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B的光盘全息光存储
以开发出全息光存储技术而闻名的日本Optware公司(位于日本横滨),日前宣布获得了来自6家厂商共3.6亿日元的投资。而这6家公司也升任Optware公司的主要股东。不过,投资的详细内容与细节并没有透露。
这6家公司是:
中国台湾中环公司(CMC Magnetics Corporation)
日本富士胶卷有限公司(Fuji Photo Film Co., Ltd., )
日本丸红株式会社(Marubeni Corporation)
日本松下电器产生株式会社(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日本帕路斯科技株式会社(Pulstec Industrial Co., LTD)
日本东亚合成株式会社(TOAGOSEI Co.,Ltd.,)
Optware公司及全息记录技术简介
Optware公司在1999年由风险投资创建,任务就是寻找在高容量光盘存储领域利用全息记录技术的方法。目前,Optware公司利用自己的同线全息技术,成功地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商用化系统。
全息记录技术使用激光的干涉原理将数据记录到光盘上。在一样12cm光盘上,使用全息记录技术可以将存储容量提升到1TB,这将是目前DVD标准容量(4.7GB)的200倍。而且在数据传输率方面,也将到达1GB/s,远高于现有的硬盘水平,是目前DVD最高速度(16X,约22MB/s)的40倍。因此,Optware公司认为全息记录技术将是宽带时代里,理想的高容量与高速度存储技术。
同线全息技术简介:
Optware自有的同线全息技术,以前称之为偏振同线全息技术(Polarized Collinear Holography),是其为了将全息记录技术实用化所做出的关键努力,通过它可以大幅度简化全息记录技术应用难度。这一技术由Optware的创始人与首席“传教者” Hideyoshi Horimai所提议。同线全息技术在一个光束中整合了一个参考激光与一个信号激光。它们创建了一个包含数据的干涉三维全息构图。这个图像将通过一个单一物镜在存储介质上显现。借助这个突破性的装置,Optware可以显著的简化并缩小全息成像系统的设计难度与外形体积。借助Optware自己的伺服系统,这方面的改进将进一步增强。Optware表示,光学抬取元件的尺寸还可以进一步缩小,也可以省去防振装置,同时它还能与CD和DVD光盘高度兼容,并且运作成本低。未来,克服剩余的所有商业化障碍已经没有任何问题。
使用全息记录技术的光盘简介:
HVD与现有的DVD-R光盘盘面比较
同线全息技术于2004年8月23日正式发布,当时Optware将使用全息记录技术的光盘称为全息通用光盘(HVD,Holographic Versatile Disc),预计最早的HVD将于2006年面向企业用户推出,容量高达200GB,其最终的发展目标则是存储1TB的容量。而目前的Blu-ray Disc最高容量才50GB。不过,Optware表示,到2007年HVD成本进一步降低后才有可能真正的向消费者普及。目前,HVD驱动器的价格在2万美元左右,而每张光盘的成本则为100美元。Optware计划将HVD驱动器的成本降低到2700美元,这与现在的Blu-ray Disc影碟机相差不多。
HVD的调制/记录与读取/解码系统,
其中同线全息技术中所使用的参考激光只用来进行读取
HVD的设计与较早前业界报导的在旋转的光盘上记录全息页数据(在进行全息编码前将源数据编码为页数据)的方式不同,由于后者在光盘上没有像传统光盘那样,预制保证伺服机构准确而高效寻址的伺服信息,因此商业化前景不明朗。若想在指定的位置上记录全息数据,则必须在光盘上加入伺服信息,而这对于全息光盘来讲,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因为预制的伺服信息(地址信息)将有可能破坏全息成像的效果,进而增加数据噪音。
HVD的光盘结构,蓝色或绿色激光用来记录/读取全息数据,
而红色激光用来读取地址信息,地址与数据记录在不同的层面
为此,Optware采用了突破性的设计,在一个光束中使用两种波长(颜色)不同的激光,一个激光用来记录数据,另一个则用来寻址,而在光盘里则在信息记录层与地址层之间,根据激光的波长设置一个分光层(Dichroic Mirror Layer),用来寻址的激光可以透过分光层寻址到下面的预制地址信息(凹坑或平台,与DVD-ROM上的信号记录方式一样),而另一个激光则用来记录/读取数据,由于分光层的存在,它不会“看到”预制的凹坑或平台,从而使用同线全息记录成为可能。目前,Optware所开发出来的HVD驱动器,用来记录和读取数据及提供参考的是532nm的绿色激光,用来读取地址信息的是传统红色激光。
HVD上的由多元全息数据组成的图案
在示范过程中,Optware表示HVD的记录播放性能良好,已经确立了实用化目标。不进行全息记录技术中为提高记录密度而使用的“数据叠层写入”时(具备多个图像聚合层),误码率极低,不足10-6;进行叠层写入时,“虽然还要取决于叠层数量,但误码率也在10-3以下。如果使用纠错技术,就可以达到实用水平”。
阅读(1238)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