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27320
  • 博文数量: 238
  • 博客积分: 7000
  • 博客等级: 少将
  • 技术积分: 311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10-13 10:04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238)

文章存档

2010年(2)

2009年(184)

2008年(52)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LINUX

2009-04-26 12:43:16

长城的战略迷失原创:赵智敏吴庆生离开长城了,就象他当初进入长城一样突然。有人说,任期还不到一年的吴庆生是因为权力被架空而被迫辞职的,但长城方面否认了此说法。尽管事情被传媒炒得沸沸扬扬,但对于近几年来频频换人的长城集团来说,实在不能算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山东人吴庆生,只是六年时间里长城电脑事业部的五位负责人其中之一罢了。问题的核心倒不在于长城集团人事变动的频繁,而是在高层管理团队左变右变之后,我们忍不住会问一个有点弱智然而很难回答的问题:在尝试过用公司元老、新锐职业经理人、“海龟派”空降兵、甚至是以前的渠道合作伙伴各色人等担任总经理,而且基本上都是“闪亮登场黯然下台”之后,下面还有哪类人才能够胜任长城电脑的老大呢?难道长城电脑长期以来的业绩症结,仅仅依靠换个人(包括由此人管理的团队)之后,就可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吗?就目前的局势而言,长城电脑的形势不可谓不严峻。就象公司的一位高层管理者表述的一样,虽然长城集团拥有四家上市公司,但长城电脑已经成为“长城”这个木桶中的短板。在IDC2001公布的中国PC产品销量统计中,前10名中已看不到长城电脑。长城继1999年被联想、方正等第一阵营的电脑厂商超越后,2001年始又被清华同方和TCL等二线品牌超越。2002年,某知名电脑厂商在制定竞争策略的时候,甚至压根儿没有把长城电脑排进竞争者的名单!目前,长城电脑的产量虽然达到了120万台,但自有品牌的长城电脑却只有十几万台的销量,其余则是代工生产!我们禁不住要问:这就是长城电脑吗?这就是曾经营造过民族电脑工业光荣与梦想的长城吗?这就是开发过中国第一台中文化、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微型计算机、设计并应用了世界上第一块汉卡的长城电脑吗?即便是长城最引为自豪的国际化合资项目,情况又是怎么样呢?长城与IBM合资发展制造业,一直被认为是长城走得最漂亮的一招棋。从1994年开始,长城集团先后与IBM合资成立了5家公司。长城从这些公司直接分到的利益达7亿多元,超过了长城电脑上市以来创造的所有主营业务的利润,成为长城最重要的利润来源。而长城在其中的投资额总共不到2亿元。2001年,长城所有合资企业的出口额接近20亿美元,相当于四川或湖北一个省的年出口额。长城国际信息产品有限公司(长城国际)是长城集团与IBM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也是目前最重要的合资企业,1994年在深圳登记注册,注册资本490万美元。根据IBM公司的计划,长城国际将成为IBM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2001年,长城国际实现净利润8.35亿元,长城电脑从中获得2.5亿元的投资收益。在主营业务出现2.11亿完整的市场营销体系,而且已经展开了渠道扁平化、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步伐。长城呢,直到吴庆生上台,才提出改革渠道经营思路,由全国代理商制度过渡到区域经销商制度,着重培养自己的经销商队伍。这样做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是太晚了一点?联想早在九十年代末,就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完善了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长城呢?直到今天,还是一个典型的“国有体制”,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倾轧效率低下……无论哪个方面,长城都无法扮演一个“反攻者”的角色,甚至连做“追随者”的资格,都值得怀疑。片面地陶醉在从前虚幻的光环里,认为“长城生产电脑时,市场上还没有别的电脑呢”,一定会给自己的战略定位造成致命的伤害。从战略管理学的理论角度上说,进攻者与防御者的实力应该达到3:1以上,才可能对防御者的阵地形成有效的冲击。长城的综合实力与联想等公司相比,到底是几比几呢?长城有多少资源配置到“绝地大反攻”的战略定位中去呢?其次,是战略方向的问题。当电脑整机业务还是一块典型的肥肉,象某些人非常怀念的“一台电脑可以赚一万多”的时代,长城的决策者们并没有抓住时机让自己在这个领域内做到真正的“老大”,而是陶醉在若干“第一”的光环里,将赚到的钱急急忙忙地投入到尚未形成真正的消费力、充满着政策性风险的领域(如宽带业务等)中,希望自己的业务能够“覆盖IT产业完整的链条”。当联想一心一意、不动声色地将电脑整机业务做到中国老大亚洲老大,并以此为核心依托,稳健地把自己的触角逐渐延伸到更为宽阔的产业领域(比如信息服务)时,长城还在四面出击到处放火。热热闹闹地大搞多角度尝试直到现在,好象还是没有一个核心业务方向,还是没有一个产业领域是真正赚钱的。当大家逐渐开始舍弃电脑整机这块“鸡肋”业务、至少不再将电脑整机作为未来发展核心依托的时候,长城好象才开始醒过神来,又开始大谈特谈要“发展电脑整机业务”,甚至作为长城集团未来发展的核心依托——这个方向合理吗?已经错过了电脑整机义务“黄金季节”的长城,还有时间和资源让自己在这片已经非常“贫瘠”的土地上,再现昔日辉煌并折腾出丰硕的成果吗? 长城电脑的业绩不好,根本问题不是出在总经理那里,而是出在战略定位和战略方向上。在一个错误的定位和错误的方向上,再有能力、再努力,很可能都无法得到期望中的收益。何小强也好,吴庆生也罢,从他们“闪亮登场”的那一刻开始,“黯然出局”的命运早已注定。不是他们的能力和态度问题(比如吴庆生,在担任长城电脑事业部总经理期间,在电脑的销售和渠道建设方面做出的调整做出过很有意义的贡献,他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和勤奋都值得了长城的肯定),而是公司在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方向上,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谁来都不行,这个错误的战略定位和方向,就象一个吞啮一切的“黑洞”,人才、资源,最终都无法逃逸。或许,是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吴庆生才会及时收手,一走了之?再次,是战略执行的问题。成功的战略执行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决策层坚决的支持,不管是在资源配置,还是在组织管理上,都应该给予战略实施领头人充分的空间。在这一点上,长城高层决策者其实一直在犹豫不绝摇摆不定。他们知道应该对战略实施的领头人以充分的支持,所以在每一任总经理上台的时候,都会集体出现在媒体面前,郑重其事地表达对总经理的支持和期望,但后来怎样呢?一旦这种“支持”可能触及到长城内部某些深层次的东西时,很可能支持的立场就会动摇。当好一个总经理,除了资金、产品以及硬件设施上的支持之外,人事、组织管理方面的支持更是必不可少。但是,在何小强在位时,从来就没有得到过计划、人事方面的权力和支持,他所带进来的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和思路,也无法在长城内开花结果。他的下台,一方面与业绩有关,另一方面,何小强在位时进行的一些变革,已经触及到了长城内部深层次的东西——这是最难改变、也是最容易引起反弹的方面。到了吴庆生手里,他终于得到了更多的支持,比如计划权和人事权等,而他也非常聪明,没有立刻把刀子挥向长城内部,而是从改革最熟悉的销售渠道开始,以寻找业绩的突破口。可后来,忽然冒出一个谁也看不懂的“电脑整机业务领导小组”,开始“帮助”和“指导”长城电脑的工作——估计吴庆生也看不懂,或者他根本就不想看懂,所以干脆一走了之,省得麻烦。长城公司的说法就不是这样的,他们认为,这是为了更有利地支持吴庆生的工作,将资源配置落到实处。言外之意:我们已经够支持你的工作了。(明朝军队好象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色,那就是派监军“辅佐”将领的工作。将在外嘛,君令当然可能不受了,可是不受的话,皇帝对军队失去控制啊,于是,派些信得过的太监做监军,对在外之将进行“辅佐”。后果怎么样,大家读读历史就知道了)二是应该有一个核心的、具有强大整合能力的管理团队,一起来督导有关战略实施的问题。何小强这一点做得比吴庆生好,他带来了一个班底,帮助自己展开工作。但这个班底如果没有组织管理、人事调度方面的权力,他们能起到的作用又有多大呢?这个由外企工作背景组成的班底,在遭遇到浓厚的“本土文化”冲击时,其承受力到底又有多大呢?吴庆生更惨,从头到位就是一个人在冲锋陷阵。长城电脑那么大的一个体系,靠一个人的力量——特别是一个外来者,能行吗?能保证战略实施步步到位吗?无怪乎他要感叹:“我只有一个人的力量,却要与一个利益群体在过去时间里沉淀下来的所有习惯思维作较量”。三是应该有良好的积极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氛围,保证所有人在执行战略时,目标一致方向明确。长城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氛围怎样,可能只有曾经在长城工作过的人最有体会。有人说:长城具有浓厚的国企色彩,还没有真正做到“该下岗的下岗”。长城要解决的不仅是建立规范科学的管理体系,改变企业和员工的惯性思维,更要触及埋藏在激励机制源头的产权和体制问题。直到今天,长城集团内部的决策还是用红头文件的形式一层层传达。而其内部人员的关系更是复杂。而原电脑事业部总经理、何小强的前任马犁更是一针见血:“在管理方面,长城还是传统企业的管理方式,没有真正转变为互联网企业;说环境,整个集团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不通畅;说人才,我既不是所有者,也不是职业经理人——我根本就没有流动过。”这样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氛围,无论如何也谈不上积极,对战略的执行力也就可想而知了。最后,是战略反馈的问题。大型企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运营系统,成也好,败也罢,原因都是多方面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制定和修正有关发展战略时,应该仔细分析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种竞争状况,然后再指定可行性方案,并在充分权衡企业内外资源状况的前提下,优化出相对有效的整体解决方案。战略本身也是有累积效应的,在不断改善和优化的过程中,如果失去战略延续性,那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有可能造成资源投入的过度分散、严重浪费。作为一个资源有限的个体,面对的是近乎无限的、变幻无常的市场竞争,我们有多少机会来进行多角度反复尝试、动辄推倒重来呢?所以我们要进行战略反馈,搜集更丰富的资讯,再针对实际状况进行处置,或改进,或优化。任何无视反馈、或者反应过敏否定一切的做法,都只能让企业走入战略死胡同。可惜的是,在战略反馈过程中,长城的反馈指标非常单一:短期业绩。反正,总经理做得好不好,值不值得留下来,只有一个指标做考核:那就是短期——可能一年不到的时间——内的业绩。至于对企业长期发展是否有利,对品牌地位有否影响,对管理效率能否提升,好象都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而在反馈处置上,长城的做法同样非常简单,甚至近乎于粗暴。那就是:换人!有意思的是,与战略定位、战略方向上的迟钝和顽固相比,长城换人的效率倒是快得惊人。反正不管怎么样,只要短期业绩没上去,马上换人!这样又回到了我们一开始就在担心的话题:在尝试过各种风格、各色人等组成的不同管理团队之后,还有谁、还有什么样的团队,能够符合长城的需求呢?如果在根本的战略定位、战略方向、战略实施与执行以及战略反馈上没有改善,公司还是给不到更多的实质性支持,长城的下一任总经理以及他的管理团队,又能够撑多久呢?再看得长远一点,在资源、市场、人才、产品等种种关键要素都不具备明显的优势——也就是在缺乏战略性核心竞争优势的情形下,长城电脑在市场上还能撑多久呢?(这是去年为一家专业期刊写的案例解析,仔细看看,应该还有些价值,贴出来和大家一同分享)
阅读(240)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