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351757
  • 博文数量: 1144
  • 博客积分: 11974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12312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5-04-13 20:06
文章存档

2017年(2)

2016年(14)

2015年(10)

2014年(28)

2013年(23)

2012年(29)

2011年(53)

2010年(86)

2009年(83)

2008年(43)

2007年(153)

2006年(575)

2005年(45)

分类: LINUX

2010-12-01 13:01:13

将普通表转变为分区表、索引分区,及与无分区前的查询效率比较 收藏
 
Oracle的普通表没有办法通过修改属性的方式直接转化为分区表,必须通过重建的方式进行转变,下面介绍三种效率比较高的方法,并说明它们各自的特点。
方法一:利用原表重建分区表。
步骤:
SQL> CREATE TABLE T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表已创建。
SQL> INSERT INTO T SELECT ROWNUM, CREATED FROM DBA_OBJECTS;
已创建6264行。
SQL> COMMIT;
提交完成。
SQL> CREATE TABLE T_NEW (ID, TIME) PARTITION BY RANGE (TIME)
  2  (PARTITION P1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4-7-1', 'YYYY-MM-DD')),
  3  PARTITION P2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1-1', 'YYYY-MM-DD')),
  4  PARTITION P3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7-1', 'YYYY-MM-DD')),
  5  PARTITION P4 VALUES LESS THAN (MAXVALUE))
  6  AS SELECT ID, TIME FROM T;
表已创建。
SQL> RENAME T TO T_OLD;
表已重命名。
SQL> RENAME T_NEW TO T;
表已重命名。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COUNT(*)
----------
      6264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1);
  COUNT(*)
----------
         0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2);
  COUNT(*)
----------
      6246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3);
  COUNT(*)
----------
        18
优点:方法简单易用,由于采用DDL语句,不会产生UNDO,且只产生少量REDO,效率相对较高,而且建表完成后数据已经在分布到各个分区中了。
不足:对于数据的一致性方面还需要额外的考虑。由于几乎没有办法通过手工锁定T表的方式保证一致性,在执行CREATE TABLE语句和RENAME T_NEW TO T语句直接的修改可能会丢失,如果要保证一致性,需要在执行完语句后对数据进行检查,而这个代价是比较大的。另外在执行两个RENAME语句之间执行的对T的访问会失败。
适用于修改不频繁的表,在闲时进行操作,表的数据量不宜太大。
 
方法二:使用交换分区的方法。
步骤:
SQL> CREATE TABLE T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表已创建。
SQL> INSERT INTO T SELECT ROWNUM, CREATED FROM DBA_OBJECTS;
已创建6264行。
SQL> COMMIT;
提交完成。
SQL> CREATE TABLE T_NEW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PARTITION BY RANGE (TIME)
  2  (PARTITION P1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7-1', 'YYYY-MM-DD')),
  3  PARTITION P2 VALUES LESS THAN (MAXVALUE));
表已创建。
SQL> ALTER TABLE T_NEW EXCHANGE PARTITION P1 WITH TABLE T;
表已更改。
SQL> RENAME T TO T_OLD;
表已重命名。
SQL> RENAME T_NEW TO T;
表已重命名。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COUNT(*)
----------
      6264
优点:只是对数据字典中分区和表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没有数据的修改或复制,效率最高。如果对数据在分区中的分布没有进一步要求的话,实现比较简单。在执行完RENAME操作后,可以检查T_OLD中是否存在数据,如果存在的话,直接将这些数据插入到T中,可以保证对T插入的操作不会丢失。
不足:仍然存在一致性问题,交换分区之后RENAME T_NEW TO T之前,查询、更新和删除会出现错误或访问不到数据。如果要求数据分布到多个分区中,则需要进行分区的SPLIT操作,会增加操作的复杂度,效率也会降低。
适用于包含大数据量的表转到分区表中的一个分区的操作。应尽量在闲时进行操作。
 
方法三:Oracle9i以上版本,利用在线重定义功能
步骤:
SQL> CREATE TABLE T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表已创建。
SQL> INSERT INTO T SELECT ROWNUM, CREATED FROM DBA_OBJECTS;
已创建6264行。
SQL> COMMIT;
提交完成。
SQL> EXEC DBMS_REDEFINITION.CAN_REDEF_TABLE(USER, 'T', DBMS_REDEFINITION.CONS_USE_PK);
PL/SQL 过程已成功完成。
SQL> CREATE TABLE T_NEW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PARTITION BY RANGE (TIME)
  2  (PARTITION P1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4-7-1', 'YYYY-MM-DD')),
  3  PARTITION P2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1-1', 'YYYY-MM-DD')),
  4  PARTITION P3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7-1', 'YYYY-MM-DD')),
  5  PARTITION P4 VALUES LESS THAN (MAXVALUE));
表已创建。
SQL> EXEC DBMS_REDEFINITION.START_REDEF_TABLE(USER, 'T', 'T_NEW', -
> 'ID ID, TIME TIME', DBMS_REDEFINITION.CONS_USE_PK);
PL/SQL 过程已成功完成。
SQL> EXEC DBMS_REDEFINITION.FINISH_REDEF_TABLE('YANGTK', 'T', 'T_NEW');
PL/SQL 过程已成功完成。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COUNT(*)
----------
      6264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2);
  COUNT(*)
----------
      6246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3);
  COUNT(*)
----------
        18
优点: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在大部分时间内,表T都可以正常进行DML操作。只在切换的瞬间锁表,具有很高的可用性。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对各种不同的需要都能满足。而且,可以在切换前进行相应的授权并建立各种约束,可以做到切换完成后不再需要任何额外的管理操作。
不足:实现上比上面两种略显复杂。
适用于各种情况。
这里只给出了在线重定义表的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详细的描述和例子可以参考下面两篇文章。
Oracle的在线重定义表功能:http://blog.itpub.net/post/468/12855
Oracle的在线重定义表功能(二):http://blog.itpub.net/post/468/12962
 

二、索引分区的概念 及建索引方法
 
索引分区是在您建立了表分区后,要建索引就必须是建立索引分区。分2大类:一类是把索引信息建立在各个分区上,这叫局部索引分区(或叫本地索引分区)。另一类是把索引集中起来,叫全局索引。
1、局部索引又分2类。
建立方法:

create index ind_1 on dept (deptno)
local
(partition d1 ,
 partition d2);
 (1)局部前缀索引分区和局部非前缀分区。如果您拟建立的索引的首个字段,和进行分区时的range列一样,那就是局部前缀索引分区。
 优点是:理论上(我认为的),比方说您以年代为range分区,2007年一个分区、2008年一个分区,然后您又在这个时间列上建立了局部前缀索引分区,那么ORACLE就会直接利用这个区上的索引仅进行这个分区上的搜索,所以效率会很高。
在我建立的2000万的表中进行查询,实践是,这个局部前缀复合索引的花销cost是5,而没有分区前是4。当然这也无所谓了。又进行了其他几个查询,其cost都相差无几。
(2)局部非前缀索引。如果您建立索引的列的首个字段不是range列,那么就叫局部非前缀索引。
优点是:如果您查一个电话号码,它在每年都会出现,当您要count汇总时,这种索引就会同时把这几个分区进行并行处理查询,速度理论上要快。
但我的试验比较令我失望:我建了一个2000万的无分区的表,然后把这个表又复制了一遍,进行了6个分区。但结果在对某列进行查询统计时,如果在一个分区,两者速度相差不大,分区的查询速度是:0.25m,无分区的查询速度是:0.065m。但在我期望的跨区统计时,分区的第一次统计时间是:61.875m,第二次是:10m;而无分区的表仅为:3.703m。
2、全局索引。
建立方法:
create index ind_2 on sales (amount_sold)
global partition by range (amount_sold)
(partition d1 ,
 partition d2);
因为全局索引的首个字段必须是range字段,所以就无所谓前缀和非前缀了,都是前缀。
经过试验,我觉得建立全局索引的速度要略逊于局部前缀索引。
也可能是我的能力问题,现在觉得建立分区还不然不建立索引。如果大家能给我解惑。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fengyun14/archive/2008/02/12/2088905.aspx
阅读(1322)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Range partitioning

下一篇:分区表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