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1720676
  • 博文数量: 8065
  • 博客积分: 10002
  • 博客等级: 中将
  • 技术积分: 96708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4-16 17:06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8065)

文章存档

2008年(8065)

分类: 服务器与存储

2008-07-23 16:42:42

存储系统管理和存储系统运作完全是两码事。事实上,从系统查找、运作、监测/报告三个方面着手,就很容易将它们区别开了。

  系统查找阶段,主要是审查整个存储基础架构,从单个的磁盘、RAID组、系统配置、控制器、系统容量、HBA、系统框架、磁盘阵列、交换机、端口、分区到最细化的颗粒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属于企业的元数据,它们都将存储在一个数据库中,即反谓的中心元库(Central Repository)。企业用户们都希望手头上有一份包含了组成本公司存储基础架构的所有物理元素和逻辑元素的详细清单。它能够以图解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入点透视各元数据之间的关系。归根究底,“系统查找”最大的作用就是协助企业用户完成资产跟踪/管理、维持正常程序的工作。

  系统运作阶段,允许用户管理和控制存储基础架构中的所有元素,比如说,对框架/磁盘阵列/存储设备/卷的资源进行配置、重新配置和调整;分配或屏蔽逻辑单元号(LUN);创建分区;管理交换机、端口、交换机间链路(ISL),等等。存储系统运作组件能够在服务器与主机卷管理应用程序之间建立起联系,达到相互影响的效果。另外,它还有一个功能:通过单一的图形用户界面(GUI)来控制所有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SNMP管理信息库(MIB)、公共语言基础结构(CLI)以及其它标准化接口界面,通过基于管理策略的自动化或组织化任务,来控制所有的元数据,以及在元数据间创建关系(或切断元数据间关系)的应用程序。从理论上来说,“系统运作”将允许用户预先模拟实施系统结构变更之后的变化,识别损坏的或闲置的配置。

  监测/报告阶段,主要是统计系统的性能指数、资源利用和分配情况、容量、使用率、赋值、基准、衡量机制等信息,并生成报告的形式以便用户查看。这个元数据信息库应该具备如下特点:允许用户从不同的角度查阅数据、元数据管理和报告功能能够与企业管理框架融合在一起,可自动查错、报警和修复故障,藉此避免突发的设备故障、死机、数据损耗。此外,如果它能够在执行一切操作之前进行预先模拟演示,从根本上杜绝问题的发生,那自然是最理想的

存储管理标准化,目前正慢慢引起人们的重视,存储供应商们纷纷将其作为吸引用户的一个“卖点”,自然是支持不已。不过,真正实现标准化管理,一方面需要存储设备制造商的积极参与和鼎力支持,另一方面开放系统存储厂商们也应该总结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啦,比如说,数十年来究竟有哪些大型主机存储管理工具是真正派上了用场的。

  我认为大多数终端用户目前仍持观望态度,在各种存储管理标准协议真正得到了广泛普及和应用之前,或者说,除非人们在日常使用当中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存储管理的工作量减轻了,管理形式更加灵活了,否则,存储管理产品的销售一时是很难出现大幅提升的。在遵从行业标准的过程当中,每位存储供应商都会加入一点自己的诠释,分歧和争执也是在所难免的。一旦所有的产品都采用相同的标准协议,异构平台的管理效率将极有可能大为上升。“只有市场宣传价值的(marketecture)” 产品(即所谓的“雾件”)已经无法引起终端用户的兴趣了,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实实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

应该是交换机/网络这一板块。随着时代的发展,iSCSI、FCIP以及其它基于网络的存储协议,纷纷被封装到TCP/IP包内(现在,在NAS系统上已经能够运行企业级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程序,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我们将会渐渐脱离渠道和直连协议。电信技术的进步、数据信息和应用程序大量涌现,将会推动着网络基础架构朝着更快速、更稳健的方向发展。据我所知,许多企业已经开始重新评价本公司的内联网和外联网,设法提高信息提交方式的灵活性。

  此外,现代企业大多采用分散经营的策略,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丰富公司内部网络的信息数据提交方式,已经成为优化企业管理流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另外,支持在IP网络上传输数据,也为异构系统的数据复制、备份、容灾恢复及持续性数据保护提供了更多选择

标准协议的制订、被采用、以及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被修改,是一个必经的漫长过程。一旦我们建立起一个真正的以TCP/IP为中心的数据传输模式,那么,系统的和谐性才能得到体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的阶段肯定是痛苦的。存储信息经常被交互使用,这使得标准协议的制订工作变得复杂化。我们的存储管理工具应该变得更智能化一些,不仅能够管理各种类型的存储设备的物理和逻辑组件(以及管理数据的复制、备份、恢复、检索等操作),最重要的是,要让它们变得对信息“敏感”。

  现在,我们正朝着分层存储管理的模式发展(业务关键性的数据被存放在高端的存储设备上,非重要的参考型数据被存放在低端的存储设备上,依照相关法规加以存档和管理),现有的工具包暂时是没有办法同时管理各存储层数据的。除了期待存储厂商们能够推出更完善的管理工具之外,用户不能一味地依赖存储阵列/系统框架、操作系统或网络,必须让中间设备的应用程序承担起识别虚拟存储池的任务,协助虚拟存储化过程的顺利实施。它们必须能够识别存储层的“级别”,将用户的提交意向与数据内容、设备性能、存储位置、文件类型等元素结合起来。

阅读(777)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