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20多年前,
SCSI-1规格刚刚获得ANSI批准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看看现在的并行SCSI,虽然拥有64倍于当初(320MB/s vs. 5MB/s)的总线带宽,却早已没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SCSI阵营2002年便做出了放弃Ultra640 SCSI,融合Serial ATA(
SATA)的优点发展Serial Attached SCSI(
SAS)的决定,义无反顾地走向串行之路。
爱要说,更要做。不管包括笔者在内的支持者如何宣传SAS的好处,见不到产品也是白搭,若不能及时推向市场更会有危及前途之虞。作为构建完整SAS生态环境的基石,主机端的控制芯片(IC)/
HBA和设备端的
硬盘驱动器显然责无旁贷,它们经过2004年的起步阶段,从2005年起逐渐发挥出组合的威力,带动SAS技术不断向前。
巧合的是,在并行SCSI发展到Ultra320止步的同时,纵向磁记录(LMR)技术的潜力也近乎枯竭,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是企业级硬盘驱动器的新品推出周期明显延长。以市场份额最高的希捷科技(Seagate Technology)公司为例:2000年至2002年间,其15000RPM(15K RPM)硬盘驱动器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三代,保持着每12个月左右就推出一款的稳定速度,但在2002年5月发布Cheetah 10K.6和Cheetah 15K.3之后,又过了两年零一个多月,Cheetah 10K.7和Cheetah 15K.4才问世,间隔时间翻了一番。
SAS接口也正是从2004年开始成为企业级硬盘驱动器新品中的可选项,到了2005年,我们已经能挥隨AS硬盘驱动器的实物“亲密接触”(本站在这方面有大量报道)。幸运的是,垂直磁记录(PMR)技术从2006年起全面接班,解决了容量增长的后顾之忧,与SAS技术一起令企业级硬盘驱动器(本文中如无特别指明,以10000RPM和15000RPM的转速为限)市场再度充满活力,也让我们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就看到了三代SAS硬盘驱动器。
以推出时间划分的三代SAS硬盘驱动器
斜体代表支持Ultra320 SCSI(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少),下划线代表支持FC-AL,粗体代表有产品参加本次横向评测
笔者在2002年发表于PCPOP网站的文章《提速、瘦身、多元化——硬盘大时代之产品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曾有人说
微软的(某种)产品发展到第三代才会比较成熟,去掉嘲讽的成分,这句话似乎对IT界大部分产品都挺适用,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不失为对开放市场下新产品沿革发展的很好概括:
第一代是厂商铺概念,抢夺技术与功能制高点,由此树立自身形象,少数有急切需要的用户尝鲜,市场持观望、考察态度;
第二代应各方反馈或竞争的需要提高
性能、完善功能、加强可用性(包括兼容与稳定性),巩固地位,力图甩开跟进对手;
到了第三代由于相关技术已经受过了足够的考验与打摩,
设计相对完善,产品更加成熟,大范围应用基本不会存在什么
问题,也从此被市场广泛接受,走进平稳发展的时期。
回过头来看看前面列出的三代SAS硬盘驱动器,上述观点仍然适用。换句话说,笔者认为SAS硬盘驱动器的发展之路非常稳健,现有的产品(第二、三代)已经基本成熟,可堪大任。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征集了7款SAS硬盘驱动器(第一代1款,第二和第三代各3款),以及4款与第一代同期的Ultra320 SCSI硬盘驱动器作为对比,通过测试来揭示SAS硬盘驱动器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11款参测硬盘驱动器主要参数总表(棕色底纹代表2.5英寸规格)
阅读(350)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