者特别强调,根据当代心理语言学与神经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上述做法是根本错误的。

换言之,原典英语学习法绝对不能颠倒训练顺序,即不要 

       × 先读英文文本,再听(错误程序,不可取)。

       ×  先读中文,再读英文,最后听(绝对错误的程序,不可取)。

警告:如果先读英文或中文译本再聆听,即预先了解了素材的含义然后再聆听,会根本消除原典英语一体化训练的效果!而且必定会造成大多数学生听力永远无法突破!

先听后读与先读后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加工过程。

先听后读(通过聆听而理解)是人类语言学习的正常程序、正确且必经的心理加工过程。从常识,从科学研究,都容易确知,语言学习必经的第一个阶段,只能是语音流的生理心理加工。因此语言学习的第一关,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是语音流的加工,简言之,就是聆听,聆听,再聆听。

原典法训练应一律先直接聆听英语素材,恪守聆听先行的原则。 这种程序初始感觉难度高,但只要坚持三个月后进步就非常显著。原典英语一体化训练法的基础功效在于最大程度地激活学习者大脑中的语音流普遍加工处理功能, 恢复本原的精细化的语音流加工能力,熟悉和建构英语(不同于汉语的)语音流分布模式,以启动外语学习的正常心理加工过程;通过对目标语言声音流的初加工与 深加工,迅速习惯、适应、归纳和概括出特定外语的语音流分布模式、语音流与环境和上下文的联系,进而生成语义并生成语法。这是一个目标语言的“去聋化”的 生长性训练过程。

现代心理语言学研究普遍认同的一个结论(在徐老师目前正写作的新著《论中国人学英语》中有专门论述)是:人类婴儿的语音接受系统,从出生后直到12个月左右,是完全开放的——能够敏锐地接受并加工任何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但从10-12个月开始,幼儿的语音接受系统就开始表现出逐步定向的窄化现象,收敛固定于母语的语音流分布模式。

当掌握母语之后,再接触任何一种外语或第二语言,在初始阶段,大脑中的语音处理系统都会表现出同化吸收的加工模式,即把接受到的外语的客观声音流刺激,同化于大脑中主观的已经固化的母语语音流分布模式,由此而产生错误的语音流模式匹配,导致根本无法正确辨别外语的声音刺激,更无法建立内化的目标语言(外语)的语音流分布模式(参见《论中国人学英语》第二章内容)。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心理语言学家Kuhl教授,用一个词来描述此错误的语音流匹配,WARP即扭曲Kuhl教授还提出了一种理论模型,称作“语言知觉的磁效应模型”,来 描述这种扭曲现象。我们不详细叙述这个模型,仅仅形象地指出,所谓磁效应的知觉,就是母语的语音模式系统,可以被想象成一个“磁铁”分布的网格,网格的交 叉点,是一个又一个典型的母语语音,当外语的声音流,从外耳道到内耳道再向大脑传输的过程中,它们都被这个大脑中已经固化的母语的磁网格过滤了,过滤的结 果,就是声音的变形和扭曲,向网格的交叉点聚拢,扭曲变形为母语的语音。

换言之,对外语初学者,他们聆听外语时,大脑的语音流加工过程,就是扭曲真实声音的过程,造成普遍的聆听错觉。正因为聆听错觉,所以根本听不懂,即使你事先学习了部分生词,还是听不懂。

这是外语学习的第一大障碍,徐老师称其为外语学习的本原障碍。要克服这个障碍,惟一正确的途径,就是专注于聆听外语声音流的物理刺激,不需要立刻理解其语义,更不能预知它的语义,听不懂仍旧重复聆听,单纯地把它作为一般化的声音来处理,自下而上、由外向内地激活人类婴幼儿期的开放式语音处理功能;由此,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生成内化的目标语言的语音流分布模式,即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独立的语音流分布模式。

在将要出版的《论中国人学英语》章中,还专门介绍了当代学习理论和心理语言学理论的最新发现:统计模式学习(Statistical Learning)和规则学习等潜意识的自动化的心理加工过程,是学习掌握目标语言的关键心理加工过程。这应该是当代学习理论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完全地彻底地颠覆了曾经主导心理学界的行为主义理论。而语言学习中,统计模式学习(Statistical Learning)和规则学习等潜意识的自动化的心理加工过程,都高度依赖于聆听这个环节。剥夺了正常的聆听加工,就等于剥夺了人潜意识中,与生俱来的统计学习和规则学习能力。由此可知,在外语学习的初期阶段,聆听时必须首先把外语当作纯粹的物理刺激,而非预知其语义的语言刺激,让大脑尽量在声音本原的物理刺激水平上,自发自动地加工,而非在语言语义的层面上,预知式地加工。

如果事先阅读文本,提前预知含义,大脑就会启动预先的自上而下的情节和语义回忆式匹配理解功能,从而替代、干扰、压抑正常的语言学习的心理加工过程,甚至完全屏蔽掉或跳过正常的语言学习加工过程即独立的自下而上的目标语言声音流得听觉分析加工过程、生成目标语言特有的语音流模式系统的过程、通过此语音模式的深加工而生成语义和语法的过程;先读后听,也还会进一步强化用母语语音流模式错误匹配外语语音流刺激的现象。两者叠加,就等于完全屏蔽了剥夺了正常的语言学习的心理加工过程,从而消除了原典英语一体化训练的效果。因此,先读后听的程序根本不是原典英语训练法,不是正确的语言学习过程。简言之,先读后听阻碍了甚至消灭了真正语言学习过程的产生。

那么读者会问,照你这么说,单纯阅读就永远学不会外语了?回答是,单纯阅读,如果强度足够高,包括背单词,大量阅读,能够通过跳跃过语音加工这个层面,直接达到语义理解,从而掌握书面语,但这种掌握,永远是聋哑式的外语,永远无法通过正常的语言加工过程,即先聆听的过程,掌握语言的语音系统。

国内体制内实际施行的英语教学实践,大多为先读后听、强读弱听、甚至只读不听,这恰恰是外语学习的大忌,再加上听力材料的遴选和制作也不符合心理语言学的原理,这就成为中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普遍“少慢差费”的主要技术缘故之一。

因此,要严格遵循原典法规定的训练程序,先专注聆听,然后认真阅读,再循环聆听,最后才可以看中文译本。总之,先导专注聆听是原典法能够发挥效用的关键环节。

在原典法的321X四步程序顺序大框架不变的原则前提下,每一步程序内的具体操作,学习者可根据自身情况作适当调整和丰富,不必完全拘泥本章叙述的方法。

注意不必矫枉过正。如果教师在低龄学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原典法,为着降低学习者的聆听难度,尽快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可先用声音主导的朗读或互动方法(即此时可忽略拼写,甚至应该忽略书写,即仍旧以声音和聆听主导),学习并运用聆听素材中的关键生词和短语,甚至个别句子(pre-learning before listening),然后再让学生聆听原版音频文件。简言之,聆听故事而学英语,故事的主要情节不可令学生预先熟悉,故事中的单词或短语或句式可以预先让学生以声音方式学习熟悉。再换言之,即使预先学习熟悉有关生词、短语或句子,也应该恪守聆听式口语化的教授方法,不应该一上来就教书面拼写、给出翻译的汉语意思。有关低龄儿童如何运用原典英语学习法,详见《徐老师原典英语自学法》第10 章。

读者会问,那么是否英语学习永远要恪守聆听先行的原则呢?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可以忽略或跳过聆听这个环节呢?

简单地回答,当你的听力已经达到中高级水平之后,聆听训练所占的比例可以逐步下降。此外,中级以上的学习者,作为泛读的素材,可以不强调聆听。

略详细些说,随着英语水平进步,达到中高级程度的英语学习者,在传统学习模式中需要精读的素材,仍旧要恪守聆听先行的训练程序,仍旧以321+法为训练重心。对泛读类的素材,可以不必如此拘泥,即从中级程度开始,可以逐步增加只读不听的学习内容,但仅局限于泛读。高级程度的英语学习者,如果听力已经过关,当然不需要在一切场合都坚持聆听先行。此时,应该重点发展高速阅读的能力(见《徐老师原典英语自学法》第章内容,仓颉原理)。但同时,一定要保持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聆听习惯,坚持听名著以及自己喜爱的素材(可以是任何英语素材,例如,自己喜爱的影视,专题电视节目等),将非常有益于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到这个程度,超越新东方大牌教师的英语水平,易如反掌。
阅读(102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