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053600
  • 博文数量: 155
  • 博客积分: 5339
  • 博客等级: 大校
  • 技术积分: 1436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5-08-10 21:41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55)

文章存档

2016年(3)

2015年(7)

2014年(3)

2013年(1)

2012年(8)

2011年(5)

2010年(1)

2009年(5)

2008年(4)

2007年(26)

2006年(46)

2005年(46)

分类:

2006-02-24 13:42:03

2006年2月9日,当年和金训华一起跳入洪水的陈健当选“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就在亿万受众的心在媒体宣传下被撩动的时候,有人提出强烈的质疑。
  一个“感动中国”人物是如何引发一场大讨论的?本该是催人泪下的故事,却因为某些质疑陷入舆情的泥潭,是什么让大家产生了怀疑?当事人出面澄清,而层层的报道却偏离了事实,这又是为什么?


■ 金训华:革命青年的榜样,那个时代感动了中国     

  1969年8月15号,位于中苏边境的黑龙江省逊克县逊别拉河突发洪水,堆放在河边的国防物资电线杆被冲到洪水中,当时正在这里插队的上海知青金训华和陈健一起跳进洪水中,奋力抢救国家财产,在这次抢救国家财产的过程中,年仅20岁的金训华壮烈牺牲,比他小一岁的陈健活了下来。


·为抢救国家物资(两根电线杆)牺牲

■ 陈健:为战友守墓36载,《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      

  在今年颁奖典礼上,《感动中国》节目对陈健的颁奖词称:“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亲情。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我一辈子陪着你”,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



  历史与现实对接,有人提出强烈的质疑:陈健为金训华守墓36年的事实是否成立。媒体的宣传是“感动中国”还是“欺骗中国”? 

■ 是扫墓还是守墓?     
    □ 知青黄德明:如果他真的每年都回去扫墓,我们也认可了,可问题是他没有。
  □ 知青朱伟明:陈健是最早离开的一批,他离开双河村以后,我从来没见到他回去过,更别说去扫墓了。[详细] 
  □ 陈健:从1969年下乡到现在,我没离开过逊克县吧,不是一直陪着金训华吗?
 
 
■ 金训华是否托了他?     
    □ 知青朱伟明:“当时水流那么急,金训华头露了3次就不见了,怎么会来得及托他?” 
  □ 村民姚振杰:“我没有看到金训华推了陈健一把。”姚振杰当时就在现场,他目睹了抢救陈健、关根成的过程。 
  □ 陈健:“金训华没有推我一把,我也从来没这么说过。这是记者写出来的。跳水的时候,他先下去,我后下去,他始终在我的前面,不可能说推我一把。”
  □ 上海一家报纸记者费凡平则回忆:“我采访的时候,陈健说好像(金训华)推了他一把,又好像没有推。”
 
■ 真的为金训华留下?     
    □ 生产队长姜延滨:“陈健有个诺言,要守金训华墓一辈子,1979年上海知青大返城之后,陈健留了下来。” 
  □ 知青分析:“按照当时的政策,和当地人结了婚的,在当地有工作、已经不是知青户口的回城不能落户口,陈健两项都占了,而且大家回城也是一片茫然啊,不知道前途在哪里,在那里有个工作至少稳定一点”。 
  □ 凤凰卫视一位编导:“陈健也向我们表示他留在黑龙江并不全是因为金训华。”
  □ 陈健则说:“我留下来就是为了陪着金训华,他下葬那天我就许下了这个愿望,一开始感觉还不是很强烈,知青离开的越来越多,我越怕金训华孤独,所以要留下来陪着他。我要想回上海,肯定能回来,当时在县城工作的,很多都回来了。”
 
■ 陈健:报道不实,跟我没关系!    

    陈健也很郁闷,明明是没说过的话,也没发生的事,咋就被记者整出来了呢?整出来也就算了,还糊里糊涂的感动了中国一把?
  陈健:“我觉得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的东西,这个不实,跟我没关系,不是我说的。” 

  金训华日记



党啊,党啊!您的红小兵永远紧跟您前进!我决心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使自己从思想上、组织上早日加入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为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终生



一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这一句话说出了一个革命者要革命,就必须团结广大革命群众。一人红、红一点是没有用,革命是不会胜利的。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一个革命者,毛泽东时代的青年,就必须做百花中的一枝,共产主义的一员。我要更高地要求自己,团结广大同志一起前进。



我现在开始感到了农村阶级斗争的尖锐和激烈。……我,一个毛主席的红卫后,已作好了一切准备,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迎头痛击反动势力,那怕作出牺牲也是心甘情愿的。为巩固均阶级专政而努力战斗!战斗!战斗!



无产阶级的“公”与资产阶级的“私”的斗争是每时每刻存在着的。 头脑这个阵地,无产阶级思想不去点领,资产阶级思想必去占领,在这个方面没有任何调和的余地。我要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去占领自己的头脑,不断“斗私,批修”,不断前进。



■ 制造假象欺骗了谁?     
发生的,没发生的;符合事实的,背离事实的,这一切经过某些运作,居然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了。这背后有多少的故事,究竟是谁在欺骗谁?

■ 媒体“造假链”

  □ 黑龙江一家日报的记者: 1996年采访陈健,把他的情况向县里反映,调动工作。后将他的情况又反映给上海一家报纸的记者,建议采访。
  □ 上海一家报纸记者费凡平:费凡平把陈健的行为提炼为“守墓”,后来很多报道便以此为基础。陈健说,在那之后每年都会有媒体采访他。
  □ 黑龙江某报:陈健的妻子得了尿毒症,向黑龙江一家报纸求助,他们报道以后,一国家级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看到了,就对陈健作了报道。”
  □ 某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共同关注》报道以后,事件影响面逐渐加大,陈健当选“感动中国2005人物”。

■ 道德高标无法回避造假 

 陈健事件的最终升华,还是得益于某电视台的《感动中国》。

  “年度人物”的标准:
  ★ 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
  ★ 爱岗敬业,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 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
  ★ 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媒体宣传下的陈健显然符合后者的标准。

  其实《感动中国》不需要对道德高标进行灌输式宣传,应该放弃追求道德的完美,承认个体道德阴影。这样的道德才更加真实、完整和健康。否则,民众将从“道德高标”的背后看到越来越多的失望。
 
■ 从“高大全”的光环里走出来     

我们再回头看看媒体“造假链”,这背后有是怎样一种情结在作祟?
  这里面摆脱不了时代的影响。记者、编辑身上有太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心把中国的民主化、法制化系于己任,莫我莫属,但恰恰是这种沉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操作新闻的时候,一心图激愤与壮烈,从而使作品丧失活力,甚至损害了新闻最重要的真实性。

  放弃追求完美,识别自身的道德阴影,从而使自己拥有一个真实、完整和健康的人格,这样的结果同样有可能积极向上。最重要的是,它杜绝了虚假和不真实。而开放社会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以各种层面的多元化形式,形成了一种尊重和宽容的规则,而这种规则的确立由于保障了私人领域的利益,从而使社会人得以焕发活力,推动整个社会自由并且是健康地发展。

特定时期的”高大全“们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被车子撞倒的木杆砸中头部牺牲,年仅22岁。共青团追任雷锋为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相继发出关于学习雷锋的通知。一九六三年三月五日,首都各大报纸发表了毛泽东主席的光辉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1988年3月13日,石棉县海子山突然发生山林火灾,为了扑灭山火,赖宁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为了表彰赖宁的崇高精神,1988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做出决定,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赖宁学习。



  1997年7月25日,福建省三明市沙溪河畔,刘志珊、刘政友、刘坤义救溺水同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刘志珊所在的莆田农业职业中专学校将刘志珊的事迹向上级作了汇报。刘志珊很快作为一个"刻苦求知、锐意进取、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先进青年典型被隆重推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刘志珊事迹分量的是他留下的100多篇日记。但有人对日记的真实性提出了疑问。

来源地址
阅读(1196)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