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67546
  • 博文数量: 26
  • 博客积分: 1427
  • 博客等级: 上尉
  • 技术积分: 31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9-04-28 12:00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26)

文章存档

2012年(1)

2009年(25)

我的朋友

分类:

2009-07-08 18:48:22

最近对美国新出的电影越来越腻烦了,看到了太多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子。然而一部叫《楚门的世界》的老电影却让我由衷的赞叹。

感觉是一部带有另类、荒诞色彩同时又超写实的电影。影片从生活在桃源岛的楚门(英文原名为Truman,实为"true man"即"真人"的缩写)一天的平淡生活开始,然而夹杂了天空掉下飞机零件的离奇插曲。

突然一天,楚门收听广播时听到了里面讲述的事情真是自己在做的一切,生活的涟漪从此剧变成惊涛骇浪。他开始怀疑整个世界,并尝试弄清楚一切却屡屡失败,莫名的孤独和恐惧成天笼罩在他周遭。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文中以日记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对周遭的感受。那种恐惧和无奈和楚门此刻的处境很相似。然而区别在于,“狂人”的恐惧来自于他的“狂”,而楚门的恐惧去来自于他的清醒。过去的生活似乎是一场梦,他现在逐渐清醒起来。

揭开谜底的过程的艰难的。然而,他克服了对水的恐惧,扬帆启航了,去寻找他的世外桃源--斐济群岛,他相信在那里可以找到他的初恋情人。这时候,桃源岛的“上帝”开始兴风作浪,试图阻止楚门。楚门坚定的信念支撑他没有向困难低头,他甚至将自己绑在了桅杆上,做好了和帆船同生共死的准备。“上帝”也没有办法了,只能任由楚门前行。不过,令人绝望的结果出现了,正当楚门闲坐船头享受战胜风浪的快乐时,船撞上了描摹蓝天白云的“天涯海角”--他生活在一个天圆地方的世界!这对楚门的打击是沉重的。不过,俗话说“绝处逢生”,楚门在沿着“天边”找寻的时候,却惊喜地发现了“Exit”按钮。

不过该电影也没有跳出讴歌“爱情”的模式,支撑楚门前进的力量实际来源于大学时邂逅了的初恋女友施维亚(Sylvia)。楚门每天上班都会买新一期的时尚杂志,期冀从中找到初恋女友的影子。他将许多模特的头部各部分进行组合,拼出印象中施维亚的头像来。这一点,深深感动了作为旁观者的施维亚本人。这股强大的爱情力量让楚门一直准备漂洋过海到斐济群岛去找寻施维亚。从理论上来说,爱的力量是有这么强大的,不过电影作为艺术,总是过于理想化,类似的事情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大可能的。当然,自由可能也是支撑楚门的重要动力,甚至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更为根本的。不过显然没有爱情这种力量更能打动观众。所以,影片从始至终,始终贯穿了“寻找初恋”这一线索。“寻找初恋”这一美好的愿望在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该影片在这个话题探讨上采用美国人难得的较为矜持的手法,让柏拉图式的爱情显得更加唯美。当然,楚门最后决定是否走出“Exit”的力量应该说更多来自于对自由的渴望。这一点可以说相应了裴多菲的“生命-爱情-自由”三部曲吧!

电影以一个叫桃源岛(Seahaven)的地方作为背景,翻译者肯定联想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确实,正如剧中桃源岛的“上帝”所说,桃源岛确实是一个理想的乐国。看来老美也和中国人有一样的桃源情结啊。

电影采用“碟中碟”的形式,电影里面嵌套电影,镜里境外的切换,有时很考验观众。比如电影一开始,一个老头和一些演员在评论电影,让我感觉这是个只是片头,是影评的剪辑。不过看到后来,才知道那就是电影的开头,是剧情。而片中一处,楚门登上电车想去芝加哥,电车上一个小女孩叫道:“他不就是......”,然后就被其母亲制止了。看得我是一头雾水,后来才知道,原来电车里面的人都是群众演员,小女孩见到了平日在电视里见过的“大明星”楚门才惊叫的。

阅读(236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