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505779
  • 博文数量: 709
  • 博客积分: 12251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790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5-07-17 00:00
个人简介

实现有价值的IT服务

文章存档

2012年(7)

2011年(147)

2009年(3)

2008年(5)

2007年(74)

2006年(431)

2005年(42)

分类: IT职场

2007-02-02 09:43:44

 

最近看了互联网协会的关于web2.0的一个最近调查报告。因为是免费的,没有太大价值。只有一个部分是阐述的很全面和清楚,那就是关于web2.0的定义和对概念的理解。吴锛把这部分转载下来,推荐给大家。

2 中国web2.0 整体发展情况
2.1 web2.0 理解
2.1.1 web2.0 产生的宏观环境
􀂾 互联网质的变化-互联网正在升级换代
截至2005 年12 月底,全球有9 亿多互联网用户,中国有1.11 亿多互联网用户。
量变会引发质变,互联网上不仅仅是量的变化,成员扩充到一定阶段必然引发质的变化。
而今天和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和业界都感觉到互联网正在经历这样重大的变革,互联网正在升
级换代,还不单是技术上的,这次更多是互联网社会体制的变化,我们今天笼统将其称之为
web2.0(互联网2.0)的抽象概念,而实际上带来的东西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因为我们
知道,社会体系的变化是深层次的变化,整个会引起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变化从而激发出新
的量级的效率和财富。
􀂾 互联网用户强劲的个性独立和社会化需求
互联网用户需求和行为一直是产业所关注的重心。
个性独立和社会化是今天互联网用户日益深化的需求,也是未来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两
者并不矛盾,个性独立是社会化的前提。
互联网-web2.0 其本质是社会化的互联网,是要重构过去的少数人主导的集中控制式的
体系而更多关注个体以及在个体基础上形成的社群并在充分激发释放出个体能量的基础上
带动体系的增长。
􀁺 个性独立起因
个性独立需求始终是存在的,这是独立的人的基本需求,会延伸到网络社会中,而个性
独立今天爆发出来的原因在于:
􀀹 技术和理念的发展使得互联网用户自我呈现表达的门槛降低,典型的就是博
客,很简单的围绕人让人表达自己的体系。
􀀹 得到重视和仿效:由于越来越多的人表达出自己,很多人由于内心需求的驱动
纷纷仿效并开始形成一种现象。
􀀹 互联网用户需求在深化,在很多基本需求被满足以后,有了社会交往和个性表
达的深入需求。
􀁺 社会化起因
人多了就会形成各种隐性的(看不见的)、显形的(看的见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互联
网上也是如此。
今天和未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趋于真实社会的社会,今天的社会学理论(例如六
度空间以及社会资本、社会性网络)同样也在互联网社会中得到实践和验证并推动网络社会
的和谐,而今天的互联网社会和商业体制也在社会化的浪潮中开始升级换代。
2005-2006 中国Web2.0 现状与趋势
调查报告
􀂾 互联网创新应用和创新思考的积累
公众互联网的商业发展经历了若干年(中国十年,美国十五年),留给今天业者的思考
就是:为什么有些互联网公司取得了非凡的成功,而有些互联网公司却消失了或苦苦挣扎?
这些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其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还有一些新涌现的现象,例如博客
(blog)在蓬勃的发展,一些新的创新应用的轻量型的公司在给用户带来非凡的体验。而这
些似乎都有一些共同之处,有一个隐型的纽带在联结。
这都是业者思考的问题,而到2004 年这些创新的思考的片段汇聚在了一起,逐渐在业
者的讨论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并不断被人认识、思考、完善和应用,这个系统的
理论和思想体系就是web2.0。
2004 年,O'Reilly 公司和MediaLive 国际公司之间的头脑风暴产生了web2.0 的概念。
O'Reilly 公司副总裁戴尔•多尔蒂(Dale Dougherty)注意到,同互联网“崩溃”的说法迥然不
同,互联网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令人激动的新应用程序和网站正在以令人惊讶的规律
性涌现出来。更重要的是,那些幸免于当初网络泡沫的公司,看起来有一些共同之处。那么
会不会是互联网公司那场泡沫的破灭标志了互联网的一种转折?Web 2.0(互联网2.0)的概
念由此诞生。
2.1.2 web2.0 概念定义
􀂾 web2.0 的定义
Web2.0 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互联网协会对web2.0(互联网2.0)的定义是:
互联网2.0(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
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
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互联网2.0 内在的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
掘了个人的积极性参与到体系中来,广大个人所贡献的影响和智慧和个人联系形成的社群的
影响就替代了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从而极大解放了个人的创作和贡献的潜能,
使得互联网的创造力上升到了新的量级。
其重要特征如下:
􀁺 互联网成为平台(参与体系)而不是利用互联网来统治和控制;
􀁺 充分重视并利用集体力量和智慧;
􀁺 将数据变成“Intel Inside”;
􀁺 分享和参与的架构驱动的网络效应;
􀁺 通过带动分散的、独立的开发者把各个系统和网站组合形成大汇集的改革;
􀁺 通过内容和服务的联合使轻量的业务模型可行,分享经济的模式;
􀁺 注重用户体验的持续的服务(“永久的Beta 版”);
􀁺 服务和应用无处不在(非单机版和单一平台版本);
2005-2006 中国Web2.0 现状与趋势
调查报告
􀁺 不仅仅是少数重要用户,而是渗透到全体用户,包括大量的普通用户,要有拉动长
尾的能力;
􀂾 国外观点
􀁺 Tim O’Reilly(web2.0 概念的提出者)主要观点
Web 2.0 的经验是:有效利用消费者的自助服务和算法上的数据管理,以便能够将触角
延伸至整个互联网,延伸至各个边缘而不仅仅是中心,延伸至长尾而不仅仅是头部。
Overture 和Google 的成功源自于对“长尾”的领悟,即众多小网站的集体力量提供了互
联网的大多数内容。itTorrent 采用了一种激进的方式来达到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目的,由此显
示出Web 2.0 的一个关键原则:用户越多,服务越好。可以说,有一种隐性的“参与体系”内
置在合作准则中。在这种参与体系中,服务主要扮演着一个智能代理的作用,将网络上的各
个边缘连接起来,同时充分利用了用户自身的力量。
源于用户贡献的网络效应,是在Web 2.0 时代中统治市场的关键。
Web 2.0 的七大特性包括:
Web 作为平台、借力集体智慧、数据成为下一个Intel Inside、软件发行周期的终结、轻
量级编程模式、超越单一设备层次的软件、富用户体验。
Web 2.0 八项设计范式:
长尾、数据成为下一个Intel Inside、用户增添价值、网络作用作为默认值、保留部分权
利、永远的beta、合作而不是控制、软件超越单一设备层次。
􀁺 杨致远(Jerry Yang)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观点
整个互联网未来的创新将转向个人市场。
虽然这些应用在商业模式上还不成熟,技术上也有待完善,但是他们相对门户、email
等早期互联网技术而言,在“个性”(原创能力、定制能力)和共性“聚合能力,共享能力”方面
都有明显的提高,这反映了人类社会对互联网应用认识的加深。
􀂾 国内观点:
􀁺 研究机构观点:
web2.0 不单纯是技术或者解决方案,web2.0 是一套可执行的理念体系,实践着网络社
会化和个性化的理想,使个人成为真正意义的主体,实现互联网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解放生
产力,这个理念体系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并且会越来越清晰。实践web2.0 的成型的应用元
素包括:博客(blog,包含文字、声音、图像、视频,让个人成为主体)以及Rss(简易聚
合)、Web service(Web 服务)、开放式API’s(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wiki(维客)、tags(分类
分众标签)、bookmark(社会性书签)、SN(社会网络)、Ajax(异步传输)等等,底层是
XML 和接口协议,而这些应用又都是在一些web2.0 体系下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包
括:六度空间理论、长尾巴理论、社会资本、去中心化等等。—互联网实验室
2005-2006 中国Web2.0 现状与趋势
调查报告
􀁺 部分独立思想者的观点:
􀀹 web1.0 是由上至下的,web2.0 是由下至上的。—胡延平
􀀹 从Web 应用的产品/服务生产者角度来说,该如何创建Web2.0 的产品呢?重
要的是要抓住这么几点,一个是微内容(注:英文是microcontent。用户所生
产的任何数据都算是微内容,比如一则博客日记,评论,图片,收藏的书签,
喜好的音乐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一个是用
户个体。除了这两个最基本的之外,还可以考虑社群内的分享以及提供API。
一类可以被称作Web2.0 的产品/服务将是这样:服务于用户个体的微内容的收
集、创建、发布、管理、分享、合作、维护等的平台。其他的呢?恐怕就设计
到好些人提到的,微内容的XML 表现;微内容的聚合;微内容的迁移;社会
性关系的维护;界面的易用性等等。—zheng
􀀹 Web2.0 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可读写的网络,这种可读写的网络表现于用户是一
种双通道的交流模式,也就是说网页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传统的“Push”
模式演变成双向交流的“Two-WayCommunication”的模式。而对于Web 服务的
开发者来说,Web2.0 带来的理念是服务的亲和力,可操作性,用户体验以及
可用性。—文心
􀀹 Web2.0 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性:个性化的传播方式,读与写并存的表达方式,
社会化的联合方式,标准化的创作方式,便捷化的体验方式,高密度的媒体方
式。—飞戈
􀀹 Web 2.0 是以个人为基础,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手段,通过鼓励建立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形成社区化的生活方式的平台。—谢文
􀀹 互联网2.0 有两个特性:
a.以个人为中心。关键词:主动。“互联网 2.0 ” 发挥的是个人的力量。“互
联网 2.0 ” 就是个性化最大张扬的个人时代。个人深度参与到互联网中,而不是
作为被动的客体,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当然,这个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
彼此相连。这就引发第二个特征。
b.以自组织为中心。关键词:互动。“互联网 2.0 ” 发挥的是自组织的力量。
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创造的内容与内容之间,以及个人汇聚的群体与群体之间,
都是以不同的自组织方式,架构起来。以自组织的方式让人、内容和应用等充分“活
动”起来,力量才能最大程度爆发。
通过这两大核心特点,互联网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方
兴东
􀀹 创新性、用户的参与性、注重用户体验、开放平台、SNS Feature,我所欣赏
的web2.0 理念是:不断创新,注重用户体验,开放平台和鼓励用户的参与创
造。—igooi
􀀹 Web2.0 最大的特点是,每一个用户身上都会带有许多的标签,以前我们面对
的是一个一个帖子,一条一条的信息,以后我们可能更多要面对和服务的是这
些带有标签的ID,针对带有标签的ID 提供个性服务。—雄杰

在开始的时候是计划按照一个企业博客的要求来写这个博客的,但是后来发现时间和经历都不太容许。因此,最终还是决定还原这个博客都本来面目。是独生子女,干嘛要说有十个兄弟,因此决定把,“秦汉互联企业博客”更名为“网络营销顾问-吴锛的博客”,作为我的个人博客使用。/吴锛。
阅读(233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