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写实验过程的多,写实验总结的少,然而实验总结就像舞台上那一分钟,与之对应的是台下十年功啊。我写“vmware+linux+oracle rac 全过程”专题写了两天,但做这个实验却花了我大约两个星期的时间,所以再花上那么三、四十分钟写一份总结,稍带把整个实验过程给回顾一遍,顺利的、不顺利的,统统走上那么一遭,也是非常值得的。
首先,我要数数那数十次重配虚拟机+重装linux操作系统的经历,其中有几次重复,皆是没有找到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办法,不得已而为之,剩下的都是不得不做。
第一次,在新建虚拟机时选择SCSI为I/O适配器类型,在选择适配器驱动的时候错选了BUS类型,导致安装linux操作系统的时候找不到可用的磁盘,系统报错,重装;
第二次,新建虚拟机时选择IDE为I/O适配器类型,也安装了linux操作系统,结果在创建裸设备的时候突然发现可用磁盘不够,因为系统默认只能创建四个IDE设备,光驱占去一块,本地磁盘占去一块,ocr和vote磁盘占去一块,这样一来没有足够的裸设备用来安装ORACLE数据库了,重装;
第三次,安装linux操作系统过程中(安装在移动硬盘上的某个分区),因为移动硬盘与笔记本电脑的USB连线发生意外故障,导致安装过程中断,操作无法继续进行,重装;
第四次,给系统打补丁时因为系统版本不一致,补丁打完重启系统后直接进入黑屏时代,怎么拨弄都毫无反应,重装;
第五次,安装linux操作系统时把裸设备和本地磁盘放到同一卷组里面,在对裸设备强制分区,重启后系统报严重错误,无法启动,重装;
第六次,因为没有找到问题所在,所有操作按第五次同样进行,到磁盘分区时又出现相同问题,故障发生后找到了问题所在,但系统已经无法拯救,重装;
第七次,一直没有注意新建虚拟机时将本地磁盘和裸设备放在了同一个文件夹,系统克隆的时候原封不动的拷贝了本地磁盘和裸设备文件,导致配置共享磁盘的时候无法识别到主节点创建的卷VOL1/VOL2,以为跟ASM的配置过程有关,重装;
第八次,重复第七次所有操作,到配置ASM磁盘的时候仍然无法识别到主节点创建的卷VOL1/VOL2,没有找到问题所在,重装;
第九次,注意到了克隆系统时候的问题,在RAC2节点上fdisk -l,也出来四块磁盘(相当于RAC2所独有的设备文件)。创建共享磁盘的时候果然失败,但庆幸的是总算是找到问题所在了,很高兴的重装;
第十次,这次严格意义上不算是一次故障,而是为了二次实验特地挑了移动硬盘上另一个50GB大小的分区把实验从头到尾做了一遍,又全程截图,这次操作很顺利,因为之前遇到的所有故障都清扫了。
其实出现的这些故障当中,有些故障是不需要重装系统的,但为了保证实验质量,毅然决然的采取了最极端的方式,牺牲一些时间,为的是得到一个比较良好的实验状态。每一次故障解决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提升,这样想来,花那么长时间在linux系统下做一个ORACLE RAC实验也是值得的。
这次实验时间开销大,是因为之前没有用过linux的系统,这次索性从安装操作系统做起,通过实验的进行也熟悉了linux下怎么设置FTP、telnet,怎么设置静态、动态IP地址,怎么打补丁,怎么磁盘分区,怎么时间同步,怎么创建文件系统,怎么创建ASM磁盘等等,获益匪浅。其实linux系统学起来也不难,没有必要对着一堆又一堆的参考资料、官方文档从头到尾的看,关键还是多动手,通过动手来获取知识,这便是最好的方法论。
总结起来,在vmware下使用linux操作系统为介质来搭建ORACLE RAC环境,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新建虚拟机时选择SCSI为I/O适配器类型,使用LSI logic驱动,这样可以拥有实验用足够的磁盘(针对vmware 1.0.6版本);
2,本地磁盘和裸设备文件分而置之,避免系统克隆时把裸设备文件也拷贝过去;
3,安装linux操作系统时,切勿将本地磁盘和裸设备文件划分到同一个卷组当中;
4,打补丁时切记对应正确操作系统版本,否则得不偿失;
5,对任何磁盘做“删除分区”这个动作前多想想此操作是否得当;
6,面对vip漂移的问题,先考虑是否拥有默认网关;
7,无论是安装clusterware还是安装database的时候,遇到报错信息,一定要学会看日志,虽然有的时候不一定管用;
8,足够的耐心。
(全文完)
阅读(5901) | 评论(21)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