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25654
  • 博文数量: 213
  • 博客积分: 7027
  • 博客等级: 少将
  • 技术积分: 1974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7-24 08:51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213)

文章存档

2007年(213)

我的朋友

分类:

2007-07-25 15:29:38

压力——时代病是什么?就是累!
  
   压力是我们最熟悉的词了,它往往和累联系在一起,我们常常要面对的压力有工作压力、家庭压力、情感压力等等,使人们不堪重负。压力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累!所以时代病就是累!恐怕大家深有所感。没钱的累,有钱的也累!当官的累,不当官的也累!工作不好的累,工作好的也累!上班族累,在家呆着的也累!结婚的累,单身的也累!有孩子的累,没孩子的也累!所以大家都是累!累的原因当然是压力太大了,所以减压是根本。
  其实每种压力不同,解决之道也不一样。首先要明确有压力是正常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就会面临压力,其次要溯本求源,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弄清压力在哪,也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调整看问题的角度,就能解决问题。本书其实就是一本疏解压力的书。
  人们总是在努力成功与这样努力是否得不偿失中间徘徊,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度,而不让自己后悔,于是,压力也就产生了。以前人干活也是一种减压的方式,但现代人减压可不能光靠耕作。
  
  一、压力的来源——压力来源于比较
  在热带的某些地方,大家都过着懒散的日子,无忧无虑,不用为吃饭穿衣发愁,那里有一种树叫面包树,饿了可以摘几个面包果吃,有时候它们自己会掉下来,和吃面包的效果是一样的,他们那里的人世世代代都吃这个,所以吃着也很可口。在穿上更无所谓了,就是在一大块方布中间弄个洞,往脑袋上一套,在腰上用绳子一扎,就是一件不错的衣服,或者干脆在腰上围块布就行了。衣服的作用无非是为了御寒、遮羞、美观罢了,他们那里很热当然不用御寒了,美观是看着习惯就是美观了,也是无所谓的。他们不用工作,不用学习,当然也就不用为什么事情发愁,真是浑如天然,没有什么生存压力。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烦恼。过的很快乐,没有烦恼就是一种快乐,因为他们那里没有竞争者。
  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通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出压力是怎么来的。压力来源于想获取,来源于期待,来源于竞争,来源于比较。压力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必然产生的。在现代社会,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社会竞争越激烈,压力就越大。每个社会有每个社会的压力,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压力,父母不断的向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好好学习,希望孩子将来能适应社会上的压力。这种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呢?应该说“是”。
  所以,对于压力来说,一是适应,二是调整,调整也是一种适应方式,减压就是一种调整的方式。就像高压锅一样,有个减压阀,达到一定压力时就自动放一些气出来,否则高压锅就会爆炸。对于人来说,压力要是大到他承受不了,人也会崩溃的。战国时期就有个因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而一夜白了头的伍子胥。
  在文革期间和后期,撇开政治单从压力本身说,那时人们普遍经济水平比较低,只是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但是都很差,勉强够温饱水平。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学和不学一个样,工作也无好坏之分,没有竞争,大家一齐向下看。但有一个好处,就是没有那么多生活上的压力,孩子没有学习上的压力,大人没有工作上的压力,当然大人是有政治上的压力了,有一段时期大人就都在炼钢。
  那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穷,没有比较可言,所以也就没有压力。平时没有什么好吃的,只有过年才能拿配给本按量买到很少的花生、瓜子、白薯等,还能吃到炖肉,能穿新衣服,能放鞭炮,所以小孩都喜欢过年,都盼着过年,因为一般情况下,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炖肉的。那时候吃什么都很好吃,包括三分钱一根的红果、小豆冰棍。由于物质极度匮乏,使人们对物质的东西具有一种强烈的渴望,要是能买块巧克力吃吃,那简直就是很大的享受,那时候的巧克力比现在的好吃!其实并不是真的好吃,客观的说,应该是不如现在的好吃,但是人的感觉不一样,就是觉得那时的好吃,也培养了对好吃东西的味觉理想,觉得等咱有了钱就要吃好多好吃的,但是等现在真有点钱能买好吃的时候,再也没有了那时吃这些东西的感觉了,没有了那时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了!
  所以就像我上面说的一样,人的感觉是相对的。那时的小姑娘要是扎个蝴蝶结,就美的很,以前喜儿不是扎个红头绳就过了年吗?但现在的小姑娘,父母给她买套新衣服,她都不乐。那时候要是看一本书,就能获得很大的精神享受,因为书很难找到,都是互相偷着借的,基本上都算禁书,我记得我看《红与黑》时,就是在上高中的时候,在大操场开会时偷着看的,当时觉得那书真是太好看了,这种感觉现在很难找到了。现在的书多的是,你想看什么书,就能看什么书,但是一般人一年能看几本书呢?而且看的书还有当年那种感觉吗?所以感觉是相对的,对同一件事,会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不同。物质相对匮乏,感觉未必就不好,物质很丰富,感觉未必就比匮乏的时候好。这给人们一个启示,不是越有钱感觉越好,有钱和感觉好有关系,但也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成正比。
  为什么现在人的压力比以前大呢?那是因为比较的关系。以前人们的生活状态都差不多,都是比较贫穷的,教育程度也差不多,有文化的和没有文化的也没有差别,甚至有文化的人社会地位到更低呢,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畸形的产物,越不学习、越穷越光荣,整个社会的道德观都变的非常畸形。人们不用努力学习,也不用竞争,甚至出了白卷先生光荣的怪事。但是从压力的角度说,那时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压力确实没有现在大(也许是从孩子角度看),因为人们不用努力学习,不用竞争,可能最大的压力还是父母担心孩子成为废人。但对大人来说政治压力却非常大,因为如果不小心说错一句话,就会出现家破人亡的惨剧,这一点在《血色黄昏》里就有所反应,那时候的大人可能更面临着生存的压力。但是从孩子的角度看,那时却有几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二、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是要应付各种关系的压力,二是业绩的压力。各种关系是指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与客户的关系,要小心翼翼的说话,克制自己,不敢得罪人,情绪不能得到释放,当然会有压力了。有时候为了维持某种关系,就会做一些违心的事情,说一些违心的话。其实当做这些事,说这些话不是违心的时候也就不是压力了,而是你想做的事情了,那样你可能还会有成就感呢,觉得是自己能力的体现。所以有些东西是性格和观念的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违心的“心”,就是指的性格和观念。人从本性上是不愿意去求人的,但是为了工作或生活上的需要就要去做这些事情,可能成功欲望强的人更容易说服自己去做,而成功欲望稍差的人就不会特别勉强自己,这里就有一个度的问题。
  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既定人生目的或某个目标,可以牺牲某些东西,比如自尊或面子什么的,也可能他们把这当成磨练自己的机会,可以克服任何困难去达到目标。这些人的求生欲望非常强烈,越是经受过痛苦的人,越是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中长大的人,越是具有这种成功的欲望,比如许多有名的人,或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等,都是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他们如果在动物界就是捕食能手,是生存能力强的动物。正是因为他们事业心强,才吸引了许多北京姑娘嫁给他们。
  而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为了目标可以做出努力,但是碰到一些困难,他们就退缩了,因为觉得有好多东西不能牺牲,比如自尊什么的,他们的目标有时候也不是很高,但他们往往会觉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是否得不偿失,而且有时候会对目标感到彷徨,有时候会觉得有的目标是别人定的,是自己的生活目标吗?即使是自己定的目标,有时候也会觉得为了这个目标而牺牲眼前的生活质量是否值得。
  人为了将来成功后能过上好日子,在不断的努力工作,而牺牲了眼前的享受。但是在努力的过程中,人不知道将来成功了以后能否像想象的那样幸福,牺牲眼前的快乐是否值得,是否得不偿失。人们不知道努力的时间是多久?要是用一生还值得吗?那个快乐有多大?是否就有眼前快乐?人们要是知道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就不会困惑了,就是因为不知道才犹豫彷徨。
  所以我认为,有工作压力是很正常的,如果你真想好了你要什么,你就要承受这种压力,然后再通过其他方式减压。就像爬山一样,就必须付出体力,减压的方式很多,包括排解,倾诉,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锻炼身体等等。有压力正常,减压也是正常的。
 三、家庭压力
  我们对家的期望往往是个放松的地方,但有时候适得其反,如果处理不好,它会和工作一样,成为我们的主要压力之一。其实任何关系都是双刃剑,它有帮助我们的一面,也有让我们费心的一面。我们每个人最初都是从家中长大的,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对于幸福的界定和追求,都来源于家,家是生命之源,也左右着我们对什么是幸福快乐的观念,我们的理想就是从小培养的,如果脱离了这种从小培养的幸福感,即使成就再大,人也会觉得很彷徨,找不着幸福的感觉,感觉眼前的幸福没有根基。有时候,突然的物质条件变好未必是好事,人可能会不适应这种变化而变的抑郁。
  好多海外游子物质条件很好,但没有幸福感就是如此。因为他现有的成就脱离了从小设定的幸福感,有一种脱节的感觉,所以他们找不着感觉,这是原因之一。这种感觉很像我们出差在外地,住在一个好的宾馆里面,但总是没有在家里塌实的感觉,好像没有地气似的,这也许是人的本能感觉之一吧。
  我们对家的概念都是温馨的,这不仅因为我们从小基本上生活在比较温馨的家中,从小就受到这种家庭熏陶,而且从所接触的文学作品及对其他家庭的概念都是如此,都认为家应该是温馨的,即使自己的家不是温馨的,看到别人的家是温馨的时候,也就更希望自己的家或将来自己的家是温馨的。其实小孩有时候并不理解大人的烦恼,在孩子面前大人总是尽量把矛盾掩盖起来,使孩子尽量感受到温馨,哪怕实际上父母的关系已经很紧张了,从中国的传统来看也要尽量维持一个表面完整的家。
  所以多多少少,我们对于家的温馨感觉都来源于我们从小得到的部分真实感觉,有时候可能还是一种错觉。所以对家温馨的追求是人的基本追求之一,人也会把它作为自己的理想之一。但是自己长大成人组建家庭以后,发现需要特别努力,才能搞好夫妻关系,才能感受到这种温暖,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家本身就是温暖的,所以就会感觉很失落。
  当夫妻关系和谐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家很温暖,家是一个港湾,;而当夫妻关系紧张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受到对方的压力,我们对对方的反作用力,也使我们自己的身体和神经绷的很紧,当一对夫妻关系紧张,但又睡在一张床上的时候,每个人都不愿意面对对方,因此脸和身子就会朝着另一个方向,无意中身体肌肉就紧张,第二天醒来以后就会感觉身体很累。结了婚的人对此都会感同身受。所以夫妻关系紧张对人影响非常大,因为在人们的意识中,人们从来不认为工作是放松,工作让人紧张是必然的,而家是个放松的地方。工作造成的紧张,需要释放时,可以到家中来放松。但是家庭中的紧张要是到工作中去放松的话,就是比较可悲的了。那样人们会承受更大的压力。
  总之,人们认为家应该是一个港湾,如果它不是这个作用的话,人们就会对它非常失望。就会变成一种压力,反作用于人,那么他就会考虑这个家对他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当这种关系不确定的时候,就是说介于离婚与不离婚之间的时候,或是一种长期冷战或热战的时候,那么对人的压力会非常之大,甚至大于工作给人的压力。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家是归宿,男人之所以在外面打拼就是为了把家建设的更好,当这个目标不存在的时候,人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了。
  其实即使夫妻关系比较好的时候,家庭的压力也是存在的,比如自己对工作的期望,老婆对你的期望,拿你和某某人做比较,比如说人家又买什么房了或买什么车了什么的,或者要求去国内、国外去旅游什么的,就是当这种要求超出你的经济和时间承受能力的时候,这些就都变成了压力。这些叫温柔的压力,你要不断的奉献,因为别人也在奉献,你要不断的努力,因为人家也在不断的努力。尤其是现在,夫妻都有工作,虽然经济上的压力比以前小了,(但也未必,因为要求高了,不是吗?)但男人的心理压力更大了,因为老婆也有工作,她使你觉得你并没有做你该做的事情,甚至你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完善,这是一种永久的压力。只要你在婚姻中,它就是存在的。
  当然你也可以让老婆做全职太太,那样又会产生新的压力,你会觉得没有像其他男人那样有老婆和你分担家庭的风险,你的经济能力就关系到家的生死存亡,会有一种重担在肩的感觉。另外要是老婆没有工作,她就会一门心思扑在你身上,你和她都会觉得你有义务来使她快乐,她一天到晚都是自己呆着,肯定想从你这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爱,而你本来是回家放松的,结果家里还有一个人要哄,你就会觉得很累,所以这也是一种压力。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压力,比如突发事件造成的压力,经济压力,父母孩子的压力,应付各种关系的压力等等,不一而足,这里不在赘述。

 
 
 
                                
 
 
 
 
 
如何能做到活的是一种心情
  要想真正做到活的是一种心情,按下面的一些做法做会非常有帮助。
  
  一、抬高一尺看世界
  当我们每天早晨出门上班的时候,你是带着愉快的心情,还是带着压抑的心情,或是麻木的心情呢?这完全是自己可以调整的。当你这一天或最近没有什么特别烦恼的事情,还是带着压抑或麻木的心情去上班的话,那么你的精神状态就要调整了。一天之计始于晨,要想一天过的愉快,要从早晨就要带着愉快的心情。试着把你的视线抬高一尺,看看你看到了什么?也许是蓝蓝的天,也许是白云,也许是灰蒙蒙的天,这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这时候是否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奇迹,但在宇宙中又是微不足道的。现有的烦恼是否值得,我们是否生活在很庸碌的事务之中,我们是否没有了青年时期的朝气,我们是否还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烦恼是否值得,我们都在为什么事情而烦恼,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应该常常问自己的问题,以进行精神的洗涤。
  当我们抬高一尺看天空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这些问题,如果什么也没有想到,那么微笑也好,这样就能够通过恬静的表情,而达到心灵的宁静。抬高一尺看天空是为了换位思考,是让自己考虑一下,我们为此烦恼的问题是否真的能那么腐蚀我们的生活,恶化我们的心情?是否应该影响我们生活的质量。实际上是在考虑值不值的问题。值不值为此牺牲好心情,好感觉。抬高一尺看世界是为了换个角度来看待问题,看待生活,看待自己,是用一种行为来影响一种心情,这是应该能做到的,不妨一试。
  
        
         
  二、愿望的满足:满足95%的小愿望,把5%的大愿望作为理想,不要压制自己的梦想
  人们不快乐的原因之一就是有太多的愿望不能满足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愿望了,但这毕竟只是极少数人),我们总是听人这么说,等咱有了钱,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想买什么车买什么车,等等,所以为了将来能好好的生活,现在就要节衣缩食,省吃简用,埋头工作或学习,总之是牺牲眼前的享受来换取将来的幸福。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错误,要想成功就要付出超过常人的努力和艰辛,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这个“度”有时候很难把握,在冲向人生十字路口的时候,或是在学习的非常时期,或是为了一个近期目标而努力的时候都是可以这样做的,因为它毕竟时间较短,对你自己的人生经历影响较小。但如果在一个很长的时间,为了一个实现起来非常困难的目标,也要不断的牺牲时,人就会想是否有点得不偿失了。人这时候就会考虑我为了什么呢?什么是我的“得”?什么又是我的“失”呢?
  其实人的愿望有大有小,从数量上看,大的愿望只占我们愿望总量的很少一部分,而大部分的愿望都是比较小的愿望,依个人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想吃某种东西,想和某人吃顿饭,想买某件衣服,想去哪玩,想多睡会,想看一部电影,想买一本书,想养狗,想养猫,想弄个水族箱玩玩,想有一天多玩玩游戏等等,而大的愿望就是想有很多很多钱(好像每个人都有这种愿望),想买房子,想买汽车,想去各国旅游,看看世界是什么样子,想工作上出人头地,事业发达等等,还有一些特殊的愿望,或者说是梦想,也许是永远实现不了的,比如独自驾车周游全国或世界,徒步探询长江或黄河源头,结伴游遍西藏,或西双版纳,或去一个热带小岛呆上半年,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或做个背包族,去你想去的地方等等,其实这些有时候不是钱的问题。钱是一方面,但不是全部,这是个心境问题,还有是否能吃苦的问题,有时也是时间问题,也是你是否能决定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问题,大部分的人生活在各种关系中,比如夫妻关系,工作关系等,人们需要这关系,同时也受到这种关系的羁绊,所谓自由都是相对的。我们很难说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其实对一般人来说,梦想是少而又少,而且知道实现不了。不过实现不了,对人也没什么大的影响,它倒可能说明人的浪漫程度。但大的愿望则是人生活的动力,如果人没有了大的愿望,就可能觉得生活非常乏味单调,没有希望,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了。大的愿望支撑人的精神状态,而小的愿望也不要忽视,它们是比较容易满足的,实际上它们的实现直接影响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影响人的心情。所以人如果有条件就要多满足自己的小愿望,而不要特意的克制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姑娘们的满足感比较大,是因为她们比较爱吃零食,爱穿比较时尚的衣服,喜欢买东西,这样就能满足她们的小愿望,所以她们看起来就比较快乐,好像无忧无虑似的。而已婚或离婚的女人们可能会为了家庭和孩子牺牲自己很多的爱好和小愿望,这样她们会感到比较压抑。男人们的小愿望不如姑娘们那样容易满足,如果本身不会调剂,业余爱好又不多,只知为生活打拼的话,压力就非常大,满足感和幸福感就差多了。
  所以说人没有大愿望就没有生活的动力和朝气,没有梦想就没有憧憬和浪漫,小愿望不满足就没有满足感和幸福感。所以人要为大愿望而努力,保持人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永远保有梦想,这样人才浪漫可爱。在不影响实现大愿望的情况下,尽量满足自己的小愿望,这样人就会有满足感和幸福感,心情就会愉快。

三、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否满意
  人们应该经常对着镜子问自己实际想要什么(包括物和关系),不想要什么。只问自己的内心,不要有任何顾忌,可以肆无忌惮的、“无耻”的问自己,然后再问自己如果真的得到这些东西,就快乐吗?然后再看哪些欲求是不切实际的,哪些是可以调整的。这样就能知道自己的困惑和症结在哪里。对于合理的欲求,就要去努力争取达到;对于不合理的欲求,则通过代偿或疏解的方式来满足或分散,但起码能认清自己就好,这样人们可以缓解自己的压力。所谓合理的欲求是,工作上想取得很大的成就等。所谓不合理的欲求,就是想有亿万的金钱,想和别人的老公结婚等。
  也许你的生活别人很羡慕,比如,事业有成,住大的房子,开着好车,也有看起来和睦的家庭,但别人可能并不了解你的实际生活状况,也许你由于某种原因生活的并不快乐,但你又会为了这些外表的形式而不愿做一些改变,其实活的是否舒心只有你自己知道,别人的评价只能满足你一时的虚荣心,你要是为此不做改变那就是为名所累了。当然也可能有这种情况,就是别人看着你活的不太好,比如物质条件不太好,因为人们一般是看这些比较外在的东西的,但你自己感到很舒心,想做什么做什么,活的很真实,也活的不那么累,这就是活的好了!其实活的好不好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只有你自己知道,你觉得活的好就是好!活的不好就是不好!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这就像穿鞋一样,舒服不舒服只有脚知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有自己的家庭、工作,处在各种关系之中,有自己的压力。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要想调整好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就要经常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否满意?自己需要做哪些调整?自己能做哪些调整?
  这些问题非常重要,这是人生的一种战略调整,如果调整成功,会对自己将来的生活有决定性的影响。问自己喜欢现在的生活吗?这是我要的生活吗?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现在离我想要的生活有多远?照现在这样发展下去,能实现我要的生活状态吗?在为我想要的生活而努力的过程中,我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这种得到是否离我所要达到的生活状态更近了?还是更远了?我所失去的东西,是否离我要达到的生活更远了呢?还是为了达到那种生活所必须要付出的呢?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过滤自己的需求,使目标更明确,及时调整自己的航线,不要到老了,才发现本末倒置,发现实际上过的根本就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就比较可悲了。
  其实,什么时候调整都不算晚,只要你想调整就可以。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生活,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可以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一些调整,虽然人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受到各种关系的羁绊,但人们总是能在各种限制和羁绊中找到自己调整的空间,哪怕只是很小的调整,比如买你想吃的零食,买你想看的报纸或书,买你想要的衣服,如果得到它们使你感到愉快的话。问一问自己,是什么使自己感到不舒服?是什么使自己感到困惑?
 
 
四、对各种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要维护好,但不可委曲求全,不要不在意,也不要太在意
  人是一种社会化的高级动物,总是生活在各种关系之中,有家庭关系、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与客户的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异性朋友关系或邻居关系等等,除了血缘关系外,其他关系都是有关系则说明彼此互相有需求,这种需求大部分是精神方面的,也包括功利或利益方面的,这都很正常。人如果对别人没有需求的话,就不会顾及别人的看法和感觉,也不会迎合别人的需求,这样的人会变得很自私,也会让别人不能接受。所以,需求磨练了人的个性,使人成为了社会化的高级动物。
  在各种关系中,我们总是有所侧重,有的关系很重视,有的关系相对忽略一点,亲疏合适,我们才能使生活过得比较正常。处理不好这些关系,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的生活秩序。当有些关系紧张的时候,就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情绪,比如夫妻关系有问题,就会直接造成家庭关系紧张。上下级关系紧张的话,也会影响工作,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正常情绪,人会为此而烦躁不安。
  对人影响最大的主要有家庭关系(或情感关系)和工作关系。但当我们过于看重某种关系的时候,则未必这种关系就能够搞好,因为我们可能对对方一味的迁就,试图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和感觉来维系这种关系,但到头来,可能适得其反。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在对待不懂事的小孩的时候,哪怕这个小孩很小都是一样的,你对他一味好的时候,他反而不听话,你要舍不得说他揍他,他还要欺负你。虽然他很小,但他本能的知道怎么样来使用他的权力,无论是哭是喊还是撒娇,哪个管用就用哪个,以此达到他的目的,溺爱他的人就成了他的俘虏。小孩都知道这样做,何况大人了,更加会利用这种权力。有位伟人说的好,大概意思是说权力总是使用到遇到抵抗的时候为止。看来这也是自然规律。
  在各种关系中,都存在着彼此需要,(比较典型的是夫妻关系,)但没有独立人格的关系是不能维持好的,因为没有人格的一方已经变得没有力量了,他(她)使对方觉得你只是单纯的需要他,而他并不需要你,他可以对你为所欲为,而你为了这种关系可以委曲求全,他不需要努力做什么事情。当他不需要努力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这种关系对他来说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他就可以随便的处理这种关系,但由于和他以前预期这种关系的重要性不同,这也让他比较困惑,比如夫妻关系、与子女的关系等。
  如果是自然规律我们就要根据它来调整我们的策略和方法。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维系好这种关系,而不是要毁掉这种关系。那么用什么策略维系这种关系呢?
  首先你要分析自己对这种关系的需要程度,是否有可替代性,是否是可有可无的,它对你的影响有多大,这是一个层面的分析。
  其次你要分析你自己为了维护或维持这种关系,所能接受的最低底线,如果没有到那个底线,你就能放弃一些条件;如果低于那个底线,那么你就要抗争,以争取自己的权益,如果对方不能妥协,那么你就要考虑放弃这种关系。这样你也没什么损失,因为你该做的都做了,放弃也是一种积极的行为,虽然是很遗憾的。什么事情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能看透这一点,就能把各种关系处理的好一点,不会为此而困惑,心情自然就能愉快了。
  有时候关系就是一种基于互相需要而不断调整妥协的行为模式。说到需要,人们往往理解为是一种功利的需要,其实这是不全面的,需要是人的正常情感,是欲望的表现,爱也是一种需要,友谊也是。关系就如琴弦,要绷着劲,才能拉出美妙的音乐。琴弦不能完全松懈,完全松了这种关系也就没有了;琴弦也不能越绷越紧,绷的太紧也就断了,最后也是什么都没有了。不同的关系,人们的预期不同,所以相对的松紧度也不一样。
  如果某种关系对你来说非常重要,那你就好好维系它,经营它。所谓经营它就是要从怎样有利于这种关系的角度来维系它(一味的妥协退让也是毁坏这种关系的方式之一),而不是只从自己需要的角度来维系。有时候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你对她越好,她反而到对你不好了,也就是这种关系出现了一相情愿的情况,变成了不是你需要的那种关系了,其实这也不是她需要的关系了。有些关系的基础是彼此尊重,有些是出于爱或其他的,各种关系很复杂,因关系而异,但最根本的就是,看是否能满足彼此对这种关系的预期和需求。


五、问自己:是忙着活?还是忙着死?
  美国有部电影叫《肖申克的救赎》(或叫《刺激1995》),是一部我非常喜欢的、能发人深省的经典影片,描写了一个银行经理怎么受到冤屈被投入监狱,在监狱怎么样生存、最后逃出监狱的故事,给人们许多有关人生的启示。主人公问的一句话:“忙着活?还是忙着死?”发人深省,每个人都应该这样问问自己。
  人们有时候往往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并不知道人活着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成具有重视结果的习惯,人的一生就是向成功奋斗的一生,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人们往往忽略现实的感受。总是在盼望将来的好时光,老是想等成功了再实现自己的理想,或到一定年龄时干脆就等着时光流逝。其实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各有不同,大多数人对活着的意义比较茫然,活着就是活着了,很少去想它,但是真正能活的比较有滋味的,活的比较愉快的并不多,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年代,生活的压力比较大,大多数人都感觉比较累,无论是物质条件好或不好的,都是如此。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不知是在忙着活?还是忙着死?这话听起来好像很不好听,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我觉得,如果你很享受你现在的生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又没有忽视现实的感受,活的有滋有味的,活出自己的心情和感觉来,你就是在忙着活;如果你总是在为未来而奋斗的过程中忽视现在的感受,而这个未来又遥遥无期,或者也没有为什么,总是在打发时间,没有自己的心情和感受,总是心情不愉快,一天到晚希望时间快快流逝的话,那么你就是在忙着死呢!这是一句能让人猛醒的话,其实大部分人都在这两者之间,只要你常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警醒自己!
  其实时间对每个人都是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人们往往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并不知道时间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有的人就说,我除了时间,什么都没有。有的人希望时间快快过去,有的人在打发时间。其实当你问一个60岁的非常富有的人,是否愿意用他的全部财富换回到20岁,我想肯定的回答是:成交!我们可以算算账,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也就是身体最成熟的时光就是15岁至55岁40年的时间(也不是其他年龄不好了,而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段年龄是身体最棒、精力最充沛,性欲最旺盛的时间,当然也就是人最有精神的阶段,是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阶段,这是大自然的安排),这个时间换算成天的话就是40年乘以365天一共是14600天!当换算成天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觉得时间非常少,因为一天一天感觉过的太快了!我们真应该制一张14600天的时光表,过去一天划掉一天,那样我们是否能很珍惜的过好每一天呢?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但大多数的情况是介于两者之间,会有稍许改变,但不会有大的改变。
  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就像一个大的磨盘,在稳定地或不稳定地,在缓慢地或急促地运转。我们每个人还会沿着自己的轨迹来运行,但不要忘记,享受运行本身。要弄清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是为目标活着?还是好好活着是目标?这是一个很难界定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个判断的标准,就是当你老了的时候,你不会后悔现在这样生活的生活,你没有太多的遗憾,如果有来世的话,你还要这样过一辈子,那就是真的很好了。这些话不是对别人说,而是对你自己说。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大多数的时候,人是可以选择的,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选择。每个人过的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感知的生活,当你没有感知的时候,你的生活也就没有光彩了。是你在可能的条件下选择的生活方式,有很多事情你是能决定的,不管你当时懂事不懂事,(当然也有很多事情你是决定不了的)。但在你从小长大的过程中你还是决定了很多东西,你做出的决定就决定了你以后的生活方式和状态。比如当你不好好学习的时候,你就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当然上了大学也不说明什么问题),当你为此而耿耿于怀的时候,你就已经感到遗憾了。
  有一部电影叫《情陷撒哈拉》(又名《遮蔽的天空》),是和《肖申克的救赎》一样深刻感人的影片,其中的女主人公与丈夫和情人在撒哈拉沙漠旅行中历尽坎坷后,来到一个咖啡馆里,一个年老的智者画外音说了如下的话:“为不知何时死之将至.....我们乃将生命视为无穷无尽的任意挥霍的源泉,然而沧桑世事于一生所遇却总是有限,童年,午后....一生中挥之不去的人事,这样的下午能回忆起几个?也许有四五个,也许还没有这么多。一生中见过几回日出日落?也许二十次,然而人们觉得一切都可以任意挥霍”。
 
 六、在能做的时候做你想做的事——没有过去的“现在”是苍白的!没有将来的“现在”是颓废的!没有现在的“将来”则是可悲的!
  日本有一部电影《失乐园》,里面有一个人辛辛苦苦一辈子却在快退休前三个月被诊断出患有晚期肝癌,只能活几个月了,他就对主人公不无感慨的说“在你能做的时候做你想做的事!”
  其实我们何尝不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呢,比如,我们想去西藏旅游,想周游世界,想买一个等离子电视,想买一套高级音响,想和喜欢的人在一起等等,但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和习惯都是要等到将来再实现我们的理想,就是在成功了的时候再实现,或到了退休了的时候,但这个将来有时候会显的遥遥无期,以至真到“将来”到来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已经没有想实现它的心智和能力了,这确实是一种悲哀。
  我们大多数时间是在为将来活着!我们是在为“理想”活着!没有将来的“现在”是颓废的!没有现在的“将来”则是可悲的!当现在和将来没有协调好的时候,人就不会活得很好。很多人之所以过得很累,就是因为没有协调好这种关系。其实我们每个人想做的事情很多很多,但有些现在能做,我们克制自己先不做;而有些则需要等到将来时机成熟了才能做。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想做的事情分分类,这样我们就没有太多的遗憾。也不会觉得自己活的很委屈,好像没有照管好自己似的。把握时间,把握时机,在能做的时候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不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包括没有在能做的时候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你没有委屈自己的时候,你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因为在你活着的时候,你做了想做的事情,你也没做你现在还不想做的事情,这都是你的选择。
  没有过去的“现在”是苍白的!因为当你总是一味的为将来而活着的时候,等到真的到了将来或你老了的时候,如果你发现你没有“过去”,没有历史,你的过去是那样苍白,那你的“现在”同样是苍白的。
  从时间状态说,有过去、现在和将来,时间像流水一样,我们总是在这种状态下不可逆的生活着,我们只有现在和将来,过去只是一种回忆,它影响着现在和将来,它是现在和将来的人生财富或负担的重要组成部分。
  永远能享受现在的人就是快乐的人,因为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人只拥有现在和现在的感受,现在的心情,什么东西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过去也变成了现在的一部分,而将来的憧憬也支持着现在精神世界。
  永远把握好现在的好时光,每个人总是生活在现在,过去是过去的现在,将来是将来的现在,你所能拥有的就是对现在的感知,不要打发时间,不要让现在就这样逝去,那样你将没有生命!
 
 
七、要明确意识到生活如爬山,这样才能享受生活的乐趣
  为什么说生活如爬山呢?因为:
  1、爬山有很明确的目的性,比如说锻炼身体,结伴游玩。爬山本身还有目的,就是爬到山顶,如果不是为了爬到某个自己定的目标,就会觉得爬山本身有点索然无味了;而生活也有目的性,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或目标,也都在向目标努力。
  2、爬山要付出努力和辛苦,在向山顶攀登的时侯确实是很辛苦的;生活也是这样,当我们学习的时候,当我们辛勤工作的时候都是很辛苦的。
  3、爬山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挑战,在爬山出汗的过程中,也对自己的能力有一种认同;生活也是如此,我们希望生活的更好,希望通过辛勤的工作来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肯定。
  4、我们享受下山的乐趣是因为我们付出了上山的艰辛。爬到山顶当我们大汗淋漓的时候,当我们登上山顶一揽众山小的时候,当微风吹拂着我们被汗水打湿的头发的时候,我们的感觉就是爽快!当我们缓缓下山的时候,也能体会到一种汗在慢慢落下、浑身懒洋洋的放松感觉,这是在进行了体力运动以后精神上放松的感觉,我们会觉得这种享受是我们应得的,因为我们爬上了山顶,所以我们就应该享受下山的乐趣。如果我们不是爬上山的,而是直接开车到山上,然后再走下山的话,那感觉又不一样,肯定是没有刚才的那种爽快的享受的,因为我们没有付出辛苦。
  生活不也是如此吗?当我们努力工作以后,就觉得享受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心安理得的,只有在这样的时候,我们才能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如果我们在应该工作的时间打游戏或玩麻将,把工作抛到一边,我们会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很难玩的尽兴。之所以有这种区别是因为我们被教育成、被训练成这样了,这是万年的基因造成的,是生存规律使然,所以我们得按这种规律运行才会觉得心安,也才能享受工作之后的娱乐。连爬山都是如此,生活更是如此了。
  5、爬山的时候不要忘了欣赏沿途的景色,这也是人们在生活中容易忽略的问题,这就是把生活比喻为爬山的关键所在!有的人爬山直奔山顶而去,而没有浏览周围的景色,其实这样至少失掉一半爬山的乐趣。爬山时浏览景色,可能会降低爬山的速度,但是却能增加爬山的乐趣,使爬山并不只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它也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现在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做事的目的性都很强,所以往往会忽略做事本身的乐趣。如果我们总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像一个踏着车轮转的小老鼠,永不停歇,人变成了事业链条中的一环,这是对人的异化。那样我们很少享受生活本身带给来的乐趣,因为毕竟我们为目标而奋斗的时间要比我们享受结果的时间长的多的多,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就没怎么享受生活,而只是生活在为将来可能得到的快乐的精神想象中(当然这也是乐趣之一)!
 
 
 八、理清生活中的各种关系
  生活中人们感到很累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尤其是在各种关系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则更感到焦头烂额!其实,有时候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处理好各种关系之间关系的原因。
  其实,生活中我们所需要的各种关系,比如工作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等等,就如同一个个圈一样,圈和圈之间可能会有交叉,但绝不能重合,也不要以一种关系代替另一种关系,重合只会使自己的生活弄的一团糟。这就如同我们爱吃的各种菜一样,我们不可能把自己爱吃的菜都混在一起来吃,那样每个菜都没有味道了,我们也就什么都吃不着了。所以我们每个人要把自己生活中的各道菜做好,吃好,但不要混着吃,这样才不会徒增烦恼。
  
 
 九、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就是把握好分寸,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其实是最难的,做什么事情都一样,处理各种关系也是如此。能够掌握好适度原则,就不会让自己勉为其难,也能尽量少出现当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来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还要问自己我值得这样做吗?这有时候是人们常出现的困惑。问题是我们不知道什么叫适度?适度的标准在哪呢?有时候为了维系某种关系,我们付出了太多的东西,这种付出,对于那种关系来说可能是适度的,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觉得付出了太多太多,感觉有点得不偿失,感觉很累,感觉自己的这种付出就不是适度了。
  所以,适度的标准在哪呢?是以事情本身的需要为标准呢?还是以自己所能承受的为标准呢?如果两者是重合的当然很好,但大多数的时候是不太重合的,这样我们就会感觉很累,就有一个判断适度不适度的标准了。这个标准由你自己来判断,当你觉得累的时候,你就调整,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调整。当你觉得付出一点小累可以避免大累的时候,那你就要承受这种小累的压力。
  但我们一定要知道适度原则,就像如果我们喜欢养鱼,是想让鱼给我们带来乐趣,我们只要简单的把鱼养好就可以,不要弄的太精益求精了,那样为了伺候鱼把人弄的很累。下棋也是,爬山也是,其实做什么都是如此。掌握好适度原则,人就不觉得累,如果弄不好,就会本末倒置!
 
 十、把生活节奏降下来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雇了一些人帮他搬运一些很沉的家具过一个山岭,一开始大家在雇主的催促下都走的很快,但是快到山顶的时候,雇主发现,搬家具的人都在原地休息,雇主就问为什么不走了?搬家具的人就说,我们要等一等我们的灵魂!这个故事说明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想一想这个问题,我们是否丢了自己的灵魂呢?我们一天到晚在忙碌什么呢?我们在忙着办完一件又一件事情,我们真的很享受自己现在活的时光吗?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像走马灯是的,做什么都匆匆忙忙的,日复一日,所以也是感觉比较累的原因之一。所以把自己的生活节奏降下来,把脚步慢下来,慢半拍,你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会影响我们办的工作吗?不会!但你会发现能使我们的心情好起来,就像我们爬山而把脚步慢下来欣赏周围的景色一样。把生活节奏降下来,不要在各个结果之间来回奔波,而要享受过程,这也是调整好心情的步骤之一。
  
  十一、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标准
  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希望过更好的生活。每个人也都受自己生活定式的约束,很难彻底的改变,除非有什么大的挫折。但人也是非常现实和实用的动物,可能会有一些梦想,但在实际生活中并不会做不切实际的幻想,总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模式。一个姑娘会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环境来选择对象,她可能爱看灰姑娘的电影,但不至于因一些浪漫的幻想把自己“砸”在手里。她的现实性使她在找对象的时候,不会影响她对对方和自己的判断。她结婚后可能会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依偎爱人的后背充满满足感,而对眼前的汽车视而不见,她会好好经营自己的小家。
  所以说人不选择最好的(我们说的是人对那些有选择权的东西,而不是那些你没有选择权的很好的东西。),人大多数情况下不选择最好的,但可以选择“最不坏的”,因为最好的不见得适合自己,或以自己的能力会觉得勉为其难。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这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最好的和最不坏的,好像是一回事,其实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最好的都好理解,但最不坏的是什么意思呢?最不坏的是在一些可供选择的方案里挑选不利因素最少的来选择,这样从心理上不会有后悔的感觉。因为一般来说,好与不好都是相对的概念,也许现在觉得好,将来就觉得不好了;好的标准也不同,也许你觉得好,别人并不觉得好,所以从选择来看,最不坏的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十二、释放压力
  现代人生活在充满压力的社会,这是一种客观现实,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我们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其实即使生活在世外桃源也是有压力的,只不过那样比较好舒缓压力吧了。其实压力就在我们心里,在城市生活中能够缓解释放压力则需要更加坚韧的心理素质。而中国人比较内敛,习惯于自己消化压力,不像经济发达国家的人那样比较普遍的是有心理问题去找心理医生,在经济发达国家,人们找心理医生咨询就像找牙医一样普遍,都是解决温饱以后人们生活层次上升的标志,因为只有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想到心理和牙齿美容问题,因为它们并不直接影响人们的吃喝。
  很多人不愿意去做心理咨询也不只是从经济上考虑的,因为很多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可能每周都去健身房或做身体美容,但是很少有人去做心理咨询,因为要是真去做心理咨询的话,一个月心理咨询的费用应该和做一个月美容、健身的费用差不多。
  所以这不是个经济条件的问题,再有钱的人,他也不见得就去进行心理美容。这有几个原因:一是人们有一种误区,就是去找心理医生就是自己心理上有问题,是心理上有疾病,一般人是不认为自己心理上有疾病的,而且确实一般人只是有思想问题,有心理问题,而没有心理疾病。但是如果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解,是会造成心理疾病的。二是觉得心理医生未必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就是对心理医生持怀疑态度,觉得心理医生未必有自己聪明,怎么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呢?三是觉得自己的隐私不愿意和陌生人讲,这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有关。四是人们普遍认为自己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可以通过找朋友聊天,来宣泄自己的压力,或者干脆就忍着这种压力,也就是在自我调节。但当自己调节不了的时候,个别人连自杀都能做的出来,为什么不能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咨询,尝试解决问题呢?
  那么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是问题吗?当然是问题了!要不怎么叫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呢?而且是严重的问题!我们都听说过积郁成疾的成语,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当人的精神长期处于一种不愉快的状态的时候,就会抑制各种脏器的正常功能,造成紊乱,就是常说的有“火”了,如果是急火就会造成起口疮、肠胃功能紊乱,上吐下泄、发烧等;如果是慢“火”,从体表上出就表现为脱发、白发、脚气,面部暗斑、皮肤病、白癜风、过早衰老等,一多半的皮肤病都是在出“火”。脚气也是在出火,不信你把脚气治好了,又会有别的皮肤炎症,皮肤病还是最轻微的呢;如果没发出来,火往身体里攻,就会在脏器里郁结,时间长了就会得癌症。
  “注意”是引起生物反应的一个因素,比如掉头发就是如此,你越注意,它就越掉的厉害,这是因为你把机体的注意力引到了该处。所以说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是大问题,是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的问题,身不健康则心不健康,心不健康则身也不健康,这里的心就是指人的是精神、思想、心理和情绪。
  如果人们真想找人咨询自己的心理问题的话,人们希望找什么样的人来咨询呢?是什么阻碍了人们去做心理咨询呢?一是咨询者应该是让她佩服的人,对方的学识、品德、观点让她欣赏佩服。二是她熟悉的人,有安全感的人,太陌生的人,会让她没有安全感。三是最好不是她的亲朋好友,不会将她的事告诉她认识的人,不会传话的人,能尊重她的隐私。四就是对方的形象是她欣赏的人,或起码不是让她反感的人。五就是年龄要比她大的人,人们愿意和年长的智者交谈。但又不能太年长,太年长又会让她觉得跟不上时代,对好多现代的问题不能理解。六最好不要只是单纯解决心理疾病,还要能做思想工作,因为许多心理问题都是因为人想不开造成的,而能通过答疑解惑做思想工作,解决人们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人又太少。七是人们不愿意听到一些专业术语,本来自己没什么事,一听医生的对照,就觉得自己真有病了,到成了疑病症了,所以人们有害怕去见心理医生的情结。八是当对方不是心理医生时,又觉得对方和自己一样是普通人,凭什么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呢?不把对方当骗子就是好事了。所以中国的心理咨询业举步为艰!能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人很少很少,而且第二点和第三点是矛盾的,所以人们就很少找人进行心理咨询了。这是国人心理压力得不到疏解的原因所在,也是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不理想的关键所在。
  其实你找什么人咨询或谈话聊天并不是主要的,找心理医生咨询、找你欣赏佩服的人咨询、找朋友聊天倾诉都是可以的,只要能解决你的问题就好。有问题不要回避,有压力要想办法疏解,你不要挑对方的毛病,重要的是他能否解决你的问题!哪怕是你说出来憋在心里的话,也能把精神垃圾清运出去一部分,心里肯定会轻松一点,这样就争取了机会,使你能想办法调节自己的思想、情绪,心情肯定也会舒服很多。这也是一种精神垃圾转移方式,当然也要付垃圾清运费的,只要你觉得值就可以。毕淑敏不是说了吗,她老听别人的倾诉,自己的心理年龄都有5000岁了。

 十三、什么时候想好了都不晚
  有人会说我已经耽误了大半辈子,现在猛醒还来的及吗?其实无所谓来的及来不及,有一句话,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套在我们这也一样适用,什么时候想好了都来的及!感觉永远从现在开始,你可以好好想想,你所拥有和能够决定的是什么呢?过去已经发生了,你能改变吗?不能!将来还没有发生,你能设想吗?可以设想,但有条件,会受到你现有条件的束缚,会受到你过去的束缚。
  但你仍可做些改变,包括你生活的目的,你看问题的看法,你的心境,你的心情。你可以做些调整。如果你想调整,你就可以调整。有时候调整心情就像电视机的微调,不能有大的改变,但可以变的清晰,但这种清晰足以让你体会生活中的乐趣,而不只是一味的忙碌。你可以过的有滋有味,而不是像拉磨的驴一样,整日辛苦,而不知所为何来?有些事情,有些看法,也就是一念之差!不要以为会有大的改变,只要时不时的有稍许的改变,只要时不时的能够意识自己活的是一种心情的时候,你就会有自己想要的心情。
  事在人为!人是可以改变的,虽然有时候很难,当你回首自己成长历史的时候,你会发现虽然你局限于自己的轨迹,但你仍然能够做些改变,包括观念,思想,心情、待人接物,甚至性格,会向你想变的方向发展。同样道理,当你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的时候,你仍然能够向你希望发展的方向改变,只不过这种改变越来越不明显,但仍在改变。如果你想改变!你就能改变!什么时候想好了都不晚!


十四、修养好自己的身心
  对人对事,看其好的和积极的一面,宽容待人待事,不要和别人及自己较劲,不要因为一些细枝末节影响了自己的心情。不要得理不让人,没理狡三分。不要太聪明,现在有的人聪明的都傻了,变成了“精傻子”(就是表面上看起来很精,其实很傻)了,因为谁会喜欢和太聪明、一点亏都不吃的人交往呢?要在逆境的时候接受现实,想办法改变或适应现实,不要抱怨;在顺境的时候抱着感恩的心理,雨露雷电皆是大自然的恩泽。根据感觉相对论,适当控制自己的生理欲望,不要让需求随意满足,这样使你对生活永远充满新鲜感。多进行精神享受,在精神上有所追求,努力做一个善良、平和、有素质的人。这样你才能做到活的是一种心情。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色既衰,戒之在得。’‘人生三戒’就是年少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得。是孔子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的名言。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惟有透过学习,才能顺利度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人生活在社会里,无欲无求似不可能,但怎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绪呢?中医教导人们的做法是‘恬淡虚无’。‘恬淡’是指内心安静,‘虚无’是指心无杂念。唯其心无杂念,心里安静,抛开一切超越现实的想法,少欲不贪,方能‘皆得所愿’,满足比较实际的心理需求,所以应避免急躁、烦恼、焦虑、紧张、激动、不满、厌恶等不良的情结。孔子曾提出的人生三戒可作为‘恬淡虚无’的处世良方了。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什么事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只有通过家人和老师来教育,他们才会认识事物。你告诉他这是什么,他便认识了什么,不会故意认错。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有些人站在这山,发现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一天。有些人为名、为利、为美色绞尽脑汁,活的很累。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老年人的。步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下来,许多人都能认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后得到了什么?有些人实现了理想,却失去了健康;有些人积累了财富,却失去了诚信。
  记得有一句箴言: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现实中的‘人’因其尚在中途,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命中的自然欲望的操纵。‘欲’使其生命的能自动的顺着动物界生存竞争的积习所形成的心理定势流淌。而为仁的功夫就在于逐步化解这一定势并拨转能之流向,因势利导,使其升华为人的强烈的动力。” (引自2005年4月22日华夏时报《孔子的智慧》连载五)
  
  以下我将对一些直接影响人们人生和心情的一些问题发表我的一些个人看法,我相信,如果能把如下一些问题参透,那么能解决人们至少一半的思想问题。对这些问题的透彻认识,将直接影响人们的人生和心情。

 
 
阅读(1093)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nmap使用手册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