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57995
  • 博文数量: 49
  • 博客积分: 1400
  • 博客等级: 上尉
  • 技术积分: 74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6-11 00:57
文章存档

2010年(5)

2009年(11)

2008年(33)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WINDOWS

2008-10-04 10:00:50

转载《经济学家论坛》上的[每日话题10.1]

华尔街金融风暴对中国是机会还是陷阱?

被金融风暴横扫过的华尔街正一片狼藉,而由此掀起的一轮金融业大洗牌,对于拥有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而言,到底是机会还是陷阱?
  虽然中国一直在倡导“走出去”战略,但若在此时贸然出手,担当“英雄救美”角色,可能换来的则是“片甲不留”的结局。

  一位前中国政府官员说:“虽然中国拥有最多的外汇储备,经济增长也很快,然充其量是大国却不是强国,在没有能力完全控制和运作被收购对象前,出手太快反而适得其反。”

  金融文化差异、管理架构不同以及距国际化尚远等诸多现实问题,注定中国尚难成为国际金融并购的主角,不过趁机选择担当战略合作者的配角可能是不错的选择。

  上述前政府官员就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与其想着“走出去”不如考虑搭伴联手的并购,一方面可以减轻风险,另一方面也可提升自身的国际化运作水平,“如果直接控股,恐怕本来有救的机构都会变得没救了。”

  受累于美国次贷危机,华尔街正经历着一场剧变,在不到一周时间内,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美林被收购、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出手金援美国国际集团(AIG),全球金融市场处于风雨飘摇中,而相关并购行为也不绝于耳。

不是贸然收购的时候

  对于华尔街目前的局面,中国一大型券商高层坦言:“现在可不是国内机构走出去的时候,一旦出去可能会片甲不留,……中国目前还成不了国际社会并购的主流。”

  他认为,仍在动荡中的华尔街可能会经历一个重生的过程,其间相关的交易法规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不确定因素太多,“目前根本看不清楚,金融危机影响力也肯定没见底。”如果在这种看似便宜货满地的时候仓促出手,贸然进行收购行为,一旦接手可能发现有更多的窟窿等着补,那时候想抽身都来不及。

  中国大型券商,中信证券此前就称,未与美国投行雷曼兄弟就股权投资进行正式谈判,并表示今年将把精力集中在国内业务上,因仍对美国信贷问题感到担忧。

  而已经“出海”的中国金融机构,因逢乱世运气不佳,似乎未见成功案例。去年12月中投公司以50亿美元购入摩根士丹利9.9%的股权。后者虽是硕果仅存的两家华尔街大型投行之一,但能否挺过金融危机市场也在拭目以待。

  而此前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入股英国巴克莱(Barclays),以及中国平安保险购买富通集团股票则遭遇了更大幅度的账面亏损。

  不过,也有一些中资机构对此时进行海外并购兴趣盎然。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就公开表示:“虽然金融危机远未结束,但可以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反向操作,入主华尔街。”至于如何才能有把握,这位前银监会副主席则并未多做解释。

  而中国最大寿险企业——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高层月初也表示,公司正在研究海外收购的可能性。

  显然,华尔街风暴不仅引发中国金融界深刻反思,也是对中国政府提倡的“走出去”战略再作更新,即不仅仅是金融开放的更加谨慎,更应该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特色地走出去。

  而眼下的“西方不亮东方亮”,业界将此归功于中国国际化程度不高以及金融业开放过程中坚持的审慎性原则。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建平认为,“走出去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战略,并不会改变,但在目前金融危机负面影响没有全部暴露的情况下,未必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好时机。”

  但他认为,透过金融危机,也让中国看到坚持自己的发展模式是对的,包括汇率、资本市场、工业化进程等等,这对下一步走出去战略也会有新的启发。

  前述投行高层就称,监管层或许更有必要重新思考鼓励企业“走出去”到底是为了什么?中国有13亿人口的市场,内部的结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该不该走出去?

  他称,“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是虚拟经济中依托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要解决虚拟经济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好实体经济。这才是政府应该多考虑的。”(路透社)
 
==========================================
我的回复如下:
 
能提出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可能是机会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但我们应该慎重分析以下问题——

先说说我们自己。从国际收支的角度看:

首先,我们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受害者之一。中国有巨额外汇储备滞留在美国,金融资产的贬值就意味着我们的巨额损失。一直有报道中国肯定不能全身而退,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其次,我们的出口将受到冲击。我们经常看到报道,中国的出口仍然在增长,但增幅在降低。学过经济学中乘数加速数理论的都知道,增幅的降低就意味着衰退可能就会来临。

再次,国际性的能源、原材料、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大幅度地提高了我们的成本。使得中国低成本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这种价格上涨既然是全球性的,别国的成本也是等幅上涨的,对我们根本不会有什么影响。但请注意,我们原来是靠低成本在国际上取胜的。同样的成本上涨,对我们来说,在价格中的比例就会损害我们的比较优势。1:10和1:2是不同的。

另外,我们自己的国内政策正在大幅度调整。受到能源、原材料、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开始在劳动福利、环境保护、粮食安全方面加大立法、执法的力度,虽然正面的效应很明显。但其加重了我们的制造成本。

从国外(美国)来看,情况是:

如果美国的情况一直得不到好转甚至恶化下去,那么,无论谁进入,都会被漩涡卷进去而尸骨无存!因此,看似是一个机会,但可能实际上就是漩涡或陷阱。

美国长期以来国际收支逆差,通过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来维持他们的这种窘境。反映到货币方面,就是美元的持续贬值;反映到实体经济上来,就是经济活力不足、缺乏后劲,逼迫美国通过中小企业板块和放宽融资限制来扩张经济,但后果确是不可预料的巨大次贷危机的来临!这是美国经济个国际地位的一次大调整!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能真正认清美国当前的情势。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大体的判断:现在还不是时候,我们需要的,一方面是等待、观望,另一方面是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如何避免自身的损失,如何撑过目前的危局。如果我们能够挺过去,至于是否能够入住华尔街,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我的意思是,我们自身也在危机的边缘!
 
=============================
我觉得有意义的回复:
 
中国目前缺乏处理应对复杂金融产品和金融事件的足够的专门人才,此次中国在美国次贷市场情况不容乐观,即表明华尔街风暴对中国很难说是机会。个人觉得中国应该借此机会广泛搜罗专门人才,以为未来中国金融真正能够主导国际金融市场作好准备。
=============================
阅读(1457) | 评论(3) | 转发(1)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chinaunix网友2008-10-21 23:41:31

美国救市的起因。 美国救市的起因是因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众多金融机构的破产,进而影响美国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转,并有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 什么是次贷危机呢?次贷危机就是银行次级贷款危机(信用等级为次的贷款),就是给信用条件不好的人或者说给不富裕的人或者说给比较穷的人发放的购买房屋的贷款收不回来导致的危机。美国人是“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发明者,他们比谁都清楚因为信息不对称,银行的贷款很有可能收不回来。但他们不怕,只要是美国人,他只要有身份证明就可以随意贷款买房,不怕你还不起款,因为银行给穷人的贷款的利率比给富人的贷款利率要高,是有利可图的,是香饽饽来的,你买了房,还不起贷款,就可以将你买的房屋抵押拍卖。美国的购房贷款因为有利可图,还被金融机构打包成衍生金融产品,可以在证券市场流通,吸引全世界的国家和有钱的人来为美国人购房买单。美国人很自信,因为美国人是世界上生产率最高的人,理应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不会还不起款的。全世界的国家和人民也很自信,美国人这样有钱,不会还不起款的,所以,都乐意借钱给美国人花。结果呢,放纵了美国人,放纵美国人高消费,最终,美国人还款赖账了,美国金

chinaunix网友2008-10-21 23:36:37

一、冰岛“国家破产”危机概述 随着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陷入流动性紧缩和信贷市场运转失灵的困局。2008年10月6日以来,环球股市经历“黑色一周”,蒸发6万多亿美元。全球股市的大幅动荡,迫使至少7个国家暂停股市交易。冰岛总理哈尔德甚至坦言冰岛面临“国家破产”危机。 10月6日,冰岛金融系统的恶化几近失控:冰岛克朗对欧元的汇率大幅下滑了25%以上;雷克雅未克股市上的所有冰岛银行股票被全部停止交易;国际信贷评级机构把冰岛的信贷级别从A-降为了BBB。之后的两天,冰岛排名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和第三大银行Glitnir全线被政府接管,进入破产保护程序,冰岛央行还在当天决定放弃前一天制定的131冰岛克朗兑换1欧元的固定汇率,任冰岛克朗自由浮动。另外,冰岛最大的银行Kaupthing也频频告急,现在仅依托着冰岛央行给予的5亿欧元贷款维持运作。 从目前现状来看,冰岛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破产的国家,冰岛欠世界350亿英镑,也就是说每个冰岛人欠116,000英镑(约136万元人民币)。 哈尔德无奈地承认,该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走出此次金融危机的阴影,同时称“小国

chinaunix网友2008-10-10 17:22:04

美国次贷危机可以说,是美国少数投资银行家操纵信贷引起的。他们先通货膨胀,再通货紧缩。一下可以笼络很多钱。美国的银行家几乎是近二百年年血雨腥风的走过来的,其经验相当丰富。而这次美国次贷危机是不是他们的一个阴谋?我猜测着。 随着和国际接轨,在金融领域,中国还缺乏这类人才来和美国银行家抗衡。《货币战争》,我感觉写的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是十分离奇。中国应该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