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505778
  • 博文数量: 709
  • 博客积分: 12251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790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5-07-17 00:00
个人简介

实现有价值的IT服务

文章存档

2012年(7)

2011年(147)

2009年(3)

2008年(5)

2007年(74)

2006年(431)

2005年(42)

分类:

2007-03-02 09:22:08

清十二帝疑案 清十二帝疑案(六)乾隆


乾隆的第一位皇后叫富察氏,雍正五年,他父亲雍正就给他娶了富察氏,当时叫做“嫡福晋”,就是正夫人,第一夫人。这一年乾隆16岁,富察氏15岁,都是虚岁,乾隆登极之后第二年,就是乾隆二年册封富察氏为皇后,这一年乾隆26岁,皇后25岁,他这个皇后富察氏出生于名门贵族,富察氏的曾祖父叫哈什屯,顺治的时候,做过议政大臣。她的祖父叫米思翰,做到内务府总管,户部尚书,她的哥哥叫马齐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史记载,说是“历相三朝”,三朝做宰相,官做到尚书,做到武英殿大学士。皇后富察氏就是出身于这样一个满洲的贵族名门,但是,这个富察氏不仅仅是聪明漂亮,而且非常贤惠,严于律己,崇尚节俭,一点也不奢华,深得皇太后的喜欢,也博得乾隆皇帝的宠爱。乾隆年轻的时候,得了一场病,病得比较厉害,身上长了一种臃疖,经过太医治好了之后,太医说,必须静养百日,方可恢复。在这一百天的时间里面,皇后在乾隆的寝宫外面住,日夜侍奉,过了百天之后,皇后才搬到乾隆的寝宫里面和乾隆一块住,就说明皇后是很贤惠的,但是,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皇后富察氏随驾陪着皇太后和乾隆皇帝东巡,到泰山,到曲阜祭孔,回来的路上,船到了德州,皇后突然死了,37岁,皇后死得很突然,事先没有先兆,而且是死在德州的这个船这儿了,所以就演绎出许多的历史故事,野史、笔记、小说、戏曲等等,讲了很多的故事。   比较重要的有两个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乾隆出巡,到了德州这个地方,山东的地方官员给皇帝敬了很多的美女,乾隆跟她们饮酒作乐,有失礼法,皇后看到之后很气,一气之下,投河自尽。还有一种说法,大家知道台湾有个高阳先生,他写了《清朝的皇帝》,他这本书里说,乾隆皇帝和这个皇后的嫂子有一些不清不楚的关系,傅恒的夫人是皇后的嫂子,所以经常到宫里边去。皇后有一次过生日,就把她嫂子就是傅恒的夫人请来了,当然还有其他的女眷和亲朋,在皇后生日宴会上,大家饮酒赋诗气氛很热烈,乾隆皇帝就说我们吟诗每人一句,就在那里吟诗,吟到皇后的嫂子这地方,她说我对不上来,罚酒,乾隆说罚酒不行,你还是要吟诗,大家高高兴兴地又吟诗又作赋,又喝酒,皇后的嫂子就饮酒过量,稍微有一点失态,就说我需要到一个地方休息一下,宫女就陪侍着皇后的嫂子到另外一个地方休息去了。乾隆喝完酒也很高兴,说去看看吧,他这个内嫂怎么样,就去了。去了之后,乾隆跟这个皇后嫂子,就是情意绵绵、有失礼度,但是这件事情被皇后察觉了。皇后的丈夫是皇帝呀,她也不能发怒,也不能如何呀,于是,在皇后的内心里面和乾隆的关系上产生了一种芥蒂,那在乾隆东巡的时候,皇后也随驾跟着去了。在船上或者又碰到一些其他不愉快的事情,皇后心里头几种情绪交错在一起,一气之下就投河自尽了。这是野史,这是传说,这是故事。   那历史怎么记载?从历史上来说,我们只能根据乾隆的实录,根据档案的记载,和其他史书记载,只能说,皇后随驾陪着皇太后和乾隆东巡回来的时候,三月十一,船到了德州的时候,皇后崩了,死了,仅此而已。但是许多人认为这里面还是有疑案,到底因为什么死的?是病死的,还是投河死的?这样就给了那些文学艺术家、影视剧的作家,一个想像和编写故事的空间,于是就演绎出许多许多的故事。   乾隆的第一位皇后故去之后,就是乾隆的第二位皇后叫那拉氏,乌拉那拉氏,乌拉那拉氏她出身就比较低微一些,她的父亲官做到佐领,就是比较低级的一个官员,和第一任皇后家庭显宦是不能相比的,但是第二任皇后乌拉那拉氏,人很漂亮,也很聪明,也善于处事,特别讨皇太后的喜欢,乾隆对她也很好。第二任皇后在乾隆南巡的时候又出了问题,因为又出了问题,野史小说就大做文章,大体这么说,就是说乾隆下江南,到了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和珅陪伴着,陪伴皇帝就到了秦淮河,秦淮河上登上画舫,当地一些官员、盐商,事先都准备好了,弄一些歌妓美女在这个船上,乾隆就同她们饮酒作乐,夜里头呢,乾隆还玩得正高兴的时候,也没有回到行宫,那皇帝哪儿去了?夜里没回来呀,就找,后来第二任皇后就发现乾隆和一些歌妓淫乐过度,皇后一气之下把自己的青丝,头发剪断了,乾隆当然大为生气,因为剪断头发对女人来说,是犯下了天大的忌讳。这件事情历史怎么记载?我刚才说是野史,和小说家编的这个故事,历史记载说“后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就这么几个字,乾隆是很不高兴,就命令大臣把皇后送回北京,这是历史的记载。说这故事发生在杭州,不是在金陵。   “断发”这个事情历史有记载,我们再看档案怎么记载的?档案记载就是这一天吃早饭的时候,有皇后的名字,记得很详细,皇后一块跟乾隆吃早饭,到吃晚饭的时候,皇后的名字就没了,名字上头贴了一个黄签,以后就不见记载了,就说明皇后出问题了,出了什么问题?没记。皇后回到北京之后被打入冷宫,第二年,皇后死了。皇后死的时候,乾隆正在木兰围场围猎,从北京的急报到了木兰围场奏报乾隆皇后薨,死了,乾隆照常打猎,派这个皇后的儿子说你回去料理你母亲的丧事。本来这个皇后的丧事应当按皇后的礼仪来办,因为你没有废她,也没有降啊,乾隆说要按照妃子的礼节来办理丧事,到底皇后和乾隆发生了什么冲突?“忤上旨”怎么触犯乾隆了?乾隆肯定大怒,皇后一气之下把自己的头发剪断了,肯定是有一个很激烈的冲突,但是历史没有这段详实的记载。   香妃那么多的故事,就是两种版本。第一种版本,我把它叫做喜剧版本,就第一种喜剧说。第二种版本叫做悲剧说,喜剧说呢,就是香妃是回部一个女子,因为她的哥哥、家人在新疆乾隆平定回部之乱的时候立下了功劳,她哥哥带他这个妹妹香妃就到北京来,就把他妹妹献到宫廷里面,他这妹妹香妃长得是美貌绝伦,倾城倾色,而且身上发出香味,所以叫“香妃”。乾隆一看很喜欢,皇太后一看也喜欢,就把她留在宫里头了,后来封了妃子,香妃在宫廷里面,乾隆对她很好,享尽了宫廷的荣华,后来因病而死,这当然是个喜剧故事了。死了之后,她的遗体还运到了新疆喀什,在喀什修了香妃墓,是一个很完整的喜剧故事,这是第一种版本。   那第二种版本就是香妃悲剧说,很多的野史说香妃是在乾隆平定回部之乱的时候,清朝的将军把香妃他们家给俘虏了,押送到京城,因为香妃长得貌美,身上又有一种香味,就把她贡献给朝廷了,乾隆一看也喜欢,皇太后一看也喜欢,说留在宫里吧,但是这个香妃是保持贞节,誓死不从,怀里头揣着利刃,揣着刀,要刺杀乾隆,为她的父兄报仇,这个事情皇太后察觉了,就把香妃召到她的宫里头,下令让她自尽,香妃自杀了。   总之吧,香妃的故事流传的很广,现在我们要看一看,历史上的香妃是怎么回事?历史这样记载:“容妃,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二十四个字。我解释一下,容妃她姓和卓氏,她父亲是谁呢,是回疆,就是现在的维吾尔,维吾尔的一个台吉和札赉的女儿,初次进宫就给她一个封号叫“贵人”。大家知道,皇宫里头等级,第一等是皇后,第二等是皇贵妃,第三等是贵妃,第四等是妃,第五等是嫔,第六等是贵人,第七等是常在,第八等是答应等等,它是分很多级别。那这个香妃和容妃是个什么关系?   根据清史的记载,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到末帝宣统,清宫里头所有的后妃回部的女子就容妃一个人。1979年这个清东陵的裕陵,就是乾隆的陵,裕陵旁边有个妃的园寝塌陷,当地的考古工作者就把这个陵进行了清理和发掘,发现其中的一座陵,有一具女尸,是维吾尔族女尸,这个女的没有穿满族的服装,穿的维吾尔族的服装,那就说这个墓记载就是容妃的墓,那在这种情况下看,容妃和香妃可能是一个人。香妃是民间的传说,正式的封号是容妃。   这个容妃到了北京皇宫之后,乾隆为她修了一个叫“宝月楼”,就是今新华门那个门楼,新华门正好在西长安街上,路南,就是有一片房子,这一片平房乾隆的时候,叫“回子营”,清朝定都北京之后,原来内城的汉人等等都要搬到外城,那在宝月楼前头这片房子叫“回子营”,主要是回部,包括维吾尔族人等等。城里头都是八旗及其眷属居住的,怎么会有回人在这儿居住呢?汉族等等都要在前三门之外,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之外,它里面怎么会有一个回子营呢?而且在这个地方还修了个礼拜寺。:第一个原因,香妃语言文化不同,香妃是讲维吾尔语,她是维吾尔文化,那乾隆和清朝满洲的官员讲满语,香妃要住在皇宫里面,在语言交流上跟乾隆有很多的不便之处,但是乾隆会维吾尔语,可以同香妃直接进行语言交流,乾隆把香妃就是把容妃安置在宝月楼这个地方,自成一个居住的区域。   第二饮食习惯不同。满族是信奉萨满教,容妃是个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吃清真食品,到这里头去还是不去,去了之后,这肉吃还是不吃?两难。那乾隆很巧妙,我就给你安置在宝月楼,单吃清真的食品,专给她配了做清真食品的厨师,这矛盾就解决了。第三服饰装束不同,容妃她是穿着维吾尔的衣服,满洲那些后妃和宫女是穿旗袍,在这么一堆满洲后妃宫女里面突然间杂着这么一个穿着维吾尔衣服的容妃是很不协调的,把容妃安置在宝月楼单成一个生活的小的体系,小的圈子,就很方便。   至于香妃死在什么地方?死在北京,这是有结论的。香妃埋葬在什么地方?现在从档案和史料记载来看,就是埋在清东陵。那新疆喀什那个香妃墓是怎么回事?1992年我到新疆喀什去考察,我也看了这个香妃墓和香妃的棺材,我同当地文物部门的先生一块交流,我说你当时怎么运来的?他说我们经过研究认为,香妃就是容妃还是埋在北京,但是我们喀什维吾尔人很尊重香妃,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衣冠冢,做了一个棺材大家纪念她,我们把这个作为维族和满族和汉族民族团结的一个象征。   乾隆四十三年,他说皇祖,就是他祖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他说上天和祖宗要能给我八十五岁,就是到乾隆六十年,我就很感谢了,到那年我就自动退位,到了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在圆明园的勤政殿,召集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在一起宣布:从明年正月初一,他退位,宣布皇十五子颙琰就是嘉庆,为皇太子。第二年就是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乾隆皇帝御太和殿正式举行禅位大典,也就是嘉庆登极大典,非常之隆重。把这个诏书要金凤颁诏,我解释一下什么叫“金凤颁诏”?就是把乾隆退位和嘉庆继位的诏书从太和殿抬下来,殿下面有一个黄颜色的舆,装在这皇舆里面,抬到天安门的城楼下面,然后礼部官员再把它奉送到天安门的城楼上面,天安门城楼上面有一个木头制作的金色的凤凰,把这个诏书就含在金凤的嘴上,从天安门的城楼上面徐徐地把这个金凤凰降下来,下面的礼部官员跪着接这个诏书,这叫“金凤颁诏”,礼部官员接了诏书之后,再把它颁行天下,一个皇帝呀,能够到了点之后自动的退位是不容易的。   乾隆活了八十九岁,我们中国历史上八十岁以上的皇帝只有四个人,我们说乾隆有两个最,一个是执政时间最长,他做皇帝六十年,太上皇又四年,实际上是六十四年,享年时间最久,他是八十九岁,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皇帝当中,乾隆享年最高,所以乾隆晚年他很得意,他说“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古未有之”。所以他自己说,他是“千古第一完人”。正当乾隆得意的时候,乾隆朝内部已经蕴藏着危机了,乾隆朝的外面,世界上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家注意,恰恰在乾隆这六十年,世界特别是西方发生了历史性的划时代性的巨变:第一,乾隆的先人顺治六年,就是公元1649年,英格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把英王查理一世推上了断头台,后来英国逐渐地经过了艰难曲折走上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第二,就是英国产业革命,公元1768年,阿克莱特发明自动织布机,第二年瓦特改进和发明蒸汽机,从此开始了西方的产业革命。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到乾隆五十三年,美国在纽约召开第一届国会。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华盛顿宣誓就任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一个美国在北美开始崛起。第四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就是华盛顿就任美国总统这一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攻占了巴士底监狱,后来把法王路易十四送上断头台,法国发表人权宣言,一个法兰西的资产阶级国家就开始兴起。   我们再看一下,也就是在乾隆的时候,莫斯科大学建立,美国在波士顿建立了科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成立,德国第一位女的医学博士诞生了。这个时候清朝在做什么?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乾隆六十年,让各省来报,八十岁以上的要参加北京会试的科举考试,各省报了一百一十六个人,经过三场科举考试,坚持下来的,八十岁以上最多的九十多岁,一共有九十二个人,乾隆说,这些人都赏给他们不同的官衔,大家注意,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大的年龄有一百多岁的,孙子打着灯笼上面写着“百岁老人应试”。爷爷拄了拐杖来参加考试,西方已经科学发展很快了,清朝这儿还八十、九十、一百岁的老人在考八股文章。这件事情可以说乾隆借“兴文尊老”之名,行“粉饰太平”之实,这也是一种乾隆盛世下危机的一种表现。英国的产业革命,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对人类历史的进程发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乾隆却陶醉于盛世之下的太平。乾隆五十八年,英王特使马戛尔尼到了北京,乾隆在承德接见他,你必须双腿跪着,不从,不能接见,这倒是其次,乾隆这个时候说了一些话,乾隆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等等。乾隆自称“天朝上国”,自称是“古今第一完人”。但是,不久他儿子继位,嘉庆继位,京城内外白莲烽火,天主教徒、民众的烈火燃遍大江南北,乾隆盛世下的危机就充分的暴露出来,下一讲我们讲嘉庆。


清十二帝疑案 清十二帝疑案(七)嘉庆


清十二帝疑案(七)嘉庆

乾隆退位之后,嘉庆继位。嘉庆从乾隆手里头接下了是盛世下的危机。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在圆明园的勤政殿,宣布明年正月初一他禅位,由皇十五子颙琰就是嘉庆继位。嘉庆元年正月初一,在太和殿乾隆亲自御殿举行乾隆退位,嘉庆登极大典。但是乾隆还是做太上皇,太上皇训政。本来应该乾隆搬到宁寿宫,但是乾隆没搬,还住在养心殿,嘉庆就住在宇庆宫,乾隆给他起个名字叫继德堂。这个时候,乾隆还御殿,接受百官朝贺。当时的年号有两个,在宫廷里面皇帝的年号是“乾隆”,外面各省年号用的是“嘉庆”。   本来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立过三个皇太子。第一个皇太子叫永琏,是皇后富察氏生的,乾隆很喜欢,就册立永琏为皇太子。书写立储的密旨,就收藏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的后面。但是永琏活了9岁就死了。于是乾隆又立第二个皇太子叫永琮,永琮福分也不够,立了两年就得病夭亡。后来乾隆才立了第三个皇太子,就是皇十五子嘉庆。乾隆立嘉庆,就是立颙琰做皇太子,一个是他年龄大一点,接受两个原来两个皇太子死得过早的教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嘉庆为人比较屎瘢?愿癖冉峡砗瘢??院罄醇吻焖懒酥?螅??星迦首冢?怀鲆桓鋈首帧<吻斐?谇宄?睦?飞鲜且桓龀猩掀粝碌某??<吻焓乔宄?谄吒龌实郏?牍匾院蟮谖甯龌实郏??趺闯猩掀粝履兀?   嘉庆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域,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面是鸦片战争,签订条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在这样一个时代,嘉庆是个什么性格的?一方面他仁厚,另一方面他平庸。我说嘉庆性格的特点两个字:平庸。可以说嘉庆是一个平庸的皇帝。这个平庸皇帝继位之后,面临着许多社会危机,对于嘉庆来说,最紧迫最严重的危机就是和珅问题。因为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还有其他影视作品,和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所以我讲嘉庆危机的时候,先从和珅说起。   这个和珅,影视作品、报刊文章对他的炒作是沸沸扬扬,和珅有没有这个人?历史上是确有其人。但是和珅的真实形象和影视作品形象有很大的差距,影视作品描绘和珅油头滑脑,阿谀奉迎,不学无术,耍尽阴谋,可以说是一个奸佞小人,奸臣。《清史》说和珅八个字,叫“少贫无籍,为文生员”。小时候家里穷,“少贫无籍”。“为文生员”,他是一个学生,和珅既不是出生于名门贵族,又没有进士的学历,这么一个人,怎么能爬到朝廷里面皇帝之下重臣之上一个最高的位置?这个谜怎么解释?所以下面我就要说一下和珅受宠之谜。   和珅受宠的原因主要的有三点。   第一出身满洲,聪明机敏。和珅他属于满洲正红旗,原来家里住在西直门里驴肉胡同,他父亲曾经做过福建副都统。他小时候念书,就在皇宫的咸安宫官学念书,受到了比较好的儒家的教育。他出生那年是乾隆11年,他比乾隆小31岁。和珅参加顺天府乡试考试,考举人没考中,所以和珅没有学历,连个举人都不是,考进士根本没有资格了。他是满洲出身,满洲正红旗,所以就到了宫廷当个侍卫,这个出身很重要,没有这个出身,你不可能到宫廷当侍卫,乾隆的侍卫数千计,为什么和珅能够爬到权力的顶峰?和珅聪明机敏,我讲三个例子,也是三个故事。   第一个,薛福成《庸庵笔记》,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乾隆出巡,仪仗用的黄的伞盖临时找不到,乾隆又着急又生气,手下这些人吓得不得了,因为这有杀头之罪。谁也不敢回答,正在这个时候,和珅说:“管此事者负此责任”。乾隆一看这个小青年很明快回答问题,就注意了他。   第二,《清朝野史大观》里头记载,有一次乾隆出去坐着轿子,一面轿子行进,乾隆一面就在轿子上背《论语》,在那里背,背着背着忘了,接不下去了,和珅就在轿子旁边跑,因为他是侍卫,他一看乾隆背不下去了,他马上就接着往下背。乾隆一看这个小侍卫,因为他二十几岁嘛,这个小侍卫挺聪明的,就对和珅加以注意。   第三个例子,《归云室见闻杂记》记载:说乾隆出巡,他喜欢坐一种骡子拉的小轿车,既轻便又迅速,每十里地换一个骡子,因为它快,和珅是侍卫,就跟着这小骡车跑。这路上,乾隆就看着小侍卫跟着跑很热情,   就问他,说你叫什么名字?   他说我叫和珅。   念过书没有?   和珅说念过。   下过场没有?考试过没有?   参加过顺天府的乡试。   考得怎么样?   没考中。   那你那场考题是什么?他说是什么考题?你还记得不?   他说我记得。   那你背我听听?   从头到尾就背下来了。乾隆说你这个考题,作的文章应该是考中了。夸奖了几句,乾隆对和珅就格外地加以注意。   我上面讲那三个小的故事,我们没有必要考证,是不是确有其事?什么时候有这事?不需要考证。但是说明一个问题,这是和珅发迹的一个起点,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是第一,出身满洲,聪明机敏。但这只是起点,还有后来的发展。   第二,做事干练,精于权术。和珅这个人聪明能干,我看了朝鲜人的记载,英国人的记载,都说和珅办事很得体,很谦和,处理问题又很果断。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就是乾隆的时候在西藏那儿有个战争,就是反击廓尔喀侵略的战争,廓尔喀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军报往来频繁,乾隆的谕旨也一次一次地下达,乾隆自己会满文、汉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等等。所以乾隆发的这个谕旨对达赖喇嘛就用藏文,对蒙古的一些大员就用蒙古文,对蒙古族的大员用蒙古文,对藏族的大员用藏文,对汉族的大员用汉文等等。军令下去之后,有些人懂藏文的不懂蒙古文,懂蒙古文的不懂藏文。但是和珅汉文、满文蒙文、藏文都懂,起草谕旨的时候,和珅文字都行,需要把谕旨用不同语言下达的时候和珅都能翻译。乾隆说,说大臣当中几种语言都能够通达的就是和珅,这样就得到了乾隆的赏识。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就是当时的大学士云贵总督叫李侍尧,他有别人告发的贪污,乾隆就派和珅到云南去查这个案子,李侍尧大学士兼云贵总督,听说和珅要来查案子,事先做了周密准备,也准备隆重地接待他,和珅到了云南之后,没有见李侍尧,先把李侍尧的管家抓了,抓完了以后就从这儿找口供,一下就把李侍尧贪污的底子罪状就摸了,李侍尧在铁证面前不得不认罪,这件事情从开始到最后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把大学士云贵总督给扳倒,事情做得很干练也很漂亮,得到乾隆的赏识,案子完了,乾隆就让他做户部尚书,这是一面,还有一面,对和珅不利的事情,有一个一个官员就告发说这个和珅他家里有个人叫刘全,这个人是贪赃枉法,准备正式向朝廷来告发,和珅有耳目,他知道这个事情之后,提前先从乾隆那儿做了底,最后查的结果没有查实,告发这个官员反倒受到处分,还有一个官员告发山东的一个大员有问题,和珅事先也得到了消息,事先通知这个山东的大员,不是府库亏空嘛,借银子都给你摆好了,一查银子一两不少,弹劾的那个官员反倒受了处分,和珅呢用了很多的手段,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是第二。   第三:联姻皇室,投上所好。这应该是乾隆发迹一个关键因素,乾隆65岁得了一个小千金,皇十公主就是第十个公主,爱如掌上明珠,65岁得的宝贝闺女。而且这个闺女长得特别像乾隆,乾隆说:你呀,就是个女儿,你要是个男孩子,我一定立你做皇太子,将来让你继位,乾隆把这个掌上明珠,皇十公主支配给和珅的儿子,和珅的儿子,乾隆给起的名字叫丰绅殷德,这个事情不得了,和珅原来和乾隆是主奴关系,君臣关系,这一下子就变成了儿女亲家关系,乾隆就变成了和珅的保护伞。仅有这点也还不够,和珅善于投上所好,乾隆皇十公主14岁正式下嫁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送贺礼的,送彩礼的,长队不止千人。领班军机大臣阿桂德高望重,也给新婚的公主去送去贵重的礼品,其他人巴结那就不在话下了,和珅和乾隆结成儿女亲家,又投乾隆之所好。   第一:大家知道好作诗,一生作了四万多首诗,乾隆说他每天吃了晚饭之后,他就琢磨这诗作诗。和珅知道乾隆喜欢诗,他自己也学诗,写诗。和珅的诗写得还可以,否则你不能和乾隆交流,不能和乾隆对话。他和乾隆和诗,乾隆作一句,他和一句,和乾隆论诗品画。   第二:乾隆喜欢书法,这个大家都知道,到处题字。乾隆的字写得不错,和珅就练字、练书法,而且学了乾隆字来练,他写那字酷似乾隆的字,可以乱真,有一些乾隆题的匾额就由和珅代笔。现在咱们第一历史档案馆,还留下了和珅的笔记,和乾隆那个字几乎是难分难辩。   第三:乾隆崇奉佛教喇嘛教。乾隆自己的画像,还有佛装的相,乾隆对佛教经典很有研究,把乾隆下命令把藏文的大藏经,汉文的大藏经翻译成满文大藏经,正式刻印出版。和珅也研究佛家经典,有一本书记载,说和珅和乾隆修持密宗,这点也是很重要的。   第四:和珅满足乾隆的奢望,乾隆岁数大之后,好享受,讲排场。八十岁的生日时候过万寿节,六下江南。六下江南修的行宫三十座,过大寿的时候从西直门到颐和园沿街两头张灯结彩。要花钱,这钱那来?和珅兼户部尚书得找钱,通过各种手段敛钱,两淮的盐乡要贡献,各省总督巡抚等大员要进献,三品以上官员要进献,还发明一个办法叫“议罪银”,官得罪了,罚钱,以钱来代刑。少则几千两银子,多则几十万两银子,通过各种渠道把黄金白银源源不断地到北京,不通过户部的库,到了内务府,直接为乾隆支配,满足乾隆豪奢浮华的生活,乾隆是很喜欢和珅的,用得上,信得过,离不开。   和珅这官是年年高升,步步高升,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还兼着里藩院尚书,他自己连个举人都没考中,殿试读卷官,殿试,考状元考进士阅卷,日讲起居注官,太学的校长。他还是《四库全书》的正总裁,石经馆的正总裁,大家看孔庙,不是有十三经的刻碑当时是个很重要的事情,那个事情经营的正总裁是和珅。他还是国史馆的正总裁,还兼管太医院,御药房他也管,这还不算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我说他有个九个大,内务府大臣,御前大臣,议政大臣,镶蓝旗领侍卫内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领班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首辅大学士。大家想想看,一个官不得了,做到军机大臣,一个官就不得了,内务府大臣是内务府总管,九个官,那三个尚书都不在话下了。还兼着九门提督,步军统领,九门提督,还兼着崇文门的税务监督,收税的,和珅的官我看从清太祖努尔哈赤以来,到宣统之前,空前绝后。和珅的官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他有爵位,他有公爵,恭候伯爵,《左转》上有一句话,“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和珅依靠乾隆官阶扶摇直上,那么乾隆一死,君以此终,那你倒霉这天就到了。和珅在步步扶摇直上的时候,也是在一锹一锹挖他的坟墓,他权利到了顶峰的时候,也是他要进坟墓的时候。和珅权利登峰造极之日,就是他将死之时。所以乾隆一死,嘉庆就要收拾和珅了。下一讲,我讲一下嘉庆是怎么收拾和珅的。我讲一下嘉庆,果断迅速诛和珅。   嘉庆用了几个办法,第一个办法叫欲擒故纵。   嘉庆在做皇子的时候,对和珅这个问题已经是看在眼里,恨在心上,但是没有办法,乾隆虽然退位了,还是太上皇。朝鲜人记载,说乾隆接见朝臣的时候,嘉庆侍坐在旁边,说上笑亦笑。乾隆笑,他跟着真也好假也好,也跟着笑。上喜亦喜,乾隆一高兴,他跟着也乐一下,高兴。这个时候和珅还受到乾隆的宠信,他如果动了和珅,那叫投鼠忌器。这个时候有人给嘉庆说,和珅飞扬跋扈应该惩治,嘉庆怎么说呢?叫欲擒故纵,说你不明白,说和珅是太上皇的宠臣,我还正要准备重用他呢,而且把这风放出去,麻痹和珅,稳住和珅,这是第一。   第二,调虎离山。乾隆是嘉庆四年正月初三病死的,死在皇宫养心殿。乾隆死了,大内要办丧事,当天就把乾隆小殓,然后就在乾清宫放上梓宫,就是棺材,开始祭奠,成立治丧委员会,和珅他是大学士,就算在治伤委员会,嘉庆说,说你是大行皇帝,就是死了以后叫大行皇帝,你是大行太上皇帝的重臣,你心里头很悲痛在这儿守灵,24小时不能离开,就等于把和珅软禁在乾隆的灵堂上,用一条无形的绳索把和珅捆在乾隆的梓宫,就是棺材上,这一招很厉害,嘉庆用一条无形的绳索把权臣和珅捆在了乾隆棺材的旁边,切断了和珅同外面的所有联系,你军机大臣不能开会了,你步军统领你调不了兵了。   第三,突然袭击。和珅万万没有想到,还没有过三九二十七天,就开始来处置和珅了,他心理想至少要大丧办完之后,才顾上他的事,紧接着嘉庆就颁布了上谕,说南方白莲教这个战事打得不好,责任,地方的将领有责任,朝廷里面大员有责任,这责任当然就是指和珅和福长安。然后,有一个人叫王念孙 就上了一个奏章,列举和珅的罪状。嘉庆,根据官员的弹劾,就免了和珅大学士等等重要职务,先软禁起来,完了,让官员讨论,直省到总督、巡抚,京官的大员你们讨论和珅的事情,怎么办?直隶总督胡季堂首先表态,说和珅是罪大恶极,纯属于小人,应当处置,直隶总督一带头,各地纷纷表态,这就是争取舆论,这是第三点。   第四,惩治和珅。先抄他的家。抄和珅的家。光宴席的金碗碟,就是金的餐具,32座,4288件。银的餐具32座,4288件。我就说这一项,在和珅家里那个夹墙里头,和司库里头,抄出黄金三万二千两。私窖里头,在和珅的地窖里头,抄出白银二百万两,查抄他的房子,出租的房子1001间半,他一个家人叫刘权,不弹劾没弹劾成的刘权,家里一个仆人,抄他家,抄出白银20万两。当然还有其他的罪状了。然后嘉庆宣布和珅二十大罪状。怎么办?许多大臣说要千刀万剐,嘉庆想,当年康熙治鳌拜的时候没有杀呀。雍正治年羹尧的时候,是让他自尽的。说和珅虽然罪恶重大,但他究竟是朝廷大员,让他自尽,和珅的同党,福长安就是乾隆皇后的亲侄子,傅恒的儿子,让福长安跪在和珅的那个监所,亲眼看和珅自尽,没有杀福长安,后来给他圈起来。那抄家和珅的财产有多少?有不同的版本,不同抄家的清单,有人估算大约有一千万两银子,有人估算两千万两银子,最高估算是两万万两银子,我觉得具体数字不好算,你比如一个大的珊瑚到底价值多少钱?不大好估算,一般人认为大约有两千万两银子,前几天有人问我,和珅的案子你们历史上可以翻不可以翻呢,我说不要别人,就是32座金餐具,32座银餐具,就这一条就够杀头之罪了,算算你的工资这都是属于你说不清楚的收入。   最后一点,讲求策略。就是嘉庆这25年皇帝,我认为做得最漂亮一件事情就是诛和珅,有理有力有节,处理完和珅之后,没有扩大化,没有株连,和珅的弟弟已经死了,和珅的儿子因为他是额夫,十公主哀求也没有杀,还留了一点房产可以生活,福长安是他的死党,跪着看和珅怎么自尽的。和珅家里一个老师也是他同党,做一个处分就算了,凡是和珅推荐的官员没有一一诛求,这样一来,就稳定了政局,这就是嘉庆果断迅速诛和珅。   下面要说一下,好多人问,嘉庆为什么非要杀和珅不可?因为和珅是他爸爸的时候大学士,也还可以为你服务,为什么一定要杀他?嘉庆为什么要杀和珅呢?学术界有三种见解:   第一种是经济原因。和珅富可敌国,杀了,有一句顺口溜,有一句名谚嘛,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是从经济的角度。但是和珅抄家的东西主要是分有关的大臣。他的宅子,现在恭王府的前身,就分给他自己的兄弟了等等。尽管和珅贪污这么多,但是嘉庆杀和珅,经济是一个原因,不是主要原因。   嘉庆杀和珅的二十条罪状里头第一个理由是什么呢?第一个理由就说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宣布嘉庆做皇太子,前一天初二和珅向嘉庆递了一个如意,嘉庆说,说你这是讨好,表示你有拥戴之功,我想这一条和珅够不着杀头之罪,我至少对你表示好,以后我支持你,至少没有恶意吧。这是嘉庆杀和珅的第一条,经济上是一个原因,不是主要原因。   第二条就是军事上的原因,就是南方白莲教的事情。嘉庆的时候,军队经常败退,抓到四川的教首叫王三槐,王三槐供状里头,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子?他说官逼民反,嘉庆说这官逼民反,这官是谁呀?就是和珅这一类的赃官逼的,所以要杀和珅,其他赃官给你看看,赃官就这个下场,以儆效尤,杀鸡给猴看,这是处于军事上的。   第三,还有个学者认为:主要是政治上的原因,就是军权和相权的矛盾。就是和珅权利太大,叫做权大震主。直接威胁到家庭的皇权,所以要把和珅杀了,把和珅集团,死党给他瓦解了。我想嘉庆诛和珅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方面的,你是贪官,有军事方面,要振奋军心。有政治方面的,维护皇帝的皇权,千杆独断,可能这三个因素比较起来,军权和相权的矛盾可能更重要一些,但是有一条,就是嘉庆杀和珅只是做一个个案处理,没有深入追究和珅这个现象背后的深刻的社会根源上面。   下面,我也想说一下就是嘉庆杀了和珅没有解决和珅现象。和珅可以看做是一个人,一个大贪官,也可以看做是一个现象,代表一种社会现象。所以我把和珅叫做和珅现象,什么是和珅现象呢?就是帝王老年长期专制的一个产物。这里面我插一个事情,就是《清史稿》讲到嘉庆杀和珅的事情的时候,他说,他说唐朝的代宗杀了李辅国,就用了一个御卒,把这件事给解决了,《清史稿》做者时候,就是说嘉庆要杀和珅,那么代宗和李辅国是怎么事情呢?《旧唐书》里说,李辅国是家贫他家里是养马的,小时候阉割了,到宫里做太监,他养马养得比较肥,就把他派到太子东宫里头去养。没有文化,正好赶上安史之乱,他就劝太子要继位,正好在军政混乱的时候,肃宗就继位了,这李辅国就官升了,就升成管家了。后来这官就逐渐升,升到中书令,升成宰相,一个小太监又没有什么文化,最后官做到一统三司中书令,和和珅有相似之处。新的皇帝代宗继位之后就要杀这个李辅国,怎么杀呀?派了一个御卒,就派了一个侠客,夜里头到了李辅国家,把他杀了,杀了以后把头割下来,扔到什么地方呢?扔到猪圈里头,有说扔到厕所里头,这代宗还保密这事,派人刻了一个木头,给李辅国安上,把李辅国还埋葬了,安葬了。唐代宗用一个人就把李辅国就干掉了。嘉庆诛和珅有相似之处,这里面我们也可以悟出一个道理来,唐代宗杀李辅国是做一个个人现象,杀了就完了,嘉庆诛和珅是做一个个人现象,做一个个案处理,没有举一反三,没有深入地研究和治理和珅现象。我说,嘉庆在和珅这个事件上有他聪明之处,就是迅速果断,诛杀和珅,没有株连九族,没有扩大化,这是他聪明之处。他失误之处就是表明嘉庆是一个平庸的皇帝,没有就这件事情进行有关的改革,缓和社会的危机。所以,嘉庆杀了和珅,乾隆以来的盛世危机没有缓和,反而加剧。   嘉庆25年的帝王生涯,是碰到一个又一个的社会危机,除了和珅的事情之外,南方的白莲教,北方的天理教,东南海上的骚动,八旗的生计,采矿的封矿,国库的枯竭,财政的枯竭,鸦片的流入,漕运的难题等等,都作为个案处理,没有把这些社会矛盾社会危机联系起来看,是个什么问题,怎么进行改革,没有从制度上去进行处理和改革,所以我说嘉庆胸中没有大格局,掌上没有大手笔,就事论事,所以他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也不是一个改革家,而是一个平庸的皇帝。   但是嘉庆做一个皇帝来说,他是有仁的一面。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大理寺卿叫杨怿会,受嘉庆召见,夏天很热,他呢,挑帘就进去了。进去以后一看。“上”嘉庆是汗流满面,摇着扇子挥汗,他先跪下请安,完了嘉庆跟他问询很多的问题,谈的时间比较长,他就看他说嘉庆汗流满面,始终没有挥扇,始终没有扇扇子,这个问题说明什么问题呢,当然说明嘉庆他皇帝的自尊,也说明他尊重臣下,这么热你没用扇子我也不用扇子,所以嘉庆做一个人来说,还是可以的。   第二个例子就是嘉庆蠲免天下的钱粮,安徽有个巡抚,安徽巡抚就上报三百万两银子,他一看各地报的银子三百万两,他就说数太多,里头有水分,他吩咐各府州县,一律砍40%,重新造册上报。下面就反映时间太急,时间太紧来不及,这个事情嘉庆知道了,嘉庆就说,嘉庆说了八个字,嘉庆说:“损上益下,朕之愿也”。我蠲免就是上面有点损失,下面老百姓得到点利益,这是我的本意,我的意愿,你干吗要砍40%?这个巡抚,叫姚祖同赶紧就把三百万造册上报了,就蠲免了三百万两银子。   从这两件小事情乐意看出来,嘉庆还是有儒家仁爱为君的这个思想,所以我说,清朝皇帝里面,没有昏君,没有顽君,顽皮的顽,没有顽君,也没有暴君。但是有庸君,平庸的庸,嘉庆是庸君。   我举一个例子,白莲教的事情,嘉庆思考,他写了首诗,他是这样说的:   “内外朝臣尽紫袍,何人肯与朕分劳,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平时慢说君恩重,辜负君恩是尔曹。”   中间的这四句,玉杯饮尽千家血,官员豪富,用酒杯饮的不是琼江玉液,是千家百姓的鲜血,银烛烧残百姓膏,夜间歌舞辉煌,烧得不是蜡烛,是百姓的民脂民膏。他还说呢,说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你是官员在那儿歌舞,高歌欢唱,拥着歌妓在那儿欢唱,哭声高,歌声高处哭声高,从这四句诗来看,嘉庆还是有一点仁爱之心的。他那四句就不是,那四句就说,平时慢说君恩重,你们都是君恩重,辜负君恩是尔曹。都是你们辜负君恩,所以老百姓生活才不好,我觉得这首诗还是有一点意思,做一个帝王里头,能说那四句就不错了。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首诗一方面说明嘉庆皇帝有一种仁爱的思想,他看到了民间的疾苦,看到了官员的贪污腐败,但是,做一个皇帝来说,这还不够,看到还不够,嘉庆光看到和珅问题,看到贪官腐败,没有进一步的想,这些贪官腐败,这些和珅现象,从自己皇帝身上找原因,从社会制度找原因,所以嘉庆杀了和珅,甚至于杀了几个贪官污吏,并没有解决清朝社会的危机。嘉庆一件一件地处理社会危机,同时又一时一地的升华社会危机,到了他儿子道光的时候,社会危机更加深重,内外交困,四面楚歌,英国的大炮寇打了大清帝国的国门,下一次我们讲道光,谢谢大家。


清十二帝疑案 清十二帝疑案(八)道光


清十二帝疑案(八)道光

道光帝,名旻宁,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他是嘉庆皇帝的嫡子。他三十九岁继位,在位三十年, 享年六十九岁。道光帝既非昏君也非明主,很容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湮没无闻,但作为鸦片战争的头号当事人,却成为后世无法回避并屡屡提及的人物。   道光的性格疑虑犹豫、反复无常;他在禁烟时,严禁与驰禁犹豫摇摆;他在战争时,主战与主和反复无常;他在用人时,任贤与任奸功罪倒衡。道光在这场历史悲剧中扮演了悲剧的主角。而他的悲剧人生也就从他继位的那一刻开始。   我先讲第一个问题,道光继位疑案。大家很熟悉了,就是雍正皇帝继位疑案问题大家知道很多,很多人知道雍正继位存在疑案。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道光继位也存在疑案问题,道光是清朝皇帝嫡子继位里面惟一的一个,我们可以看一下,第一个继位的是皇太极,他是老八,他母亲是侧妃,皇太极的儿子顺治他是老九,他母亲是庄妃,是妃子。顺治的儿子康熙是老三,他的母亲佟妃,也是妃子,康熙的儿子雍正,雍正的母亲乌雅氏也是妃子。雍正的儿子乾隆,他母亲钮祜禄氏还是妃子,乾隆的儿子嘉庆,顺治的儿子康熙是老三,他的母亲佟妃,也是妃子,康熙的儿子雍正,雍正的母亲乌雅氏也是妃子。嘉庆的母亲是妃子。嘉庆的儿子道光不同了,道光的母亲是皇后,嘉庆做皇子的时候,他父亲就是乾隆皇帝给他娶了喜塔腊氏做他的福晋,嘉庆继位之后,就册封他这个嫡福晋为皇后,所以,道光他是皇后的嫡子,道光有一个哥哥很小就死了,他是老二,因为他哥哥死得早,他算皇次子,实际上他是嫡子,但是他母亲福分不够,嘉庆元年册封的皇后,第二年就死了。道光的儿子咸丰,他母亲是妃子,咸丰的儿子同治,同治大家都很熟悉,他母亲就是慈禧,懿贵妃还是妃子。同治没儿子,光绪和宣统不是皇子,所以清朝十二个皇帝继位的是十一个皇帝,只有道光是嫡子继承皇位,这在清朝是惟一的。   道光在做皇子的时候,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学习也很用功,特别是在他三十二岁的时候,也就是嘉庆十八年,发生了一个重大的事情,这一年夏天,嘉庆到承德避暑山庄、到木兰围场去行围,道光这时候名字叫旻宁,他随着他父亲去行围,但是这一年夏天是阴雨绵绵没有办法行围,旻宁就提前回到皇宫,在尚书房读书。一天,天理教的教众在皇宫太监的指引下,分别从东华门和西华门两路冲进皇宫,一直冲到养心殿的外面,养心门,在尚书房读书的旻宁立即拿着火枪,拿着弓箭就奔出来,一枪打死一个人,另一枪又打死一个人,把这场事情平息了,他父亲回到皇宫之后很高兴,朝廷上下,朝野内外,都盛赞旻宁年轻勇敢机智,于是,嘉庆就封他这个皇次子旻宁为智亲王。到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十八,嘉庆从圆明园起銮要到承德避暑山庄到木兰围场去秋狝,也就是行围,随驾的有皇次子旻宁,就是道光,还有皇四子瑞亲王随驾去到避暑山庄,同行的还有大学士、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等等。七月十八日从圆明园出发,路上七天,到七月二十四日,到达承德避暑山庄,沿途疲劳,天气又暑热,第二天就是七月二十五日,嘉庆皇帝突然驾崩,事出仓促没有准备。嘉庆的死因官方的说法因病而死,据清朝皇室人员的口碑,说嘉庆遭雷击而死,这个事情得不到证实,如果真的是遭雷击而死的话,官私记载都不会写这个事情,因为这犯了大的忌讳,我们目前就是根据官方的说法,嘉庆突然病故,也可能嘉庆身体比较肥胖,又六十一岁的高龄,沿途疲劳,天气暑热,也很可能得了心或者血管病而猝死,死因我们今天不探讨了,嘉庆突然驾崩大家束手无策,事出突然,但是国不可一日无主,当时最紧迫的事情就是嘉庆的皇位继承问题,本来事情应当是很明白的,由于种种缘故,道光继位就变成了一个历史的疑案。   嘉庆帝猝然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一时间,朝野上下、宫廷内外乱做一团。引发混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皇位的继承出现了问题。   根据雍正帝创立的秘密立储制度,写有皇位继承人的密折应封存于鐍匣中,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从雍正帝开始,秘密立储就成为清王朝皇位继承的祖制家法。   嘉庆帝生前从未公开确定皇位继承人,按照这一祖制家法,即使他猝然驾崩,皇位的继承也不该有太大的问题。那么嘉庆帝的猝亡却为何引发了一场皇位继承的轩然大波呢?原来,人们发现本应放在“正大光明”匾后的立储鐍匣无影无踪。   清朝皇位继承从雍正之后,它是有祖制有家法,就是清皇室的家法,雍正皇帝鉴于太宗、世祖,圣祖这三代皇位继承的种种繁难问题,雍正想出一个办法来,叫做“秘密立储”。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在皇宫的乾清宫西暖阁召集皇子、王公大臣宣布他说我要秘密立储,把我指定的皇太子写成一个诏书装在一个鐍匣里面,当众放在乾清宫顺治皇帝手书的那个正大光明匾的后面,一旦发生大故取出来宣布,这样做得好处,就避免了事先立皇子引起皇子之间的斗争,又避免了事出突然,皇位继承问题难办,雍正这个秘密立储的办法,在乾隆用了一次,就是雍正死得很突然,我前面已经讲过了,雍正死得很突然,那雍正死了之后皇位继承是谁呢?就打开了秘密立储的这个鐍匣,当众,乾隆、皇室和大臣宣布就是立弘历,就是乾隆为皇太子,乾隆就继位了。所以乾隆继位没有引起骨肉相残,乾隆还是按照他父亲这个办法,把秘密立储也是写好了,密封起来,但是乾隆不同,就是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在圆明园的勤政殿当着皇子皇孙王公大臣正式宣布,说我要擅位,从明年的正月初一,让儿子继承皇位,这个儿子是谁,就是秘密立储那个皇十五子颙琰就是嘉庆,第二年正月初一,在太和殿举行了乾隆和嘉庆授受大典,就是乾隆把皇位退让,嘉庆接受皇位,所以乾隆到嘉庆的皇位是和平过度没有发生大的纷争,因为乾隆还在世。嘉庆突然病故,谁来继承皇位?按照祖制家法那就是应该在皇宫乾清宫那个正大光明匾后头找,找那个鐍匣,看里头写得是谁呀,但是没有文献记载,也没有档案记载,说从承德派人到北京,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找这个鐍匣,没见这个记载,也没有记载说在北京的王公大臣到乾清宫去找这个鐍匣。这里面就产生了个问题,就是嘉庆遗位给他的儿子,有没有这个建储的鐍匣,如果有的话,为什么承德方面北京方面没有派人去找啊,此为历史疑云之一。   在正大光明匾后没能找到嘉庆帝传位的遗诏,朝野上下惶恐不安。在嘉庆帝的四位皇子中最终谁能继承皇位,不仅关系到朝野局势的稳定,也关系到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在按照清朝的祖制家法来确立皇位继承尚无结果之时,以禧恩为首的皇族宗室却首先建议由皇嫡子旻宁来继承皇位。   嘉庆突然就驾崩了,谁来继承皇位?当时在承德的避暑山庄一片混乱,这个时候内务府大臣禧恩站出来说,说皇次子旻宁戡乱有大的功勋就指嘉庆十八年的时候,当即继位,这个事情《清史稿·禧恩传》做了记载,禧恩讲了这话之后,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等犹豫,历史上记载两个字“犹豫”,就是既没有反对,也没有赞成,不表态。史书又记载,禧恩虽抗论,众不能夺,就是没有说服大家。这个问题就来了,你禧恩有什么资格?有什么权力建议皇次子旻宁继承皇位,这也不符合清朝皇室的祖制和家法呀,禧恩何许人也?敢于提出这个建议,禧恩的父亲是睿亲王淳颖,淳颖又是怎么回事?大家知道,多尔衮死了之后他没有儿子,他弟弟多铎的儿子叫多尔博过继给多尔衮,所以多尔博就承袭了睿亲王的这个爵位,不久顺治对多尔衮掘坟鞭尸,撤其享庙,爵位也撤销了,多尔博怎么办呢?归宗又回到多铎名下,到了乾隆的时候,给多尔衮平反了,那多尔衮的这个睿亲王的爵位还是要承袭,谁呀,就是要多尔博的第五世孙就是淳颖来承袭多尔衮的睿亲王的王位,这个睿亲王淳颖和嘉庆私人关系很好,又都是宗室,嘉庆在惩办和珅的时候,这个睿亲王淳颖出了很大力,帮了很大忙,受到嘉庆皇帝的信任,他的儿子禧恩因为这层关系先做了侍卫,又做了御前侍卫,头等侍卫,做到内务府大臣。所以禧恩是用内务府大臣这种身份随驾到了承德。嘉庆突然故去之后,禧恩就建议皇次子旻宁继承大位,按照清朝的祖制家法应该有嘉庆的遗诏,你禧恩建议皇次子旻宁继承皇位,不符合祖制家法,此为历史疑云二。   嘉庆帝猝死,没能按照祖制家法留下继位的遗诏。而此时,孝和睿太后健在,太后的意见对皇位继承人选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嘉庆帝的四位皇子中,有两位是孝和睿太后的亲生子,而旻宁却并非孝和睿太后所生。在以禧恩为首的皇族宗室首先提出由旻宁继承皇位时,孝和睿太后紧急下了一道懿旨,五百里加急送往承德。   嘉庆皇帝先后有两位皇后,第一位叫孝淑睿皇后,她生的第一个儿子死了,生了第二个儿子就是旻宁就是道光。但是这个孝淑睿皇后在嘉庆二年病故,这一年旻宁十六岁,那嘉庆又续了一个皇后,就是第二任皇后,叫孝和睿皇后,孝和睿皇后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皇三子叫绵恺,一个是皇四子叫绵忻。孝和睿皇后对旻宁很好,十六岁孩子没有母亲了,对他倍加爱护和关照,所以旻宁做皇子的时候和他这两个弟弟,同父异母弟弟,就是绵恺和绵忻的关系也很好,和他继母的关系也很好,正是因为有这种关系,所以嘉庆皇帝突然驾崩的噩耗传到北京的时候,皇太后在皇宫立即派人五百里加急把皇太后的懿旨,因为这时候嘉庆死了,她算太后了,皇太后的懿旨送到承德,大意是说,说皇次子旻宁在嘉庆十八年的重大事件中,立有功劳,她懿旨,皇次子旻宁立即尊位,就是马上继承大位,旻宁就是道光接到皇太后的懿旨,叩头谢恩,感激不已,大家知道,因为旻宁不是太后的亲生子,她自己还有亲生的两个儿子,在没有找到嘉庆秘密立储的遗诏的时候,她说让旻宁,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继承皇位,应当说这个胸怀还是比较博大的,没有借这个机会做手脚,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所以道光跪在地上磕头,感谢皇太后的恩典。问题又来了,按照清朝的祖制家法皇太后没有立皇太子这种先例,那有人说了,那孝庄皇太后她立的康熙呀,但是孝庄皇太后立康熙的时候顺治还没死,顺治病重,是孝庄和顺治共同商量了,用顺治遗诏的形式来发布,让皇三子玄烨就是康熙继承皇位,不是用皇太后的名义是用皇帝的名义商量的时候她参与了,可以说清朝用皇太后的名义立皇太子让他继承皇位这是第一例,这问题就来了,你皇太后宣布让旻宁就是道光继承皇位,这跟家法祖制也不合呀,此为历史疑云之三。   旻宁继承皇位既有宗室的支持,又有了太后的懿旨,看似水道渠成之事,但却并非顺理成章。因为这样继承皇位还是有悖于祖制家法。正当大家为旻宁如此继承皇位有悖家法而犹豫不决时,事情又发生了转机,原来,随嘉庆帝行围的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竟然在承德避暑山庄找到了嘉庆帝立储的小金盒,并打开了遗诏。   在这种特殊情况之下,朝廷大臣是个什么态度,随驾的军机大臣有四位,就是托津、戴均元、卢荫溥和文孚,在当时特殊的情况下,几位军机大臣就找秘密立储的 这个鐍匣,在哪儿找呢?就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来找,翻箱倒柜,一个一个来找,突然在嘉庆生前的那个随身太监那儿找到了一个小金盒,这个小金盒引起大伙儿兴趣,托津和戴均元等等就捧着这个小金盒找钥匙,找不到钥匙,托津在情急之下,把小金盒的锁拧开了,开启这个宝盒一看,里头有嘉庆的遗诏,上面说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立皇次子旻宁为皇太子,找到了这个小金盒发现了嘉庆的遗诏,这问题应该说就解决了。有人还问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材料,这个事情在《清史稿·托津传》,《清史稿·戴均元传》都记载这事,戴均元死后有一个人叫包世臣为戴均元写了个墓志铭叫《戴公墓碑》,这个碑文里面详细说了这个事,就是说嘉庆突然驾崩,众方大家情急之下,找到了小金盒,托津等把小金盒拧开找出了遗诏,说托津、戴均元为道光的登基立下了功劳,问题还是有,打开这个小金盒的时候,没有记载道光在场,这个小金盒按照当时的祖制家法来说,应该搁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面,怎么会在承德避暑山庄,而且不是马上找到的,而且是找来找去,翻箱倒柜才把它找到的,有人对这个小金盒,和小金盒里面的遗诏的真伪提出怀疑,此为历史疑云之四。   小金盒里的继位遗诏是真是假?小金盒的突然被发现是否是有人精心策划?后人对此猜测不已。那么清史文献对此是如何记载的呢?对于道光的继位过程,嘉庆实录和道光实录的说法如出一辙。   《清仁宗实录》就是嘉庆实录记载他死和他的儿子皇位继承的过程,大意是说,就是七月二十五日傍晚,嘉庆皇帝突然就驾崩了,在这种情况下,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等一起打开了一个鐍匣里面有嘉庆皇帝的遗诏,立皇次子旻宁继承皇位,大家知道,嘉庆的实录是道光修的,道光继承皇位之后修他爸爸的实录,那道光实录怎么写的呢?道光实录写法基本上是一样的,因为道光的实录是他儿子咸丰给修的,也不能违背他爸爸的意志,所以嘉庆的实录、道光的实录和清史稿的记载,和皇太后的懿旨和禧恩的建议仔细分析起来,还是有一定的漏洞,就是彼此之间有矛盾,我说,此为历史疑团之五。   尽管旻宁继承皇位一波三折、扑朔迷离,但历史还是将他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使他成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三十九岁登极的道光帝,在他在位的三十年中,史书中记载的不仅有他离奇的继位过程,还有他留在中国历史上的功过得失。   但是道光还是继承皇位了。第一,宗室贵族、禧恩等支持道光继位;第二,皇太后和他弟弟瑞亲王绵忻同意他继承皇位;第三,四个军机大臣在场同意道光皇帝继承皇位。三个方面,朝臣、宗室、太后都在,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由道光和平继承皇位,避免了在皇位继承上的骨肉相残之争,至于那些矛盾,那些不同的地方,那就留给历史学家去考证吧。   道光的皇位是在承德避暑山庄继承的,因为嘉庆死得很突然,承德避暑山庄没有预备棺材,加急通知北京准备好棺材运到承德,所以到八月十二,嘉庆皇帝的梓宫灵柩才由承德起运回北京,前后经过十天的时间运到北京,八月月二十二,道光正式在太和殿举行登极大典,正式成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是三十九岁继位,在位三十年,享年六十九岁,他这一生也是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譬如说他惩办贪污,譬如说他整顿吏治,譬如说治河通海运,整顿盐政等等。道光这三十年皇帝,比较重大的政绩就一条,就是新疆回部发生了张格尔叛乱,道光比较坚决,平定这场叛乱,在道光八年,把张格尔抓住了,到北京午门献俘,道光在午门城楼上,张格尔跪在午门前的广场,这是道光在位三十年一件重大的历史政绩,因为他稳定和巩固了清朝对新疆的管理,但是道光这三十年的皇帝最大的悲苦就是禁烟运动失败,鸦片战争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清朝的第八位皇帝是道光帝,道光是三十九岁继位,在位三十年,享年六十九岁,他这一生也是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譬如说惩办贪污,比如说他整顿吏治,比如说治河,通海运,整顿盐政等等。道光这三十年皇帝,比较重大的政绩是一条,就是新疆回部发生了张格尔叛乱,道光比较坚决,平定了这场叛乱,在道光八年,把张格尔捉住了,到北京午门献俘,道光在午门城楼上张格尔跪在午门前的广场,这是道光在位三十年一件重大的历史政绩,因为他稳定和巩固了清朝对新疆的管理,但是道光这三十年的皇帝,最大的悲苦就是禁烟运动失败,鸦片战争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鸦片问题由来已久,雍正的时候就禁烟,雍正的儿子乾隆的时候又禁烟,乾隆的儿子嘉庆还禁烟,但是,屡禁不止,愈演愈烈。雍正的时候一年流入鸦片二百箱,乾隆的时候增加到一千箱,嘉庆的时候增加到四千箱,道光鸦片战争之前,增加到一万三千箱,白银每年外流三千万,当时朝廷两派,一派主张驰禁,就是以许乃济为首的叫“驰禁派”,一个是以林则徐为首的“严禁派”,这个时候道光支持严禁派,调湖广总督林则徐,为两广总督、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林则徐很坚决,到广州宣布:“若鸦片一日不禁,本大臣一日不回”,态度很坚决。   林则徐“虎门销烟”震动天下,但是林则徐的严禁鸦片的运动,触犯了国内一些人的不法利益,也触犯了英国殖民者的不法利益,他们必然要内外勾结,进行反抗,道光皇帝呀,作为一个政治家、作为大清的君主,本来应该预料到,我严禁鸦片之后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采取什么样的防范措施,但是道光没有。英国殖民者用坚船利炮叩打中国的大门,作为对中国严禁鸦片的报复,这样鸦片战争就打响了,先打广州,由于军民抵抗不成,英国舰队又打厦门,因为闽浙总督邓廷桢率领军民抵抗,又失败了,英国的舰船北上,到了舟山,总兵葛云飞壮烈牺牲,定海失守。英国的舰船又继续北上,到了天津海面,直隶总督琦善妥协,后来鸦片战争失败,签订《南京条约》。   我就提出两个问题思考,我们一起来思考,第一,鸦片战争清军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偶然?第二,鸦片战争清朝失败的历史责任是穆彰阿还是道光帝?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鸦片战争清军失败,是必然还是偶然?   现在中学的教科书说落后就要挨打,因为清朝落后,所以挨打了,的确当时清朝比较落后,大家知道,英国在顺治六年,就是公元1649年,已经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上了断头台,随后,到乾隆三十年,到公元1765年,英国就开始了工业革命,到鸦片战争的时候,已经七、八十年了。英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出现在西方,而大清帝国政治腐败,军备废弛,清朝当时比较落后,但是我们还要想一想啊,落后挨打,这是事物的普遍性,但是,事物还有特殊性,挨了打我可能失败,我也可能不失败,那鸦片战争清军失败是不是必然失败?只有失败一条道,没有成功的一条道?只有失败的一种结果,没有胜利的另一种结果?历史是不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作个分析,从战略上分析:一,国力。清朝当时是有四万万民众的大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英国当时虽然崛起,但是还没有做到“日不没国”的时候,也还是个小国呀,总体的国力清朝还是很雄厚的。二,军力。英国当时有先进的武器呀,清朝也有武器呀,当时武器差别不是像后来那么大,英国后方很远,你在大西洋的那边,总体的军事力量清朝还是有的,而且,英国从大西洋那边到中国,路途遥远,长驱远袭,它是以动来制静,以劳来击逸,清朝占有主动。三,人心。英国它是殖民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清朝是自卫的,是保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战争,这是作为战略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这是战略上说。   从战术上来说,第一是兵力。义律开始进攻广州的时候,军队是四千个人,舰船是四十艘,你四千军队,四十艘舰船来对付大清帝国呀,就显得兵力不足。第二,武器,清朝武器当时是火炮、火枪也都有,英国的武器比清军的武器先进一些,它的海军已经有蒸汽机做动力,但是还没有普及,好多船还是帆船,枪炮它这时候已经用后膛装弹,清朝主要还是前膛装弹,这有差距,但是也不像后来差距那么大。第三,后方。英国军队的后方在英格兰,清军的后方就在广州啊,就在厦门,整个大清帝国的领土都是清军的后方,后方对清军有利,对英军不利,所以这场战争有可能打胜。在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寡胜众这种先例是很多的,譬如说道光的祖先,清太祖努尔哈赤,当年在“萨尔浒之战”,就是以少胜多,以寡击众,譬如说,道光的祖先清太宗皇太极,在著名的“松锦之战”,也是以少胜多,以寡击众,打败了明朝八总兵十三万大军,有人说那是中国的例子,而且是古代的例子,现在的例子也有,就是埃塞俄比亚,公元1894年,比这还晚呢,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的国王孟尼利克二世号召全国军民抵抗意大利的侵略,两年战争把侵略军打败了,逼迫意大利签订条约,承认埃塞俄比亚的独立和主权。   英国四千军队打广州打不下来,打厦门,打厦门打不下来,打定海,你就是定海失陷了,四千军队一个不死,全上岸,我切断你后路,也可以歼灭你呀,你这四千军队一个不损伤,到了天津,你就是登了岸,道光可以发动天下兵擒王,切断你的后路,这四千人全部给你消灭,全歼,不是没可能打胜鸦片战争这一仗,我认为有可能打胜鸦片战争这一仗,为什么这仗打败了?就值得研究,所以,我要讲的第二个小问题,就是鸦片战争失败,历史责任是穆彰阿还是道光帝?   对鸦片战争失败,从当时到现在,大家都非常关切,对失败的原因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开始很多人认为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林则徐严禁鸦片,招来了英国侵略,所以责任在林则徐,那么道光皇帝就把林则徐罢了官,把他遣送到新疆伊犁,这是第一种认识了。后来人们认识又深刻了,说鸦片战争失败原因主要应不是林则徐,主要是因为穆彰阿,穆彰阿主和导致了鸦片战争失败,导致了《南京条约》的签订。我们分析一下,当时这个朝廷大臣里头,军机大臣五个人,穆彰阿,潘世恩,王鼎,隆文,何汝霖五个人,当时的大学士就是六个人,穆彰阿,潘世恩,王鼎,琦善,伊里布,汤金钊,六个大学士里头有一个不在北京,在京的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各五人,十个人,这十个人里面是军机大臣又兼大学士的只有三个人,就是穆彰阿,潘世恩和王鼎。我们要分析一下这三个人,就是既是军机大臣又是大学士,穆彰阿、潘世恩、王鼎,这个潘世恩是状元出生,他对穆彰阿的态度就是两个字:阿附,还有两个字:伴食。再一个就是王鼎,应当说当时军机大臣和大学士里面,主和派主要是穆彰阿,主战派主要是王鼎。   我们把穆彰阿和王鼎做一个简单的对比,穆彰阿是满洲人,既是领班军机大臣,又是首席大学士,《清史稿·穆彰阿传》对他有一个记载,就说这穆彰阿一共有十六个字:窥帝意移,乃赞和议,罢则徐,以琦善代之,四句话十六个字,我们分析一下。第一,窥帝意移,就是穆彰阿窥视到道光皇帝他的心意转移了,不主张严禁鸦片,不主张坚决抵抗,主张妥协,第二,穆彰阿乃赞合议,因为道光他不主张抵抗了,所以穆彰阿赞和议。第三罢则徐,罢免林则徐,大家知道林则徐是钦差大臣,两广总督,你穆彰阿权再大,再专权,你也没有权力罢免钦差大臣和两广总督,你还是遵从了道光皇帝的意志。第四,以琦善代之,琦善是大学士,兼直隶总督,后来改派钦差大臣属两广总督,大学士、钦差大臣、封疆大吏,你穆彰阿虽然是军机大臣和大学士,你没有权力任命一个大学士去做封疆大吏,这个权还在道光皇帝那儿,所以清史稿的这四句话是很有分寸的,因为穆彰阿窥测到了帝的意移,窥帝意移,乃赞和议,才罢林则徐,才以琦善代之,是这么一个因果关系。通俗一点说,就是穆彰阿窥出了道光皇帝的心意,说出了道光皇帝要说而没说的话,做出了道光皇帝想做的事情,是这么一个关系吧,所以,穆彰阿的组合是完全秉承了道光皇帝的旨意。   我们再看看王鼎,王鼎是军机大臣、大学士,这个人是陕西浦城人,陕西浦城在乾隆朝出了一个军机大臣大学士叫王杰,与和珅同朝,他是状元宰相,这个人很清廉也很正直。王鼎和王杰是同乡同族,王鼎到北京来考进士,王杰想关照一下老乡同族,王鼎说不可,我凭我本事考,第一次没考取,后来又考,考取进士,就在朝廷里做官,这个王鼎做官我讲几个事情。一个事情呢,就是浙江发生一个人命案子,三年没有破案,这个按察使,就是浙江最高的法律的官员,为了这个事情自杀了,王鼎到了浙江去,秘密查访,查到了,这个人命案子家里头很有钱,当地的官员勾结搞了一个冤案,让你掏钱,不停地敲诈你,最后当事人在监狱里头死了,死无对证,王鼎把这个案子查出来了,惩治了一批腐败的官员,这是一。第二让他清理盐政,九百万盐政的亏空,他经过清理之后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第三就是让他去治河,黄河决口让他治河,他是军机大臣大学士,到了开封,一看呢,一片汪洋,王鼎怎么办呢,他有一个小的轿,肩舆扛着一个轿子,来回昼夜在工地奔波,白天在工地视察,晚上他就坐着一个小的轿子,就在工地小轿上睡一觉,接着指挥工地来治河,总共花了八百万两银子,用这个钱堵了两个口子,花了一千六百七十五万两银子,可见王鼎是很清廉的。   王鼎支持林则徐,不同意罢林则徐的官,建议道光皇帝要重用林则徐,道光不听,那王鼎怎么办呢?我给你提意见你又不听,奏章你又不同意,用尸谏,“王鼎尸谏”,来用自杀来向皇帝建议劝说皇帝,来坚持反对英国的侵略,《清史稿·王鼎传》做了记载,他写好了奏章,装在衣服里边,把他的门关上自杀了,上吊自杀了,想用这个来唤起道光皇帝的注意,来坚持反对英国的殖民侵略。我们可以想一想,我说王鼎和穆彰阿都是当朝的军机大臣和大学士,他们是道光皇帝的两面镜子,照出什么呢,从这个镜子里照出君子消沉,小人猖獗,道光皇帝在英国军舰炮打中国大门的时候,把林则徐罢官了,把林则徐遣送到新疆,这使我联想到一件事情,就是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兵攻打北京,兵临城下,当时的兵部尚书是袁崇焕,崇祯皇帝下令,要袁崇焕到皇城议军饷,不让袁崇焕进城,怎么办?袁崇焕坐在筐里头,用绳吊到城上,这么进的皇宫。进去之后,崇祯皇帝就把袁崇焕下了锦衣卫狱,第二年就杀了,有人评论说,说崇祯皇帝这是自毁长城,我们联想一下,英国殖民者炮打广州大门的时候,叩打中国国门的时候,道光皇帝把林则徐罢官遣送也是自毁长城,所以,我个人认为,禁烟运动的失败,鸦片战争的失败,丧权辱国《南京条约》的签订,历史的责任不是穆彰阿,而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是清朝有史以来最为庸暗的一个皇帝。尽管他很俭朴传说他穿着带补丁的裤子,这当然也难能可贵了,大臣们也随着他膝盖上也绑上这么一个破绸子裤子补一个,装俭朴,这当然比奢侈好了,但是你道光作为大清帝国的皇帝,作为一代君主,作为当时的政治家,在重大历史问题上,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问题上,你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还是退在时代潮流的后面?当年康熙皇帝下令撤藩,诱发了“三藩之乱”。有的大臣就说,要把提议撤藩的大

阅读(2759)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