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7662
  • 博文数量: 32
  • 博客积分: 2857
  • 博客等级: 少校
  • 技术积分: 84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2-04-01 10:43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3年(3)

2012年(29)

我的朋友

分类: Delphi

2012-11-26 16:36:58

大娱专题:3D 神马皆浮云
2012年11月26日 来源:
 

3D 神马皆浮云

  近些年,3D影片成了电影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也成为了各大影院最炙手可热的电影。无论是什么题材,什么阵容,只要涉及到3D就会有更多的人去追捧,这也导致了3D电影市场的泛滥。甚至许多制片方为了追这个热潮,不少影片根本没有采用3D手法来拍摄,仅仅是在后期制作中处理成3D效果,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伪3D。

  再加上在传说中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之际,灾难片宗师罗兰·艾默里奇的科幻大片《2012》又在中国内地上映了,并且是以转制3D的全新形式。在中国这个好莱坞大片和3D电影备受追捧的国度里,3D版《2012》很可能斩获不菲的票房成绩,就像它的前辈——今春在内地引发观影热潮的3D版《泰坦尼克号》那样。

  伪3D、转制3D,其实都是浮云,剧情才是王道,这道理谁都知道,但有多少人真正重视?

 

真伪3D之争

  现在,国产电影《太极》在电影院横行,而在不远的将来,你还会在电影院看到如下影片:《狄仁杰通天帝国前传》、《白发魔女》、《血滴子》、《大闹天宫》、《封神演义》、《少林寺》、《蜜河盛宴》……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常见的国产电影,从神话到武侠,从翻拍到改编。但这些电影在上映时都会特别注明这样几个字:3D版。但这个3D,到底3D有何魅力?让人不惜多快20、30元一睹而后快呢?

3D电影 国内国外大不同

  《纽约时报》早前发表《好莱坞渴望满足中国3D电影胃口》的文章,认为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好莱坞3D技术的主要出口市场。今年8月,号称“3D技术之父”的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带着自己的3D科技公司卡梅隆-佩斯集团(CPG)落户天津,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们推出的第一个项目,是3D纪录片《皇城北京》CPG全程提供3D技术服务和3D认证,其他拍摄事项由中方工作人员完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美国,3D电影的票房正在逐步下降。今年上半年,北美地区电影票房高达58.6亿美元,创下新纪录。但3D电影的票房成绩直线下滑,只占据了总票房的28%(去年是46%)。美国影院业主协会秘书马克·欧米拉认为,“有些电影并不适合以3D的形式呈现,但电影制作方不顾电影类型、剧情、受众群体,一味地盲目投资3D电影,导致观众对3D电影失去热情。”

  在日韩等亚洲国家,3D电影也没有形成热潮。以日本为例,当年由于《阿凡达》取得的巨大成功,日本国内众多3D电影应运而生,日本四大电影制作公司(东宝、松竹、东映、角川)共制作发行了15部日本国产3D电影,到了今年,全部加起来也只有4部。特别是今年暑期档,四大公司推出14部电影,没有一部跟3D沾边。

  日本富士电视台的调查结果表明,日本观众会去电影院看《哈利·波特》等好莱坞3D电影,但不会选择日本国产3D电影。主要原因不是日本观众崇洋媚外,而是本土制作的3D电影效果太差,但票价却跟好莱坞3D电影持平。很多观众认为,既然要花钱看3D电影,当然选择最好的。东映电影公司负责人相原晃表示:“是时候放弃制作3D电影了,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剧情。”

  连詹姆斯·卡梅隆自己都承认,英美等国家的消费者更理性,这也是3D电影票房下滑的原因,而在中国,3D的新鲜劲才刚刚开始。

 

伪3D:《画皮2》改变格局

  该怎么向老外介绍中国电影?如果有人问起,哪一部中国电影的票房最好最受观众喜爱,我们给出的答案只能是《画皮2》。纵观全球影史,这个答案显然很令人羞愧。

  今年上半年,随着3D版《泰坦尼克号》的上映,这部由2D转制为3D的老片,居然在中国内地拿到近10亿元票房。这给急功近利的中国电影人做了一个坏榜样,他们发现一条赚钱捷径只需要把2D电影转成3D就能赚更多的钱。《画皮2》的成功票房,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

  于是,在《画皮2》之后,其他包括《太极》在内的国产片也争相效仿,纷纷宣布只上映3D版本(业内统称伪3D),而这些电影在拍摄的时候,完全是2D格式。即便是3D国产电影,也同样存在制作粗糙等技术问题,之前像3D歌舞片《乐火男孩》、3D武侠片《苏乞儿》、3D古装片《唐吉可德》等电影,其低劣的3D效果,遭到观众的一致诟病。

  像《画皮2》这种只是将2D转成3D的电影,有些观众看了之后抱怨,银幕画面没有景深,“只有字幕是3D,戴3D眼镜纯粹是为了看字幕不重影。”编剧宁财神更是在微博上愤怒地表示:“为了占厅、提票价和防盗版,就转伪3D,这无异于杀鸡取卵,比某些影院调暗灯泡还恶劣一百倍!”令人意外的是,大部分观众还是选择进影院支持《画皮2》。

  3D是电影的一种拍摄制作技术,而技术是为了配合故事情节,为更好地讲故事采用的拍摄方式。但国产电影人争相做伪3D电影,不是为了讲好故事,而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从2D转成3D,成本是三百万元左右,但可能收获的票房是几千万甚至上亿元。

  与此同时,国内影院3D银幕发展迅猛,也为3D电影提供了巨大的放映空间。制片人关雅荻分析:“目前全国10000张银幕,有5000多张是3D银幕,影院因为票房效果好,也会多安排3D电影投放,如果不做3D影片,在影院可能就占不到播放厅。”

  目前唯一算得上真正3D电影的是徐克执导的《龙门飞甲》,当初徐克为了这部电影费尽心思。整部电影投资2.5亿元人民币,其中超过一大半的资金花在3D拍摄上,而且耗时很长。更多的中国电影人觉得这样太麻烦,直接在后期把2D转成3D,成了圈内公认的赚钱法宝。

  从事3D电影研究的学者蒋勇认为,“《泰坦尼克号》从2D转成3D,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带领团队花了一年多时间,但最终呈现的效果还是不太如意。”现在很多国产片只需要花几个月就能做3D电影,这简直不可思议。

  更要命的是,有些故事题材的国产片其实并不适合做成3D,“现代题材的动作片做成3D,由于动作戏镜头切换太快,很容易让观众看起来头晕,目前这个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蒋勇说,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很少把动作片拍成3D电影,而且好莱坞拍3D电影的投入往往高达上亿美元。“我们老是搞一些山寨的伪3D,迟早会给本来信誉就不好的国产电影造成致命伤害。”

转制3D:圈钱?坑爹?

  围绕3D版《2012》,外界的质疑声音集中在其商业动机和3D效果上,不少人本能的向其投去鄙夷的目光,“圈钱之作”、“坑爹3D"的骂名纷至沓来,很多网友还借用网络热词戏言“片方的节操已掉得满地都是”。专为中国观众定制的消息曝光后,3D版《2012》更是被置于万劫不复之地,一些影迷甚至偏激的宣称,如果影片在中国赚得碰满钵满,将是中国电影和中国观众的耻辱。此外,还有媒体疾呼“只有笨蛋才会迷恋3D”,斥责3D多数是制片方圈钱的工具,号召内地观众降低对3D电影的热情。

  这些质疑与责难不无道理,毕竟这些年大家都被那些“只有字幕是3D的”中外伪3D大片坑得厉害,深深伤害了感情。这也是外界普遍对3D版《2012》持不信任之情的主要原因所在,所谓的批评声音,几乎都是在没有看过影片的情况下的主观臆断,从这点上来说,《2012》可谓躺着中枪,不能说全然无辜却也相当无奈。

  其实,抛开这些年被劣质3D屡次伤害的小心脏,站在理性的角度看,《2012》在最合适的时间点(世界末日),重制3D投放到最合适的市场(中国内地),是一种典型的市场逐利行为,投机也好,圈钱也罢,只要它不是那种对观众不负责任的糊弄之作,就不宜过度用道德标准来评判市场经济行为,说到底,还是要靠作品的质量说话。

  问题到了最本质的所在,那就是3D重映版《2012》的3D品质究竟如何?负责任的说,它不仅绝非那种“只有字幕是3D的”低劣货,更是一部3D效果上佳、对观众负责的3D视觉重建作品,甚至相比此前被视为3D转制标杆的《泰坦尼克号》还要出色不少(详情请参考本站此前的:《2012》3D片段独家体验报告)。这是因为《2012》作为一部三年前的灾难视效大片,相比上个世纪的《泰坦尼克号》,有着素材上的巨大优势。加之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当年曾考虑用3D技术来拍摄《2012》,并为此做了许多工作,甚至还试着拍了一些3D素材,这些都为此次3D转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关于3D转制,关于真3D与伪3D,之所以在这两年引发这么多争议,说到底是因为3D技术的“新”,大家都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熟完善的制作规范,造成各种粗制滥造之作鱼目混珠,糊弄观众;没有明确统一的评价基准,又使得绝大部分观众只能瞧个热闹。关于3D,我有我的看法,你有你的观点,他有他的建议,说来说去自然是非不断。

只有好3D和差3D之分

  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基于视觉体验和这些年3D电影的观影经验,大家基本得出了一些观点:“使用3D摄像机拍摄的3D电影效果有保障”,“使用后期转制3D的电影效果没有保障”,从而将这两种制作手法的电影分为了“真3D”和“伪3D”。

  但这个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稍微认真点说起来,3D电影的扛鼎之作《阿凡达》算不算“真3D”还真不好说。这部电影除了3D之外还有一个技术成就是虚拟摄影,也就是说电影中有相当大的画面是通过CG技术直接制作出来的。这些CG制作的画面是根本不可能通过3D摄像机实拍。虽然卡梅隆依然使用3D摄像机实拍动作捕捉的演员,获得了相对准确的3D数据,但这也仅限于中景和特写画面,远景镜头只能使用CG技术,完完全全地电脑中生成。这些占据电影相当大部分的画面,是算真3D还是假3D呢?

  电影是艺术手段,不是技术手段。在银幕上的3D体验和现实中的3D物体关系,是可以不同的,正如2D时代可以利用打光和构图拍摄出超现实的效果来。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优秀的3D电影,无论是不是使用3D摄像机拍摄的,都有大量的后期调整工作,也就是大家说的“伪3D”的工作。

  如果不经过这个步骤,3D体验会非常糟糕。在2D画面中你可以接受出于构图的效果,一个杯子在画面的右下角离镜头特别的近,在3D画面中这个极其次要的物体可能因为画面效果太好而成为视觉中心;一张饭桌的真实长度在3D环境中会远远超过你在2D环境中的感受,一片烟尘的距离感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你的对画面中心的视觉捕捉。这些,都是过去电影人从未见过的问题,也远远超出了“3D摄像机实拍”的能力。这里有大量的技术问题要解决——也就意味着大量全新的电影语言和创意的机会——也正是“3D视觉重建”所要完成的工作。

  所以说,在真正对观众负责的电影人手里,没有“真3D”和“伪3D”,没有“实拍3D"和“转制3D”,只有“好3D”和“差3D”。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像《2012》这样一部电脑特效画面占很大比重的灾难科幻片,在经过精细的3D视觉重建之后,视听效果直追那些用3D实拍的电影也就完全不是什么天方夜谭了。

  再举个也许会颠覆惯性思维的例子,之前3D效果并不出色的国产片《乐火男孩》和《唐吉可德》,其实都是用3D摄像机拍摄的,而3D效果出众的《龙门飞甲》却有相当的画面是后期转制而成——你是否有“上当”的感觉呢?

  至今为止,所有人(哪怕是被奉上神坛的卡梅隆),对3D技术在电影中的表达,创作也好,体验也好,都只是刚刚开始。这个全新的电影语言还在等着电影人赋予其更大的表现空间。

(消息来源:)


阅读(538)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