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48339
  • 博文数量: 26
  • 博客积分: 1438
  • 博客等级: 上尉
  • 技术积分: 49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7-25 20:49
个人简介

IT培训,读书、登山探险。

文章存档

2012年(1)

2010年(1)

2009年(9)

2008年(15)

我的朋友

分类:

2009-07-12 10:15:27

地头力:让一线呼唤炮火 
摘自 2009年07月 《 商界》  
在《商界》上看到这篇文章,觉得很好,可以解释个人或企业职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文章中的部分论点正好切合公司本次拓展训练的目的所在。抄来分享。  

“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让一线直接呼唤炮火!”2009年开年,任正非向华为全体员工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以唤醒华为久违的地头力。

地头力是山东农村一个很流行的口头语,指嫩芽拱开田地露出尖尖角的力量,也指头拱地往前走的力量。

扩展开来看,地头力是指不靠记忆或经验得来的知识,不受条条框框束缚,不找借口,遇到问题就着手解决。它是一种现场瞬间反应的能力,也是一种从零开始的突破性思维,这种突破性思维由“从结果思考”、“整体思考”和“单纯化思考”三种思考力构成。

当企业面临从来没遇过的新挑战时,如果一个人能够快速反应,清楚地说出自己的逻辑和假设,并言之成理,具有说服力,那么这种人就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一个公司的强盛,不在于它的规模,而在于“地头力”是否强劲,在于公司是不是建立在“地头力”的基础上。

截拳道的突破性思维

享誉全球的武术家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给我们提供了解析地头力的最好标本。

李小龙说,要还原搏击的本真。搏击就是一下子把对手击倒,没有什么套路,没有什么体系,说大战几百回合、几千回合都是假的。普通的武师在对抗中拘泥于一些固定的步法,拘泥于用拳头和双脚来击打对手。李小龙悟到这是错误的。搏击就是用身体上任何一个最接近对手的部位发力,是肘就用肘发力,是腿就用腿发力,是屁股就用屁股发力。

从结果出发,截拳道由此成型。

截拳道强调,在搏击中要有一种整体思维,一种整体把握的视角。李小龙说,不要把自己局限于一个方面,事物有许多面,但每个人不必把自己束缚于一个层面上,我们必须亲自去体会事物的整体。

现在流传着“做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做事”之间的选择题。但是,有这种分别心的人,做一件事往往困难重重。李小龙提出的整体思维,最重要的是要去掉这种人为的分别心。真正的智慧,不是将好的东西从坏的东西中抢出来。好的东西总是有坏的东西相伴,坏的东西又总是与好的东西结伴而行。有了局部的选择,就会丢失整体感,就会屏蔽许多有用的东西。

截拳道是无任何形式的,也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李小龙创立截拳道的灵感源于击剑中的一种高级战术——不躲避对手的攻击,但是要抓住时机更快地刺中对手,一击取胜。这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目标上,不要陷于繁杂的招式中,只单纯地追求更快地一击取胜。

李小龙赋予截拳道的这种突破性思维,从三个方面解析了地头力:一是“从结果出发”,从搏击的本真出发,不要从你掌控的资源出发和你的能力出发;二是一种整体思维,一种不是把事物割裂开来的认知,一种在关系中反求诸己的睿智;三是“单纯化思维”,不要把事情想复杂了,把你的注意力锁定在目标上。

从个人地头力到团队地头力

《亮剑》中的李云龙无疑将地头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更重要的启示是,他将个人的地头力释放到了整个团队中,使团队拥有强大的地头力。

李云龙强势的地头力至少由这么几条构成:1.一种清空能力,可以随时放下归零,忘掉所有教条;2.一种假设结果并从结果思考的能力,能够很快把战役的几种假设找出来,然后一切为了那种最佳的假设去努力;3.一种整体思维能力,一种俯瞰力,像一只雄鹰盘旋在高空,然后一个俯冲下去逮住猎物;4.一种单纯化的能力,一种抽象力,只简单锁定胜利,而不去管什么重要人物有什么重要命令。

李云龙在最后的演讲中讲到:一支部队的魂魄,就是由这支队伍的首任长官个人的脾气、性格、精神所决定的。这句话特别适合今天的企业,一个企业的文化或灵魂,是由这个企业创始人的脾气、性格、精神和境界等确定的。

李云龙的地头力无疑感染了独立团的每一个将士。他身上具有一种勇于承担的使命意识,这种使命意识可以燃烧起团队里每个人的激情。他建构了一种团队氛围,一种 “场”,来释放整个团队的地头力。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拍人一下肩膀,喊人一声小名,看人一眼,就能把人搞得嗷嗷叫,只想往前冲。

一个组织的地头力,要比个人的地头力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规模组织的地头力即是:在一个组织的特定坐标中,清空一切经验、束缚、教条、成见,全员能够用直觉,对现实中的问题敏捷地做出反应,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通常情况下,在刚开始起步时,企业都是建立在地头力基础上的。可是,当企业规模变大以后,规模化的公司制度也逐渐健全起来。虽然这满足了控制风险的需要,但也可能因此造就一大批管理官僚。这时,相信团体的力量,相信一级一级上交的报告,取代了解决问题的现场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些现场中的小问题,最终将引发大灾难。

一个公司的地头力是全体员工地头力的集合。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地头力体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每个成员的专业突破能力,二是全员对组织文化的认同能力或组织内资源的整合力,三是整合组织外部资源的能力。

在企业的业务现场,时刻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这需要具有地头力的员工,在那里安心、专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公司需要的不仅仅是按指令操作的执行力,更需要的是在特定的岗位上独立思考、追求最佳的地头力。

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是一个强势的“场”,无论是老板、管理团队,还是员工,每个处在这个“场”的人,都会随时把碰到的资讯或资源,与本公司的需要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能力,常常是一个组织地头力很关键的成分。

危机中的地头力

“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让一线直接呼唤炮火!”2009年开年,任正非向华为全体员工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以唤醒华为久违的地头力。

“大危机、大萧条,最深切的危机不是订单减少。订单减少并不意味着市场机会少了,而是我们的习惯和一系列定见,已经形成一座座大山,把我们的心智给压扁了,使我们难以轻松自如地看待事物。庞大的架构,曾经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东西,但它会让我们失去捕捉机会的敏锐。”

任正非曾经历尽千辛万苦,百般周折,把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牢牢地控制在手中。为了保持政令统一,为了不贻误战机,他没有办法不独裁。经过2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他创造出中国企业的奇迹:即使全球通讯行业危机深重的20082009年,华为依然出类拔萃。2008年订单收入230亿美元,2009年订单收入将达到300亿美元。

好的东西从来都与坏的东西结伴而行。那种“活下去”的倔强,在华为演化成了独一无二的“压强文化”。

华为渐渐地变成了一个王国。作为一个从营销、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人,任正非已经意识到有什么地方出错了。他看到,今天在一线上奔忙着的人,不再有当初起步时摸爬滚打的激情和敏锐。高管不了解前线,但拥有太多的权力与资源。而为了控制运营风险,自然而然设置了许多流程控制点,而且不愿意授权。华为内部也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曾经围绕着保证权威秩序而设立的东西,越来越跟现实的理性冲突,跟事物的本真冲突。

他试图改变,想推动高管下一线,推动总部工作人员下一线。他想重新引爆激情,顿开智慧,释放一线的创造力。可是,这个长久思考的议题,当他在华为EMT(经营管理团队)会上提出时,却听到不同的声音。一部分EMT成员认为,机关干部压到一线后会增加一线的负担,增加了成本,帮不了什么忙,还打乱了正常的节奏。

这个久思不决的问题,在任正非一次赴利比亚的访问中、跟管理人员和员工座谈时,一下子明朗起来。

北非所配备的人力资源远没有国内齐备,这里常常需要一人多能。这里的客户对于华为来说不算大客户,但都是这个国家重要的权威部门。这些部门通常需要对问题有个综合的快速判断和结论,需要华为在第一时间拿出解决方案和交付使用方案。客户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接触客户的一线员工就应该是个多面手。实践反复证明,由客户经理、问题解决方案专家、交付使用专家三个人组成的一个小组,可能是效率最高的。这三个人在一起,可以就任何涉及工程合同的问题,现场拍板决定。这种高效模式为客户所喜欢。

利比亚的铁三角架构,正是地头力的最佳载体,也正合任正非之意。

这种以项目为中心的,以客户经理、解决方案专家、交付专家组成的铁三角作战单元,就是一种多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级组织,都在寻找目标、寻找机会,并把机会转化为结果。要那些掌握机会的人来指挥战争,而不要那些掌握资源的人来指挥战争。

华为北非实践的意义在于,授予一线团队独立思考和追求最佳的权力,后方只是起保障作用。这是一次看起来平常但影响深远的革命。中央集权可以避免小单位盲目地为了资源而争夺,这对于以捕捉机会为主的企业是发展过程上必须的。可是一旦企业发展超越了战略制胜的阶段,一旦公司首脑离开了一线,重新塑造一线权威又将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

面对危机,任正非明白:现在的华为需要的,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力贯彻,而是自下而上的“地头力”体系。

阅读(586)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