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10-04-24 07:51:23
门阀,是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有现象,影响十分深远。门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兴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进程。门阀,是门第阀阅的简称。门第指的是家族的背景、地位的贵贱;阀阅指那些为朝廷建有功勋的世家。这些世家为标榜宣扬功勋和荣耀,就在大门的两侧竖立两根柱子,题记功业,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显而易见,门阀指的就是那些世代为官、地位显赫的名门望族。
门阀最早在东汉末期出现,后来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尊世胄,卑寒士”,对门阀的兴盛起到了推动作用。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的等级观念,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膏粱、华腴,以及四姓,都是当时登记在册的人,不是显贵便是望族。换言之,普通的老百姓,或者说那些庶族之流根本没资格上户籍册。而“有司选举,必稽谱籍”(《新唐书》),出官入仕都按照这个来,这就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于是,在政治舞台上活跃的,便都是这些名门望族,其中的佼佼者便成为大门阀。
门阀拥有极高的特权,其子弟若想当官,直接就可以当,根本用不着请客送礼吃饭。他们不但操控着官场,在经济上还掌握资源,富可敌国,势力很大。这些门阀还垄断着文化,通过讲学收徒,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股坚强的社会力量。更有一些大的门阀,不但世代为朝廷命官,而且多与皇族结亲,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左右朝廷。即使在政治社会最为混乱的东晋十六国时期,一些大门阀的作用也不可小觑,特别是在他们掌握国家兵权后,其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在路卫兵看来,影响这个时期历史的,主要有四个大家族。它们分别是:弘农杨氏、琅琊王氏、陈留谢氏和谯郡桓氏。
弘农杨氏,因居于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一地而得名,它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弘农杨氏是春秋时期羊舌氏的后裔,世代为周室命官。西汉时,弘农杨氏权倾朝野,乘朱轮(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因用朱红漆轮,故称)者十人,史称“西汉十轮”。之后更是人才挤挤,一直到到杨坚平南陈灭北齐建立隋帝国,弘农杨氏的风光达到了顶峰。即便是隋朝之后,弘农杨氏依然是威名显赫。唐朝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武则天之母杨氏,以及杨贵妃等,都是出自弘农杨氏。宋朝时的杨家将,也是弘农杨氏一族。弘农杨氏还出了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万里等。
弘农杨氏在西晋朝时,影响也不小。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杨艳,“其先事汉,四世为三公”(《晋书》),就是弘农杨氏之后。杨氏为司马炎建晋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在朝中地位极高,杨艳的叔父大将军杨骏,以及杨骏的两个弟弟杨珧、杨济,在当时势倾天下,人称“三杨”,把持着司马氏的内外朝政。而杨艳作为当时杨氏家族的核心人物,对西晋王朝的影响作用更是不可估量。一是杨艳力挺自己的白痴儿子司马衷,最终让他继承皇位;二是给自己的白痴儿子选了个暴淫的黑旋风,也就是贾南风做老婆。这两个人,一个是四六不懂的白痴,一个凶狠恶毒的淫妇,搞的朝挺乌烟瘴气。从而导致了为时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也间接导致了五胡的入侵。杨艳亲自力挺的贾南风,后来又大肆诛灭杨氏一族,让杨氏一族暂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不能不说是历史给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琅琊王氏,是王姓的郡望之一。其始祖为周桓王之子王子成父,本为姬姓,后因驱逐赤狄有功,被赐姓王姓。王姓在战国时出了一员大将,就是续白起之后的秦国名将王翦,秦始皇扫六合定中原,王翦祖宗三代立有赫赫战功。后来王翦的曾孙王元一支,迁到山东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西北)一地。到西汉时,琅琊王氏出了个很有名的人物王吉,官至博士谏大夫,其后世代为官,“有累世之美”(《汉书》),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琅琊王氏的后世子孙,无不以“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为荣耀。
但说到琅琊王氏最辉煌的时期,则是在“王与马,共天下”东晋朝时。马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王便是琅琊王氏一族最显赫的人物王导。司马睿最初受封琅琊王,得到王氏一族的鼎力支持。晋末丧乱,在王导的策划下,又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可以说,司马睿的发迹,和琅琊王氏是分不开的。所以司马睿在登基典礼上,让王导与他一同坐在龙椅上,“王与马,共天下”也传为佳话。王导官居宰辅,共辅佐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任帝王,成为东晋初期,王朝的实际缔造者和操纵者。王氏子孙及家族成员也多为朝中要员。
东晋时,王氏家族曾先后出过8个皇后,与皇室公主联姻的有20多人。在军事上又多掌握兵权,政治地位不可动摇,对整个东晋王朝影响至深。其堂兄王敦都督江、扬六州军事,拥兵重镇,后来一度叛乱,威胁晋室,也是王氏一族势力强大的一个侧面反映。在文化界,王氏一族也颇负盛名,有著名的书法大家王羲之和王献之。刘禹锡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便是指的琅琊王氏,以及陈留谢氏。
陈留谢氏。又称陈郡谢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能与琅琊王氏比肩的,唯有陈郡谢氏。“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两句流传千古的诗,让王谢二族当年的风光尽收眼底。谢氏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很快。谢氏一族最显赫的人物,便是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的谢安,而谢氏的发迹也是从谢安这一辈开始的,谢安的堂兄谢尚,弟弟谢万出仕后,家族才开始兴旺,到谢安任相时期达到顶峰。谢安让侄子谢玄组建北府兵,对东晋朝有着深远影响:淝水之战打败前秦,北府兵功劳甚大,后来也是北府兵的首领刘裕推翻了东晋,代之以宋。
淝水之战是北方对东晋最大的一次威胁。前秦之前,北方处在纷争的乱世,无暇也无力顾及南方的东晋。相反,东晋却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北伐,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不过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南北双方是势均力敌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南强北弱之势。但前秦统一北方后,形势就发生了变化。前秦完成五胡时期北方的唯一一次统一,重新整合了北方的各方势力,达到空前的鼎盛,也就打破了南北平衡,形成北强南弱之势。谢安以弱胜强,用8万士卒打败前秦80万大军,不但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神话,也使当时的政治格局再次发生重大变化。
淝水之战后,北方重新陷入分裂,也让东晋度过了一次亡国危机,得以延续半个世纪的安宁。谢安的风范受到世人敬仰,“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便是谢家声誉和威望的最好佐证,而谢氏一族的政治地位也随之达到了顶峰。谢安加封为太保、都督十五州诸军事,谢玄也委任为荆、江两州刺史,掌握着东晋的军政大权。谢安死后,谢氏子弟大多隐退,不参与实际政治,但家族地位依然不减,其影响一直贯穿了,宋、齐、梁、陈的整个南朝,直至隋唐时才退出历史的舞台。
谯郡桓氏。谯郡一地,在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治所在谯县,也就是今天安徽的亳州。桓氏在历史上的名人,有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鬼,战国时秦国将军桓齿,西汉有汝南名士桓宽。当然,这只是一些个例,桓氏整个家族的兴旺,还是在东晋朝时,共出过十一位将军,可谓权倾一时。
桓氏一族发迹于桓温的父亲桓彝,桓彝是谯郡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最初在齐王司马冏麾下任骑都尉,晋元帝时受封安东将军,之后“累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名显朝廷”(《晋书》)。桓温是桓彝之子,晋明帝的女婿,受到中书监何充的赏识,被封为荆州刺史、安西将军。虽有皇亲的光环照耀,但桓温能有后来的地位,客观上说,是靠真本事打下来的。其时,北方的后赵政权与西南的成汉结盟,对东晋形成半包围之势,两害相权取其轻,灭掉成汉便成为东晋的首要目标,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正是桓温,桓温也因此在朝中名声大振,后来升至大司马,长期执掌朝政大权。
桓温的三次北伐,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却在客观上打出了东晋的威风。第一次,主要对手是氐族的前秦政权,一直打到霸上(长安以东),北伐军很受欢迎,“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晋书》),但是由于后来粮草不济,只得退兵;第二次,打败姚氏的羌军,收复了洛阳。但随后便被刚刚兴起的前燕慕容氏击退。第三次,是与前燕慕容氏对峙,开始时势不可挡,占尽先机,最终在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一役,遭到前燕大将慕容垂的骑兵伏击,铩羽而归。
桓温有篡晋室自立的野心。攻灭成汉、三次北伐,都是在树立自己的威信,捞取政治上的资本,为最终的篡立做着前期准备。“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世说新语》)的名言,便是出自桓温之口。桓温在有生之年虽没能实现篡立的目标,却奠定了家族不可动摇的地位。到了他的儿子桓玄时,终于起兵反叛,逼迫晋安帝禅位,于公元404年建立桓楚政权。桓楚政权被刘裕的北府军打败后,桓氏家族余众仍与晋室对抗多年。桓氏一族的反叛,也让本就日趋没落的东晋朝,变得更加摇摇欲坠,最终被刘宋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