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07172
  • 博文数量: 31
  • 博客积分: 2010
  • 博客等级: 大尉
  • 技术积分: 27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4-11-09 14:08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31)

文章存档

2009年(2)

2008年(1)

2006年(27)

2004年(1)

我的朋友

分类:

2008-12-16 22:48:41

转原文:
/****************************************************************************/
【晚上,我和朋友到一家“湘味餐馆”吃饭,三杯两盏淡酒下肚,我们不约而同地谈到家,谈到父母,谈到故乡。朋友问我,春节回不回家?我不加思索的回答,不 回。我找了很多理由:腊月二十六才放假,路上得花四天多;春运车费太贵车票太紧;上班时间早,在家待不了几天……朋友打断我,一脸的苦笑。


他痴痴地盯着手中转动地酒杯,壁灯柔和的红光映在他的脸上,若隐若现。旁边,有几个和我们一样大小的年轻人,正在谈论买车票回家的事情,抱怨票难买,家难回。

朋友听罢,端起酒杯,对我说:“这里有家的影子。”然后,一饮而尽。

我知道,朋友要醉了。朋友说:“我没醉。你算算,这辈子我们还能和父母见几回?”我顿时紧张起来。
有人说,家就是有个人点着灯在等你。小时候,散了学,肚子饿得慌,急匆匆的往家里赶。翻过一个山头,见远处山脚下袅袅升起的炊烟。那是母亲在做晚饭。长大后,每每看到那缕慢慢蒸腾到天空的淡青色的烟霭,总会莫明其妙地激动起来。

四年级的时候,我转到镇上念书,离家三十多公里,平时少有时间回家。从此,我便渐渐远离了父母,远离了家,远离了屋顶的炊烟。

一年回家两次的习惯,是从高中时候开始的。我念高中是在县城,距家二百多公里,汽车在山路上盘上盘下,往往要走半天。听父亲讲,过去没有通车的那会儿,镇上的干部到县城开会得提前三天出发。

那时候,家信成了我与故乡与爹娘唯一相连的纽带。爹娘的信大都极为简短,常常是说庄稼长势很好、家里一切都好之类的话。读爹娘的信,眼里每次都要被一些辛酸的东西包围着。

上大学时,回家变成一年一次,或者两年一次。现在工作了,在更加遥远的地方,抬头看着日落的方向,回家只是一种极为诱人的奢望。

现在,在我的内心里,家的概念已经变得抽象起来,我竟然找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语来阐释家的内涵。重重迹象表明,我离故乡渐远,离家渐远,离爹娘渐远。

朋友说:“你算算,爹娘现在五十多岁,假若他们能活到一百岁,我们保证一年回去一次,还能见几回面?倘若有事耽搁,两年或者更长时间才回去一次……”我打断朋友的话,端起酒杯猛一仰头,随即,剧烈的辣味冲击者全身的每一根血管,让人热血奔涌。


第二天,我回去了,我已经有两年没有回家了。】

当 我在别处看到这段文字时,我立即把它放在我的博客里。对这段文字,我有太多的共鸣,其中的情况与我的何其相像。我六年级开始离开家,到十几里外的镇上学, 一星期回去一次,后来初中考到县中学,六十多公里,一个月或几个回一次,回去没特别的意义,只为向家里要生活费。再后来,读大学,远在广州(三百多公 里),一年也最多回两三次,这还是因为学校放寒暑假,期间并没有“抽时间”回去过。出来工作了,没有寒暑假,回去更少了。

当看到“这辈子 我们还能和父母见几回?”这句时,我的心情和作者一样:顿时紧张起来。我想起了曾经也听到这句话:孝顺当及时!我们也许曾经这样想过:我要努力挣钱,将来 好好孝顺父母,要让他们过得更好。是的,有了钱是可以让父母过得更好。然而,孝顺则不需要很有钱,甚至与钱无关,而是常常回家看看,甚至是一个电话的问 候。

时间不等人!当我们天天长大、成熟,父母也天天地老了,不会永远健在。“孝顺当及时”,多么有警惕性的一句话啊!
/****************************************************************************/

看完这段文字,我其实还是非常有感触,虽然贴上这样的标题还是有点让人心头一震的感觉,细想想,也就是这样。我算是离家比较近,现在也还是一个人,一年回家的次数也是以个位数记,身边也有很多的朋友,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有了钱,我要如何如何孝顺父母,这样的想法非常多的人都有过的,其实真的,父母并不需要这所谓的生活多么丰富,只要见到儿女,就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候了,可怜天下父母心。有可能的话,多回家看看父母,并不是太难的事情。
阅读(798)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