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1291938
  • 博文数量: 8065
  • 博客积分: 10002
  • 博客等级: 中将
  • 技术积分: 96708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4-16 17:06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8065)

文章存档

2008年(8065)

分类: 服务器与存储

2008-10-21 11:49:28

   随便找一个数字,或者稍微用脑想一想,就可以知道人类产生数字信息的速度之快,存储容量需求增长之迫切了。但是,市场规模是要用收入来计算的,作为一个细分市场,存储行业显然还挤不进前三。

  而就这个市场规模而言,存储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标准组织可以说是相当的多,像什么FCIA(光纤通道行业协会)、SCSITA(SCSI商业协会)、SATA-IO(SATA国际组织)、SFF(Small Form Factor)委员会、SBB(Storage Bridge Bay)工作组、SPC(存储性能理事会)……乃至庞大的SNIA(网络存储工业协会),蔚为壮观。

  标准组织这么多,说明什么呢?令人尴尬的现实恰恰是,存储行业的标准化程度还很不够。

  记得曾有同行问过我,存储虚拟化几年前就已成为热点,为什么后来逐渐少有人谈起,反而是占据了上风?乃答曰:因为服务器虚拟化的本质是分——将一个物理的切割成多个逻辑的CPU;而存储虚拟化的本质是合——将多个同构或异构的存储设备对外表现为一个大的存储池。分可比合难多了,不信看看前苏联和欧盟的例子——前者只需要几个掮客,一纸文件,一夜之间,就从一个庞大的霸主,解体为15个独立的国家;后者虽历经几代政治精英的努力,却接连受挫于《欧盟宪法条约》和《里斯本条约》,真正的一体化遥遥无期。

  服务器虚拟化成功的另一要诀是服务器市场上的核心技术提供商数量有限,搞定英特尔(Intel)就差不多了,大不了再加上个AMD,此外如IBM的Power也早就有自己的虚拟化技术。当然,无意否定服务器虚拟化的技术含量,只是在各自利益不同的多家厂商之间达成协同一致,其难度往往远超技术实力的范畴。

  某业内知名公司的高管认为,存储行业的发展趋势将重复服务器市场的发展轨迹,拥有技术的公司可能只有两家(类似Intel和AMD),而很多的公司销售他们的技术。这点我不太赞同。就服务器市场而言,Intel和AMD都不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完整的,尤其是前者,或许并不缺乏这样的能力,但却尽量通过合作伙伴和技术联盟来实施外围的工作。

  存储行业呢?与服务器市场不同的是,没有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核心部件供应商,竞争力主要来自存储厂商对各种技术的整合能力。较大的厂商都直接向客户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甘居幕后提供OEM业务的厂商里面,最知名的大概也就是LSI了——而且不是因为其Engenio存储系统。日立有自己的品牌(HDS)和销售渠道,EMC和戴尔(Dell)的联盟则是为了扩大市场覆盖面。退一步说,最大的厂商市场份额也不不到30%,想实现服务器市场的模式怕是亦没可能。

  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统一都不能避免战争,就连美国也经历了南北战争。IA(Intel Architecture)的江湖地位是打出来的,而不是谈出来的……至少,目前看来,存储市场中还没有哪家厂商具备足够的能力发动这样的“战争”,获得类似Intel的霸主地位,进而形成事实上的工业标准。所以,我们不得不无奈的承认,存储行业的现状还是更像欧盟,得依靠标准组织促使大家坐下来和谈的方式趋近大一统的目标。

  但是,一些大型存储标准组织的表现并不能令人满意——EMC没有加入SPC,SNIA的推进也未能尽如人意……不过,正如《欧盟宪法条约》没通过不能全怪欧盟的政治家们一样,这板子也不能只打在标准组织的身上。或许,存储厂商应该先做好各自的内部工作。

  现在是一个软件比硬件值钱的时代,各家存储厂商都在自己的存储系统上花大力气开发了,配合使用相得益彰。但是,这些软件往往是为特定存储的,遭遇异构的存储系统便无法发挥作用。HDS的USP、IBM的SVC等存储虚拟化产品尽力把各种异构的存储系统当作标准的磁盘来处理,可那些附加的软件也就白白浪费掉了,甚是可惜。

  如果说不同厂商间的存储系统存在着互操作性问题还可以理解,那么,同一厂商不同的产品线之间也无法互操作,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倒不是说,不同的产品线必须采用同样的,而是起码应该有统一的API——如果一家厂商内部都做不到,那就更无法奢望跨厂商的标准化了。存储虚拟化不能越俎代庖地替标准化打理一切,只有建立在标准化之上的存储虚拟化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如果存储系统对外的软硬件接口都实现了标准化,会有什么样的好处呢?不妨参考一下IBM的XIV存储系统的设计理念:内部由很多采用SATA磁盘的数据单元组成,每个数据单元可以看作一个小型的PC机,相互间通过标准的连接起来形成集群,数据跨所有数据单元存储,容量和性能随着数据单元的加入或退出而伸缩。这样的系统高度模块化,难点在于集群的软件,但也并非高不可攀。

  并不是说其他存储系统都要效仿XIV的设计,但是存储系统之间的互连确实可以借鉴集群的理念。存储系统应该采用标准化的API,通过标准的接口如FC、或FCoE,互连起来,每个存储系统都被视为允许容量或性能不同的存储单元,再由存储虚拟化软件整合为统一的存储池,内部实现分层存储和等功能,这些对用户都可以是透明的。

  前面说过服务器虚拟化的本质是分,但其实分了之后更有利于合,包括在物理机之间的迁移,这些能力使服务器虚拟化成为云计算的基石。云存储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无论单一的存储系统造得有多么庞大,也必须有多台系统才能满足需求,与其这样,还不如利用较多中等规模的存储系统,组成更具灵活性和伸缩性的体系。就像人的五个手指头一样,只有能分得开,才可以合得拢,形成有力的拳头,这大概就是分与合的辩证法吧。

  当然,从存储行业的现状来看,要实现上述目标,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任重道远啊

阅读(858)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