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10-02-11 22:31:58
喝酒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逢年过节,亲朋聚会,借酒助兴,当属“大快人心”事。但别忘了,酒是“水做的液体、火样的性格”。“花要半开,酒要微醉”,微醉是最佳状态。但中国人讲究“吃好喝好,把客人(主人)放倒!”而强逼硬劝导致的后果很有可能是酒后驾车、酒后闹事、酒后失态、醉酒猝死等等现象的发生……中国有几千年的酒文化,它是官场文化、商场文化、饭局文化的引子。所谓无酒不成席,过年期间亲朋好友之间的聚会,少了酒,就好像少了人情,没了氛围,缺了情趣,就连饭桌上的山珍海味,好像也变得寡淡无味了。可以说,酒文化已渗入到了中国人的骨髓里,血液里。
“吃饭愁,喝酒愁,应酬愁!”这是过完年之后很多人发出的由衷慨叹。有时候有些酒局你不能不来,来了不能不喝,喝少了说不定就是大不敬,喝多了但是不周全也可能还是大不敬。不成文的规矩是每人挨个儿敬一圈,结果第一圈下来,你就差不多喝大了,还只是刚完成基本任务。假如你坐在那里不给别人敬酒,要么别人认为你很倨傲,要么就是认为你不义气。说不定吃饭完还没走出人家大门,就有人在后面说你坏话呢。
我们提倡:以饮酒为雅事,饮而神志清明,徐徐品之,量力而行,喝出情怀,喝出高雅,方为好“酒风”,方为风雅之饮。豪饮滥喝的理由纵有一千条,但珍贵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愿“不劝酒”、“不酗酒”、“不斗酒”能成为虎年春节国人的饮酒习惯。
送礼
“今年过节送啥礼?”,这算是近年最红红火火的广告片段之一,如今就连3岁小孩都能背它如水流。然而,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人们还是为送礼头疼不已。这礼品太一般了,人家不稀罕,人情自然也就轻了。可这礼品太贵重了,自个面子上好看,人情也有了,可过完春节连买菜钱都没有了,心里能好受吗?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这送礼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问题,在所谓“礼尚往来”幌子的掩护下,过年送礼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礼尚”,而是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实力、档次的体现。这一点,在每年春节期间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用一位朋友的话说:这年头,你看一个人有钱没钱,身份地位高低,从春节走亲串友时的行头上就可以看出门道。越是有钱有身份的人,送礼越不显山露水。他(她)不会像我们普通老百姓那样拎着大包小包瓶瓶罐罐招摇过市,也不会像我们那样在副食商场转来转去不知道买啥礼品好看又划算。他(她)们或者两手空空,腰里只揣一个两指厚的大红包,或者手里只拎着一个小而精美“内容丰富”的“极品”礼盒,虽然看上去不够隆重,不够“大方”,可人家的人情要比我们大多了,面子自然也就挣足了。
毕竟,眼下有钱人还是少数,没钱人或者钱不多仅够温饱的人还是多数。这过年送礼也就是一个“形式”而已,有钱了咱也买高档礼品或者甩大红包,那叫“摆阔”,不全是人情。没钱了,咱买一瓶罐头,一斤茶叶,那也是一片心意。至于收礼的人看上看不上,稀罕不稀罕,就是“素质”问题了。
拜年
在笔者调查的范围内,约有七八成被调查者表示:过年最怕的事情就是去拜年。反复说着同样的话,吃着同样的菜,做着同样的事情,一个年过下来脑袋都大了一圈。不去不行,去了又觉得虚伪、难受,你说头疼不头疼。
再就是,拜年买礼物还要注意人家有老人的要买保健品,有孩子的要买玩具和小孩礼品,和我们年龄相当的要买烟酒。买了送来送去,一不小心兜个圈子,自己买的东西又被送回来了。
还有就是送红包。拜年时红包给来塞去,长辈包多少?晚辈包多少?平辈包多少?领导包多少?领导子女包多少?算计来算计去,算计得头发都脱了一大把,还是感觉不尽如人意。当然,最头疼的是过完年腰包瘪了,连回程路费都要父母接济了。
再就是吃喝,那就更要命了。拜年一天要跑几家乃至十几家,家家都要上酒席“款待”你,明明肚子是饱的,主人殷勤的劝酒,还要死命的塞。要么吃得口腔溃疡,要么吃得胃痉挛,可不吃说不过去啊……
而最让一些人头疼的是过年时一家人团聚,兄弟姐妹、妯娌姑姨之间的相互攀比,家里老人嫌贫爱富,吹捧这个,打压那个,看得起这个,不屑那个,夸女儿有多孝顺,多能干,过年回家买了什么什么好东西。骂儿子、儿媳是白眼狼,没孝心,没出息等等。虽然你看着听着很不爽,但在长辈面前只好忍着不吭声,每次搞得过完年回家两口子就吵架,烦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