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57985
  • 博文数量: 49
  • 博客积分: 1400
  • 博客等级: 上尉
  • 技术积分: 74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6-11 00:57
文章存档

2010年(5)

2009年(11)

2008年(33)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WINDOWS

2008-06-11 01:34:05

    经济学把市场经济中人们日常的经济活动看作是众多互不相识的个人通过市场价格调节进行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决策的活动。基于此,经济人假定的涵义是:

    1.互不相识。这意味着经济人的活动对市场中的任何其他主体没有任何影响,并且自己的决策也不受任何其他人的影响。基于此的研究方法是孤岛模型和代表性消费者、代表性厂商的分析方法。因为人们之间的经济活动不相关,因而只要研究代表性经济人的行为规律,并进行简单相加即可得到市场总体的行为规律。

    2.精于计算。每个经济人都是理性人,也就是能够进行利益最大化决策的人。这里,只是分析人们的经济活动,而非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因而叫做“经济人”。所采取的方法当然就是最优化分析和边际分析。

    作为一个消费者,其理性的活动就是把钱花在最值得购买的商品上,即最后一元钱花在任何一件商品上所增加的效用都相等。这就是消费者花钱消费的行为规律。用公式表示就是:MU/P=λ,亦即:P=MU/λ,此即单个消费者的个别需求曲线。

    作为一个生产者,其理性活动就是利润最大化。要做到这一点,他应该做到每变动以单位产出所引起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即MR=MC。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MR=P,故有P=MC。此即单个厂商的个别供给曲线。

    在要素市场上,厂商是要素的需求者,他按照每变动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变动的成本(=w)等于该单位要素的所引起的产量变化的价值量的变化量(VMP)来购买要素,即VMP=w。居民是要素的供给者,他按照每提供一单位要素的边际付出(Marginal Laborious)等于该单位要素的市场报酬(w)来供给生产要素;或者理解为,每提供一单位生产要素所损失的效用,应该等于该单位要素所挣得的收入的边际效用,即dU/dL=w·dU/dY,或者MU=w/λ,即MU/λ=w。

    这样,市场上的个体都能够按照产品或要素的市场价格信号进行最优化决策,而不用考虑别的因素。只要人们是自愿地进行生产和消费决策、并进行自愿交换的,那么市场调节的最后结果一定是帕累托最优的。即,竞争性市场的资源配置是帕累托有效的。此即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而且,即使我们调整了人们的禀赋状态,那么竞争性市场最后配置的结果仍然会是帕累托有效的,此即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这样,人们的利他行为不会破坏竞争性市场经济的有效性。或者说,经济人假定并不排斥人们的利他动机和行为。

阅读(1611) | 评论(3) | 转发(1) |
0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与看不见的手原理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chinaunix网友2008-11-13 08:23:24

受教了。

chinaunix网友2008-06-17 02:40:03

谢谢.博主精采的回答,其实现在看看,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的任何一本西方人写的经济学,可以明确的看到,基本上看不到经济人这个所谓的假设了,而是以最优化原理做为要讲解的一般原理的.因为这个原理一说出来,根本就没有人再去反驳什么,因为无法反驳,这就是人的本性.即然是给经济学本科生上课,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呵呵,说话有点直白了,见凉.把真正的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真正的思想,写出来让学生知道就行了,很重要,很紧迫,晚了怕有一些思想就进这些学生的脑子里了,再去洗脑就来不及了!

chinaunix网友2008-06-13 13:43:50

经济人第一个假设,互不相识,实在没有必要写出来,加上去只是把这个假设适用的范围缩小了,而且也没有在别的地方看到过如此的假设.特别是微观经济学中博弈论理论中,更是没有必要加上这一条假设. 二,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本身就包括了,一些类似雷锋的人,尽管这样的人只是少数.但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所提供的方法完全可以分析这些人的行为.实在没有必要专门指出,而且现实在大多数的人,也不是这样的一种行为方式,否则就不会号召大家去学雷锋了.说成利已更加形象生动,不似本文中的如此学术.以上言论属个人观点,与博方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