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讲明一点:脏腑与经络之用药有异同,学者宜识之。
古制一斤,即为16两,分为两个8两,故称二八。中华道家懂得,人在下生之时,秉受天地之炁360铢,合为一周天之数,加上禀受父母之炁24铢,共为384铢(16两,古一两等于24铢),乃为易象卦爻之数(64卦共有384爻),亦合古制一斤之铢数。
脏腑对应:
l 肾1、肝3、心包3、脾5、肺7、心9
l 胃2、胆4、三焦4、大肠6、膀胱8、小肠8
脏腑阴阳:
耳、目、鼻开阳位主精气神无形之先天阳为五脏阴之用自内而出;先天阳-五脏阴之用。
口、二阴开阴位主传送出入有形之水谷后天阴为六腑阳之用自外而入;后天阴-六腑阳之用。
脏腑用药:
l 1、3、5、7、9补阳以滋阴;保胃气以存津液
l 2、4、6、8 滋阴以养阳;固津液以密阳气。
u 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一两水病;二两加-此为变;三两主制-此为常)为主;
u 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四两小其制、八两大其制)为主;
u 青龙三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三两小其制;六两大其制)为主;
u 白虎四者,收重之方,以石膏(八两小其制;十六两大其制)为主;
u 朱鸟九者,表滋之方,以鸡子黄(一枚百合病;二枚少阴病;三枚温病)为主;
u 玄武一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一枚或六两少阴病-此为常;二枚湿病-此为变)为主;
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变互金木,即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注意:此主言其常,小言其变。
味辛皆属木(三),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九),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五),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四),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一),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中医者:执阴阳之两而用三(生万物)之中道医学。以此出发,临床自是运筹帷幄、得心应手,精准用药并非高不可及,疗疾效如浮鼓亦当是自然之事。
仲景方术之精确用药续篇-举疮疡皮肤病运用
经络对应:
l 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阴常多血少气:手足太阳8、手少阴9、足少阴1;三1、8、9l 阳明常多血气,太阴常多血气:足阳明2、足太阴5、手阳明6、手太阴7;二2、5、6、7。l 少阳常多气少血,厥阴常多气少血:手足少阳4、手足厥阴3;一3、4
经络枢机:
太阳为关(注意不是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太阴为关(注意不是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n 气多而血少,非补血,则未溃不能化,已溃不能消。
n 血多而气少,非补气,则未溃不能散,已溃不能生。
n 气血俱多,初可用消,而终亦必佐之以补气血,则收功自速。
部位既明,经络无错,自然用药得宜,无忧猛浪之误治。
1、生在阳经而作痛,此纯病于阳也,内外俱用泻味,自易成功。
2、生于阳经而作痒,此阳虚而病阴也,补阴以化毒,而不可损阳以耗气。
3、生在阴经而作痒,此纯病于阴也,内外俱用补剂,不难奏效。
4、生于阴经而作痛,此阴虚而病阳也,补阳以化毒,而不可损阴以亏血。
经络用药:
l 1、8、9补气;
l 2、5、6、7初消而后以补气血;
l 3、4补血。
参芪等补气;归胶等补血;金银花等清;荆、防等散;硝、黄等攻
疮疡宜分虚实,未可漫然用药。虽治疮疡之法俱宜用补,然不知虚实,孟浪治之,亦难速效。故必审其虚实之重轻,以酌量其补泻之多少,始为上工。惟虚实何以辨之?于初肿、已溃时辨之。1. 初肿之时,肿而高突,焮赤作痛,是阳邪毒盛,病在表实。主散臣补2. 如肿而坚硬深痛,亦阳邪毒盛,病在里实。主攻臣补表实可散,里实可攻,攻散之中,略兼用补,则在表者不至入里,而在里者必易发表。3. 倘肿不甚高突,虽焮赤作痛而少衰,此阳邪毒衰,病在表虚。主补臣散4. 如肿虽坚硬,痛不甚深,此阳邪毒衰,病在里虚。主补臣攻表虚不可纯散,里虚不可纯攻,攻散之中,重于用补,则表虚者力能托外,里虚者力能出内。5. 若已溃之后,犹然肿硬焮痛,发热烦躁,大便秘结,疮口坚实,此阳毒未化,乃邪实,尚宜补而兼散。6. 倘脓大出而反痛,疮口久而不敛,发热口干,脓水清稀,肿下软漫,此阳毒已尽,乃正虚,切戒散而必补。以上治法,犹论阳症之疮疡。阴症之疮疡,毋论未溃之前与已溃之后,皆宜用补。岂特必宜用补,尤宜大补为急,而不可用些小之补药。
阅读(1596)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