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49114
  • 博文数量: 173
  • 博客积分: 2970
  • 博客等级: 少校
  • 技术积分: 149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6-11 14:35
文章存档

2011年(9)

2010年(17)

2009年(62)

2008年(85)

我的朋友

分类:

2008-11-12 16:23:09

从“孔融让梨”谈中国式德育教育的根本错误 ―― 给中国教育一记响亮的耳光

有这样一则有趣的报道:国外一家研究机构抽样调查了100位成功人士和100位社会底层人士的童年,其中有两位的童年遭遇相似而引人注目:其中一位小时候一次碰到家里分苹果,可是大小不一。他格外乖巧的把大苹果让给他的兄弟自己选择小的,自然他的行为会受到母亲的赞赏,做为这种行为的奖励,他分到了最大的苹果。另一位也同样遇到家里分苹果的问题,他的母亲为此开展了一个小竞赛,让他和他的兄弟们帮忙家里除草,谁除的多,就分更大的苹果,因为他表现突出,做为奖励他也得到了最大的苹果。这两位童年同样遇到分苹果问题并都得到最大苹果的人成年后却有迥然不同的社会地位。第一位最后成为一名罪犯,据他说,因为那次分苹果,他学会了撒谎和欺骗,从而导致他最终沦为阶下囚。而第二位则成为伟人,他就是著名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名叫孔融,三国时代青州北海郡的郡太守,还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才华横溢,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儒,被誉为当时的“文章宗师”,成就为“建安七子”之首,历史上的一位名人。在他众多被人们所熟悉的事迹中,以他让梨子的故事最为人称道。七岁的孔融因为在同样面临分果子问题时选择了小果子而成为中国古代谦让美德的典范,而“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做为中国启蒙教育的经典范例代代相传。谦让的孔融是如此为人们所熟悉,以至于人们忘记了“另一个”孔融的存在:孔融恃才放旷,得罪了曹操,最终以“不忠不孝”的罪名为曹操所杀。因为他口无遮拦,说天下之大,能者居之,所以被扣上“不忠”的罪名。又说父母同子女的关系如瓶中盛物,父母养育子女,如往瓶中装物,子女尽孝,如瓶子往外倒物,父母恩厚,则可多尽孝,父母恩薄,则少尽孝,瓶中之物清空,则无需再尽孝。姑且不论孔融是否不忠,单就“瓶子”理论来说,不仅同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相违背,是大不孝,而且非常自私!!!
从国外那个让出大苹果却最终沦为阶下囚的罪犯,到童年让梨,中年“瓶子”的孔融。从德育教育的角度讲都可以说是失败的范例。尤其是孔融,从谦让无私到自私自利,是什么造成如此巨大的反差?!

在我们深入探究其间的原因前,让我们暂且搁置前面的故事,来探讨一个有趣的问题: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第一读本,是人们熟知的《三字经》,纵然不能全文背诵,但它的第一句却也几乎妇孺皆知:
“人之初,性本善。”
那么人之初,是性本善吗?还是看实际的例子吧。有这样一则有趣的实验:
当人们遇到同事、朋友带着他们年幼的孩子时,常情不自禁的想去逗孩子,如果这个孩子碰巧手里拿着果子,就会不约而同的装作想要占有这个果子,以试探孩子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得奉献和分享。如果这个孩子年纪小,没受过这方面的启蒙教育,他就会把果子藏到身后,甚至吓得大哭起来,让父母和试探者感到尴尬。于是回家之后,父母就会教育孩子遇到这种情况要让出果子,担心孩子不理解的家长,还要格外加上一句:“你把果子给叔叔(阿姨),他们不会真要的。”于是受过这种或类似教育的孩子再遇到这种情况时,就会懂事的递上果子。实验以此为基础展开:
首先进一步试探孩子,接过孩子手中的果子,受过教育但没有经验的部分孩子会马上表现他们的不快,甚至大哭起来。
然后对剩下的孩子更进一步的试探,不仅把果子接过来,还放在嘴边,装出要咬的样子,那部分受过教育有经验但经验不足的孩子会表现他们的不快,甚至大哭起来。
最后,对经过以上淘汰剩下的,受过教育有经验且经验丰富的孩子更进一步的试探,不但接过果子,放在嘴边,还真的吃起来。那么除非这个果子是孩子不想要的,否则所有的孩子都只有一个反应――马上表现他们的不快,进而全都大哭起来。
这个实验的耐受程度和孩子所受的教育和经验成正比,受过越多类似奉献、分享教育,对这类试探越有经验的孩子越容易坚持到最后;同时,这种耐受程度和孩子的年龄成反比,越小的孩子越不容易经受考验。
――这证明,奉献和分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经验的增加而逐渐学会的。越小的孩子越自私。
中国以前有个传统的风俗,叫“抓周”。在孩子满周岁的时候,他的长辈们会在他面前放上各类物品,让孩子选择,通过他最终抓到的物品来推测孩子将来的命运。以此为题材再来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智力初步发育的周岁孩子面前放上他们喜爱的食物,比如蛋糕,但大小不一,让孩子选择。这个实验非常简单,结果也不复杂――所有的孩子在明白他们面前放着他们喜爱的食物时,都会不约而同的去拿他们拿的到,拿的动的最大蛋糕,部分个别孩子甚至去拿他们根本拿不动的大蛋糕。
――这证明,孩子在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时候,都是贪心甚至是贪婪的。
在西方哲学里,认为自私和贪婪是人的“原罪恶”,之所以称为“原罪恶”,不仅是因为这两种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的“天性”,而且这两种人性是导致其它丑恶人性的基础,由这两种“原罪恶”和它们衍生出来的丑恶人性导致了世间一切的罪恶。比如一个人很自私,自私到极端,就会不顾及别人的利益甚至生命,从而导致杀人。而导致他杀人的原因,几乎都是过度的贪图和贪欲,即贪婪,如果他贪图别人的财物,就会抢劫越货杀人;贪图别人的美色,就会强奸杀人;极度怨恨别人的言行,又贪图内心的安逸,就会报复杀人。如果一个人自私到极点,不但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利益,甚至以别人的痛苦为乐,就会导致最丑恶人类行径的产生:为自己快乐,而将他人折磨至死!!!如果他极度贪婪这种恐怖的快感,又不受约束,就会无休无止,成为连环杀人案件的罪犯,成为最凶恶的人。。。。。。
在佛教的教义里,也认为人生来就是贪婪的,这种贪婪是人世苦难的根本,所以必须通过修行来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以脱离苦海。
不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东方佛教,对人之初本性的认识是一致的,那就是:
“人之初,性本恶”!!!

而能否意识到这一点,则是中国式传统德育教育和西方为代表的现代德育教育的根本不同!!!
中国式传统德育教育都是以“人之初,性本善”为基础出发的,而西方现代德育教育则是以“人之初,性本恶”为基础出发的。这是东西方德育教育认识“基础的不同”。
在中国式的传统的教育里,从古至今受《三字经》的影响,都认为孩子天真无邪,象一张白纸,也就认为孩子所有的丑恶本性都是后天学坏的,于是在孩子表现出贪婪、自私的时候,不能够意识到这是孩子的天性,以为是后天学坏的,于是就想用成年人认为正确的行为模式去规范他们。可实际上贪婪和自私是人的天性,是原罪恶,是一切丑陋人性的基础,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根本克制了这两种人类的天性,就等于杜绝了所有的邪恶,这是只有圣人、神佛和得道的高僧才能实现的事,要经过长期大量的教育和自我心性修行才能够达到,叫一个年幼的孩子如何实现?!于是乎,为了符合成年人要求的行为模式,孩子们违背他们天性,违心的采取虚假的行为来博得长辈们的认可,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孩子在具备贪婪、自私“天性”的同时,后天的产生“虚伪”的邪恶本性,从而学会撒谎和欺骗。而西方教育认识到贪婪、自私是人的“天性”,知道要想改变一个人的“天性”是需要长期的时间,大量的教育和自我修行才能达到的,所以在孩子们表现出贪婪和自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控制,然后是利用这种“原罪恶”去鼓励和引导孩子产生其它良好的天性和习惯。这是东西方德育教育因为认识“基础的不同”导致的“教育思路的不同”。
认识“基础的不同”,导致“教育思路的不同”反映在实际事例中就是“教育方法的不同”。
让我们结合文中提到的具体事例来说明:
在文章最开头的故事里,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父母在面临分果子问题时,首先认识到人的“天性”是贪婪的,所有的孩子碰到分果子问题时,实际心理都想得到那个最大的苹果。正视这一点,所以她利用孩子这种贪婪的“天性”进行引导,让孩子们懂得要想满足他们的欲望得到大苹果,就必须进行辛勤的劳作,谁的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苹果越大。也许采取这种做法的父母并非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他们的教育方式却是先进的并成为现代德育教育的经典范例。这个范例的先进不一定非要他们的孩子成为总统,而是在采取这种教育的时候他们的方式已经代表进步了。
而那个罪犯的父母则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明白在分果子时孩子们其实都想得到大苹果,当孩子违背他们的“天性”,违背他们真实的意愿去拿小苹果时,以成年人的行为模式去做思考认为他的孩子懂事,做为奖励,给予那个还在童年的罪犯大苹果。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鼓励了孩子为博得认同而采取违心的做法,从而实际上诱导了孩子“虚伪”本性的产生。当这种“虚伪”得到赞许和认同的时候,孩子也就自然而然的学会了“虚伪”的行为模式:撒谎和欺骗!!!因此这个教育方法做为失败的德育教育的范例而成为反面的教材。这种教育的失败不是失败在孩子成年后成为罪犯,而在于在开始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他们不仅没有认识到孩子的天性,还不能掌握孩子实际的心理想法!!!
――所有的德育教育如果在进行过程中不能掌握孩子真实的心理,都是失败的!!!
也正是因为让出大果子不是孩子真实的想法和真正的意愿,所以让梨的孔融在中年得到权势,不受约束的时候才表现他真实的想法,以“瓶子”理论展现他的自私。孔融巨大的性格反差不是因为他在让梨之后所受的教育不到位,而是在他让梨的时候表现的就不是他真实的意愿,传为千古美谈,成为“谦让”美德典范的孔融其实名不符实!!!让梨中表现的“谦让”的美德其实是不存在的,表现的只能是7岁孔融的“虚伪”和他的“欺骗”行为!!!
在文中开展的那个逗孩子,拿孩子手中果子的实验里,或许不能称为实验,因为这样的事非常遗憾的不时发生在日常生活里。在这种事情中,失败的教育没有认识到孩子的“天性”是自私的,所有孩子在别人想要他们手里的果子,也是他们喜爱的果子时,都是不愿意的。父母无法短时间改变孩子的这种天性,于是就用成年人的行为模式强行规范他们,要他们递上果子,如果孩子这么做了,便认为教育成功。实际上,这和那个罪犯的母亲做的事情相同,都是要孩子违背自己的“天性”,采取违心的行为模式去博得赞同。从而诱导了孩子“虚伪”的本性的产生,学会了欺骗!!!有的孩子父母还格外交待:“他们不会真要你的果子的。”从而加速了“虚伪”这种丑恶本性和“欺骗”这种丑恶行为的成长速度。所以在现实生活里,这样去逗孩子是极其不明智的,很容易诱导孩子的父母去教导孩子学会“虚伪”和欺骗。而那样教导孩子的父母也是非常失败的,他们的失败不仅在于他们不明白孩子的天性,还在于他们杜绝了孩子表达真实意愿的途径!!!
――所有的德育教育如果不能在进行过程中让孩子大胆表达他们的真实意愿,也就无法掌握孩子真实的心理,也都是失败的!!!
那么如果不幸有一天,你带孩子在路上遇到了要这样试探你孩子的朋友,你该如何做呢?有一次,我在街上走,和我不相识的一位年轻母亲带着她的孩子遇到了这个问题,这位年轻的母亲的做法给了我启示!!!这位年轻的母亲对她的孩子说:
“阿姨很喜欢你的果子,把你的果子送给阿姨,妈妈再给你买一个。”
短短的一句话,代表一种教育模式的转变,精妙无比!!!因为这位母亲在遇到这个问题时,明白孩子的真实想法:她不想把她喜欢的果子送给别人,这种自私是孩子的天性。以正视和尊重这种天性为前提,她展开诱导,让她的孩子把果子送给她的朋友,同时给予她的孩子补偿!!!让她的孩子明白奉献和分享会得到回报!!!
无私的奉献是非常难以做到的,因为必须克服“天性”。在孩子的启蒙教育里,“控制”孩子自私的“天性”学会奉献和分享,让孩子首先学会期待回报的“奉献”可以说就足够了,领悟无私的奉献那是之后长久时间里的问题。因此可以说这位年轻的母亲在教育孩子“奉献和分享”上是成功的!!!她的成功不仅在于她正视和尊重孩子的天性,还在于她明白孩子的真实意愿,明白孩子的真实想法!!!

可是非常遗憾的是,这种正视人性,正视天性,尊重孩子真实意愿,明白孩子真实想法的教育中国自古就不多见,在7岁的孔融违心的让出梨子,成为所谓的千古美谈时,这种不幸的失败的教育就基本成型并沿用至今,观察一下,你会发现,这种不幸和失败的教育每天都在上演,时不时的在生活中出现:
有一部动画片――《葫芦娃》,很好看的一部动画片,年幼孩子的父母往往鼓励孩子去看这部动画片希望他们学会葫芦兄弟的团结和勇敢,而动画的制作者也期待通过这部动画教会孩子团结和勇敢。
对于这种希望和期待,我想用西班牙作家哥德尔书里的一句话来回复他们:
“孙子!!!你们不要妄想把天堂造出来!!!”
为何说这种美好的希望和期待是妄图创造天堂?!因为这种期待是希望孩子学会团结和勇敢?!什么是团结?就是团队协作,要做到团队协作,就必须抛弃“自私”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什么是勇敢?就是要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去进行斗争,要不计较个人得失,就必须抛弃“贪婪”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要真正做到这些,只有圣人、神佛和得道的高僧才可以,连受过良好教育的成年人尚且困难,叫一个年幼的孩子如何做到?!可是怀抱这种期待的家长和动画制作者却希望通过总共不过几个小时长的动画片去改变一个人的天性,去创造一个人性的“天堂“!!!多么荒谬!!!
这种期待是中国传统教育式的期待,他的错误在于没有正视孩子的“天性”,再一次妄图用成年人认可的行为模式去强行规范孩子,是不可能实现的“天堂”!!!

孩子天真无邪是不存在的,因为“原罪恶”与生俱来,但是孩子年幼无知却是事实,他们在早年还没有什么精密的方法去实现他们的“原罪恶”所以显得单纯。但是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们无法短时间内改变他们的天性,却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会满足他们“贪婪”、“自私”天性的方法。观看《葫芦娃》的孩子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领悟“团结和勇敢”,却可以短时间内学会蛇精,蝎子精勾心斗角的伎俩!!!
――所以从德育教育的角度讲,在没有教会孩子控制 “贪婪”、“自私”的天性的时候,不适合让他们去看《葫芦娃》这样的动画片,当然也就更不应该让孩子去看什么警匪片了!!!

可是中国式的德育教育不时上演这样的荒诞闹剧,是到了该给中国教育一记耳光的时候了,醒醒吧,中国式德育教育的执教者们!!!

PS:非常抱歉用了很不雅的题目,为了能让更多的家长,老师明白这个道理,客串了回“标题党”,再次抱歉下,非常抱歉!!!
阅读(579)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