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1726000
  • 博文数量: 8065
  • 博客积分: 10002
  • 博客等级: 中将
  • 技术积分: 96708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4-16 17:06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8065)

文章存档

2008年(8065)

分类: 服务器与存储

2008-06-22 05:44:50

其历史顺序应该SCSI->FC(用于SCSI)->ISCSI;
  
    最初是从SCSI开始的,它也是存储领域最为广泛的协议;SCSI的命令和数据,可以直接在SCSI接口中传输,也可以通过封装进行传输,比如用USB,1394,FC,以及iSCSI等方式。
  
    由于在传统的SCSI接口中,其传输的距离有限;因此用FC来扩大传输距离就应运而生,从而封装SCSI的FC接口流行起来,物理上它只是加上的FC的电路,其核心的SCSI部分基本不做修改,因此软件上移植SCSI HBA到FC的HBA实现难度并不大。
  
    同样,由于FC的成本和传输距离问题,iSCSI横空出世,它用TCP/IP协议来封装和传输,物理上加上TOE电路(或者用软件来实现这部分),同样其核心仍然是SCSI的处理,方式和FC查不错。至于iSCSI的流行,这和软硬件厂商的推广(需要在存储的各个应用环境中都加入iSCSI的支持),以及市场的接受程度相关。
  
    从物理上来讲,对于FC和iSCSI需要非凡的IC来完成处理;而软件上,改变会比较小,在windows下面,PCI RAID卡、FC卡、iSCSI卡的驱动,都是采用Port/MiniPort驱动架构,其中Port driver(是硬件无关的)由微软提供(在2003以前叫SCSIPORT,现在叫StorPort,在windows的系统目录下可以看见这该驱动),而Miniport包含了上面所说的三种卡,其架构都一样,只是要针对各种卡做对应的处理而已。对于其他的
,这3种卡的软件处理方面也是类似的。因为最主要的差别都在物理传输上,所以基本在硬件上完成;而软件上,都是以处理SCSI命令和数据为核心,然后围绕传输接口做相关的处理。
  
    存储介质厂商基本都没有加入iSCSI接口,而存储的其他部分host, network,以及阵列厂商都强烈支持
  iSCSI。应该成本是个大问题,假如说硬盘要支持iSCSI接口,那么硬盘上应该加入个TOC的IC,同时要在硬盘的Firmware里面加入TCP/IP协议栈,在Firmware中实现这个,一是Firmware的大小限制(Firmware增加容量,成本增加还是比较高的),还有就是硬盘的整体性能会因为处理TCP/IP协议而受到影响。
  
    PATA/FATA/SCSI/FC/SAS这些是硬盘的连接技术。比如PC级硬盘连接常用PATA,但有被SATA取代的趋势;而阵列应该说,这些硬盘通信协议接口技术,主要是应用在后端设计中,通常低端的设备会用到PATA、FATA、或者SATA;但是通常中高端通常都是FC接口,至于SAS它只是SCSI的串行连接协议而已,相对于传统的并行SCSI接口实现高速传输,主要是物理层上和Media层的改变。而且存储介质的在性能上的提高,主要还是其机械性能,其他除了接口技术外,还有一些专用的加速IC chip,以及Firmware中的技术(比如采用Queue的硬盘就会好些,当然要全部实现queue,必须要Adapter配合才行)。
  
    总的来说,应该是在SAN环境下,乱谈FC和 iSCSI;非凡是Host, SAN network, 以及Array之间的连接技术。

阅读(396)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