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1269704
  • 博文数量: 8065
  • 博客积分: 10002
  • 博客等级: 中将
  • 技术积分: 96708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4-16 17:06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8065)

文章存档

2008年(8065)

分类: 服务器与存储

2008-06-23 14:45:16

IP存储的热潮,已经在存储业内涌动了三年的时间。从最初的iSCSI、iFCP、FCIP百花齐放,到今天的iSCSI一支独秀,其间着实经历了一些戏剧性波折。当年IBM公司的200i作为世界首款iSCSI产品,当了一次挑战风车的“唐•吉柯德”。结果很多存储厂商都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行动迟缓,甚至裹足不前。     全球存储技术研发投入最大的EMC公司,其实早在2003年初就已经基本完成了iSCSI产品的定型,但却直到差不多两年之后才羞涩的推向市场。HDS、LSI等其他主力存储厂商,也无一例外的在iSCSI技术面前表现得态度暧昧。     然而“是金子就总会发光”。iSCSI的天然技术优势,并没有被传统存储厂商的犹豫所掩盖,反而给一批新近杀入存储行业的公司留下了宝贵的契机。除了Intransa、EqualLogic、Left Hand等新面孔,借iSCSI之机大举进军存储领域的,还有大名鼎鼎的Microsoft、Intel、Cisco等IT豪门。这些能够左右世界IT潮流的超级大鳄之所以如此青睐iSCSI技术,笔者认为原因不过有三。     首先是成本优势     相比FC技术而言,昂贵的FC交换变成了成本低廉的以太网交换,价格不菲的FC适配器换成了主板集成的以太网端口。这两相比较,孰优孰劣已经十分清楚了。尤其是随着磁盘单位容量成本的迅速下落,和SAN规模的逐步增加,作为SAN连接部分的成本就愈加突出。换句白话说,磁盘越便宜,SAN中连接的主机数量越多,iSCSI的成本优势就越明显。     除了成本优势,iSCSI在安全性和治理性也明显高出FC技术一筹     这也难怪,当初FC技术的主要设计目的是高性能和扩展连接能力,并没有考虑安全性和太多的治理问题。FCIA的专家们甚至认为FC通讯连误码纠错都不需要,反正高层协议还有保证机制呢。但是随着SAN应用模式的发展,今天数十甚至上百个节点的SAN需求并不罕见。而当SAN网络庞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安全性和治理性的缺陷就成了FC技术的软肋。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iSCSI技术的基础――以太网和TCP/IP是充分成熟的技术     假如说世界上最成熟的底层网络技术是以太网,上层协议是TCP/IP,相信没人会提出异议。而FC技术的情况,相对却没那么令人放心。至少到目前为至,不同厂家的FC交换机互联,仍是个让工程师棘手的问题,更不要指望什么复杂网络设计了。     也许今天FC技术还可以靠4Gb的推出,提振市场的关注。但是一旦万兆以太网技术产品化,恐怕IP-SAN一统天下的格局就在所难免了。
阅读(45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