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一:
每一场战争都有它自己的历史价值与作用,评价一场战争要看其对其后十年、二十年、一百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影响。要把它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再顺流而下看一看它到底激起了几朵浪花。那么62年的中印之战到底谁是胜利者?到底谁在享用这一战的荣光与利益呢?首先,战前中国刚刚建国,相对于国内各种问题应接不暇。战后,中国军队主动退回了实际控制线以南。那么从战争开始到结束,中国的实际控制线并没有改变(至于那20里,只是中国表示诚意之举)。从战争的目的看,这场战争本来是印度发起。是印度欲借这场战争达到它对领土的野心。而中国是被迫应战,本没有借机达到对领土的占领的目的。那么是谁达到了目的也就不言自明了。
其次,每个人都不否认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印度军队基本是一击既溃,根本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攻击。虽然这场战争的规模很小,但是这一战给印度人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那些本来雄心勃勃想在这一战中找回一点民族自尊感的印度人被重新沦为殖民地的恐惧击倒。边境的人们甚至开始准备逃离家园,银行也焚烧了30万现钞。那么是谁在这场战争中获得荣誉,是谁有资格说"我们胜利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中国不论是在战前还是战后,从没有承认过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退回实际控制线不等于是把那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拱手相送。那么有人不禁会问既然战争已经打胜了,为什么不趁机夺回本属于我们的领土?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政治考虑。我们不应该仅仅将目光停留在边境线上。当时,国内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中国人正被饥饿折磨,正有人不断死去。国力的羸弱可想而知。国际上西方大国正在将武器援助源源不断的运到印度。而印度似乎也没有想立即投降的打算。那么倘若战争继续打下去,中国的负担会更重,人民的生活会更糟。而最终的胜负仍然未知(没有人能预测未来)。我个人认为,这一战,中国领导人的判断是正确的。不温不火,避免了中国被拖入战争漩涡不能自拔的情况。同时亦将印度打怕打醒,让他们明白中国不是他们随便玩火的地方。保证了中印边境几十年的平静。
最后,希望大家能明白,我们不应该对前辈们的要求过于苛刻。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给他们去做。百年来,我们的先辈已经受了太多的苦了。我们有什么权力要求他们忍饥挨饿,付出生命的代价去做承受不来的事情。我们有什么权利要求前辈把百年的耻辱一洗而净,再把中国的领土完完整整的交到我们的手上,让我们坐享其成。我们既然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就应该承担起这一时代的责任。麦克马洪线没有被承认,我们就可以随时可以打回去。这取决于我们的决心、意志还有力量。我相信中华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我们注定要见证这一历史过程。并为之付出我们的努力。
文章二:
“世界上没有千年的帝国、更没有永成不变的国家疆域”。国家疆域的变更是根据国力、国际形势、国家决策者对机遇的把握而造成的。中印方面的边界争端其实并没有大家所想象的那么严重,中印双方经常炒作边界都有双方各自的需要求:首先当然双方都想开疆拓土,其次双方可以借炒作转移民众视线并增强民族疑聚力,此外印度更可以通过炒作中国威胁论可以从西方国家手中骗骗一些价格合理且性能先进的武器。如果你去真正问一下印度高层精英:问他们是否将中国真正的会威胁到印度的存亡,他们的答案会是否定的---中印之间横亘着喜马拉雅山天险,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会看上拥有12亿人口印度的领土和资源吗?而在中国方面:由于中国在国力方面和地理位置方面都对印度存在着优势,在中印边界争端方面是中国处于攻势、而印度处于守势。纵观印度史:印度历史当中印度从没有强悍的武力史,印度在史上的两次大统一都是外族人帮其完成的—蒙古人和英国人;有一句话可以最好的形容印度人—开放的世界、封闭的心灵。中印边界的解决有赖于今后彼此国力的消涨、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各自对时机的把握。
阅读(834)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