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105229
  • 博文数量: 264
  • 博客积分: 7225
  • 博客等级: 少将
  • 技术积分: 5096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11-17 08:53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264)

文章存档

2011年(33)

2010年(52)

2009年(152)

2008年(27)

我的朋友

分类:

2009-12-12 09:59:32

转载:
不时有读者来信询问如何提高英语科技写作能力,现回复如下。

首先,要多读。

文献人人都读,但是每个人的角度和深度都不一样!很多人读文章只看摘要和结论。在纳米材料合成领域,往往读者看看:这个材料是怎么合成的,它的形貌学是怎样的,然后模仿其合成思路来合成自己的东西。

这种“不求甚解”的方法的好处是能浏览大量文献,适用于“大忙人”。但是我不采取这种“不求甚解”的方法。我认为做学问就是要把事情搞清楚,在阅读文献上要"go the extra miles",即花比别人更多的功夫。为此,我读了几千篇文献,有的文献还在不同的时间、从头到尾反复揣摩好几遍,不但看科研的内容,而且看文章的写法,特别是引言、结果和讨论部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写文章的风格,当然也有“盲点”,即不是什么都懂的。比如说虽然我是自封的“催化专家”,但是读Journal of Catalysis上的文章,不是每篇都能读懂。读各种文章,哪怕和自己课题关系不大,都能提高科研写作水平。读的时候注意很多人(包括我),都有“偏食”的习惯,即在杂志里面寻找“对胃口”的文章、简单的文章来读,这样恰恰导致提高缓慢。

可以在找出好文章的前提下学习好文章。一般来说,发在好杂志上的文章,科研做得好,写作要求也更高。但是这不代表发在好杂志上的文章写作水平一定高。如能以文献的作者为师,吸取他人长处,那就更好了。我常常读到写得很好的文章,打印下来反复揣摩。比如在催化领域,有个牛人叫Alfons Baiker,文章写得非常棒,读了很有启发。

小结:不要“不求甚解”,而要带着目的地精读。一开始要结合自己的课题去读,慢慢拓展出去阅读,还可以学习写文章好的作者的系列文章。

其次,要多写、多修改。

现在有种说法:实验是第一性的,没有数据就没有文章。有了数据,写文章很简单的,只要花几个晚上把数据包一包,看图说话说这是圆的、那是方的就行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把文章写好是文学家的事,科学家不必重视这个,要“让数据说话”。

的确,文章应建立在好的科研工作基础上,没有数据就没有文章,但草率地包装文章只会“欲速则不达”。一些作者投好杂志屡试不中,是因为他们只是收集数据、堆砌数据,而在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提出理论和撰写文章上花的力气太少。

其实,一些优秀的研究者花在数据分析和文章撰写、修改上的时间常常多于采集数据的时间。数据是表观的实验现象,而从深层次认清数据蕴含的规律进而提出理论模型是非常重要且耗时的。同样的数据,一般的人“报数据”,只能投低档次杂志;而有的人能从看似普通的“石头”里开采出“美玉”来,这就是区别。其次,如果说实验结果如同舞台剧的演员表演,那么论文写作就如同灯光、音乐、舞台造型和节目编排,能给舞台剧增光添彩。通过撰写论文,作者还能理顺学术思路、整合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再次,修改文章可以是一个如“反馈电路”般的“再设计”过程。经验丰富的作者能从看似完整的数据和草稿中找出漏洞,设计出新的实验,把事情搞清楚,把审稿人的潜在疑问“扼杀在摇篮里”。

我以前的博导Francisco Zaera对写论文精益求精。第一次把论文草稿给他,他在纸上改得“全国山河一片红”。本以为修改一遍就能投稿了,但是他每次又如审稿人般提出尖锐问题,要求补充实验。我做了新的实验并修改文章后,他又把稿件改得面目全非。甚至把文章放在抽屉里做“冷处理”,在对该文章有新的认识后再继续修改。这样要历时大半年、一年,修改五到七个循环后才能投稿。事后想想,这才是一种踏实严谨的科研作风,这也是他的文章投好杂志总能一举命中的原因。

科技英语写作和英语和语文绝对是相通的。英语没学好,科研论文读起来拗口。而语文没学好,科研论文的逻辑性、条理性不够。现在有种“秘诀”就是摘录、照搬文献中的常见句型,如"It was found that..."我认为那用处不大。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能把科研内容有条有理地讲清楚,比背诵句型更有用。

写文章的时候,很多人都任由着自己的性子发挥,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但是这么做了以后,别忘了把文章精练化。我发现:报纸、杂志上很多文章都很精练,每句句子都“正中靶心”。比如我在博客上发了一篇慎重选择博士后(或博士生)导师 ,当时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有3000字。但是应邀在科学新闻双周刊发表时,我精心把文章删减到1800字,而基本意思不变!

再看看很多科研论文,是否也可以精炼?比如同样的东西在摘要、引言、结果、讨论和结果部分反复强调,再比如两句句子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还有说了和中心无关的无用的话。我发现,当花力气把这些东西精练以后,科研论文更加集中,效果更加好了。即“照准靶心打”。

对我在科研写作上帮助很大的是当国际刊物审稿人的经历。这使我更加仔细地阅读稿件,反过来帮助自己用审稿人的眼光来挑剔自己的稿件,做好自己稿件的“审稿人”,"be self-critical"。同时我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权限看到其它匿名审稿人的审稿意见和作者的答辩信,即使有时候看不到,也可以从作者后来正式发表的版本里看到修改的痕迹。看到这些宝贵的审稿意见,等于是吸收了养料,对提高科研写作水平、熟悉什么杂志发什么样的文章、了解审稿人会问什么样的问题非常有帮助。

最后,我要说科研论文的出产是有一定流程的。不是说写好初稿交给老板就行的。如果能在写初稿、反复自我修改、按照审稿人的意见修改、写答辩信、校对清样等各个环节上都全程参与、认真对待,那么对该文章的认识才全面,对提高科研论文写作水平有帮助。而如果只是写好初稿,依赖老板搞定其余的东西,那么学不好。

结论是做一切事情要用心去做才能做好。

欢迎光临本人的科研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 ... 30&userid=71964

阅读(653) | 评论(0) | 转发(1)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