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64447
  • 博文数量: 151
  • 博客积分: 2510
  • 博客等级: 少校
  • 技术积分: 168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8-29 23:24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0年(2)

2009年(73)

2008年(76)

我的朋友

分类:

2009-09-11 09:25:25

建立正向心理循环助成功

 

“常青藤”或“常青藤盟校”,指的是美国东北部最著名的八所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比亚、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和宾西法尼亚大学。这八所大学,属于美国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精英的大学。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一岁就上常青藤》作者薛涌是旅美学者,他本人曾就读于常青藤盟校的耶鲁大学。被常青藤的教育深深打动。他从中总结出“常青藤教育原则”,这个原则强调教育的对话性和互动性,要求父母或老师尽可能把自己摆在和孩子或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品格和社会能力,帮助他们吸收知识,让他们自发地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薛涌也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爱女情深。他也希望自己的女儿从小就能感受到这种精英教育的精神。在《一岁就上常青藤》这本书里,薛涌根据自己在培养女儿、和女儿互动时的种种经验,提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育儿方法。下面摘编书中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负向心理循环:我不是学数学的料

每个孩子都是个天才。父母的责任是发现她或他是个什么天才。你把孩子当天才,她或他才能成为天才。即使确实不是天才,一个相信自己是天才的孩子,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我在大学教书时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比如,有一个学生在我的课上表现相当突出,他在文科其他各个课程中也全都是A,同时参与了地方选举,以后还准备自己竞选公职。当我发现他数学课只拿了一个C时,就问他为什么。他叹了口气:“我不是学数学的料。从小我数学就学不好。”于是,我开始给他进行心理咨询:

“你不应该轻易形成对自己的负面看法。当你认定你不是学数学的材料时,你就会不自觉地用行动来证明你的结论。比如,数学考试碰到一道难题,其实对大家都很难。可是你想了一会儿没有结论,马上加强了对自己的成见:‘我就知道我数学不行,做不出来。’于是,本来再努力一下就有希望做出来的题,就真做不出来了。长此以往,你不仅尽心竭力地在生活中寻找一切可能的证据,证明你不是学数学的材料,你还会不自觉地创造证据,比如在明明可以成功的考试中失败,结果更加坚信了自己是如何不可救药。这是一个恶性的或者说是负向的心理循环:失败的信念不断制造失败的事实;失败的事实又进一步强化失败的信念,如此循环往复乃至无穷,最后就真变得无可救药了。”

这个学生的不幸是,他掉进了我所谓的“负向心理循环”的轮子。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掉进这种轮子里的人,大多是在小时候就形成了对自己的某种负面的观念,比如我这个不行,我不是那个材料等等。而且这种对自己的负面观念形成得越早,以后就越难以自拔。

但是,除了这一“负向心理循环”外还有另外一个轮子,制造的是“正向心理循环”。具体而言,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是数学天才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证据,证明自己是天才;甚至在没有证据的时候,也努力为自己创造证据。比如我高中一位好友,理工科很强,很相信自己“是这块料”。一次他碰到一个物理题,怎么也解决不出来。换了我早就放弃了。可是他说:“这题我要是解不出来,谁能解得出来呀?”结果他苦思苦想几天,有一天豁然开朗,兴冲冲地跑到我家报喜,大有一副舍我其谁的气概。他就这样创造了自己是天才的证据。在这种“正向心理循环”中,成功的信念制造了成功的事实;成功的事实又进一步强化了成功的信念。如此循环往复乃至无穷,此人就真成了天才。

建立正向心理循环最大限度发掘智商

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智商是可以人为提高的。家长能做而且也应该做的,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孩子既定的智商条件下,给孩子创造最佳的心理和社会环境,使她或他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智商发掘出来。

那么,家长怎么才能发掘孩子的智商呢?很简单,那就是帮助孩子建立“正向心理循环”,并及时发现、消灭任何“负向心理循环”。不管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心理循环”,都像个轮子,能转起来都需要“第一推动”。这“第一推动”一般出现在生命的早期,受家长的影响最大。建立一个好的“心理循环”,大概是家长能对孩子的智能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用更白的话说,你虽然不知道你的孩子是否聪明,但你必须让她或他觉得自己聪明。

“负向心理循环”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一循环的轮子能转起来,“第一推动”经常是小时候的一个偶然事件。比如数学不好,很可能就是孩子不喜欢教数学的老师,或者碰巧在数学考试中有了一次比较坏的经验,或者是因为发育问题,孩子自己当然不可能理解。他们的倾向,就是把把一个偶然的事件放大,就此形成对自己负面的定见。如果及早发现,家长就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定见。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家长应该避免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攀比,更要避免让孩子学一些过难的东西。望子成龙的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急着“开发智能”、不断挑战孩子的能力极限,希望她或他能够学会一些超出其年龄能力的东西,成为出类拔萃的孩子。这样做的一个结果可能是:孩子在不切实际的期望之下学过难的东西,学不会、心理压力大,最后干脆得出“我不行”的结论。

女儿是4岁半就开始学钢琴的。老师的风格属于放羊式、娱乐式,让孩子高兴。女儿自然没有压力。5岁搬到波士顿,钢琴课中断。7岁时,找到一个非常严格的老师,重新开始。这位老师很有名望,手下的学生也非常出色。不过,因为过于严格,女儿心理压力非常大,对上课有些畏惧。特别是那位老师过分强调识谱能力。女儿手很灵巧,识谱却很慢,也许是发育问题。但老师则坚持她必须先过此关,否则其他就别谈。于是女儿卡在那里,身心全在和自己最弱的方面挣扎。另外,那老师手下两个比女儿小的男孩儿,天分奇高,学的时间也长,水平明显超出女儿一头。这种情况处理不当,就很容易成为她的“负向心理循环”的“第一推动”。于是我们果断中断了这一课程。在下面一年,由妈妈教她识谱,走走停停,没有任何压力。再过一年,找到一位俄国老师,把她视为一个小天才。于是她不仅钢琴一下子上路,信心也足了。

总之,在早期教育中,父母不要急于求成。孩子学得快一些,慢一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为孩子日后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如果有这个心理基础和自我认同,孩子一二年级落后一点,长大很快就追回来。毕竟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从几年后的角度看实在是少和简单得微不足道。我自己从一年级到初中,落后了七八年,高中两年就一下子追回来了。有的同学在父母的催逼下,愁眉苦脸地挣扎了七八年,开始也许比我快,但心理垮了,就什么都完了。所以我们要记住:孩子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她或他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出好的选择。

 

阅读(441)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