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1592170
  • 博文数量: 8065
  • 博客积分: 10002
  • 博客等级: 中将
  • 技术积分: 96708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4-16 17:06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8065)

文章存档

2008年(8065)

分类: 服务器与存储

2008-07-27 13:48:38


中科院计算所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自身在存储方面的技术优势,开发了可重构的计算机系统架构(RCSI系统架构)。RCSI体系架构不仅降低了企业计算机的采购成本和使用成本,同时极大地满足了服务器端的管理和用户端的使用者的应用需求。
  我们知道,绝大多数计算机系统都是内置磁盘的,磁盘上存储着这台计算机运行所需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我们称之为系统数据;有的还存储着用户生成的数据,如程序代码、设计图纸、企业客户信息等,我们称之为用户数据。因为数据的价值早已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为了防止自己的数据不丢失,人们纷纷采用专门的存储设备集中存储和管理自己的数据,采取各种各样的备份和容灾措施,极大地促进了网络存储行业的发展,也因此催生了众多存储系统制造商和服务商。很明显,这部分集中存储还仅限于用户数据,而系统数据并没有做到很好的集中存储,那么系统数据集中存储会带来哪些益处?带来哪些应用?计算机的使用模式又会产生哪些改变?
  RCSI架构应需而生
  我们先把计算机系统做进一步拆分:把外部存储器如磁盘等称作存储资源;而把CPU、内存、南北桥等其他部分合称为计算资源。计算资源运行系统数据后生成计算环境,计算环境对用户数据再进行处理。因此,现代的计算机实际上更应该称作数据处理机,计算资源用来处理数据,不管是系统数据还是用户数据,都只有在运行时才发生,是临时性的行为;而存储资源用来存储数据,相对计算资源来说是永久的。传统的内置磁盘的计算机系统是把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静态绑定在一起的,生成的计算环境也是固定的,这样的系统存在如下局限性:
  1. 存储资源被计算资源所限制。磁盘是依附于计算机而存在的,磁盘应有的空间无法被其他的计算机充分共享;而磁盘上存储的数据实际上就是信息,由于受所属计算资源的制约,信息应有的共享特性却无法充分发挥;同时,计算资源出现故障将导致存储资源无法使用。
  2. 计算资源被存储资源所制约,只能运行磁盘中存储的系统数据。理论上,计算资源应该能够运行各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但是受磁盘容量、操作系统特性以及用户实际管理能力的制约,计算资源只能运行本地磁盘上有限种类的系统数据,无法运行磁盘系统上没有的操作系统,客观上约束了计算机资源功能上的发挥。
  3. 硬盘是造成计算机停机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硬盘中包含机械部件,损坏的几率更大些,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软件系统日趋复杂,软件引起的损坏也会导致停机时间更长。
  尽管存在如此多的不足,但是在网络没有大规模普及的时代,内置磁盘是最好的使用方式,这也奠定了现有计算机应用的现实基础,并且固化为计算机设计的思维定式。但是对于网络时代的计算机,内置硬盘已经受到了挑战,比如几年前Sun系统提出的“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概念,内置的硬盘已经弱化了,已有的系统数据集中存储的计算机系统还包括SERVER+无盘CLIENT架构、SERVER+NC架构等,都对“有盘”计算机系统提出挑战,但开发这些系统的初衷,只是为了降低计算机的采购成本和使用成本,都是在某一方面有所妥协,因此,在服务器端的管理或者用户端的体验等方面均有不足,并没有得到用户的普遍认可。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称“工程中心”)则利用自身在存储方面的技术优势,开发了可重构的计算机系统架构(Reconfigurable Computer System Infrastructure,以下简称RCSI系统架构),从另一个途径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RCSI系统架构框图如图1所示:
  每个节点计算机都是无盘的,通过一个网络磁盘接口卡(nHD)同后端智能网络存储设备相连接,该存储设备被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网络块设备,每个块设备上存储不同的系统数据,通过网络块设备协议如NBD、iSCSI等与节点计算机的网络磁盘接口相连接。节点机开机以后,就会把某一个或某几个块设备绑定到自己的系统中,成为自己的本地磁盘设备。节点计算机运行网络块上的系统数据,生成计算环境。每个节点都可以和不同的块分别绑定,也就可以生成不同的计算环境,这就是RCSI系统架构,如果这种重构是动态的,既每次开机都可以重新构造新的计算环境,我们称之为动态可重构计算机系统。如果集群系统中的所有节点都是动态可重构的,那么整个集群系统也是动态可重构的。可重构系统实际上把磁盘与计算机之间的总线连接转换成了网络交换连接,计算机可选择的系统磁盘接近无限多个。
  RCSI系统架构带来哪些益处
  计算机无身份更加容易管理
  因为计算机节点不存在本地磁盘,因此这个计算机也是“无身份”的,即不属于任何人的,每个人在使用计算机时都可以随便选择一台,运行自己想要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同时,计算机也不具有任何属性,既不是E-mail服务器,也不是Web服务器,只有在开机以后才具备某种属性,提供某种服务,因此管理和维护起来也相对容易得多。
  方便实现备份和管理
  磁盘是计算机系统中故障率最高的部件,也是造成计算机停机的罪魁祸首,为每个计算机节点配备冗余磁盘阵列显然是不可取的,为每台计算机的系统数据单独备份,在可操作性方面也存在着困难。一旦实现了集中存储,我们就可以在网络存储设备上使用RAID,即使个别磁盘损坏也不会造成数据的丢失;为了快速分配新的用户,可以预先制定模板,需要系统数据的时候只需要“克隆”即可;如果有必要,系统数据可以定期备份,一旦系统数据损坏,可以快速恢复。
  提高了磁盘的利用率
  一是提高物理利用率,统计表明,在传统的“有盘”系统中,磁盘的物理利用率不到47%,也就是说,用户的磁盘空间有一多半是闲置的、浪费的。而在RCSI架构系统中,磁盘是集中起来再按照需要分配的,可以根据用户系统数据的属性和特点分配适当空间,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动态调整,配合虚拟存储技术更可以节省大量的磁盘空间;另一个是逻辑利用率,传统计算机的系统盘在计算机工作的全过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时间在读写数据,大部分时间都是空转。采用了RCSI系统之后,则能够有效地提高逻辑利用率。

RCSI系统架构提供的应用模式
  可实现按需构造
  对于一台计算机节点来说,比如图1中的Node 1 ,和不同的系统数据(sys Data)绑定就可以生成不同的计算环境,构造新的系统。而对于一个计算机集群来讲,整个系统可以按照需要实时地搭建,按照需要组成新的系统。
  实现系统动态调度
  正是因为系统可以按需构造,我们就可以根据集群系统负载的变化情况实时增减服务器节点的数量,切换服务的种类,从而达到动态调度计算机节点的目的,使我们的计算机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实现系统数据的虚拟共享
  在有些工作环境中,不同的计算机之间的系统数据差别并不是很大,尤其在集群环境中,相同服务节点的系统数据几乎完全相同。理论上,这些节点只需要一份数据的拷贝就可以了。因此在存储设备端,可以采用虚拟共享技术,为每个服务制作一个模板,当有多个节点需要相同系统数据的时候,只需把这个模板通过虚拟共享供用户使用,从而节省大量的磁盘。
  快速部署计算机系统
  大规模集群的部署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传统的集群环境中,尽管已经存在网络安装,广播部署等方案,但实施起来仍然需要很多时间。采用RCSI系统之后,安装过程是在网络存储设备内部进行的,并非通过网络拷贝;采用虚拟共享技术以后,复制一个新的服务只需几秒钟时间,而且与系统数据模板的大小无关。部署过程就是服务器节点和网络块设备之间的重新绑定过程,部署新的系统服务也只需要几秒钟,然后再重新启动集群服务器节点就可以完成。
  实现系统智能自主运行
  在动态可重构计算机集群系统中,配合集群监控系统,实时监控集群的工作和负载状况,并及时调整集群节点的运行数量,可以不需要人为干预,可以使整个系统实现自主运行。
  RCSI系统架构的应用环境
  服务器集群环境
  和集群中的负载平衡的道理一样,大型集群系统的不同服务之间也需要平衡的。比如某个时段的Web访问较多,而另一个时间段的E-mail服务负载较重。那么,究竟是在峰值期间降低服务质量,还是按照负载峰值来配备计算机系统?显然这两者都不是最佳,如果有一种办法能够动态地切换服务,则既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又能减少采购量当然是最好的。RCSI架构的核心技术之一——服务点播系统(SonD)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集群系统管理和部署而开发的。在存储设备端预先制作若干个服务模板,比如E-mail服务、Web服务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复制出新的块设备。如果需要重新部署服务器,只需要把服务器节点和指定的网络块设备重新绑定并重新启动服务器即可。实现了动态的服务切换。
  需要动态切换服务的还有超级计算中心等提供计算服务的部门。部署一个超级计算项目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等上一个计算服务完成以后才能进行。如果采用这套系统,就可以在上一个计算服务运行的过程中制作下一个计算服务的模板,从而减少配置服务的时间,提高服务效率。
  大规模企业应用
  针对大型企业应用,我们在原有RCSI架构上加以扩充,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这套计算机系统分为五层:访问层,计算层,系统数据层,用户数据层和公共资源层。所有资源都受管理服务器的管理和控制。作为和HP的CCI系统相同之处,访问层同样都是普通的NC,位于用户端的桌面上,其他层资源都位于计算中心,进行集中管理和维护。整个系统工作过程如下:
  1. 用户在访问层申请一个服务,管理服务器会提供一个服务列表,返回给用户;
  2. 用户在列表中选取想要的服务返回给管理服务器;
   3. 管理服务器根据服务内容定位系统数据空间,根据服务属性定位计算节点;
  4. 被选中的计算节点与被选中的系统数据空间绑定,并运行生成计算环境;
  5. 访问层和新生成的计算环境挂接并登录;
  6. 新的计算环境根据用户的登录信息定位用户数据以及共享资源。
  与CCI系统架构相比较,RCSI系统在计算层做了较大的改动,进一步细分成计算节点和系统数据两层,这是使该系统有别于CCI系统架构的最根本特征。这套系统理论上具备了HP的CCI系统所有的优点,而且配置起来更加灵活,设备资源的利用率更高,维护和升级更方便。

RCSI系统架构提供的应用模式
  可实现按需构造
  对于一台计算机节点来说,比如图1中的Node 1 ,和不同的系统数据(sys Data)绑定就可以生成不同的计算环境,构造新的系统。而对于一个计算机集群来讲,整个系统可以按照需要实时地搭建,按照需要组成新的系统。
  实现系统动态调度
  正是因为系统可以按需构造,我们就可以根据集群系统负载的变化情况实时增减服务器节点的数量,切换服务的种类,从而达到动态调度计算机节点的目的,使我们的计算机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实现系统数据的虚拟共享
  在有些工作环境中,不同的计算机之间的系统数据差别并不是很大,尤其在集群环境中,相同服务节点的系统数据几乎完全相同。理论上,这些节点只需要一份数据的拷贝就可以了。因此在存储设备端,可以采用虚拟共享技术,为每个服务制作一个模板,当有多个节点需要相同系统数据的时候,只需把这个模板通过虚拟共享供用户使用,从而节省大量的磁盘。
  快速部署计算机系统
  大规模集群的部署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传统的集群环境中,尽管已经存在网络安装,广播部署等方案,但实施起来仍然需要很多时间。采用RCSI系统之后,安装过程是在网络存储设备内部进行的,并非通过网络拷贝;采用虚拟共享技术以后,复制一个新的服务只需几秒钟时间,而且与系统数据模板的大小无关。部署过程就是服务器节点和网络块设备之间的重新绑定过程,部署新的系统服务也只需要几秒钟,然后再重新启动集群服务器节点就可以完成。
  实现系统智能自主运行
  在动态可重构计算机集群系统中,配合集群监控系统,实时监控集群的工作和负载状况,并及时调整集群节点的运行数量,可以不需要人为干预,可以使整个系统实现自主运行。
  RCSI系统架构的应用环境
  服务器集群环境
  和集群中的负载平衡的道理一样,大型集群系统的不同服务之间也需要平衡的。比如某个时段的Web访问较多,而另一个时间段的E-mail服务负载较重。那么,究竟是在峰值期间降低服务质量,还是按照负载峰值来配备计算机系统?显然这两者都不是最佳,如果有一种办法能够动态地切换服务,则既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又能减少采购量当然是最好的。RCSI架构的核心技术之一——服务点播系统(SonD)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集群系统管理和部署而开发的。在存储设备端预先制作若干个服务模板,比如E-mail服务、Web服务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复制出新的块设备。如果需要重新部署服务器,只需要把服务器节点和指定的网络块设备重新绑定并重新启动服务器即可。实现了动态的服务切换。
  需要动态切换服务的还有超级计算中心等提供计算服务的部门。部署一个超级计算项目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等上一个计算服务完成以后才能进行。如果采用这套系统,就可以在上一个计算服务运行的过程中制作下一个计算服务的模板,从而减少配置服务的时间,提高服务效率。
  大规模企业应用
  针对大型企业应用,我们在原有RCSI架构上加以扩充,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这套计算机系统分为五层:访问层,计算层,系统数据层,用户数据层和公共资源层。所有资源都受管理服务器的管理和控制。作为和HP的CCI系统相同之处,访问层同样都是普通的NC,位于用户端的桌面上,其他层资源都位于计算中心,进行集中管理和维护。整个系统工作过程如下:
  1. 用户在访问层申请一个服务,管理服务器会提供一个服务列表,返回给用户;
  2. 用户在列表中选取想要的服务返回给管理服务器;
   3. 管理服务器根据服务内容定位系统数据空间,根据服务属性定位计算节点;
  4. 被选中的计算节点与被选中的系统数据空间绑定,并运行生成计算环境;
  5. 访问层和新生成的计算环境挂接并登录;
  6. 新的计算环境根据用户的登录信息定位用户数据以及共享资源。
  与CCI系统架构相比较,RCSI系统在计算层做了较大的改动,进一步细分成计算节点和系统数据两层,这是使该系统有别于CCI系统架构的最根本特征。这套系统理论上具备了HP的CCI系统所有的优点,而且配置起来更加灵活,设备资源的利用率更高,维护和升级更方便。
阅读(213)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