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1624991
  • 博文数量: 8065
  • 博客积分: 10002
  • 博客等级: 中将
  • 技术积分: 96708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4-16 17:06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8065)

文章存档

2008年(8065)

分类: 服务器与存储

2008-09-02 11:15:47

再朝阳的产业也会有失败者,再肥沃的土地也会颗粒无收,对于众家存储厂商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不能适应市场,不能推出令用户满意的产品与技术,那么,恐怕其最后的归宿或将关门了事,或将为人所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一幕幕的购并大戏,一张张亏损的财报,就是这一切最好的证明。

即使存储市场的高速增长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业内人士无一例外的认为存储市场的持续高速增长仍将是无可辩驳的未来,正因为如此,每一家存储厂商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毕竟他们正处在这样一个能够带来丰厚回报的市场中,于是,他们正在摩拳擦掌,准备在这个市场上大干一番。

但是,再朝阳的产业也会有失败者,再肥沃的土地也会颗粒无收,就像一个天才,假使其少年春风得意聪慧过人,如果不勤学苦练,那么他也会是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人物。对于众家存储厂商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不能适应市场,不能推出令用户满意的产品与技术,那么,恐怕其最后的归宿或将关门了事,或将为人所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一幕幕的购并大戏,一张张亏损的财报,就是这一切最好的证明。可是存储厂商们的明天该何去何从呢?维持现状自然绝不可取,可是改革进步又该走向哪里呢?也许,下面的寥寥数言会有所启发。

为中小企业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在2007年底,一场对中小企业用户的争夺战如火如荼的展开了,IBM、惠普、戴尔、HDS、NetApp等
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厂商都针对中小企业用户发布了各自的最新产品,一时间中小企业市场火药味十足。

很长一段时间一来,中小企业用户们对那些所谓"针对中小企业市场"的存储产品已经受够了,无论是高昂的价格,缩水的功能还是在销售时一个又一个的勾选项,那些产品从诞生之初就让中小企业难以感到其中的"针对"二字。好在现在这些大厂们推出的存储产品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无论是iSCSI的大量应用,还是加入快照、自动控制等功能,大厂们针对中小企业市场的产品看似已经足够完善了。

但是,产品仅仅是最开始的部分。

中小企业用户在应用存储产品时,面临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如何应用?如何使用?如何获取服务?三个大大的问号,他们的技术实力不强,想要让中小企业用户花费高额的工资去单独雇佣一个存储管理员显然是不现实的事情,于是,他们更加倾向于购买服务,但这绝不是存储厂商为产品提供的售前售后服务那么简单,他们需要的是一套能够提供真实有效建议的"存储架构咨询服务"。

问题也随即出现,如果提供整体的"存储架构咨询服务",尤其是客观、独立的咨询,那势必会出现"竞争对手产品可能比自家的产品更适合用户"这样的命题,虽然从整体IT行业来看,IBM是个很好的例子--向服务型企业转型,但是毕竟不是每一家存储厂商都有IBM式的实力。

未来几年,当厂商们向着软件、服务奋发前进的时候,这个问题将尤为凸显。

如何才能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

如何才能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或许所有的存储厂商都考虑过这个问题,简单的把国外的产品引进中国,将管理软件汉化了事--中国用户看起来并不如所想的那么国际化;自认为中低端产品就能够满足中国用户的需求--竟然有厂商发现,其全球领先的最高端的产品第一台就部署在中国本土;走价格路线,走政府路线--显然本土企业的更低价格与本土优势也是颇让人头痛的事情;实在不行,那就离开中国市场?这个念头绝不会出现,因为这个市场太诱人了。

曾有推销员在比较国际大厂和本土厂商的产品时,曾打过这样的比喻:我们(本土厂商)是在自己的国家生根的,是以"根"的态度经营市场,而国际大厂仅仅认为这里是又一个赚钱的市场罢了。我们姑且不说本土厂商目前是否有抗衡的实力,但这却给了我们一个警醒:如何才能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答案很简单,将中国市场视为本土市场。

听起来,"将中国市场视为本土市场"这个说法有些空泛,但是让我们看看那些国际大厂在美国做了些什么吧!他们除了开设一系列的研发中心、生产工厂,进行深入的受众分析与用户调查之外,我们刚刚流行的企业责任度报告他们早已烂熟于心,慈善事业中也常见到他们的身影,大学校园里有他们的奖学金,为他们的本土员工创立全球最佳的工作环境,凡此种种,无不令人难与一家商业企业挂钩。

中国市场值不值得这样做呢?这是个智者见智的问题,不过现在与中国大学合作,建立中国本土研发机构的厂商已经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的心真的属于中国了么?他们真的愿意在中国大地上扎根了么?

SRM的名头还重要么?

备份报告、变动管理、容量利用、自动精简配置、性能监控、自动化、迁移,这些所谓的术语经常从那些销售人员的口中溜出来,而越来越多的用户完成这些工作时用了多个甚至十几个不同的软件,而至于存储资源管理(storage resource management,SRM)软件,那些我们口中传统的SRM软件,他们真的能够完成这些任务么?

SRM 这个存储管理软件界不能不提的名字,曾经被存储软件厂商们奉为珍宝,他们凭借着SRM软件,凭借着大而全的"资源管理"的概念,大规模的占领了企业用户的存储管理软件市场,而从用户来说,SRM软件也确实令他们对存储资源了然于胸,同时,他们也很喜欢"一个SRM软件"所带来的管理便捷性。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SRM软件却显示出了疲态,由于众家厂商对SRM所应做的工作、构建标准、接口
没有统一,而企业存储的工作却越来越复杂,随着XAM标准、SMI-S标准以及众多归于统一的存储软件接口,那些单独的软件,如备份软件、归档软件、快照软件越来越多的在企业中充当重要角色。而他们看起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SRM软件。

事实是,用户正通过购买产品的组合并当作SRM软件使用,这也令越来越多的人对SRM软件的名头产生了质疑,分析机构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的分析师Mike Karp认为SRM在这些年已经有了些改变: " 事实上,从根本上SRM并不是一款产品,而是一种产品的范畴。综上所述,那些软件可以根据其任期来进行汇总,虽然因为存储供应商的喜好和选择。"

厂商也略有所悟,有些厂商已经不情愿将存储管理束缚在SRM这个名号之下,虽然也将SRM软件定位在商业事务处理上,但是看起来他们在这方面更加前卫,更倾向于将备份、设备管理、退回变更、自动精简配置和性能管理统筹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如果我们的用户在购买不同的软件以满足对SRM的需求,那么,一个"SRM软件"的名头还重要么?

收购 真的是万能灵药?

仅仅是过去三个月, 在存储厂商中就出现了10起收购或并购事件, 而像EMC收购RSA、Sun收购
StorageTek、博科收购McDATA、F5收购Acopia这样的新闻每年都会出现那么几个。每次看到这些新闻,不得不在感叹存储市场竞争激烈的同时,对如此频繁的收购略感一些眼花缭乱--也许你今天才看到公司,明天就成为了人家的子公司或是产品品牌。

有的公司表示收购远未结束,有的公司表示已经有下一个目标,有的公司表示无意收购却只是放了个个烟雾弹,在存储市场中,他们的收购脚步一刻都没有停下来,或许是为了某项先进技术,或许是为了弥补自身产品线的不足,或许是为了某个新兴领域,又或许,就是单纯的买下自己的竞争对手,更好的在市场上生存下去。

可惜并不是每一次收购的都是成功的--否则不知道收购新闻会再增加多少,这些收购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失败者有很多,但是无外乎部门整合出现问题、产品难以融合在现有路线图中、收购后没有起到预期效果等几种,于是我们不禁发问:收购真的是万能灵药?

阅读(576)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