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868771
  • 博文数量: 192
  • 博客积分: 8554
  • 博客等级: 中将
  • 技术积分: 1892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8-12 04:36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92)

文章存档

2012年(5)

2010年(27)

2009年(22)

2008年(42)

2007年(51)

2006年(45)

分类:

2008-08-27 11:29:24

月出皎兮,劳心悄兮;有意变化,君莫笑兮——狐仙

狐王,出现在名著《西游记》中。而九尾狐,最早则是出现在《山海经》中。“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物)。《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徵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食人”之传渐隐,“为瑞”之说渐渐出现。但同样是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可见,狐有灵气(妖气),在数千年前,已是公认。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张鷟《朝野佥载》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封神演义》),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妖媚”、“邪气”、“仙灵”、“神秘”、“狡猾”,可以说是中国人想到“狐”后最明显的感觉。

贵主还宫,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谁会此意?——龙女

龙女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罗龙王(Sagara-nagaraja)的女儿,聪明伶俐,八岁时偶听文殊菩萨在龙宫说『法华经』,豁然觉悟,通达佛法,发菩提心,逐去灵鹫山礼拜佛陀,以龙身成就佛道。

一天,智积菩萨与文殊菩萨研究女人成佛事。文殊菩萨提到龙女能与八岁成就佛法,于剎那间,发菩提心,即成正果之事,智积正大惑不解时,龙女突然显法力,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并向智积稽手。站在旁边的十大弟子之一的,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见如此,不平地说:「汝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妳这么快能证得佛法,真的难以致信,更何况女人身体很赃,根本没有资格成佛)龙女立刻拿出一颗价值三千大世界的宝珠,现给佛陀,佛陀笑咪咪地接了宝珠,龙女问:”佛陀接宝珠快不快?”回答说:”快极了”龙女说:”成佛也是这么快”说完龙女马上变成男相,飞往南方无垢世界去了,龙女成佛后,便在观世音菩萨身旁作了胁持。

云路万里,百邪不侵;西域来此,建旗羽林——辟邪

“辟”即“避”,“邪”即“凶”、“不好”。辟邪是一类铭记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的信物。广义而言,民间使用的辟火、辟水、辟兵、辟车等都可称为辟邪。辟邪起源于原始宗教中的特怖符号,是禁忌的对象,与图腾相对。不同部落形成的背景不同,图腾和禁忌的对象也是不同的。商周时期,饕餮纹饰在青铜礼器上广泛应用,是一类常见的辟邪。传说饕餮是一类猛兽,贪婪狠毒,食人未半而死。商代和西周以此为禁忌,将其图案铸在青铜礼器表面,祭祀时,下面以炭火焚烧、上面以热水蒸煮,使其倍受折磨和煎熬,以示惩戒。东汉时,人们又常以龟为辟邪,已见有龟形炉灶、龟形水壶等文物现世。传说龟为龙之九子之一,龙生了九个儿子,但没有一个成龙,尤其令人难堪的是,其中一个竟是乌龟,是“龟儿子”。为了表示对“龟儿子”、“王八犊子”的惩治,汉人使其陷于大苦,或做成器物受烘煮,或令其驮碑负重,以示镇压。雷台汉墓中,有八只石龟分别置于两具棺椁的四角,即是“镇压”的意思,表达了雷台汉墓主人对不肖子孙的忿忿之情,其情形无异于破口大骂。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是民族英雄,但被秦桧夫妇陷害,获“莫须有”之罪而死。岳坟遂以秦桧夫妇为辟邪,铸像于岳坟旁边,以示纪念。

现代的辟邪除了保留传统之外,种类更趋于多元。在我国东北,多以日本战刀为辟邪。一件品相好、工艺精、又见过血的日本战刀特别受到收藏家的青睐,市价每每过万。厅堂之上高高悬挂杀我同胞的日本战刀,以示永志不忘,表达了东北人的勇气和尚武精神。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中至少半数以上带有祭祀祈祷求福辟邪色彩。腊月送灶,正月迎喜神,祭祖,走三桥消百病,二月百花生日,观音诞,三月清明扫墓,四月浴佛,立夏享先,五月端午采百药饮雄黄酒除病消灾,六月谢灶曝经,七夕乞巧,中元祭鬼,八月初三灶君生日,中秋妇女拜月,重阳佩茱萸登高辟邪,十月祭祖烧化寒衣,十一月冬至大如年,祭祖迎喜神。

君貌狰狞,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判官

鬼判官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冥府判官。判官位于酆都天子殿中,负责审判来到冥府的幽魂。最著名的四大判官为: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崔判官。前三位均为职位名,不可考。但最后一位崔判官,却是十分的出名。在《西游记》及各地的传说中,均有出现。相传崔判官名珏,乃隋唐间人。唐贞观七年(633)入仕,为潞州长子县令。据说能“昼理阳间事,夜断阴府冤,发摘人鬼,胜似神明。”民间有许多崔珏断案的传说,其中以“明断恶虎伤人案”的故事流传最广。故事说:长子县西南与沁水交界处有一大山,名叫雕黄岭,旧时常有猛兽出没。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发牌,差衙役孟宪持符牒上山拘虎。宪在山神庙前将符牒诵读后供在神案,随即有一虎从庙后窜出,衔符至宪前,任其用铁链绑缚。恶虎被拘至县衙,珏立刻升堂讯。堂上,珏历数恶虎伤人之罪,恶虎连连点头。最后判决:“啖食人命,罪当不赦。”虎便触阶而死。崔珏死后,百姓在多处立庙祭祀。

曾于法华领大车,剪尾跑蹄皈我佛:南无阿弥陀——牛头

来历不明,土长土生;傍着牛哥,冥界逞雄——马面

1.牛头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牛头来源于佛家。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但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阅资料中,并未发现印度神话中有马面作为冥府差役的说法。密宗中到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

2.佛教指阴间的鬼卒。《楞严经》卷八:“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矟,驱入城门。”俗语本此而易为“牛头马面”。《景德传灯录·陇州国清院奉禅师》:“释迦是牛头狱卒,祖师是马面阿傍。”(阿傍为狱卒名。)敦煌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目连行前至一地狱……狱中数万余人总是牛头马面。”后多用来比喻凶狠丑恶的人,也作“牛首马面”。如明·赵弼《续东窗事犯传》:“阶下侍立五十余众,有牛首马面、长喙朱发者,狰狞可畏。”

都江堰下,千古英风。二郎在此,波澜不惊——二郎

关于二郎神的身份一直众说纷纭,没有个确定的答案,所以我就做了一个汇整:

一、李冰之子。

李冰是秦昭襄王时蜀郡太守,他在儿子二郎和王叕等协助下,从灌县南玉垒山下开凿"离碓",下接金刚堤,附以飞沙堰、平水槽等工程,总称为都江堰。他还主持疏导文井江、白水江、沫水与岷江合流地段,从此使蜀郡沃野千里,号为"陆海",而他被后世奉为"川祖"。李冰始见《史记·河渠书》:"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仅有名无姓。《汉书·沟洫志》与上载大略相同,但首句作"蜀守李冰凿离",才知道他姓李名冰。在应劭《风俗通义》、常璩《华阳国志》中,衍为李冰治水大战江神的神奇传说。据唐·卢求《成都记》、五代杜光庭《录异记》载,在唐代已为李冰建神祠。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七载,"伪蜀封大安王,孟昶又号应圣灵感王",在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改号广济王"。关于二郎神在唐代便有流传,但将二郎神说成是李冰之子李二郎,见于五代和宋初,《事物纪原》卷七载,宋神宗元丰年间:国城之西,民立灌口二郎神祠,云神永康导江县广济王子。王即秦李冰子。《会要》所谓冰次子郎君神也。宋后敕封灵惠侯。《宋会要》载,宋仁宗嘉佑八年封李冰次子为护国灵应王。宋徽宗赵佶好道,又改封他为真人、真君。在《都江堰功小传》载李冰仲子李二郎,奉父命寻洪水祸源,得七个猎人协助,持三尖两刃刀,入水擒孽龙,用铁锁链锁孽龙于伏龙观石柱下深潭中。在《灌志文徵·李公父子治水记》亦载:二郎喜驰猎之事,奉父命而斩蛟,其七友实助之,世传梅山七圣。这样不仅使二郎得了七个助手,使故事情节更丰富了,而且和"梅山七圣"连在一起。在《西游记》中是将二郎与梅山六兄弟合称"义结梅山七圣行"。关于李二郎的神奇传说,在宋代最为突出,朱熹《朱子语类》中推考:"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初间封为王,后来徽宗好道,谓他是什么真君,遂改封真君。"据《元史·文宗纪》载,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元年(1330年)"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

二、隋朝嘉州太守赵昱斩蛟定患,后又显灵平定水灾,民感其德,立庙灌口,奉为二郎神,亦称为灌口二郎。

赵昱字仲明,是青城山隐士,从李珏学道。据托名唐·柳宗元《龙城录》载,隋炀帝时屡次征召不就,后为蜀郡嘉州太守。因郡内"潭中有老蛟,为害日久,截没舟船,蜀江人患之"。赵昱为了根除水患,乃"持刀投水",与恶蛟苦斗,使"江水尽赤","左手执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郡中人十分感戴,"视为神明"。唐太宗时封赵昱"神勇大将军,庙食灌江口"。唐玄宗幸蜀,"加封为赤城王"。据《八闽通志》载,宋真宗赵恒时又"加封清源妙道真君",入道教的神谱了。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清源妙道真君"条中,以《龙城录》为基础,又参照了民间种种传说,增添出"时有佐昱入水者七人,即七圣"之新内容。又说隋末天下大乱,他"弃官隐去,不知所终"。但是,每逢嘉州江水涨溢之时,蜀人在茫茫"青雾中",见赵昱骑着"白马引数人鹰犬弹弓猎者,波面而过",显然已入神道了。此中"七圣"之说出现较早,前面提到李二郎的助手七位猎人,《西游记》中"义结梅山七圣"和《封神演义》中杨戬"伏梅山七怪",大概都受到此说的影响。在元无名氏《二郎神醉射锁魔镜》杂剧和明初无名氏《灌口二郎斩健蛟》等杂剧中,都有赵昱封为"清源妙道二郎真君","同眉山七圣"仗剑入水"斩了健蛟"情节。在元无名氏《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中,先介绍了赵昱当年与"梅山七圣"斩健蛟事,封"二郎真君"事。因齐天大圣上天宫盗金丹、御酒,于是乾天大仙请赵昱到花果山水帘洞捉妖。赵昱因素知齐天大圣神通广大,有些犹豫。在乾天大仙鼓励下,他手持"三尖两刃刀,跨下独角异兽",带领"细犬冲围破阵",又有"梅山七圣"相助,终于擒住齐天大圣。至于二郎神改为杨戬,应是《西游记》、《封神演义》之功。

三、“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记玉皇大帝外甥杨戬,神通广大,曾诛六怪、劈桃山,号为灌口二郎。

以杨戬为二郎神,其传说十分荒诞。杨戬是北宋末宦官,受到徽宗宠信,任彰化军节度使,后升检校少保。立"西城所",索民间田契,夺为公田。又在济、郓数州湖泊内征收船航费。每年增田租钱至十余缗,为民众所切齿痛恨。宋·洪迈《夷坚支志》卷五"杨戬馆客"中载,杨戬贵盛时有姬妾数十人,一次他外出时间较长,其姬妾遂与馆客发生了男女关系,而且情不可遏。后杨戬察知,暗中派人将馆客阉掉,"俨然成一宦者"。此事被明人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编成"任君用恣乐深闺,杨太尉戏宫馆客"短篇小说。在冯梦龙编《醒世恒言》卷十三"勘皮靴单证二郎神"短篇小说中,描写宋徽宗宫人韩夫人在宦官杨戬府养病,一日至清源妙道二郎神庙上香,庙官孙神通会妖术,扮成二郎神夜入杨府私通韩夫人。事发后,杨戬先请王法官失利,后请潘道士击落一只皮靴,由此顺藤摸瓜,勘破此案。作者在篇末说明:"原系京师老郎传流,至今编入野史。"显然是作者根据宋元以来流传故事整理编写的。这篇小说与"杨戬馆客"内容有若干相似,或许是一种流传的不同版本。从北宋末,经过金、元流传至明初,不晓何缘,竟将二郎神与杨戬合二为一。在明嘉靖三十四年无名氏《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一了真人护国佑民忠孝二郎宝卷》中讲述了杨二郎的身世。"有一人,姓杨名天佑,金童临凡",与斗牛宫"仙女云华侍长"发生关系,云华生下一子杨二郎。孙悟空奉命将云华压在太行山,而"斗牛宫里西王母,来取二郎上天宫"。二郎长大后,得知此事,劈山救母。他有"开山斧、两刃刀、银弹金弓",与"梅山七圣"结拜弟兄,有"白马、白犬",他救母后还将孙悟空压在山中。此宝卷若按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应为乙卯年,若按壬戌年则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以最晚时计算也比最早出版金陵世德堂刻《西游记》本早三十年,其中有关二郎神身世的内容与《西游记》吻合,而且还牵连上与悟空的恩怨,很值得研究。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西王母姓杨,讳回",而在诸种传说和宝卷中又说二郎神与西王母有着血缘关系,或是她的外甥,或是她的外孙子,也许他姓杨与此有关吧。杨二郎的形象变化很大,在《二郎宝卷》中他是救母英雄,敢于向守旧势力斗争,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叛逆精神,但在后来出现的《新编说唱宝莲灯华山救母全传》和《新编说唱沉香太子全传》等中,他保守、专横,反对妹妹三仙圣母私凡,把她压在华山之下,结果引出他的外甥沉香太子,又像他当年一样劈山救母。在《西游记》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中,二郎神率梅山六兄弟去擒孙悟空,悟空因不认识他遂高叫道:"你是何方小将?"二郎神答道:"吾乃玉帝外甥,敕封昭惠灵显二郎是也。"大圣道:“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按这种说法,二郎神应该姓杨,但叫什么名字,《西游记》小说中一直未提。至于杨戬之名,见之于稍晚《封神演义》小说,但未提他叫二郎神。他出场时,小说已写到第四十回,他拜见姜子牙时自我介绍:"弟子乃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门下,姓杨,名戬;奉师命,特来师叔左右听用。"他随即参加消灭四大天王的战斗,一出手就杀死花狐貂,故小说中称颂道:杨戬曾炼过九转元功,七十二变化,无穷妙道,肉身成圣,封清源妙道真君。他最初只凭九转元功,不惧法宝伤身。在第四十七回大战赵公明时,不知他何时有了哮天犬。在第五十五回,他才在石穴得三尖两刃刀、淡黄袍,还收五夷山金毛童子为徒弟。在第九十二回,他诛杀了梅山七圣,并未结成好友,而且他没有第三只眼。但从他会七十二变,使三尖两刃刀、弹弓,又有哮天犬,封清源妙道真君,似应与《西游记》中二郎神为一人。杨二郎的传说虽属无稽之谈,但自元明清以来却在民间流传甚广,被许多小说、戏曲采纳,成为最正宗的说法。

四、晋朝邓遐。

邓遐字应远,陈郡人。在《晋书·邓岳传》附有他的传记。其父邓岳,为东晋西阳太守,参加平定苏峻、郭默叛乱,领平越中郎将,封宜城县伯。邓遐"勇力绝人,气盖当时,时人方之樊哙"。他数次从桓温征伐,"号为名将"。在"襄阳城北沔水中有蛟,常为人害,遐遂拔剑入水,蛟绕其足,遐挥剑截蛟数段而去",这就带有传奇色彩了。桓温在太和四年率五万精锐伐前燕,北进至枋头,因指挥不当,军粮不继,大败而归。桓温"既怀耻忿,且忌惮遐之勇果,因免遐官,寻卒"。《浙江通志》所载与《晋书》略同,但又补充了一点,说邓遐"尝为二郎将,故尊为二郎神。"大概因流传他入水斩蛟事,与李二郎擒孽龙、赵昱斩蛟事相近,遂被附会为二郎神。但此说并不为普遍认可。

五、相传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二子独健,曾率天兵救唐明皇于危难之中,是佛教护法神之一。

此说出现甚晚,是著名史学家张政烺在《〈封神演义〉漫谈》一文中提出来的,并引起学术界重视。他认为"二郎神是进口的",是"从祖国遥远的西陲传到内地的"。佛教传说中有个毗沙门天王,也称北方天王,他有五个太子,其中第二子独健常领天兵护其国界,第三子那吒太子捧塔常随天王。《大唐西域记》说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县)是毗沙门天王的故乡,于阗王自称是毗沙门天王的后代。这里"鼠大如蝟,其毛则金银异色"。一次匈奴进犯,国王不敌,设祭请神鼠相助。一夜之间,神鼠将敌人的"马鞍、人服、弓弦、甲"全部咬断,使匈奴大败。另一次在唐玄宗天宝元年,大石、康居等五国围攻安西城,城内官员上表请兵救援。不空奉玄宗之命请北方毗沙门天王神兵应援,忽见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率神人二三百人于道场前立,神兵辞别长安,当天下午即到安西城,五国大惧,尽退军抽兵。此事见不空译《毗沙门仪轨》附记中,在宋人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下"城阇天王"条、庞元英《谈薮》中亦载,足见此传说在唐中晚期和五代时较为风行。在上世纪初有些德国人在新疆吐鲁番搬走了许多壁画,其中有几幅天王图,突出二郎独健,夸大神鼠形象,将二郎与神鼠相结合,便形成佛门中二郎神的形象,在杂剧中衍为细犬,在小说中变为哮天犬了。唐宋以来一千多年民间信仰的二郎神是不是二郎独健衍成,还不足令人信服,但二者有多少联系,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既然提了二郎神,就再顺便提一下与他有亲戚关系的哪吒。

哪吒是佛经中梵文“Nalakuvara”音译之略。相传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之子,是佛教护法神之一。毗沙门天王有五子(另一说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其中第三个儿子就是哪吒,而二太子独健是他哥哥(也就是上述第五项),母亲是吉祥天女,姊妹也是天女,属佛门中之豪门之家。不过,小说里面不必这么深究,还是以封神榜为准。

综上所述可知,有关二郎神传说的地点一直与四川省灌口有关,二郎神的功迹又一直以斩除水怪,消除水患,保护民众生存为主,故推知最初当以李冰父子为主,后又吸收了赵昱的种种传说,使之更加充实,再后又因种种讹传,竟使杨戬成了正宗的二郎神。

百箭攒心,心尤未死;毅魄归来,两狼泣下——七郎
杨七郎,本名杨延嗣,杨家么子。杨家将事迹深脍人口,民间戏曲常引为教忠寓孝的题材。例如:双笼会描写辽王设计邀约宋帝相商国事,杨业恐其中有诈,遂命长子假扮宋帝赴约,八子护驾同行,结果大郎、二郎、三郎牺牲,四郎和八郎为辽公主所擒而招为驸马,五郎出家为僧,杨业与六郎七郎突出重围,暂驻雁门关,因无粮无援,乃派七郎至大营求救,潘仁美欲报私仇,趁机灌醉七郎,绑于芭蕉树上,乱箭射死。杨业命六郎寻弟,自己逃至苏武庙,见庙前立有李陵碑,忠奸并立,感触良深,遂撞碑而死。后来杨门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佘太君领阵御敌,传为一时美谈
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刑天
刑天是中国上古神话中,最具反抗精神的人物之一。《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至此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牌(风神盾);戚,大斧。刑天为炎帝近臣,自炎帝败于阪泉,刑天一直伴随左右,居于南方。但刑天不甘心失败,他一人手执利斧和盾牌,直杀上中央天帝的宫门之前。黄帝亲自披褂出战,双方杀得天昏地暗。刑天终于不敌,被黄帝斩下了头颅。黄帝把它的头颅埋在常羊山里。没了头颅的刑天却突然再次站起,把胸前双乳作眼,肚脐当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依然向着天空猛劈狠砍,战斗不止。东晋诗人陶渊明读到此,深受感动,做诗感叹:“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刑天,象征着一种精神:永不妥协!
老鱼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尽职尽责——夜叉
夜叉是梵文的音译,在印度语里发音为YACHI,意译为“能啖鬼”、“捷疾”、“勇健”、“轻捷”等。“维摩经”注:“什曰:‘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在佛教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即率领夜叉八大将,护众生界。在古印度神话中,夜叉是一种半神,有关其来源,说法不一。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由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
阅读(3706) | 评论(1)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chinaunix网友2008-08-27 17:11:50

你有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