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065)
分类: 服务器与存储
2008-08-28 12:45:23
被称之为第一代的模拟监控系统,突出了对图像质量的要求,矩阵和显示系统配合,很好的还原了图像质量,延时短,满足了在小规模、小范围下的质量需求和管理要求。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致命问题:系统限制了监控数量和区域范围,不易扩展;无法灵活、高效储存和交互;只能最简单操作类管理,多级多权限多域操作无法实现。
被称之为第二代的数模结合监控系统是在原有模拟系统上升级改造,模拟图像采集后,将视音频信号通过光端机远程传送到中心,通过编码为数字形式,完成远程的视频传送和,管理和控制的功能更加丰富,更加灵活。它解决了第一代系统的部分问题,但是要实现远距离视频传输需铺设(租用)光缆、同时前后段均需安装光端机类设备,系统建设成本高,不易维护,线路实现也是最大的障碍。
被称之为第三代的网络数字监控系统将传统的模拟视频信号在本地转换为数字信号,就近接入IP网络,利用最广泛、成本最低的IP网来传输,实现了视音频的数字化、系统的网络化,IP可达即能实现监控点统一就近接入。由于省去了传统的布线、工程施工、线路维护等费用,使得网络监控系统的部署成本大大降低、接入数量也消除了对矩阵容量的依赖。对于使用者来说,通过IP网管,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所有设备的运行状态一目了然,故障情况自动报警,对于并发的控制需求,可以在预先设定的规则下有序操控。系统能够方便的扩展,容量平滑升级,保护前期投资。
被称之为第四代的全数字智能化监控系统从前端视频源开始实现数字化和标准化,结合先进的计算技术、数据管理和技术,视频图像系统成为重要的资源,与IT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其他应用系统间实现无缝连接,统一管理和控制。图像资源整合与开发是第四代监控系统的重要特征,把视频监控图像这类非线性化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规模化、系统化、平台化,为上层不同类型的业务应用提供开发资源。
前端一体化、接入多元化、视频数字化、系统网络化、管理智能化是视频监控系统公认的发展方向,数字化和网络化是最基础的两个前提。
视频监控系统的数字化,是系统中的视频、音频、控制信息从模拟状态转化为数字状态,实现了从"以成像技术为中心"到信息采集、压缩、传输、系统控制的转变。数字化使得图像的低带宽远距离传输、低成本大规模存储、智能识别分析、业务集中管理成为可能,是推动视频监控业务发展的关键。
系统网络化意味着视频监控系统的结构从早期小规模分散型孤岛向多级分层分布式系统发展,由于IP技术具有实时多任务、多用户、分布式、标准化程度高等特点,使得系统具有通用性强、开放性好、组网灵活、控制功能丰富、数据处理方便、人机界面友好、便于维护,容错实现等特点,丰富了接入方式和成本,同时打破了布控区域限制,打破了部署和扩展的地域和数量界限。
智能化离不开分析、统计、模型、算法、处理、联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数据、流程、控制经过复杂的设计来实现。视频图像进入应用时代,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就是视频监控系统平台,IP是统一各业务系统消息交互机制的标准和规范。于是,IP技术被业界一致认为是未来视频监控的主要承载技术和平台。
视频监控作为一种业务应用资源,一旦找到了IP网络这个航母级的发展平台,传统的架构将会很快崩溃和边缘化。因为,在技术领域,能够统一天下的一定是标准,而标准一定代表着规模和开放。
在IT领域,一直困扩大家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网络技术有很多种,IP并非最优秀,却能一统天下?这个问题讨论了很多年,也已经被现实做印证。ATM和IP之争,被认为是通信行业经典的PK。ATM技术优秀的业务能力、安全稳定、强大的QOS,被internet、IP网络的快速发展冲垮,而一直被认为是IP的缺陷(安全、多业务、QOS等)被很快解决和抑制。如今,照相录像全部数码化、传统广播电视已经数字化高清了,通信业务(固定电话、手机长途业务)也已经是IP承载了,会议电视系统从H.320 E1专线标准过渡到H.323 IP标准,视频监控走到今天,必然会选择IP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