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09-11-26 11:01:37
最让人焦虑的事情大抵上莫过于“前途未卜”,哪怕在大多数人已经明白卜卦纯属扯淡的今天。未来充其量是“可部分推测”,无论如何也做不到“预知全部”。
一般来说,一个人有多强的思考能力,往往取决于一个人能够忍受多大程度的未知。如果一个人无法忍受未知,那么他就没办法“带着问题不断求索”;进而会“急于求成”,迫不及待地为自己的问题随便找来一个“答案”以求安心。
思考能力也好,学习能力也罢,都是如此。
学习的过程中难免(甚至必然高频率地)遇到障碍,而总是有些问题需要很长时间才可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只有忍受这种“无能为力”的状态才可能靠“自顾自地走下去”终究走到有恰当解决方案的地界。
跟同学聊天说起这个,他想起自己许多许多年前学编程时的一段遭遇:
有一天他写了一行代码:
if (x=1) …
结果死活无法通过。整整三个月之后才明白“只不过”是少写了一个“=”——应该是“x==1”而不是“x=1”(以当时的情况,他根本就没地儿问去)。
这是貌似是很小的一件事情,却事实上意义重大。很难想象霍炬同学今天会在做什么——如果他当时因找不到答案而放弃的话。
每个人都会遇到类似的遭遇——只要他在不停地学习。只不过有些人放弃有些人没有放弃而已。问题在于,放弃的反面其实不一定是“坚持”。霍炬自己的表述是这样的:“也不知道为什么就一路走下来了”。而我非常相信他的描述是认真的——因为很多人做对事情的时候并非出自故意,正如做错事情的时候也几乎必然并非出自故意一样。
想来如果一个人清楚地知道“未知是一种必须忍受的状态”,那么他很可能就不需要“坚持”了,他需要的只不过是“不停地走”,因为无论怎样,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但如若因无法忍受未知而放弃,那就永无出头之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