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608431
  • 博文数量: 1214
  • 博客积分: 13195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910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1-19 14:41
个人简介

C++,python,热爱算法和机器学习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214)

文章存档

2021年(13)

2020年(49)

2019年(14)

2018年(27)

2017年(69)

2016年(100)

2015年(106)

2014年(240)

2013年(5)

2012年(193)

2011年(155)

2010年(93)

2009年(62)

2008年(51)

2007年(37)

分类:

2009-12-20 01:30:52

转载自:



唯 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传统哲学的难题。从辨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唯心主义是完全荒谬的;但它能占据如此众多哲人的心灵,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便意味 着其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可简单否定。随着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演变,不少人宣称主客二元式的划分已经过时,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往往被存而不论。可是,耽置不 意味着解决,把它忽略过去应该是理性的耻辱。世界本原论的唯物、唯心之争议,大概只有等待科学的逐渐发展;然而自从列宁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转变成主要是认 识论方面的问题,我们不能也不应忽略其中可能蕴含的真理。的确,在认识论上,唯物主义的优势相当明显,我们非常容易接受事物独立于个人的意识客观存在的观 点。唯心主义到底有没有合理之处呢?若有的话会是哪里?本文尝试从唯物主义出发,最终明确“唯物”与“唯心”的真正意义。

先 从常识开始。站在素朴实在论的立场,我有内在的感觉、思想、情感等,统称为意识,与外界的客观事物相互对应。任何事物,必须进入主体的视界之中,成为我的 意识对象,才能被我们认识。那么,当我面对事物时,我如何能分辨何者是事物本身,何者只是我内在的意识?举个例子:当有一块石头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如何断 定它真是一块石头,还是石头在我心中引起的映象呢?你也许会说:摸摸不就知道了。但若是做梦,梦中的我也可能触摸它,并真的感觉有重量,有质感,以为它是 真的;直到醒来方知它不过是梦中的虚相。或许你会求助于他人的共同判别,但又如何证明你所谓的“他人”不是个幻像呢?归根究底,这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 一些哲人甚至由此怀疑整个世界的真实性,以为人生也不过是一场虚幻的大梦。梦死梦生的思想,可在不少哲学或文学作品中寻到共鸣。

面 对种种感觉表象,把内在的意识与外在的事物本身截然分开,并不是简单和容易的事。主观唯心主义因此认为,存在的只有意识现象,意识之外没有什么“物自 体”。唯物主义坚持素朴实在论的观点,主张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并肯定内在映象与外界事物的一致性。依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它作为内在 的映象,或与外在事物相符,或者不相符。当二者一致,表明意识是对外部世界的正确反映,反之则是歪曲或错误的反映。但作为认识主体的“我”所面对的,只能 是事物的摹写、主观的映象,这点却被唯物主义所认同。

很 明显,如果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我们不能认识“物自体”,就很难说明科学的成就、知识的合理、实践的成功——甚至难以说明为何我一伸手就能拿到桌上的 墨水瓶。经验并非不证自明的,纵然唯心主义百般狡辩,它还是不自觉的在现实生活中承认种种事物的存在,不然就难以与普通人们互动交流。那是不是映像和事物 必然一致、思维与存在必然同一呢?也不尽然。众所周知感知中的错觉相当普遍,认识里的错误在所难免,人的观念、思想、理论等毫无疑问有许许多多不现实之 处。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意识才是事物的正确反映?该如何判断主观映像的符合与否?

这 就要深入分析意识的结构,及认识的一般过程。什么是意识?心灵包括哪些内容?大致有感觉表象、理性观念、情绪或情感等。这里面,哪个是原始的或曰第一在先 的?看来理性绝对排不到前面。认识,从感觉经验开始,如今已被大多数哲学家肯定。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赞叹马克思的智慧与天才。他把“物质”定义为能被感觉经 验到的客观实在,实际上是指出:认识最初的源头乃是个体的感觉。后面我将表明,它是恰当理解唯物主义的关键,由此可推出一些重要的现代西方哲学观念。

思 想与事物,哪个在先?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人先有了对世界的感觉经验,然后才能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加工,通过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活动形成关 于事物的概念和判断。因此所有的知识与观念都是后天的构建,必然带有人的主观性,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及具体情景下产生,具有某种局限。也就是说,不能保证 它是完全正确的真理。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把观念看成第一位,从语词中引出现实,一方面导致了把观念、语言弄 得比现实生活还要重要,一方面导致了理性的僵化与独断。而坚持唯物主义,则使人从语言概念的迷失中回到事物本身,从对理性万能的崇拜回到感觉经验中来。 这,才是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才是马克思反对黑格尔“绝对理念”的根本原因。在我看来,存在主义的“存在先于本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都曾用 不同的话语更加详细、深入的阐述了这一点。

问 题的关键在于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既然是被感觉到的客观实在,那么当我们面对种种意识现象时,若要体验到物质,就应排除一切理性的思维,全身心的专注于 主体的“感觉”。既然理性是不太可靠的,那只有纯粹的感觉才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才真正体现了主观意识与客观事物的一致性。于是我们马上就会发现:物质, 一下子成了不可言说的东西,它只能被感受于意识单纯的直观。

现 在,请放弃理性的孤立使用,耽置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活动,直接体察物质的存在:进入纯粹的感觉,进入单纯的直观。除了知道诸现象的存在,不作任何深入 的探究。这时,连“物质”这个词,也是对不可命名的东西的命名而已——我们已知,名称不是实在。同理,“自我”也成为一个概念,从意识中消失,剩下的惟有 不可言说的现象在虚空中存在。

这样,我们便回到了事物自身,也回到了意识最初的出发点。方其时才可谓实现了意识与对象的交融,主观与客观的合一,无所分别。可以认为,这是意识最原初的境界。然后人的所有的认识,都由此展开。

不过先不要急于投入现象之中。在人进行对事物的认识之前,在对意识对象展开探究之前,我们需要反思意识的本质。

从 意识的起点开始,我们来考察在最原初的境界、最单纯的直观中,都有哪些内容。感觉只是向外的吗?不,内在的身体状态,情绪情感,在某种程度上都能被感觉得 到。当感觉时,所有事物浑然一体,内外不分;一切都作为意识对象而存在。这就引发了我们的重要反思:所有的事物都浮现在意识中,而意识本身是什么呢?当把 反思的指向离开作为客体的意识现象,指向作为主体的意识,这个“能知”的意识本身就浮出了水面。

表 面上看,意识是属于“我”的意识;但事实上“我”也是意识的客体,“我”的肉体、思想、情感等都能作为对象被意识到,都在意识的汪洋大海之中。一切都能作 为客体成为意识的对象,但意识本身不是客体。相反,它作为真正的主体,可以遍知一切,可以无所不在。但我们却无法将它对象化,只能在反思中领悟它的存 在……意识的本质,不可言说。

这 里应当明确:意识作为主体的真正含义。我们以为自我是主体,事物是客体。但是,所谓自我,所谓事物,只是人理性的建构,后天的区分;而在纯粹的感觉经验状 态,自我是什么?事物又是什么?二者同属于现象界,是有待探明的东西,可以暂时不去深究。在单纯的意识直观中,相对浮现在意识中的现象事物,主体必然是意 识本身。主体,永远是相对客体而言的,没有客体就没有主体,但主体不是客体。因此,我们要把意识本身对象化,实质上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把意 识到的事物和意识本身区分开来。这样,意识本身,就成了对诸现象的超越,因此是真正的存在。意识,与意识对象的关系,和海德格尔之“存在”与“存在者”的 关系,似有相同之处。

认 识的根基是感性的直观,而对意识本质的反思也是一种超越理性的体验。意识,既可看作名词也可看作动词,它形象的表明,意识不仅是种现象,更是种心灵的活 动。古往今来,哪个字最接近对这种活动的描述呢?似乎佛家的“觉”字,最形象,最贴切。作为活动,它是开放的接受,又是灵动的关注。意识的本质,就是能知 的“觉性”,每个人都具有,每个人都相同;它能容纳一切意识现象,但其本身却是完全的空,并没有特定的内容。

和一般把意识指向事物、投入现象本身的研究不同,对意识本质的反思耽置后天建构的知识和见解,使一切消融于意识本身的无限之中,从而超越了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促进主观视界的开放与包容。

通 过以上的思辨,我们从素朴实在论的原则开始,一步步走到“唯心”的境界。在此过程中,“唯物”与“唯心”的真正意义逐渐显露出来:总体上说,“物质第一 性”指出了现象事物的客观性,并强调认识必须从感觉经验出发;而“唯心”的方法则深入反思了意识本身,传达出有关意识本质的内在体验。前者目光向外去探究 外在的世界,它将建构起理性的大厦;后者眼光向内以反思主观的心灵,它能消解理性的独断。二者实质上没有根本的对立,只是两种不同的方法运用于不同的领 域,可以相反相成。

为 了更好的理解前面的分析,我们梳理一下思路。当心灵回到认识的起点,排除一切后天因素的影响,在单纯的感觉经验状态只有无以名状的客体现象。现象事物在意 识的直观中显现,与它相应的主体,应该是意识本身——没有意识,就感觉不到事物的存在;没有现象,意识本身也等于完全的空无。如此,浑然一体的意识分化为 意识现象与意识本身的对立统一。在此基础上,人有了两种探求的方向:对客体现象的认知,它是科学和唯物主义得以建立的前提;对意识本质的反思,它导致了对 知识的超越而进入存在的领域,发展出唯心主义。

那么,到底唯心主义思维方式的意义何在?让我们接下来讨论。

通 过反思意识的本质,我们得到了什么呢?不过是纯粹的虚空。但这种心灵的虚空却是无限开放的,能容纳一切事物又可渗透一切事物。它是诸现象的根基,感觉、思 维、情感等所有的意识活动都在它之中。在此我们暂把现象事物的客观性质交给科学,而侧重关注意识的主观性:面对同一片星空大地,同一个生活现实,每一位个 体的心灵何以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这里需要考察的,是人如何在心灵的虚空中构造出纷繁复杂的意识世界。

如 果说主观意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那么它是如何反映的呢?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指出,由实践得来的感觉经验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反映不是被动的和机械的,人具 有主观能动性。但这仅是总体上的概括,具体的过程还有待深入揭示。随着近现代哲学与科学的发展,在意识研究方面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有必要参考借鉴和吸收现代西方现象学和结构主义的有关思想理论,以达到相对的严谨和完整。

根据一般的生活经验,可以尝试进行简单粗略的描述及猜测。人的意识从最初的空白状态,成长为具有高度理性、复杂情结的心理系 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受生活环境、社会经验、教育程度及生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人的心理系统形态各异,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注意的范围有局限性和 选择性,主观的认知难以避免倾向和偏见的产生。因此意识对现实的反映不可能是简单的镜像关系,而必然是能动的过滤、改造和加工——面对同一事物,每个人的 感受和看法各不相同。意识对现实的过滤、改造和加工,表明意识具有一定的内在结构。正是意识内在结构的多种多样导致人们面对相同的对象事物时接收到有差别 的内容,并做出各自不同的反应。

意 识结构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逐渐形成的?显然,它跟一个人的生理素质有关,但经验证明人们意识之间的千差万别更多是在长大后涌现出来的,并且一个人在不同 的年龄阶段对事物也往往有不同的认知和反应。应该认为意识结构主要是后天建构的产物,并且它处在经常的变动或改换之中。每一位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拥有 的教育程度、所经历的人生轨迹、所体验的情绪情感、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等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每个人的意识结构都具有因人而异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造成了每 个人独一无二的个性。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生存在同一个时空,都必须接受现实世界固有的规律和特性,因此意识结构也必然具有某些普遍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 人的共性,它保证了人们可以拥有共同的科学范式和知识体系,彼此之间可以相互理解和沟通。此外我们应避免把意识结构只看作单纯认识意义上的感觉协调和逻辑 理性功能,人的心理还包含了诸多情感欲望的组合、力比多的运行类型,后者构成与认知模式密切相关、浑然一体的能量系统。

意 识结构是塑造人类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内在根基,它并不是固定的和永久的,因此意识对现实的反映随着它的改变而改变,具有相对性与暂时性。意识结构的建构 是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关于事物的思想观念的意义也在随认识的发展不断的拓宽和深入。如此一来,既然个体自我关于自然、社会及人生的图景和看法,以 及对世界的反应方式,都被自身的意识结构所决定,那么唯心主义的真正意义便不难理解了:我们所感知的一切,都经过了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我们所有的思想观 念、意识形态,都是意识结构对客观实在改造加工的结果,是心灵建构的产物。康德所谓人为自然界立法,胡塞尔所谓先验意识构造世界,佛学所谓一切外境由内识 变现,实质上都指出了意识结构在反映客观实在中的能动性和中心作用。我们不应把意识中关于客观事物的映象当作现实本身,不应把理性建构的世界当作客观实 在,从而通过解构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认清主观的妄想、打破认识的偏执。只要不以观念构造的事物为实有,坚持感觉 经验的第一性,就会促使我们随时回到意识本性的虚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意识结构不断做出改变和调整。由是观之,唯物与唯心,其实是处在高度统一之中。

现 在可以做出最后的总结了:我们坚持认识论方面的唯物主义,承认客观事物的实在性,认为主观意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这个反映并非被动机械的反映,而 是能动的改造和加工;起中心作用的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内在意识结构。后者决定了我们的感知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全面完整的反映,理性的认知也并不是 绝对彻底的真理,而必然包含人的主观的假设与规定。所有的理论概念或知识见解,作为意识结构与客观实在相互作用的产物,总是意识的主观建构,它可以无限接 近世界的本来面目却并不是世界本身。因此,“万法唯心”,我们必须认清自己对事物看法的相对性和虚幻性,种种思想观念的局限性,不拘泥于已有的认识。为了 防止独断论把认识教条化与固定化,我们应当能通过解构解除思想观念的束缚,随时回到感觉经验的现实,回复意识本质的虚空。唯心主义中包含了对意识本质和结 构的深刻认识,它的意识构造可知世界的观点考察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对思维如何反映存在有深入的揭示。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其中蕴含的合理因素,使它与唯物主义 互为补充。
阅读(2082)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黄色与盗版

下一篇:当幸福不来敲门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