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经编机专业的,面对不同的技术的难题,从未退却过。但是在******公司里,一天我们的CEO叫我跟进一个管理项目,我突然感觉感到很茫然,觉得自己压力更大了,但是就是感觉有力不知往哪儿使。无奈只好从零开始学新东西。
管理之我看法--我理解的“管理”
首先,让我们先理解管理的定义?我们经编机也开了不同的培训课。记得上学期,在组织行为学第一堂课上,老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通过三年的大学学习,谁可以
起来说说你所理解的管理,也就是说给管理下个定义。乍一听,是多么简单的问题啊,然而同学们起来回答的却是乱七八糟。是啊,三年的学习,竟然连个简单的名
词都没有理解透彻,真是惭愧啊。
搜集资料得知:西方各个管理学派,按照其各自的管理理论,对管理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其中:
管理是一种程序,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指挥等职能完成既定目标。
管理就是决策。决策程序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组织则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
管理就是领导,则强调管理者个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管理就是做人的工作,它的主要内容是以研究人的心理、生理、社会环境影响为中心,激励职工的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
综合各种观点,对管理的比较系统的理解应该是: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这一定义有四层含义:第一,管理是一个过程;第二,管理的核心是达到目标;第三,管理达到目标的手段是运用组织拥有的各种资源;第四,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罗宾斯论管理的定义:管理(Management)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名人谈技术转管理
我们从上面理解了什么叫管理,下面我们听新浪网原总裁兼CEO谈---从技术人员的角度看管理。
从技术到管理的转型按照的说法,有些技术人员就是为研发而生,而有些技术人员天生就是管理者,只不过是从技术的门进去而已-他最佩服的比尔盖茨就是如此。至于自己,10年前他坚定地认为是前者。但现在,他越来越认为是后者。
王志东最初扬名是因为写出了Richwin和中文之星,他被看成中国第二代程序员的象征。1992年他与人合作创办,向管理迈出了第一步。虽然当初不情愿地认为"当总经理是被人推到水里的",怀着有朝一日还要回来做技术的梦想,但是现实中他却在管理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了。从到四通利方总经理到新浪网总裁再到现在的点击科技总经理,王志东已经在充分享受着一个管理者的乐趣。甚至点击科技做的软件就是管理软件,到今年上半年,其终端产品的累计销量已经突破10万套。
1.从技术人员转变为管理人员,一开始最容易犯的错误是遇到问题喜欢躲。技术人员并不是碰到什么问题都躲,碰到技术难题他会迎难而上。但是碰到人的难
题就会有畏难情绪。技术人员总是希望能找个好的环境,好的老板。如果这两点不能满足,常常有失落感-这个老板不行,我就跳槽,其实就是一种逃避。这是典型
的技术人员心态,一碰到人的问题就不想多花心思和精力,觉得没有价值。但是当理想状态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存在时,只有自己去创造这个环境,要创造就意味着你
碰到任何问题都要自己面对,想出对策,这是一个世界观的变化。
2.转型的过程中经历诸多考验。从1993年到1997年是我转型管理的过渡期,之前我是一个纯粹的技术人员,之后我完全成了一个管理者。1993年
底四通利方成立,我担任总经理。1997年四通利方公司的改组和结构调整告一段落,也就是在这一年我写下了最后一行商业代码。后来在新浪做的完全是管理工
作。这个转变过程一开始我是抵触的。我不愿放弃这个手艺-比如你是一个舞剑的高手,结果要你把剑挂起来去做别的事。转到另外的领域,万一不能成,再回来,
也是很冒险的。后来我就采取所谓的"甜柠檬心理"-不得不吃的时候,柠檬也是甜的。当我不得不接受管理职责的时候,我就只好乐意接受并品味其中的快乐。一
品味发现其实也不错。就和你第一次喝咖啡,咖啡是苦的、第一次喝啤酒,也是苦的一样。其实你喝多了,就会品味到其中的香醇。
3.转变为管理者方法:
首先,我觉得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就是拜师。所谓"拜师"指的是"一字之师",就是要广泛地拜师。比如在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你可以请他
吃饭,然后趁机把使你最难受的一些东西讲出来,向他咨询。甚至有时候就可以找本公司的员工:"来!给我讲讲,平衡计分卡是怎么回事?"关键是你得放下架
子。这样要比我自己翻书效率高很多。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这种方法的有效,比如一次我在和人民大学的一位管理专家吃饭时,他提到了"敏捷组织"这个概念,这
使我脑子一亮。回来以后我一查,发现这个概念正好和我们的产品很切合。我很喜欢参加一些企业家的聚会活动,在这些场合,你可以得到很多信息,开阔思维。
第二,就是要不断地体会和总结。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边干边学。比如风险投资,当时我在四通利方时拜师都没法拜,国内没有懂这个的人。但我当时隐隐约约知
道一些概念,我就自己创造机会,用了两年多时间终于成功融资。当时我也找了很多专家,但是最大的困难就是这些专家懂国外的不懂国内,懂国内的不懂国外。还
有的懂产业不懂资本,懂资本又不懂产业。我要把他们所有的信息都汇总过来,再加上自己的经验一起做判断。
第三,我觉得很重要的,也值得向那些准备向管理转型的技术人员推荐的是读一些哲学书。我现在越来越感觉自己管理能力的提升和自己看过一些哲学书,进行过一
些哲学思考有关。有一个观点对我影响非常大,就是同构理论。同构理论认为任何体系都存在一种对应关系。你可以用做电路的脑袋去做软件,也可以用做软件的脑
袋做管理。
4.技术人员从哪一个领域入手转型管理容易一些?技术人员首先进入公司的战略层面,从这个层面进入管理比较自然,也容易往上提升。因为技术方案其实是在战
略的统领之下的。我在做中文之星的后期其实已经形成了和微软打打谈谈的竞合战略。在做四通利方的时候我把这种思路贯彻和实践-这是一个战略,并不是技术。
后来的发展包括我怎么运用OEM策略,和微软怎么合作,和PC厂家怎么合作等。
转型成功,技术人员在管理的巨大优势。技术人员虽然转型管理,但应该时刻用一只眼睛去关注技术,因这是你的独特优势所在。2001年我们成立点击科技
的时候,我就想到要做协同软件。当时国际上并没有这样一个行业分类,我甚至不知道这个软件该叫什么。直到2002年我才查到一篇国际上的文章,当中描述的
一类产品和我们的产品很像,所以2002年8月我才正式说我们的产品是协同软件。到这两年,协同软件开始热起来了。如果我不是搞技术出身的,我就很难有这
样的眼光。我知道哪些是可行的。如果没有技术背景,我就很难从技术和产业两个方面来判断。
管理新理念--我理解的技术型“管理”
我所理解的管理前提条件:谈这个问题,是基于自己的体验和认识,而不是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或理论探讨。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作为纯技术人员;第二阶段是作为一个6人的技术组长,主要精力集中在技术和任务模块分工;第二阶段是作
为一个20多人的项目经理角色---负责与项目发起人确立项目,与研发.应用开发部门大约80人左右的管理;第三阶段就是一个公司的技术经理阶段。在这三
个阶段中,对于管理的体验有以下感想。
第一个阶段,管理采用的方式是:言传身教,以组长,技术精湛的作为榜样,称兄道弟的管理;到了后期,开始学会了项目、计划和进度控制,最总要的是:已经开
始不在开发前线冲杀了,开始通过其他人来实现目标了;这是最原始的管理,也是大部分技术出身者的管理模式。
第二个阶段由于变换了环境(管理的人多了,事情多了,而且自己是一个新人,需要依靠大家),因此采用的方式是将以前的经验、思考和获得的理论(通过书本和一些培训)融合后,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的;
第三个阶段,我还没有经历这个阶段或者到达这水平,但我可以理解为: 确定战略(产品战略)、组建和培养管理团队、制定规则并且推进规则的执行。
上面就是新浪网原总裁兼CEO与我,给自己******同事的意见与建议。总之,要转型成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要一步步的积累经验,脚踏实地,戒骄戒躁,成功迈向优秀管理人的门槛!
阅读(1658) | 评论(1)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