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153)
分类:
2010-11-22 15:10:44
孔子的最早的祖先是商汤——天子
周灭商,将商贵族封在宋国——王
孔子的六代祖孔父嘉做宋国大司马——大夫
孔父嘉在宋国的一场政变中连同国君一起被杀,其子木金父逃难到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乡长,以勇力著称——士
孔子出生的时候,其父已经66岁,三年后死亡,孤儿寡母独立谋生,然而却没有耽误小孔子的学习。
孔子最初学习的是谋生之学: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17岁,母亲去世。
是年,鲁国政府首脑季氏宴请鲁国所有的士,被家臣阳货拒之门外。——险些剥夺士的地位。
孔子19岁,去宋国考察殷商之礼,在宋国与大夫亓官士家的女儿成婚,又回到鲁国。
孔子20岁,生儿子孔鲤,鲁昭公送鲤鱼表示庆贺,因为他已经是六艺专家。
孔子30岁之前学习的第二方面的知识:谋仕之学,礼乐射御书数(小六艺,公务员考试的六门课程)。
鲁国的季氏聘请孔子作家臣,初为仓库保管员,料量平,后为牧场管理员,畜蕃息。
人生总有一个起点,只有每一步做得好,才能向上一个高度走,一出手的时候,从最低做起,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去做,但同时不要忘了更 高的目标,更高的境界。会计当而已矣,牛羊茁壮长而已矣。所谓而已矣,表示不在这个地方花费更多的精力,因为还有更高的目标。孔子从来没有想使自己成为一 个专业人员(君子不器)。
孔子30岁之前学习的第三方面的知识:大学(君子之学)。大学不是培养专业技能,而是培养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横渠
孔子志于学表示学问研究,道义探讨可以作为一个人的终身职业,道统开始独立于政统。知识分子开始独立。儒不再是技术专家,而是价值承担者。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第二次出国,去郑国跟子产学习。子产仁人,爱人,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孔子30岁,子产去世。
孔子30岁,齐景公,晏婴到鲁国访问,孔子参与接见,并发表讲话。(三年前,郯国来访,孔子没有资格参与接见)
齐景公问孔子:秦穆公国家小,位置偏,为什么能够称霸诸侯?孔子答:秦国家虽然小,志向大,位置偏,行为正,并举百里奚的例子,表示秦国的人才优 势,其王可,其霸小矣。
三十而立,孔子的事业是创办私学,专门研究学问(大学),并能够解决经济问题。
孔子的私学和官学的比较:
鲁国大夫孟喜子临死之前,让自己的儿子(孟懿子,南宫敬叔)到孔子那里去学习。
孔子向南宫敬叔提出要去周访问,向老子请教,鲁昭公批准并派出配从。
老子对孔子说: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此时的孔子34岁,正是锐意精进,百折不挠的。老子此 语可谓醍醐灌顶,当头棒喝。人生不但要懂得进,也要懂得退,不仅仅要直行,有时候也要迂回,不仅要有智慧,还要有愚拙,不仅要坚持,还要学会放弃,不仅要 坚定,还要学会灵活。后来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都是来自老子的思想。
老子还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要懂得藏,要懂得装傻。后来孔子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这就是道家韬光养晦的精神。孔子讲卫国有一个大夫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的愚笨我们可是学不会的啊)。此处孔子对 愚做褒义的诠释,其他地方的愚都是贬义的,而老子中所有的愚都是褒义的。
老子又对孔子说:去子之娇气(傲慢之气,自负)与多欲(过大的志向),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此时的孔 子正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志向远大,理想崇高,坚定自信。而老子看到了此背后的危险。人不但要有以上的优点,而且还应该有冷静的头脑和对世道人心透彻的 了解。孔子后来说: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人生要学会做减法,才能完 满的人生。
临别之时,老子又对孔子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而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明察秋毫的看 到别人的缺点,并在别人面前议论他人,知识广博的知道别人的隐私,并在别人面前揭发,都容易让人处于危险之中啊。人生首先让自己聪明起来,然后让自己把聪 明藏起来。老子还说: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做臣子不要太坚持自己。孔子后来对子贡说: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喜欢 议论人,你就这么好么?我都没有时间关心别人的弱点,我改正自己的弱点还来不及呢。老子说过: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良的人是不善 良的人的老师,不善良的人不是善良的人批评的对象,而是用来照的镜子) 孔子也说过: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不是指责他,而是反省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孔子评价老子:老子既不是天上的飞鸟,也不是水中的游鱼,也不是地上的野兽,他是一条龙。
孔子回来后私学更加成功了。在老子那里学了半年回来后,回到鲁国,但是鲁国发生了政变。由于季平子祭祖的时候超出规格(利用天子规格),和鲁昭公发 生冲突,鲁昭公攻打季平子,后来被三大家族打败,流亡国外。此时孔子站出来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和三大家族站在对立面。孔子在鲁国也待不 下去了,要流亡齐国。在泰山脚下,遇到了苛政猛于虎的故事。齐景公喜欢声色犬马,生活奢侈。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把国家治理好,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君做的像国君的样子,才能要求臣子做的像臣子的样子。孔子更多的强调强者的道德。 孔子对齐景公的印象十分不好,而齐景公对孔子的印象非常好。孔子对晏婴的印象非常好,而晏婴对孔子的印象非常的不好。孔子说晏婴善于人交,久而敬之。当齐 景公把一片土地封给孔子的时候,晏婴说:这种儒士,能言善辩,不是法律能够管得住的,傲慢自大,不是一个做下属的好材料,他们讲究厚葬,不能成为齐国的风 俗,他们周游列国,寻求做官,也不是能够靠得住的。晏婴的反对使得孔子在齐国也待不下去了。
孔子离开齐国,37岁回到鲁国。
不惑不是什么都知道了。孔子的不惑是指判断力,并非有了更多的知识。不惑是指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动摇,对世界上的事情能 够做出价值判断。学知识的目的不是知道更多的东西,而是有更好的判断力,知美丑,明善恶,知道支持什么,反对什么。
孔子有三种东西不谈:
因为说了有不好的道德后果。
子贡问孔子:人死后,是有知还是无知。孔子不说。如果说人死后没有鬼,导致子女随便的对待父母的遗体,如果说有鬼,导致子女过于厚葬父母。
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是相同的,人性到底原本是什么样的,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孔子不谈,孔子仅仅强调人性的相同性。
到了战国时代,有关人性的四种观点,告子认为人性没有善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还有人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其中最糟糕的观点是最后 一种观点,它为人类的不平等找到了人性上的论据。其他都坚持了一条,人性相同,为人类的平等提供了人性上的根据。这是孔子对后世确定了有关人性的一条底 线,也即人性相通。
当时鲁国颁布了一条法令,如果有人在其他国家看到鲁国人做其他国家的奴隶,可以赎身,赎金可以到国库来报销,孔子的学生子贡赎回了一个人回来,但没 有领取赎金,孔子批评说:你这样做的结果是,以后不会再有人赎人了。其他人可能没有子贡有钱,当赎了人后,如果去报销,则会和子贡形成道德反差,如果不去 报销可能舍不得,可能就不赎人了。有一天子路救了一个人,收了别人一头牛,孔子夸奖道:你这样好,这样救人的人会越来越多了。因为孔子看到了行动的道德后 果。
学而一章是孔子四十不惑的时候说的。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充满爱,所以快乐。
孔子爱自然。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看到大水,就会站在旁边看。孔子说:水有很多美德啊。水遍与而无私,德;所到达的地方一定有生命,仁;水总是往 下流,是循着一条理在流,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智;从山谷中冲出来的时候,一往无前,勇;
孔子爱艺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常常被音乐感动。在孔子看来,人生之中,满眼山水,满耳音乐。正如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人生的最高境 界,圆融纯粹。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天命是客观现实和主观责任的统一。
我们必须认知天命(仁),我们必须敬畏天命(礼),我们必须履行天命(义)。
知天命使得我们有敬畏心和进取心。
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仁),立天下之正位(礼),行天下之大道(义),得志,与民由之(带领人民走在天命的大道上),不得志,独 行其道。
孔子在知天命之年的宣言: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下行天道)而上达(上达天命),知我者其天乎。
知天命的孔子:
大成至圣先师。人格上的完成。
这个时候,鲁国的政治已经完全没有秩序了,很多人开始希望孔子出来从政了。
子贡问孔子:有美玉于斯,我们到底是把它收藏起来,还是卖掉呢?孔子说: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时机不成熟)
此时孔子的老对头阳货掌握了鲁国的大权,他作为季家大夫的家臣通过掌握季桓子,掌握了鲁国国政。他希望孔子出来做官:怀其宝而迷其帮,可谓仁乎,好 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日月逝矣,岁不我予。孔子就是不表态。因为在孔子眼中,阳货就是乱臣贼子。
不久,阳货在发动叛乱,欲铲除三大家族,结果失败,流亡国外。
三大家族开始要求孔子出来做官。
最初做中都宰(相当于县长),此时孔子51岁,做了一年,治理的非常好。
第二年,孔子作小司空,掌管国家经济(经济部司长),他将土地分类,因地制宜,又做得很好。
后来孔子作大司寇,上大夫。很多以次充好的奸商,胡作非为的流氓,哄抬物价贩子听说孔子作了司法部部长,都守法了。
孔子断案非常慎重,集思广益,综合众人意见,应用类似陪审团的方法,采取慎型的态度。
判案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而是慎待别人的命运,给别人一个公平。
如何从政:不教而杀谓之虐(不加教育就杀戮是暴虐),不戒视成谓之暴(事先不告戒,等做成坏事去惩罚,就是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很晚才下令制 止,等别人触犯法律再惩罚,就是贼)。
孔子开创了以调解为指导的判案制度,其中一个父亲告儿子不孝,三月不判,最后经调解,父亲撤诉。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用政策去引导,用刑法去惩罚,固然可以让老百姓不犯罪,然而老百姓 不知道为什么不犯罪,是来自外在约束,而非内在约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强调豫塞其源:除了惩罚当事人外,弥补制度的缺陷更重要。
孔子强调更多地寻找不杀人的理由,而不是杀人的理由。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
曾子说:上失其道,民散久已。法官在判定一个证据确凿的犯罪之人的时候,要抱有同情之心。所有的犯罪都有其根源,社会原因所导致的犯罪,不能够仅仅 通过对犯罪个体的惩罚来实现正义。我们要通过对罪犯的悲悯和理解,来改变社会现状,弥补制度缺陷,实现社会的进步。
齐国要同鲁国进行会谈,然而弱国无外交,三大家族都不去谈判,孔子陪同鲁定公担当了谈判的重任。孔子建议鲁定公带军队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会 谈中,齐国利用当地的莱人围攻鲁定公,孔子上前保护,并召唤军队,同时当面指责齐景公。当齐国要求鲁国在齐国出兵的时候陪同出兵的条款后,孔子也提出齐国 归还原来侵占鲁国的土地。和谈成功。
鲁定公11年,孔子行涉相事。孔子试图解决大夫专权的问题(抑私家,强公室)。孔子利用家臣叛乱之际,提出抑家臣,强大夫,得到三大家族的支持,开 始拆除大夫家的城墙,其实背后的目的是抑私家,强公室。当拆除了两家城墙后,当拆除孟懿子家城墙的时候,孟的一个家臣提出不能够拆,一方面孟家在鲁国的边 界,不能够拆,并且把孔子的背后的目的揭穿出来,从而最后孟家的城墙没有拆除。孔子和三大家族的合作也基本结束了,孔子在鲁国的政治前途也基本被断送了。
此时齐国利用美人计离间孔子和鲁国国君和三大家族。子路建议孔子离开鲁国。首先,鲁国国君和三大家族将齐国送来的美女不顾孔子的反对照单全收,其 次,当年的秋祭,祭肉应该分给大夫,但是没有送给孔子。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在鲁国的边境迎来了送行的信使,而非劝回的信使。
孔子去卫国(子路有亲戚在卫国),此时孔子55岁。
出入卫国,看到卫国人口很多,经济发达,孔子很高兴,冉求问孔子,人口这么多,如果让您来从政,您会怎么办?孔子说:富之。冉求接着问,富起来再怎 么办?孔子说:教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卫国国君卫灵公对孔子很好,给予了孔子同在鲁国相同的俸禄待遇。然而子路的亲戚弥子瑕在卫国是个名声很坏的小人,但是和卫灵公关系非常好,他想拉拢 孔子,让孔子住到他家里来,保证孔子能在卫国做官。孔子说:有命。我的前途由命运来安排。委婉的拒绝了弥子瑕。
而且卫灵公是主张使用武力的,他问孔子:排兵布阵你能不能给我讲一讲?孔子回答:你要问我祭祀之事,我倒能够说说,但是排兵布阵,我不太懂。表明态 度,反对战争。从此卫灵公冷淡孔子。
而且卫灵公的妃子南子是个有绯闻的名女人,名声不好,但是南子一定要见孔子,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然而子路比较耿直,孔子回来后,子路给孔子脸 色看,孔子发誓说: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如果我真做了不好的事情,就让上天来惩罚我)
后来卫灵公出游,和南子及太监同坐一辆车,让孔子做次乘,孔子以为耻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离开卫国。
后来孔子总共去了七个地方,都很失望。孔子说过:贤者避世,其次辟地(离开一个地方),其次辟色(脸色),其次辟言(语言)。后三 个其实都是辟人,辟人而不辟世,是儒家和道家的区别。
孔子六十岁,在陈国,迎来了六十而耳顺的岁月。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听到了太多别人的批评或表扬,从而最后达到了全作为"耳旁风"的境界。
孟子说:人生在世,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人生有的时候,你觉得做的不怎么样,却受到很多人的称赞,你觉得已经做的很好了,却受到了很多人的批 评。当前者的时候,不应该沾沾自喜,当后者的时候也不要生气,都当成耳旁风。
庄子说: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耳顺的境界(理解别人,坚持自己):
一次子路问路,却被两个种田的人奚落了一番,一个人问: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孔丘。那个人说:既然是孔子,他自然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别再 往前走了,回去吧),另一个人问: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有。那个人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你别再跟着那个辟人之人了,和我们一起辟世吧。子 路回去告知孔子,孔子很感伤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人应该有人的责任和历史生命,不能与鸟兽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 有道,我就不需要去改变什么了。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要努力去改变,这才是我们的责任。
子路跟丢了队伍,遇到一个老人,问老人说:你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拱而立,老人请子路到他家住了一夜,且 好好招待,第二天,子路找到孔子,孔子说:这个老人是有修养的人啊,你有没有向他请教啊?子路说没有。孔子命令子路再去请教,但是再也找不到老人了。子路 说:人出来做官,是为了义啊。老人尚能够礼待与我,说明还是知道义的,怎么君臣之义却不知道呢?
一个郑国人对子贡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听说后,很高兴的说,他说的太像了。可谁又不是丧家狗呢?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心情来 寻找家园。
此时鲁国的季桓子死了,留下政治遗言,要把孔子召回来。孔子听到后很高兴,回去吧,回去吧,我在鲁国还有很多学生呢。
季康子的一个家臣说:和孔子合作有风险,如果合作不成功,则对您的政治声誉有影响,你的祖父和父亲不都是这个样子吗?所以季康子不再请孔子回国,而 请孔子的学生冉有回国。
孔子是个很宽容的人,大道容下,大德容众。否则培养不出有性格,有性情的学生。
有一天,孔子问子贡,你觉得我的知识很多吗?子贡说,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而是我有一个价值观。
另一天,孔子对曾参说:曾参啊,我有一条道一以贯之啊。曾参说:是啊。
其他人问曾参:老师一以贯之的道是什么啊,曾参说:忠和恕。
孔子定义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定义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的积极方面)
恕是消极的道德,忠是积极的道德。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做,自己想得到的,也要帮别人得到。
然而子贡问孔子,能不能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孔子说:恕。
因为忠虽然是积极因素,然而有三个问题:
呵护别人的缺点,张扬别人的优点。包括对自己的弟子,对国君,对大夫,对普通人。
庄子说:北方之君子,明于知礼仪,而陋于知人心。缺少同情。对事不对人,不打棍子,不扣帽子,充满人文关怀。
子张问孔子,如何做到仁啊,孔子说:恭(恭敬),宽(宽容),信(诚信),敏(敏捷),惠(恩惠)。仁者爱人。 仁是一种爱,而不是一种指责。
子贡对孔子的气质的概括:温(温和),良(善良),恭(恭敬),俭(做事有分寸),让(谦让)。有了这种气质, 别人愿意和他交往,愿意和他说知心话,所以他能够很快的知道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人在严肃的场合,要有适度的紧张,适度的拘谨,才能表现适度的恭敬。
孔子看到穿着礼服的人,穿着丧服的人,盲人前面经过的时候,哪怕年纪很轻,也很小心的走过他们的身旁。表现对祭祀者,弱势群体的尊重。
有大爱之人,必有大恨。
孔子最恨老好人:乡愿,德之贼也。因为没有原则。
孔子骂齐景公奢侈,骂卫灵公无道。
孔子说:求也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冉求不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擂鼓向他进攻了。因为冉求帮季氏聚敛钱财,盘剥百姓。
子贡问老师:君子也有所憎恶吗?孔子说:是的,唯仁者有好人,有恶人。
孔子一行在陈国边界,去楚国的路上,遭遇困境,前途渺茫,后无退路,没有粮食。
道德的三种境界:
子路问孔子:君子也会无路可走吗?(对道德的有效性产生怀疑,很容易让人从第二个境界堕落到第一个境界)
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焉。做君子一定要走投无路的。打破子路的道德迷信。但是君子走头无路,但是志向坚定,不会像小人一样堕落。
道德不能保证我们成功,但是能够助我们成仁。
真正懂得道德的人,不认为道德能够带来什么好处,而是天命,是做人的义务。
人生的道路就像穿着道德的棉袄走在荆棘丛中,如果想走的快,很快的成功,必然会划破棉袄,而要想很好的保护道德的棉袄,则要走的慢 一些,却时常困顿。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问:我们为什么会有现在的困境呢?
子路说:是不是我们不够仁呢,所以别人不让我们伸张,是不是我们不够知呢,别人不能够信任我们?子路首先怀疑自己,不相信自我。
孔子反问:假如仁一定能够伸张,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呢?假如知者一定能够受人信任,怎么还会有比干呢?
子贡说:您的道太高了,太大了,天下容不下。我们是不是能够降低一些标准呢?子贡不坚持自己。
孔子批评说:你的志向不远啊。
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 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君子在世俗的失败之中成就自己的人格)
《仁者》人生困窘,如同在一条不知收尾的长廊行进,四周都见血迹,仁者只叹不独于这血的真实,尤在不可畏避的血的义务。
鲁哀公时期,齐国准备大举进攻鲁国,冉求辅佐季康子打仗成功,冉求推荐孔子回国:我会打仗是跟孔子学的。
孔子回到鲁国,是年68岁。
孔子回国后做两件事情:一是整理文化典籍,尤其是周易和春秋。二是教学生。
孔子说:可以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学习的四种层次:
知我者,其天乎。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由和道德融合的境界。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也。孔子反对必,反对极端。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被浦人围困,要求孔子答应,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人。孔子马上答应,浦人撤退,孔子马上向卫国去。要盟也,神不听。
孔子一生最反对四个极端:
孔子说:颜回比我更诚信,但是颜回不如我灵活,子贡比我聪明,但是子贡不如我笨一些,子路比我更勇敢,但是子路比我少一些胆怯,子张比我庄重,但不 如我有亲和力。这就是为什么我是他们的老师。
孔子的弟子范围:弟子三千-> 七十二贤人-> 孔门十哲->颜回,子路,子贡。
孔子最喜欢颜回:
但是孔子也曾经批评过颜回:颜回不是一个对我有助力的人,不能帮助我提升,他于我言我所不悦。颜回说:老师你的道太高了,你走的太快了,我们跟都跟 不上,还怎么向您提问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高山仰止,景行行之。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老师您快走我就跟你快走,您慢走我就跟您慢走)。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孔子总是批评子路:
孔子说:子贡是器,但是是礼器。(然而孔子说,君子不器)。子贡是经世纪用之才。然而子贡不太安贫乐道。
子贡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而且有赚钱的能力,亿则屡中。子贡钱很多,到各个诸侯国去,是分庭抗礼。
子贡是一个成功的外交家。左传中有很多子贡的外交成功案例。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在孔子的晚年,叔孙吾叔攻击孔子:子贡很厉害,比他老师厉害多了。子贡说:就像一个房子,我的院墙到肩膀,别人经过,院墙中有什么都看得明明白白, 而我的老师的院墙很高,不入门,谁也不知道院墙中有什么。其他人的贤德想小山,而孔子的贤德像日月一样啊。
颜回是孔子的精神继承者,却在孔子之前死去。孔子说:天丧吾。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路辞别孔子去卫国做官。子路临行问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啊?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接着问:那死亡呢?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可见子路 的精神还在阴影中。第二年,子路在卫国的动乱中战斗而死。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孔子说:天咒我。
几个月后,孔子病倒了。子贡回来看老师,成为最后孔子的唯一的慰藉。孔子交代后事,应该以殷人的丧礼办后事。
最后孔子唱了一首歌: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http://blog.csdn.net/forfuture1978/archive/2010/04/13/548301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