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LINUX
2008-12-07 22:14:06
-v, –verbose 详细模式输出
-q, –quiet 精简输出模式
-c, –checksum 打开校验开关,强制对文件传输进行校验
-a, –archive 归档模式,表示以递归方式传输文件,并保持所有文件属性,等于-rlptgoD
-r, –recursive 对子目录以递归模式处理
-R, –relative 使用相对路径信息
-b, --backup 创建备份,也就是对于目的已经存在有同样的文件名时,将老的文件重新命名为~filename。可以使用
--suffix选项 来指定不同的备份文件前缀。
--backup-dir 将备份文件(如~filename)存放在在目录下。
-suffix=SUFFIX 定义备份文件前缀
-u, --update 仅仅进行更新,也就是跳过所有已经存在于DST,并且文件时间晚于要备份的文件。(不覆盖更新的文件)
-l, --links 保留软链结
-L, --copy-links 想对待常规文件一样处理软链结
--copy-unsafe-links 仅仅拷贝指向SRC路径目录树以外的链结
--safe-links 忽略指向SRC路径目录树以外的链结
-H, --hard-links 保留硬链结
-p, --perms 保持文件权限
-o, --owner 保持文件属主信息
-g, --group 保持文件属组信息
-D, --devices 保持设备文件信息
-t, --times 保持文件时间信息
-S, --sparse 对稀疏文件进行特殊处理以节省DST的空间
-n, --dry-run现实哪些文件将被传输
-W, --whole-file 拷贝文件,不进行增量检测
-x, --one-file-system 不要跨越文件系统边界
-B, --block-size=SIZE 检验算法使用的块尺寸,默认是700字节
-e, --rsh=COMMAND 指定替代rsh的shell程序
--rsync-path=PATH 指定远程服务器上的rsync命令所在路径信息
-C, --cvs-exclude 使用和CVS一样的方法自动忽略文件,用来排除那些不希望传输的文件
--existing 仅仅更新那些已经存在于DST的文件,而不备份那些新创建的文件
--delete 删除那些DST中SRC没有的文件
--delete-excluded 同样删除接收端那些被该选项指定排除的文件
--delete-after 传输结束以后再删除
--ignore-errors 及时出现IO错误也进行删除
--max-delete=NUM 最多删除NUM个文件
--partial 保留那些因故没有完全传输的文件,以是加快随后的再次传输
--force 强制删除目录,即使不为空
--numeric-ids 不将数字的用户和组ID匹配为用户名和组名
--timeout=TIME IP超时时间,单位为秒
-I, --ignore-times 不跳过那些有同样的时间和长度的文件
--size-only 当决定是否要备份文件时,仅仅察看文件大小而不考虑文件时间
--modify-window=NUM 决定文件是否时间相同时使用的时间戳窗口,默认为0
-T --temp-dir=DIR 在DIR中创建临时文件
--compare-dest=DIR 同样比较DIR中的文件来决定是否需要备份
-P 等同于 --partial
--progress 显示备份过程
-z, --compress 对备份的文件在传输时进行压缩处理
--exclude=PATTERN 指定排除不需要传输的文件模式
--include=PATTERN 指定不排除而需要传输的文件模式
--exclude-from=FILE 排除FILE中指定模式的文件
--include-from=FILE 不排除FILE指定模式匹配的文件
--version 打印版本信息
--address 绑定到特定的地址
--config=FILE 指定其他的配置文件,不使用默认的rsyncd.conf文件
--port=PORT 指定其他的rsync服务端口
--blocking-io 对远程shell使用阻塞IO
--stats 给出某些文件的传输状态
--progress 在传输时现实传输过程
--log-format=FORMAT 指定日志文件格式
--password-file=FILE 从FILE中得到密码
--bwlimit=KBPS 限制I/O带宽,KBytes per second
-h, --help 显示帮助信息
rsync3.0的配置文件如下:
1 uid = root
2 gid = root
3 use chroot = yes
4 max connections = 10
5 port = 8730
6 pid file = /var/run/rsyncd.pid
7 lock file = /var/run/rsync.lock
8 log file = /var/log/rsync.log
9 hosts allow = 192.168.10.146 192.168.10.148 192.168.10.161
10
11 [aacplus]
12 comment = aacplus
13 path = /a8root/medialib/aacplus
14 use chroot = true
15 read only = false
16 uid = root
17 gid = root
18 auth users = rsync
19 secrets file = /etc/rsync.pass
20 hosts allow = 192.168.10.146 192.168.10.148 192.168.10.161
-------------------------------------------------------------
Rsync(remote sync)是类unix系统下的数据镜像备份工具,支持大多数的类unix系统,无论是Linux、Solaris还是BSD,都经过了的测试,现在也有支持windows下的rsync(cwRsync)也已经测试通过,rsync 是一个节约带宽的备份方案,不像传统的 ftp 会下载所有的文件,不管是否有更新,而 rsync 只下载那些做了更新的数据。它的特性如下:
●.可以镜像保存整个目录树和文件系统。
●. 可以很容易做到保持原来文件的权限、时间、软硬链接等等。
●. 无须特殊权限即可安装。
●. 优化的流程,文件传输效率高。
●. 支持匿名传输
何时选择rsync
通过ssh用tar 为文件系统的某部分建立远程副本是非常理想的,而rsync则更适合用来使两台机器之间保持文件系统的同步。一般说来,tar 用于最初的副本,而rsync 则用于获取自最后一份副本以来所发生的更改。这是因为不存在任何目标文件时,tar 可能比rsync 速度更快,但是当两个文件系统之间的差异很小时,rsync 会比tar 快得多
rsync 下载地址:
安装过程:
tar xvzf rsync-2.6.9.tar.gz
cd rsync-2.6.7
./configure --prefix=/home/rsync
make
make install
参数说明:--prefix 指定rsync要安装的目录.
至此,安装过程就结束了
rsync配置
/etc/rsyncd.conf (默认是没有的,可以手工创建)
#全局选项
strict modes =yes #是否检查口令文件的权限
port = 873 #默认端口873,用ssh传输的话,则不需要监听这个端口
log file = /home/rsync/rsyncd.log #日志记录文件
pid file = /home/rsync/rsyncd.pid #运行进程的ID写到哪里
#模块选项 (个人认为,不需要这个)
[test] # 这里是认证的模块名,在client端需要指定
max connections = 5 #客户端最大连接数,默认0(没限制)
uid = livedoorcn #指定该模块传输文件时守护进程应该具有的uid
gid = livedoorcn #指定该模块传输文件时守护进程应该具有的gid
path = /home/rsync_test # 需要做备份的目录
ignore errors # 可以忽略一些无关的IO错误
read only = no #no客户端可上传文件,yes只读
write only = no #no客户端可下载文件,yes不能下载
hosts allow = * #充许任何主机连接
hosts deny = 10.5.3.77 #禁止指定的主机连接
auth users = livedoorcn # 认证的用户名,如果没有这行,则表明是匿名
secrets file = /usr/local/rsync/rsyncd.scrt # 指定认证口令文件位置
rsync 的启动
rsycn 的启动方式有多种,我们在这里介绍以下几种:
●. 守护进程方式:
/usr/local/rsync/bin/rsync --daemon
●.inetd方式:
在/etc/services中加入:
rsync 873/tcp
然后在/etc/inetd.conf中加入:
rsync stream tcp nowait root /usr/local/bin/rsync rsyncd --daemon
●.加入rc.local 推荐用此方式
vi /etc/rc.d/rc.local,在最后添加:
/usr/local/bin/rsync --daemon
验证启动是否成功
ps -aux |grep rsync
root 59120 0.0 0.2 1460 972 ?? Ss 5:20PM 0:00.00 /usr/local/rsync/bin/rsync –daemon
rsync命令的用法
在配置完rsync服务器后,就可以从客户端发出rsync命令来实现各种同步的操作。(当然,客户端也需要安装编译rsync,只是不需要添加守护进程而已)
rsync有很多功能选项,下面就对介绍一下常用的选项,命令格式可以为:
1. rsync [OPTION]... SRC [SRC]... [USER@]HOST:DEST
2. rsync [OPTION]... [USER@]HOST:SRC DEST
3. rsync [OPTION]... SRC [SRC]... DEST
4. rsync [OPTION]... [USER@]HOST::SRC [DEST]
5. rsync [OPTION]... SRC [SRC]... [USER@]HOST::DEST
6. rsync [OPTION]... rsync://[USER@]HOST[:PORT]/SRC [DEST]
rsync有六种不同的工作模式:
1. 拷贝本地文件;当SRC和DES路径信息都不包含有单个冒号":"分隔符时就启动这种工作模式。
2.使用一个远程shell程序(如rsh、ssh)来实现将本地机器的内容拷贝到远程机器。当DST
路径地址包含单个冒号":"分隔符时启动该模式。
3.使用一个远程shell程序(如rsh、ssh)来实现将远程机器的内容拷贝到本地机器。当SRC
地址路径包含单个冒号":"分隔符时启动该模式。
4. 从远程rsync服务器中拷贝文件到本地机。当SRC路径信息包含"::"分隔符时启动该模式。
5. 从本地机器拷贝文件到远程rsync服务器中。当DST路径信息包含"::"分隔符时启动该模式。
6. 列远程机的文件列表。这类似于rsync传输,不过只要在命令中省略掉本地机信息即可。
下面实例来说明(ssh传输方式)
假设服务器端的IP为192.168.2.11,从客户端发出指令
/home/rsync/bin/rsync -azu --progress /home/test/.
[email=root@192.168.2.11:/tmp/test/]root@192.168.2.11:/tmp/test/[/email]
该指令是命令客户端将/home/test/下的所有目录和文件同步(上传)到服务端的/tmp/test/目录下。如果服务端的/tmp目录下没有test目录,则会自动新建。注意/home/test/后面的.,如果没有这个点,服务器端会在/tmp/test/下新建一个test目录,形成/home/test/test。该指令需要输入服务器端root帐号的密码。
/home/rsync/bin/rsync -azu --progress
[email=root@192.168.2.11:/tmp/test/]root@192.168.2.11:/tmp/test/[/email]
. /home/test/
该指令是命令客户端把服务器端/tmp/test/下的所有目录和文件同步(下载)到本地的/home/test/目录下。该指定同样需要输入服务器端root帐号的密码。
/home/rsync/bin/rsync -azu --exclude "logs/" --exclude "*.jpg" --progress
[email=root@192.168.2.11:/tmp/test/]root@192.168.2.11:/tmp/test/[/email]
. /home/test/
--exclude "logs/" 表示不将服务器端/tmp/test/目录下的/logs目录同步(下载)到本地;--exclude "*.jpg"表示不将服务器端/tmp/test/下的所有jpg文件(包括子目录下的)同步(下载)到本地。其余参数和产生的效果同上。
-a 表示以递归方式传输文件,并保持所有文件属性,等于-rlptgoD
-z 对备份的文件在传输时进行压缩处理
-u 仅仅进行更新,也就是跳过所有已经存在于DST,并且文件时间晚于要备份的文件。(不覆盖比较新的文件)
--progress 显示备份过程(作为服务在后台运行可去掉该参数)
rsync详细参数说明
-v, --verbose 详细模式输出
-q, --quiet 精简输出模式
-c, --checksum 打开校验开关,强制对文件传输进行校验
-a, --archive 归档模式,表示以递归方式传输文件,并保持所有文件属性,等于-rlptgoD
-r, --recursive 对子目录以递归模式处理
-R, --relative 使用相对路径信息
rsync foo/bar/foo.c remote:/tmp/
则在/tmp目录下创建foo.c文件,而如果使用-R参数:
rsync -R foo/bar/foo.c remote:/tmp/
则会创建文件/tmp/foo/bar/foo.c,也就是会保持完全路径信息。
-b, --backup 创建备份,也就是对于目的已经存在有同样的文件名时,将老的文件重新命名为~filename。可以使用--suffix选项来指定不同的备份文件前缀。
--backup-dir 将备份文件(如~filename)存放在在目录下。
-suffix=SUFFIX 定义备份文件前缀
-u, --update 仅仅进行更新,也就是跳过所有已经存在于DST,并且文件时间晚于要备份的文件。(不覆盖更新的文件)
-l, --links 保留软链结
-L, --copy-links 想对待常规文件一样处理软链结
--copy-unsafe-links 仅仅拷贝指向SRC路径目录树以外的链结
--safe-links 忽略指向SRC路径目录树以外的链结
-H, --hard-links 保留硬链结
-p, --perms 保持文件权限
-o, --owner 保持文件属主信息
-g, --group 保持文件属组信息
-D, --devices 保持设备文件信息
-t, --times 保持文件时间信息
-S, --sparse 对稀疏文件进行特殊处理以节省DST的空间
-n, --dry-run现实哪些文件将被传输
-W, --whole-file 拷贝文件,不进行增量检测
-x, --one-file-system 不要跨越文件系统边界
-B, --block-size=SIZE 检验算法使用的块尺寸,默认是700字节
-e, --rsh=COMMAND 指定替代rsh的shell程序
--rsync-path=PATH 指定远程服务器上的rsync命令所在路径信息
-C, --cvs-exclude 使用和CVS一样的方法自动忽略文件,用来排除那些不希望传输的文件
--existing 仅仅更新那些已经存在于DST的文件,而不备份那些新创建的文件
--delete 删除那些DST中SRC没有的文件
--delete-excluded 同样删除接收端那些被该选项指定排除的文件
--delete-after 传输结束以后再删除
--ignore-errors 及时出现IO错误也进行删除
--max-delete=NUM 最多删除NUM个文件
--partial 保留那些因故没有完全传输的文件,以是加快随后的再次传输
--force 强制删除目录,即使不为空
--numeric-ids 不将数字的用户和组ID匹配为用户名和组名
--timeout=TIME IP超时时间,单位为秒
-I, --ignore-times 不跳过那些有同样的时间和长度的文件
--size-only 当决定是否要备份文件时,仅仅察看文件大小而不考虑文件时间
--modify-window=NUM 决定文件是否时间相同时使用的时间戳窗口,默认为0
-T --temp-dir=DIR 在DIR中创建临时文件
--compare-dest=DIR 同样比较DIR中的文件来决定是否需要备份
-P 等同于 --partial
--progress 显示备份过程
-z, --compress 对备份的文件在传输时进行压缩处理
--exclude=PATTERN 指定排除不需要传输的文件模式
--include=PATTERN 指定不排除而需要传输的文件模式
--exclude-from=FILE 排除FILE中指定模式的文件
--include-from=FILE 不排除FILE指定模式匹配的文件
--version 打印版本信息
--address 绑定到特定的地址
--config=FILE 指定其他的配置文件,不使用默认的rsyncd.conf文件
--port=PORT 指定其他的rsync服务端口
--blocking-io 对远程shell使用阻塞IO
-stats 给出某些文件的传输状态
--progress 在传输时现实传输过程
--log-format=formAT 指定日志文件格式
--password-file=FILE 从FILE中得到密码
--bwlimit=KBPS 限制I/O带宽,KBytes per second
-h, --help 显示帮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