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任何系統的安裝一樣﹐事先的規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安裝 Linux 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
- 想拿它做什麼用途﹖
- 網路範圍如何﹖要不要劃分子網路﹖各主機的名稱和 IP 是什麼﹖
- 硬體是否支援﹖(如跑 Xwindow 要確定顯示卡可以支援﹐網卡也應該找些比較普通型號的﹐等等) 關於 RedHat Linux 的硬體兼容清單可以從 獲得。
- 另一個常要考慮的題目是﹕如何劃分硬碟﹖如果您要跑多重系統的話﹐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硬碟一經劃好﹐以後要重新劃分是非常頭痛和冒險的。
在我目前這個例子中﹐基本勘察如下﹕
- 機器目前已經灌有 Windows 98 系統。所使用的主機板比較老舊﹐為 華碩的 P2L97 (Chipset 為 Intel PIIX4)﹐CPU 為 Intel Pentium II-266﹐目前有 128M RAM。
- 計劃安裝 RedHat 7.1 Linux 系統﹐用來跑 DHCP﹑DNS﹑WWW﹑FTP﹑NEWS﹑MAIL﹑等服務。換句話說﹐主要用來做內部網路的伺服器就對了﹐而服務對象只是家裡的網路。除這台伺服器外﹐還有一台 Pentium 90 的老爺機和另一台 PII266 notebook 會跑 Linux﹐用來日常工作的則分別為一台 PIII 700 notebook 和 PII300 的 Desktop。
- 我這裡使用的 IP 為一個 C 級私有位址﹐網路 ID 為192.168.100.0﹐沒有劃分子網(使用 24bit netamsk)﹐設定 domain 為 siyongc.domain (沒用向 NIC 註冊)﹐Linux 主機名稱為 rh71﹐分配 IP 為 192.168.100.23﹐
- 使用的網路卡共三張﹕RTL8019AS ISA 10Mbps﹑RTL8029AS PCI 10Mbps﹑RTL8139C PCI 10/100Mbps﹐都屬於非常低檔的網路卡﹐但勝在容易安裝。我之前有用過 DLink 530TX 的網路卡﹐不過全都送人了﹐如果您要裝 Linux﹐我建議您不要使用 DLink 這片卡(純個人意見)。
- 上網方式為 Seednet 的撥接式 ADSL﹐一共可以有 5 個動態 IP。但我這裡打算用一個就夠了﹐作為 gateway 和 firewall (NAT) 供內部網路上 internet 。並不打算在這裡提供對外的伺服器服務。
- 硬碟為一個 8.4G 的 IDE HD﹐放在 Primary IDE 的 Master 位置上。這裡﹐先讓我們認識一下 Linux 的磁碟分區命名規則吧﹕IDE 硬碟都以 hd 開頭﹐然後按 Primary/Secodary IDE 和 Master/Slave 的順序依次為 a﹑b﹑c﹑d ﹐然後是分區號碼﹐按 1﹑2﹑3 ... 這樣依次排列﹐參考下表﹕
磁碟名稱 |
代表意思 |
hda1 |
第1個IDE 的 Master 硬碟之第1個partition |
hdb1 |
第1個IDE 的 Slave 硬碟之第1個partition |
hdc2 |
第2個IDE 的 Master 硬碟之第2個partition |
hdd3 |
第2個IDE 的 Slave 硬碟之第3個partition |
不過﹐在 Linux 需要注意的一個地方是﹕每一個單一硬碟﹐最多只能支援 4 個 primary 分區 (不帶 extended partition)﹐或是 3 個 primary + 1 個 extened 分區﹐然後所有的 logical partition 都只能置於 extened partition 裡面﹐號碼最低由 5 開始往上依序遞增﹐最高極限我不大清楚﹐印象中好像是 64 個 logical 分區(我不敢確定)。而且﹐同一硬碟只能有一個 extended 分區﹐可以供 DOS 和 Linux 共同使用。如果您對 Partition 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請參考“學習電腦”中的“”之“硬碟劃分”。
我目前計劃的分區佈局如下﹕
分區 |
體積 |
應用 |
說明 |
hda1 |
3G |
c:\ |
Windows 98 系統 |
hda2 |
50M |
/boot |
Linux 啟動磁區 |
hda3 |
5G |
* |
延伸分區 |
hda5 |
128M |
swap |
Linux 置換分區 |
hda6 |
4.8G |
/ |
Linux 主分區 |
(* 註﹕此處的延伸分區一共切為兩個邏輯分區﹐分別是 hda5 和 hda6﹐故 hda3 的體積是 hda5 和 hda6 的總和。)
當我們開始玩 Linux 的時候﹐先劃分單一分區給 Linux 好了。等以後有經驗了﹐可以多切幾個﹐分別為 /﹑/boot﹑/usr﹑/home﹑/var 等目錄劃分各自分區。這樣在安全和效能上都有所改善﹐如果系統要是意外掛掉﹐收復起來也容易些。假如您現在不知道我說什麼﹐儘可以不理﹐等將來您對 Linux 有心得了﹐提出的建議可能比我這裡的更好呢﹗
tips﹕通常這方面的考量是多方面的﹐主要看主機的使用狀況﹕
- 無論如何 / 不要太小。
- 如果您怕遇到 1024 磁柱的問題﹐那將 /boot 掛在較前面﹐幾十 MB 就夠了。
- 如果您打算裝一大堆程式﹐那 /usr 要大點。(例如 RH71 全裝的話﹐給它 2~3G 不過份)
- 如果您的 user 很多﹐那 /home 也要大點(例如提供 imap 服務)。就算 user 不多﹐也建議獨立出來﹐萬一以後系統重灌﹐/home 裡面的東西都可以保留著。
- 如果您不習慣清理 log﹐又怕它某天體積太大把系統分區吃掉了﹐那就將 /var/log 獨立出來吧。大小看您的 log 有多少和您需要保留多久的 log 了。
- /tmp 也可以獨立出來﹐如果您怕太多錯誤程式會在利用它的話。
- 將 ftpd 匿名登錄空間和 和 httpd 服務的 DocumentRoot 獨立出來也是個不錯的主意。
- 將 /var/spool 獨立出來﹐或 mount 在大容量的硬碟上也可接受(尤其在提供大量 pop 服務的時候)
- 將 /var/spool/news 獨立出來﹐然後將 inode 和 block size 降低一點。因為 news 文章通常不大﹐但數量很多。
- 那些要進行 quota 的目錄﹐最好也獨立出來﹐例如 /home 和 /var/spool/mail 這些。
- 可以考量保留一部份空間閒著﹐看日後那些目錄用得比較厲害﹐可以再獨立掛出來﹐或將其中的子目錄掛出來。
還有很多很多﹐用久了自然有心得。(當初我也是將所有東西都裝在一個 partition 上﹐後來就慢慢會切了。)
如果您的硬碟很大的話﹐(如超過8GB)﹐在規劃的時候要注意 1024 磁柱的問題﹐也就是說﹕不要把 Linux 的啟動區(/boot)裝在 1024 磁柱(大約 8.3G)之後﹐解決的辦法是可以在較前面切一個小小的分區(50MB 已經非常足夠了)﹐然後給 /boot 這個掛載點使用﹔不過﹐也可以在 lilo 裡面使用 lba32 參數。這些以後我們應該會碰到﹐那時候再研究吧。
- 系統的 secondary IDE 分別連接一個 LS120 Super Drive 和 TEAC CD-540-E IDE CDROM。還有一張 SCSI 卡﹐是 Tekram 的 DC-310(晶片組是 Symbios 的NCR 53C810)﹐也屬被支援之列﹐分別連接 YAMAHA CRW4416S (4x4x16) SCSI CDREWRITER 和 TEAC CD-532S SCSI CDROM。
- 看﹗我一共有兩個 CDROM 和一個 CDREWRITER 耶﹗不過﹐我的系統沒有裝 1.44 MB 的 Floppy Drive 哦﹐這個或許會有些麻煩﹐到時候走著瞧吧。我原本還有一個 Internel IDE Zip 100 Drive 的﹐後來移到 PII300 那台機器去了﹐不過﹐我確定在 Linux 下面可以使用啦﹐和 LS-120 差不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切 partiton﹐安裝系統﹐和用來開機呢﹗
- 有打算安裝 Xwindow﹐顯示卡型號為 Create 3D Blaster PCI (Banshee)﹐晶片組為 Rendition Verite﹐尚被支援。
注意﹕在本例中的所有設定﹐包括以後的系統設定﹑以及所使用的名稱和格式﹐您都可以直接引用(甚至照抄)。如果您對 Linux 系統還不怎麼熟識的話﹐我建議您如此。等您‘臨摹’完畢﹐有了自己的心得之後﹐可以將系統殺光光﹐重新按自己的設計來做也不遲(事實上﹐我已經忘記我在學習過程中安裝過多少遍系統了)。在參考本系列文章的時候﹐請按編排順序進行﹐而且不要隨意跳過相關章節(除非我提示說可以這樣做)。再一次提醒﹕如果您在理解上有困難﹐請先看完“”和“”。
不用心急﹐一步一腳印的做下來﹐我保證您會﹗^_^
如果您的機器可以用光碟開機﹐就簡單多了﹕
- 當開機的時候按‘DEL’鍵(不同的主板或許不同)進入 BIOS 設定
- 轉到 BIOS FEATURES SETUP 下面之 Boot Sequence
- 按 Page Up 或 Page Down 將 CDROM 設定在前面
- 按 Esc 退出
- 然後 Save and Exit
tips1﹕如果您的機器不能用光碟啟動﹐同時又沒有 DOS 啟動磁片及光碟驅動程式﹐(一句話﹕您除了進入 Windows 之外﹐就不能使用光碟機了)﹐您就要為你的機器裝備一張Linux 的安裝啟動磁片了。步驟如下﹕
- 先進入 Windows﹐然後轉換到 DOS 模式
- 轉到光碟機磁碟代號﹐如 D﹕
- 切換到 dosutils 目錄
- 打 rawrite.exe
- 輸入來源路徑﹕d:\images\boot.img
- 輸入目標路徑﹕a:
- 按提示完成製作
tips2﹕如果您的機器需要在安裝過程中使用到 PCMCIA 設備﹐您就要為您的系統裝備一張 Supplemental Disk﹐方法和製作“Linux 開機片”差不多﹐唯一不同之處是﹕來源路徑選擇 d:\images\supp.img。
還有﹐在任何的系統安裝之前﹐備份好現有系統非常重要﹗而任何時候保留一張系統開機磁片都是非常值得鼓勵的。
如果您可以在DOS模式下使用光碟機﹐但您的光碟卻不能夠用來開機的話﹐那麼﹐您可以在DOS下進入:\dosutils目錄﹐然後再輸入autoboot 就可以啟動安裝了。
這裡﹐我們是以光碟開機的方式進行安裝的﹕
(先說明一下﹕下面的安裝畫面是透過 Vmware 來抓的﹐或許會跟真實的安裝畫面不一至﹐尤其是 partition 和 安裝套件 的準確數字。這裡僅作參考﹐請在引用的時候多加留意。)
- 您看到的第一個畫面是“Welcome to Red Hat Linux”﹐這裡您要選擇一種安裝模式。在預設情況下﹐如果您的顯示卡可以被安裝程式正確抓到﹐按 Enter 會直接進入圖形化的安裝界面。不過﹐我這裡教大家用文字模式進行安裝﹐並不是找克難的辦法啦﹐因為大家到這裡來主要是學習嘛﹐如果您學會了文字模式﹐圖像界面一定不是問題﹐這點我敢保證。好了﹐這裡請輸入 text﹐然後按 Enter 進入文字安裝界面。
- 接下來﹐您會看到第一個“Language Selection”畫面﹐請選擇 English﹐然後按 Enter (抱歉﹐我這裡使用的版本目前沒有 Chinese)。
- 接著﹐在“Keyboard Selection”畫面裡面﹐選 us 即可﹐按 Enter 繼續。
- 接下來又是一個 “Red Hat Linux”畫面﹐不用管它﹐多按一次 Enter 就是了。
- 好了﹐在 “Installation Type”裡面﹐就要小心了。我不建議您選擇‘Workstation’或‘Server’﹐為了更好掌握系統的安裝狀況﹐我這裡選擇 Custom System﹐然後按 Enter。
- 啊呵~~~ 如果您‘不幸’碰到下面這個“Bad Partition Table”﹐是說您的硬碟還沒準備好。不用緊張啦﹐直接敲 Enter 進行 Initialize 就是了。如果您沒看到這個畫面﹐那根本不用擔心這個﹐直接看下一步就好。
- 如果您看到 “Automatic Partitioning”的時候﹐千萬千萬不要太快按 Enter 哦﹗小心它會把現有的硬碟資料砍光光﹗﹗請用上下方向鍵選擇 Manually partition 然後再按 Enter。小心小心~~~ (如果您沒看到這個畫面﹐那請跳到下一步。)
- OK﹐在 “Disk Setup”裡面﹐您會碰到兩個磁碟管理工具﹕一個是 Disk Druid ﹐另一個是 fdisk。前者是 RedHat 設計的選單式管理工具﹐而後者則在任何 Distrobution 上面都找得到的文字界面管理工具。我建議您用 fdisk 啦﹐哈哈﹐我再次保證﹕如果您會用 fdisk 的話﹐Disk Druid 只是 pice of cake 而已 ^_^ 所以﹐請用左右方向鍵或 Tab 鍵選擇 fdisk﹐然後按 Enter 。
- 當選擇 fdisk 之後﹐您會看到另一個 “Disk Setup”畫面﹐這裡會列出所有安裝程式能找到的硬碟。如果您的硬碟超過一個﹐那這裡看到的就不只是一行了。您可以用上下方向鍵選擇您要進行管理的硬碟﹐等完成並退出來之後﹐還是會回到這個畫面﹐然後再選擇另外的硬碟進行管理﹐直到您滿意為止。在我的例子中﹐目前只有一顆硬碟﹐就是 hda (還記得前面文章的內容嗎﹖它就是 Primary IDE 的 Master 硬碟囉~~)。選擇它之後﹐按 Tab 鍵跳到 Edit﹐然後按 Enter。
- 這時候您應該看到一片“藍藍的天”﹐然後最底下顯示﹕Command (m for help): _ ﹐我們不妨先按 m 再 Enter 看看有什麼結果﹖哦﹐原來將 fdisk 所有命令的簡單說明顯示出來﹐請仔細看看 p﹑n﹑l﹑t﹑w 這幾個命令是做什麼用的﹖一定要看哦~~~ (看不懂請查字典啦~)
- 好﹐當您知道 fdisk 常用命令的用途之後﹐先讓我們按 p 然後 Enter 。這會將硬碟目前的分區狀態顯示出來﹕目前只有一個 Windows 98 使用的分區。而它目前的磁碟號碼是 1 ﹐也就是 hda1 啦。(不過﹐注意哦﹕這裡的畫面因為是在 Vmware 裡面的﹐實際上的分區體積和這裡的不一樣啦﹐這裡僅作概念性示範而已。)
- 好了﹐請參考我們前面在“規劃”中的設計﹕我們還要另外再劃分一個小小的 Linux 分區﹑一個 Extended 分區 (內含一個 Swap 分區﹑和一個 Linux 分區)。所以﹐完成後的磁碟分區佈置應該像下面那樣﹕
Windows Partition (hda1) |
/boot (hda2) |
Extended Partition (hda3)
| |
Tips﹕許多朋友在規範 swap 大小的時候﹐常不知道要切多大﹐有些人簡單的說﹕切 RAM 的兩倍就是了﹗這其實是很不科學的。您首先要知道 swap 是當您的 Physical Memory 不夠用的時候才使用的﹐假如您的實體記憶體非常充足﹐或許永遠用不到 swap 。
那究竟要且多大呢﹖視實際情形而定啦。您要先將機器的角色和使用到的程式和服務做一個評估﹐得出您的總共 memory 使用量﹐然後扣除掉 RAM 的大小﹐就是 swap 的大小了。假如﹐您已經有 4G 的記憶體﹐難道別人說要兩倍您就切 8G 的 swap 不成﹖真有那麼多 RAM 的話﹐那只切 16M (一個 cylinder) 的 swap 未嘗不可﹐或完全不切 swap 也是可以的(不知道 RedHat 在安裝的時候是否接受﹖要試試才知道)。
比方說﹐您只有 128 MB﹐然後要裝 X window﹐跑一大堆服務﹐然後帳戶又很多﹑而且沒用 ulimit 和 resource 限制﹐那您可能使用到 300M 的記憶體﹐然後再加上 50% 的預留空間﹐也就是 450M﹐那減掉 128 就大概是 300M 左右。但﹐如果您可能會執行 database 或是大量連線的話﹐可能會用到 1G 以上的記憶體﹐那就再多切一點 swap。但是﹐畢竟 swap 是使用磁碟上的空間來虛擬記憶體﹐執行效率上當然會慢很多(我會建議您多加記憶體而不是增加 swap )。
然而﹐這裡僅是預估的值而已。要真正得出系統的記憶體使用量﹐要等機器滿載的時候執行 free 或 top 命令來看才準確。
我自己的習慣是﹕在分割 partition 的時候﹐總要預留一段 free space (大小看硬碟而定﹐如果是 40G 的硬碟﹐留個 4G 不為過)﹐看日後哪個 partition 或 swap 需要增加的時候﹐可以進行擴充。我非常建議您也學會如此規劃。
好﹐先讓我們將第一個 Linux 分區 (hda2) 做出來吧。建立順序是﹕
- 先輸入 n (也就是 new partition 的意思﹐嘿﹗您不是已經查過字典﹐知道這個命令的用途了嗎﹖)﹔
- 然後呢﹐系統會問您要建立 extended 還是 primary 分區﹐這次是 primary 啦﹐所以按 p ﹔
- 接著系統會問您這個分區的磁碟號碼﹐我們可以從上面 p 命令的結果看出下一個號碼是 2 ﹐所以這裡輸入 2 ﹔
- 然後系統會問您這個分區的第一個磁柱的位置﹐這個您不用擔心﹐直接按 Enter 就可以了﹔
- 再來是要輸入分區的最後一個磁柱的位置﹐如果您知道準確的數字﹐可以直接填上去﹐不過您也可以按需要的體積來填啦﹐這裡輸入 +50M (也就是 50 MegaByte﹐不要忘記用 + 號﹐而且 M 一定要大寫哦﹗)
這樣就完成了延伸分區的建立了。是不是很容易啊﹖哈哈 ^_^
- 接下來是建立延伸分區 (hda2) 依次順序是﹕
--> n (new)
--> e (extended)
--> 3 (hda3)
--> Enter (接受預設的第一個磁柱)
--> Enter (預設為最後一個磁柱﹐因為我們打算將後面全部空間都用來做延伸分區)
- 再下來﹐我們要在延伸分區裡面建立兩個邏輯分區﹕
--> n (建立第一個邏輯分區)
--> l (logical)
--> Enter (邏輯分區不用給磁碟號碼﹐系統會從 5 開始自行分配﹐這裡接受預設的第一個磁柱就行)
--> +128M (這個分區打算給 swap 使用﹐因為機器本身已經有 128M 記憶體了﹐除非打算執行大量的 GUI 程式﹐否則不用設太多。)
--> n (建立第二個邏輯分區)
--> l (logical)
--> Enter (接受預設的第一個磁柱)
--> Enter (我們不打算再進行切割了﹐剩下的空間全部給 Linux 使用。)
- 在前面建立分區的過程中﹐一旦輸入 n 命令之後﹐就只能像過河之卒 --- 只能前進﹑不能後退。那您可以硬著頭皮把它做完﹐然後用 d 命令將相應的磁區號碼砍掉就是了。具體操作步驟我這裡就不說了﹐很簡單啦﹐只需留意要砍的磁區號碼和建立順序是倒過來的(自己 try try 看吧)。
這時候﹐讓我們再用 p 命令看看目前的分區狀況﹐您應該會看到類似下面的畫面﹕
- 請仔細留意上面的 hda5 這個分區﹐原本我們是打算用來做 swap 用的﹐不過﹐fdisk 在第一次建立分區的時候﹐預設是使用 Linux 格式﹐我們必須轉換格式才能給 swap 使用。至於 fdisk 支援哪些格式呢﹖哦~~ 那就多囉~~ 不信﹖敲 l (list) 看一看﹕
- 哇﹗架恐怖~~﹗不過﹐我們這裡只要找出 Linux swap 使用的格式代號就行﹐我們發現 82 就是了(預設 83 是 Linux 的代號)。當找到這個代號之後﹐我們就要將 hda5 給更換過來﹐這時候要輸入 t 命令 --> 然後輸入要更改的分區號碼 5 --> 最後是分區格式代號 82 。
- 然後我們再用 p 命令確定所有分區都符合設計要求﹐然則﹐可以用 w 命令將結果保存。不過﹐千萬小心哦~﹗﹗﹗如果在輸入 w 命令之後﹐才發現有一個分區給錯誤的砍掉了﹐可真欲哭無淚哦~﹐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啦﹗不過﹐如果您用 p 檢查後發現有不對勁的地方﹐您可以按 q 命令放棄所有修改﹐然後再用 fdisk 進來重新做就是了。
- 當您滿意結果並輸入 w 命令之後﹐您應該會看到系統會對硬碟進行寫入的動作。那麼﹐磁碟分區這關可以說是過了。(噓~~~ 滿頭大汗~~```)
- 最後﹐我們會回到上一個 “Disk Setup”畫面﹐假如您還有其它硬碟要管理﹐就選擇它進行吧。如果都好了﹐按 Tab 鍵跳到 Done ﹐然後再 Enter。
- 在這個 “Current Disk Partitions”畫面裡﹐預設會選擇最頂的 hda1 分區﹐它目前是給 Windows 使用了﹐這個不用管它。我們先用上下的方向鍵選擇 hda2 (如果您不慎按了 Tab 而不能選擇分區的話﹐那就多按幾下 Tab 鍵﹐直到可以用方向鍵來選擇分區為止)﹐然後再按 Enter。
- 按設計﹐這個分區是用來給 /boot 使用的﹐所以﹐請輸入 /boot ﹐然後 OK。
- 然而﹐無論如何﹐我們必須為 Linux 建立一個 / (所謂的 root) 分區﹐否則系統將無法安裝。所以我們這裡選擇 /hda5﹐然後按 Enter。這次﹐只需輸入 / 就可以了。
- 最後﹐我們應該看到類似如下的畫面(再次提醒﹕這裡用 Vmware ﹐和真實的硬碟數據不一樣啦)﹐然則﹐請按 Tab 鍵選擇 OK。
- 接下來在“Choose Partitions to Format”畫面裡﹐只需用 Tab 選擇 OK﹐再 Enter 即可。不過﹐如果您以前已經切分過硬碟﹐而且這次是重新安裝﹐同時又使用到舊的 partition﹐假如您不想原來的資料給 format 掉﹐那可以用空白鍵將相關分區的 * 號拿掉﹐這樣就不會對該分區進行格式化。不過﹐在第一次安裝的時候﹐必須對所有新磁區進行格式化。如果您還要對磁區進行更仔細的檢查的話(注意﹕這要花很多時間﹗)﹐那也可以選擇‘Check for bad blocks during format’選項。
- 下一步是關於 LILO 的一些選項(LILO 是 LInux LOader 的合稱﹐主要用來在啟動的時候載入 Linux 系統的工具)。假如您的硬碟很大﹐有可能您的 ./boot 分區會超出 1024 磁柱﹐這裡不妨輸入 lba32 這個設定。如果您認為沒必要﹐則什麼也不用設﹐直接 OK 就可以了。(根據我在進入系統之後對 lilo.conf 的修改﹐發現一般的新硬碟都可以使用這個設定﹐就算 /boot 在 1024 裡面也無妨。不過﹐我這裡不作任何保證哦~~ :-)
- 接下來關於 lilo 的安裝﹐可就有點講究了。如果您已經有 Linux 的開機載入程式﹐或其它的開機管理工具﹐那您可以選擇將 LILO 放在 super block 上面﹐然後您得針對性的修改開機管理軟體﹐增加相應的 linux 開機選項。如果您的系統並沒有那麼複雜﹐那最簡單的就是將 LILO 裝在 MBR 上面。本例子採用 MBR。
- 接下來是 LILO 的開機選項。一般來說﹐安裝程式都能正確的找出系統目前安裝的系統﹐並一一將之列出來供您選擇。本例子中本來就有一個 Windows 98 系統﹐所以在這裡除了目前安裝的 Linux 本身﹐還有一個 Windows 的開機選項﹐不過﹐預設上 LILO 會稱之為 dos﹐如果您不喜歡﹐那可以選擇它﹐按 Enter﹐修改為您喜歡的名稱﹐如﹐我這裡將之改為 win。修改完畢之後﹐按 Tab 鍵跳到 OK﹐然後按 Enter。
- 接下來是關於網路部份的設定(假如您沒有將網路功能拿掉的話)。系統預設是使用 DHCP 來獲得它的網路設定﹐不過我們這裡要用來架設伺服器用的﹐最好還是使用手工設定啦。所以﹐這裡請按空白鍵取消 DHCP 的選項。
- 然後按 Tab 鍵﹐您就可以開始設定 IP 資料了。安裝先前的規劃﹐逐一將需要的資料填上。因為我打算在這台機器上面架設 DNS﹐所以﹐主 DNS 部份就填上自己的 IP 。如果您不打算自己架 DNS﹐而且可以連上 internet﹐那可以將 ISP 提供的 DNS 填上去﹐比方說﹕168.95.1.1 (這是 hinet 的 DNS)﹐填任何一家 ISP 的 DNS 都可以﹐原則是離自己越近越好。完成之後﹐再按 Tab 跳到 OK﹐再按 Enter。
- 如果一切順利﹐接下來就填上自己的主機名稱。嗯﹐這個可以隨便亂填啦﹐只要不和其它機器名稱衝突就行。如果您還沒註冊好 domain ﹐那就隨便自己起一個橫看豎看都不會和別人 domain 衝突的名字吧。我這裡用我自己的中文名字之拼音來做 domain name﹐應該不會和別人衝突了吧﹖不過﹐如果您用 test 或 foo 等名字來命名也是可以的﹐例如 test.org﹑foo.com 等。記住﹕不要用那些容易和別人衝突的名字﹐例如﹕abc.com (事實上有這個 domain 哦﹗)。
- 接下來﹐是關於防火牆的設定。這裡也是要思考一下的﹕假如您的機器只用來上網﹐不用來做伺服器﹐那接受預設的 Medium 或用 High 都可以﹔但如果您這裡要提供伺服器服務﹐例如 samba 什麼的﹐那最好使用 No firewall。我這裡使用後者﹐請用左右方向鍵和空白鍵進行選擇。完成之後﹐跳到 OK 再 Enter。
- 再來﹐是關於滑鼠的設定﹐安裝程式一般都能偵測到正確的型號﹐但如果您發現不太貼切﹐或確定有某些特別功能(如滾輪)﹐可以用上下方向鍵來選擇適當的型號。如果您選擇的型號是 2 鍵式滑鼠﹐建議您保留‘Emulate 3 Buttons?’這個選項﹐因為 Linux 中的第三鍵(中間那個)非常好用﹐在任何時候﹐您可以選擇一串文字﹐然後用中間的鍵做‘貼上’的動作﹔如果只有兩鍵﹐而且這個功能打開﹐則可以模擬 3 鍵功能﹕先按著左鍵不放﹐然後再按右鍵。不過﹐就算這裡選錯了﹐日後進入系統之後﹐隨時可以用 setup 這個命令來修改 mouse 的設定啦。選好之後﹐跳到 OK 再 Enter。
- 再來又是語言選擇﹖前面不是選過一次了嗎﹖﹖哈哈﹐這裡的設定是指日後進入系統時的語言支援﹐而前面那個是安裝過程中的語音版本而已。如果您能找到 ‘Chinese (Taiwan R.O.C.)’這個選項﹐不妨用空白鍵將它選擇起來。完成後﹐跳到 OK 再 Enter。
- 接下來是選系統的擇預設的語言﹐安裝程式會預選 English。這裡不妨往上移動一行﹐選擇 Chinese ﹐然後跳到 OK 再 Enter。
- 再下來﹐是選擇時區。通常您不用選取 ‘Hardware clock set to GMT?’。直接按一下 Tab 鍵﹐再用上下方向鍵或 PageUp/PageDown 找到 Asia/Taipei﹐然後跳到 OK 再 Enter。
- Cool~~~ 好不容易完成了上面那個‘艱巨’任務﹗這裡要設定您的 root 帳號密碼﹐必須要選擇一個自己容易記﹐別人難猜的‘合格’密碼哦。試試看吧﹐如果密碼太差﹐系統會不接受並且要您重新輸入﹐還要接連兩次輸入相同的密碼才放行。這個密碼一旦設好﹐一定要記著(但不要給別人看到﹐千萬千萬﹗)﹐否則﹐如果您沒有 root 密碼﹐可能做不了任何系統方面的修改﹐切記切記﹗
- 剛纔那個是 root 的密碼﹐接下來您要為自己設定一個帳號﹐用來做平常的登錄。第一行是您用來登錄時要輸入的帳號名稱﹐第 2 和第 3 行是密碼﹐一定要合格哦﹐而且兩行要一致。最後那行可填可不填﹐看您心情吧。完成後﹐跳到 OK 再 Enter。
- 如果您的機器還有其它使用者﹐或您想要建立更多的帳號﹐可以在這裡選擇 Add﹐然後按上一步驟反復進行就是了。如果您沒有這個需要了﹐那請按 Tab 跳到 OK 再 Enter。
- 接下來的﹐其實不用理會﹐如果您知道那些選項做什麼用的﹐恐怕也不用看我這篇安裝文件了。接受預設值﹐多按幾下 Tab 鍵﹐跳到 OK 再 Enter。
- 好了﹐到了最‘天人交戰’的時刻了。到這裡﹐系統會幫您選擇一些套件的﹐但似乎這個預設恐怕很難讓所有安裝者滿意﹐包括我在內。如果您對套件非常熟悉﹐那可以用上下方向鍵和空白鍵選擇您要的套件。不過﹐對於初次接觸 Linux 的朋友來說﹐我建議您什麼套件也不用選﹐一直按著向下的方向鍵﹐然後將‘Everything’選擇起來就好。日後﹐等您有了心得﹐也會得手工安裝套件了﹐如果您要重裝系統(我敢打包票您會這樣做)﹐或是安裝新的系統﹐再來個別選擇不遲(我真的試過將這裡的全部選擇取消來安裝哦~~ :-)。如果您要龜毛一點﹐還可以將‘Select Individual packages’選起來﹐不過﹐除非您真有下地獄的決心﹐否則不要碰這個。一切滿意之後﹐跳到 OK 再按 Enter。
- 接下來是關於顯示卡的選擇﹐這是用來設定 X Window 的。如果您知道您的顯示卡型號﹐可以直接選擇﹔如果不知道﹐也無傷大雅﹐接受預設的就是了。如果您的安裝程式能正確的抓到顯示卡﹐那這裡還可能會接下來把 X Window 設定好。不過﹐設定不起來也沒關係﹐日後我們可以隨時設定 X 啦。
- 過了這關之後﹐接下來會看到一段屁話﹐大可以不看﹐直接按 Enter 就好。
- 然後﹐系統會開始 format 您的磁碟分區﹐並且顯示當前的進度。
- 接著﹐就是套件安裝。這個步驟在整個安裝過程中最花時間﹐您可以利用這個空檔上上廁所﹐泡泡咖啡(但不建議抽煙﹐因為我戒了~~ :-)﹐或是參考下一個建議。
- 系統會將安裝進度告訴您的﹐您可以根據數字來判斷剩餘的時間。如果機器慢﹐您可以找找身邊有沒有空白磁片﹐如果沒有﹐趕快去外面買一盒回來 ﹗﹗
- 好了﹐應該是收割勞動果實的時候了﹗不過﹐且慢~~~﹐如果您看到下面的這個提示﹐我強烈建議您做一張開機磁片﹗這個動作雖然說會多耗掉 2 分鐘時間﹐但如果萬一機器跑不起來(誰敢保證啊﹖)﹐那您就有張救命符了。無論如何﹐請選擇 Yes﹐然後 Enter。
- 如果您真的那麼衰﹐碰到下面那樣的錯誤﹐那可能是在製作開機磁片的過程中碰到問題了。這樣的話﹐您可以換張磁片試試﹔如果問題還依然如故﹐那只好選擇‘Skip’囉~~ 實在沒辦法啊~~~ 看自己的運氣囉~~~~ 不過﹐日後﹐只要我們能順利進入系統﹐還是可以在任何時候做一張新的開機磁片啦。
- 到最後﹑最最後﹑最最最後﹐您應該會看到如下這個畫面﹕Congratulations! 真的要恭喜您啦~~﹗﹗您剩下的工作是按 Enter 然後等機器重新開機(如果您的 CD 不能自動退出來﹐那請您手工將它取出來﹐或修改 BIOS 不要用 CDROM 做 First boot)。
到這裡﹐關於 Linux 的安裝就大功告成了。呼~~~ 不禁一聲長噓﹕好不容易才殺出重圍啊﹗回首這條血路﹐放眼僅是屍骸﹑盔甲﹑血流成河﹗哈哈﹐太誇張了啦~~﹗等您多裝幾遍﹐有了心得﹐其實您會發現 Linux 的安裝一點也不難﹐搞不好﹐興之所至﹐或會專門找兩台機器放一起﹐一台裝 Linux﹐另一台裝 MS Windows﹐比比看誰裝得快呢~~~ 我保證(嘻~~ 又來了~~)﹐在同一台機器上﹐裝 Linux 絕對比裝 Windows 要快﹕光重新開機的次數就少了一半或更多。不信﹖試試看嘛~~~~ ^_^
tips﹕如果您需要安全上面的考量﹐不妨參考如下文章﹕﹐ 按自己的需求製作嚴謹的安裝。
阅读(790)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