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07-10-22 01:01:32
——对话《立秋》编剧
"写一部使所有能听懂汉语的人都能喜欢,都可以看懂的话剧。这是我这个业余编剧给自己定的一个目标。"话剧《立秋》编剧之一、山西大学教授姚宝瑄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由姚宝瑄与天津著名编剧卫中共同编剧创作的话剧《立秋》,用3年来的数百场成功演出证明,这部戏基本上达到了这个标准。日前,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两位编剧,探询他们如何把一个通常给人以距离感的严肃故事写得如此打动人心的创作过程。
情节
构思十年浓缩一天
姚宝瑄教授告诉记者,构思《立秋》的过程近10年,期间,他多次到山西常家、乔家、曹家、渠家、王家等大院深宅采风,翻阅大量历史书,追寻晋商生活轨迹,最终将其融入剧中,使《立秋》显得如此气势恢宏。姚宝瑄说,任何一部文学艺术作品,情是基座,也是纹饰,是主线,也是推力。为将严肃的思考与动人的情节糅合在一起,《立秋》采用严格的三一律,以同一时间(立秋当天),同一地点(晋商大院)和同一事件的发生(票号危机以及因此引起的许马两人道路冲突和瑶琴婚事的冲突)为主线,是古典式创作规律在新形势下的现实应用。
立秋
寓意深刻一语中的
卫中告诉记者,《立秋》的名字"立秋"是时空概念,是节气由热转凉的转折点,在这里它关联历史兴衰,寓意着晋商由繁盛转向没落的深层含义。同时"立秋"在山西风俗中是个祭祖之日,寓意祖宗与后代、传统与现代的历史对话,剧情的发展也与此息息相关。
而剧中贯穿始终的晋商精神、人格的祖训:"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勤奋、敬业、谨慎、诚信。"这一段文字随《立秋》演出流传极广,传诵、抄录者众多,是全剧之魂。前面的联句源自山西柳林县一家晋商富豪家的楹联,后面八个字系姚宝瑄所写,既为了话剧道白的节奏与质感,也重点突出晋商成功之源头、行事之准则。高度概括,寓意深刻的关键词,也让《立秋》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记。
观众
以情动人雅俗共赏
3年来,《立秋》演出300多场,历经海峡两岸观众的检验,海外华人的赞扬。姚宝瑄说:"舞台是展示人性灵魂的场所,是拷问人性、拷问艺术家灵魂的场所。"反思《立秋》走过的路程,该剧不仅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太原等地颇受欢迎,在台湾反响更为强烈。梳理其原因,剧中所叙之事、所示之情,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性,海峡两岸同为华夏子孙,华夏文明之情之理之精神、道德观念、为人准则深深地埋藏在他们的群体潜意识里,融化在他们的血脉之中。一旦遇到真情实感的冲撞,迸发而出,化作了掌声、呼喊、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