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065)
分类: 服务器与存储
2008-06-23 15:03:47
光纤通道价格的门槛已不再 非凡提示:本文档版权属《微电脑世界》所有 曾几何时,光纤通道技术作为存储技术领域的贵族,给中小企业用户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它虽然天生在性能、连接性和扩展性等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但动辄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整体价格,令资金有限的中小型用户望而却步。 在2001年的这个时候,谁要是宣称要搭建一个二三十万元的SAN系统,那一定会被同行笑死,被厂商骂死,被集成商骗死,被系统故障折腾死。然而随着光纤技术的日益成熟,尤其是随着大批台湾厂商的介入和一些国内厂商的出现,情况已经完全改观。 今天,不仅出现了众多光纤设备厂商提供低价格的产品,而且像IBM和EMC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知名品牌,也纷纷推出低价格的存储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假如我们现在再来搭建一个SAN系统,不要说二三十万元,就算只有10万元的预算投入,市场上也可以有相当多的产品供我们选择,而且其中不乏知名品牌的产品。 以前说光纤产品贵,不仅仅是磁盘上的价格差异。事实上,主机连接、交换设备、阵列控制器和磁盘这4个方面,实现光纤技术都需要一定的投入。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在降价呢?答案是,都在降价! 1.光纤卡在降价 要知道,目前还没有哪家服务器厂商在服务器主板上集成光纤通道接口的。也就是说,要想实现光纤通道连接,先买光纤卡去。光纤卡虽小,其中学问可不少。在厂商那里叫“光纤通道适配器”(一般就简写为HBA),完整的称呼应该叫“光纤通道主机总线适配器”,见得多了,您就会发现在IBM、HP、EMC这些地方买到的光纤卡都一模一样。仔细一打听,原来都是OEM同一家厂商的。也难怪,以前能够生产光纤卡的厂商,全世界也就那么三四家,而且说出名字来,都不是什么大公司。产量小,用量少,这价格嘛,自然低不了。信不信由您,一片光纤卡5万!这还是打了折扣的。不过别怕,这是从前了,现在光纤卡的品牌可多了,估计至少也得有个七八十家。要是普通的IA服务器平台,找到一款1万元以内的光纤卡并不是什么难事,就算是小型机服务器的光纤卡,价格也就是1万出头。 2.光纤交换机也在降 搞定了光纤卡,再来看看光纤交换机,这里面的学问更多。从复杂程度上来说,绝不次于大型路由器。技术问题且不论,就价格而言,光纤交换机经常是SAN中最大的投资部分,平均每个端口成本在2万元左右,假如端口数较多(超过16个端口就算多了),每个端口的成本还要更高!如此高昂的价格,是无法让光纤交换设备走入中小型系统的。厂商也很早熟悉到这一点,但是和光纤卡的情形差不多,全球只有5家厂商生产光纤交换设备,每年的生产能力还不够满足那些高端用户的呢,所以对低端市场,暂时可以放在一边。然而,随着高端市场增长速度放缓,这些厂商纷纷将注重力调整到了潜力巨大的中小型系统。就是从2002年第二季度开始,光纤交换设备的成本迅速下落,现在一些低端交换设备的每端口成本已经降到了5000元以下,而且还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究竟从生产成本看,光纤交换机和网络交换设备相差不大,况且,假如光纤交换设备不及时降低门槛,那低端市场很有可能会被日益成熟的iSCSI技术抢占。 3.光纤阵列还在降 跟光纤卡和光纤交换机的情况相比,磁盘阵列领域的品牌真是太多太多了。仅登陆国内市场的低端产品,就有不下50家,还没算上IBM、Sun和HP这些主机厂商的产品和EMC、HDS这些中高端存储厂商的产品。再加上本土的十余款产品,中小型用户在磁盘阵列产品的选择上,主动权是明显的。然而,以往光纤阵列控制器的技术没有充分开放,各个厂商的产品都是自行设计生产专用的光纤阵列控制器,所以成本较高。这个问题直到2001年才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几家阵列控制器厂商开始向市场提供通用的光纤阵列控制器。2000年,大量采用通用阵列控制器的产品面市,其成本果然像人们预期的一样大幅度下降。半光纤(内部是SCSI或IDE磁盘,外部接光纤通道)阵列的价格仅3万~4万元,全光纤(内部磁盘和外部主机都采用光纤通道)阵列的价格也只有5万~8万元。这些产品的性能都可以达到知名主机厂商的中端产品水平,而价格却只是其1/3~1/4,真值! 存储肯定离不开硬盘。以往同样容量的光纤硬盘,价格是SCSI硬盘的2~3倍,这也是阻碍光纤技术平民化的因素之一。但是从厂家的生产成本来看,光纤硬盘没理由比SCSI硬盘更贵,而且还贵这么多!问题还是出在产量和用量上,由于销量小,经销商必须增加利润空间,来保证正常的渠道运作,SCSI硬盘可以赚10元钱就卖,反正1个月能卖1000片,但是光纤硬盘1个月才卖1片,要是每片只赚10元,连人员费用都负担不起。也就是说,用户多承受的部分,几乎完全是渠道成本。这多少会让最终用户心里不太舒适。现在好了,光纤硬盘的出货量已经足够大了,从最终用户角度看,光纤硬盘和SCSI硬盘的价格已经相差无几。 4.价格已非消费瓶颈 价格已经不再是中小型系统与光纤技术之间的“银河”,中小企业拥抱光纤技术的机会已经到来。但是且慢,还有个问题要明确――光纤技术是天仙还是恐龙? 成熟的光纤通道技术来保证记得2000年初的时候,本人亲手搭建过一个需要6个光纤交换机堆叠的SAN环境。本以为像以太网交换机一样,接上就可以用了。结果没想到,前前后后忙乎了1个星期,翻烂了产品手册和配置说明,还在国外的权威技术论坛上到处找人问,最后系统终于被搞定了。举这个例子,也许只能说明我是多么的迟钝和愚笨。但正是这么一个笨人,日前意外地发现,现如今的光纤技术成熟度大大提高,连接SAN的工作不再那么可怕了,而这都有赖于新一代光纤交换设备的完全自动化的治理和配置。 要想了解光纤交换技术的进步,还是让我们从光纤技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说起吧。下面的一段话可能会令您困倦不堪,但请原谅,我一定保证用最简短的方式来表达,希望您不会鼾声响起。 1.光纤互连的学问 光纤通道技术中,设备互连有3种基本实现方式: 点对点(如图1所示)、光纤仲裁环(如图2所示)和交换式连接(如图3所示)。在这3种不同的方式中,设备接入SAN的工作机制略有区别,在技术上,我们称之为不同的端口类型。在点对点的连接中,设备提供N型端口;在光纤环路中,设备提供NL型端口;在交换式连接中,设备提供N型端口,而交换机提供F型端口。 此外,在混合的连接方式中(如图4所示),当一个光纤环路接入一个交换式结构时,交换式结构需要一个FL型端口;2个交换式结构之间互连时,需要2个交换结构各提供一个E型端口。 总的说来,在光纤连接的SAN结构中,一共有5种端口类型:N型、NL型、F型、FL型和E型。其中前2种是主机和存储设备需要具备的工作机制,后3种是光纤交换机需要提供的连接机制。由此可见,同一片光纤卡、同一台光纤通道磁盘阵列和同一台光纤交换机、工作在不同的环境中,其内部的工作机制是不同的。这就要求设备具有自动识别、判定和动态调整工作机制的能力。现在,一些光纤交换机提供一种叫做G型端口的工作方式,其实,这个G就是Global的意思。即指这个端口可以提供F型、FL型和E型3种类型的工作方式,而且可以完全自动侦测环境,动态调整工作方式,完全无须人工干预。类似的机制虽然早就出现过,但是G型端口作为业界的事实标准,得到了各个光纤交换机厂商和周边设备厂商的支持,这种统一标准的普及,大大增强了光纤设备的易用性。 2.光纤技术已成熟 现在,我们不妨再多了解一些更细节的技术问题。不为别的,只为选择光纤设备时,尽可能识破一些油嘴滑舌的供货商别有专心的误导。事实上,光纤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有7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若干次大大小小的技术变革。今天的光纤交换机在自动化、智能化和治理性方面都与上一代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下面讲到的这些技术问题也能帮助我们了解: 为什么说现在的光纤技术已经大为成熟了。 在从前的SAN系统中,一些底层的工作机制并未彻底完善,而后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中逐渐摸索和修正,最终通过相关生产商和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终于彻底解决了这些问题。这里只举2个例子。一个是LIP治理问题,另一个是公私地址转化问题。 3.LIP治理问题 LIP是光纤环路中的一个工作信号。当环路中新添加一个设备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LIP信号。这个信号在整个光纤环路上游荡,其结果就是环路上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停下来,等着这个漫长的过程结束。 举个现实的例子来说,在一个电视台的非线性编辑网络中,一台工作站正常的开机或者重启,带来的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同一网络中的其他工作站上,一个进行了2个小时的节目采集业务会中断,前面的数据将无法挽回,一切须重新来过。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LIP。 现在的光纤交换机内部都具有了LIP隔离功能,可以设定LIP波及的范围和方式,甚至可以干脆禁止LIP的出现。有了LIP隔离功能,新一代光纤交换机终于可以摆脱这个讨厌的魔鬼,放心地使用在大数据量并发访问的环境中了。 4.公私地址转化问题 公私地址转化是个类似以太网络路由的问题。我们知道在以太网络中硬件地址(Mac地址)需要对应到软地址(如IP地址等),然后网络对软地址进行治理。光纤网络中也是一样,硬地址(WWN)需要映射为软地址(如ALPA等),但是情况略为复杂。在光纤仲裁环与交换式结构并存时,一些存储设备的地址只能在环路中被访问到,在交换式结构中则无法对应到有效的地址。对这种地址我们称之为私有地址,所对应的环路我们称之为私有环路。另一些比较开放的设备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它们的地址是公有地址。 您可能已经彻底糊涂了,别急,还是让一个形象点的生活比喻来说明问题吧。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硬地址)和一个电话号码(软地址),请先忘掉手机,我们只用固定电话互相联络。我们假如在同一个公司上班(同一个光纤环路),联络起来就很方便了,直接拨打一个4位的分机号码(私有地址)就可以了。假如在不同的公司上班(由交换式连接所互连的不同环路),问题就略为复杂,有些公司比较有实力,可以为每一个员工分配一个市内直拨的电话号码(公有地址),然而更多的情况是整个公司只有一个对外的电话号码,由接电话的前台小姐再将电话转到内部的某个分机。这个前台小姐起到的作用就是公私地址转化。 千万别小瞧这个看似简单的作用,假如不能顺利而方便地实现公私地址的转化,SAN系统中的各个设备之间互连永远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们需要光纤技术吗? 前面鄙人唾沫横飞地论述了光纤技术的成熟,无非是想向大家阐明一个道理――光纤技术是个能用的东西。好了,听我讲一讲光纤技术的优越性。 光纤通道技术作为SCSI技术的继任者,与前任相比,主要具有3个方面的优势:连接距离、扩展能力和性能。 1.连接距离的优势 我们都知道,SCSI的线缆最长不超过25m,而这也只是个理论数值。实践中,当SCSI通道上的设备数超过8个时,其连接距离一般只能限制在1.5~3m。这个距离对连接在主机内部的设备来说,已经足够了。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设备需要在主机外部连接。数据备份所使用的磁带库、双机群集系统的磁盘阵列,这些设备都必须连接在主机外部。当主机与外部存储设备的距离稍微有点儿远时,SCSI就无能为力了。 我就曾经在一个小型企业碰到了这样的麻烦,这家企业的办公楼与生产中心有一定距离,大概100m左右。生产环境和办公环境内各有1台服务器,经过一次系统故障后,这个企业熟悉到了系统稳定的重要性,决定采用双机群集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IT系统。方案很快就产生了――采用现有的2台服务器互相备援。但是问题也来了,100m的距离对SCSI来说太长了。无论共享的磁盘阵列放在哪一边,另外一边的服务器都无法与之连接。 在我的推荐下,这家企业最后采用了光纤通道磁盘阵列。对光纤通道技术来说,这个问题自然不在话下,多模光缆可以达到300~500m的连接距离,单模光缆则可以达到10km。 2.扩展能力的优势 光纤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其强大的扩展能力。在一个光纤仲裁环路上,可以连接126个设备,而在一个交换式结构中,可以容纳6万多个设备。相比之下,SCSI通道上最多只能容纳15个设备的限制,严重地影响了系统的升级扩展能力。尤其是在大数据量的情况下,由于光纤通道可以采用相对较少的通道控制芯片,使其治理方式简单,故障点减少,从而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光纤通道设备可以通过仲裁环路或者交换式结构,连接成一个网络,即所谓的SAN。而SCSI技术只能实现点对点的连接,这使其在一些环境下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例如在多机的群集环境中,一般都需要参与群集的所有主机服务器共享同一个磁盘阵列。目前很多群集软件都可以支持到多达32台甚至64台主机,通过“一备多”或者“多备多”的方式实现高可用群集。然而,由于落后的连接机制,在多于2台主机的群集环境中,SCSI技术根本无法实现多主机对磁盘阵列的共享连接。 3.性能的优势 最后,也是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光纤技术的高性能。目前光纤技术的标准已经发展到了单通道200MB/s的带宽,而SCSI技术的带宽通常为160MB/s,最新的SCSI标准提供320MB/s的带宽,基于这个标准的阵列控制器至今还没有面市。虽然从这个数值比较上看,200MB/s和160MB/s并无太大差异,而且新的320MB/s带宽的SCSI技术看上去还要更胜一筹,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用户会发现光纤通道的带宽比SCSI的带宽要高出很多,甚至要数倍于SCSI技术。原因何在呢?其实很简单,SCSI所宣称的160MB/s也好,320MB/s也罢,都是在绝对理想条件下的一个理论数值,在实际的环境中根本无法得到这样的性能。实际上320MB/s的SCSI技术在实际环境中一般可以得到60~70MB/s的性能,160MB/s的SCSI技术性能略低,大概在50MB/s左右。而光纤通道技术则不同,在经过优化的环境中完全可以达到标称的性能指标,即便在普通的环境中,200MB/s的光纤技术也可以得到150~190MB/s的实测性能。 如此看来,光纤技术的确不是可怕的恐龙,而是绝世的天仙。还等待什么,赶紧去拥抱吧! 欢迎访问存储社区企业存储技术讨论区参与光纤通道主题讨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