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07-08-01 23:33:13
第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的各项经济指数继续给出一个信号——中国经济可能出现过热势头。
针对上半年的中国经济状况,央行上周末继续就利率水平和利息税进行调整。
那么,中国的经济目前究竟处在怎样一个状况?是已经过热,还是处于过热边缘?本周,本报和读者一起分享三位活跃在中国经济前沿的专家的看法。这些看法仅代表专家本人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议题一:又一次通货膨胀?
【引子】
6月的CPI增幅超过了4%,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猪肉等食品价格的上涨。这些生活消费品的价格上涨,是否说明,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通胀后,再次遭遇通货膨胀?
茅于轼:不能说明通货膨胀情况的存在
部分生活品价格上涨的表象,不能说明通货膨胀情况的存在。虽然有的东西价格在上涨,但同样的,有的东西价格正在回落。以石油为例,由于石油进口的关系,石油的价格涨了很多,本应该引起通货膨胀,但实际上没有。这是因为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在提高,压制了通货膨胀。
同样,现在猪肉价格上涨,是由粮食价格上涨直接影响的,特别是玉米,本来玉米主要用来做粮食和饲料的,而现在被用来生产燃料。这会引起猪肉的价格上涨,但是燃料的价格会相应下降。
仲大军:中国确实正在通货膨胀
实际上,这一轮通胀的苗头在2002年就已经出现了。虽然目前生活消费品的价格引起了关注,但是,中国更严重的问题是资产通胀。资产通胀的特征是:其他消费品价格不涨而带有资产性质的消费品价格上涨。
对于中国来说,资产通胀是通货膨胀在新形势下的一种新形式,它的实质是富余货币更多地涌入资产性的消费品和投资品中去。资产通胀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议题二:CPI能否反映经济过热
【引子】
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的CPI增幅已经超过了4%,上半年的平均数据也已经突破3%的界限。CPI一直被看成是经济冷热的指标之一,就最新公布的数据,三位专家有各自不同的判断。
茅于轼:不能说中国经济就过热了
尽管6月的CPI增幅已经超过了4%,但是仍然不能说中国经济就过热了。物价指标是反映经济过热的一个指标,但并非惟一的、充分的指 标。经济过热肯定会引起物价上涨,但CPI增幅即使达到4%,也不能单一反向证明经济就是过热了。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动力仍然十分明显。
仲大军:目前的CPI正是中国经济过热的证明
而且,真实的CPI可能还要高过公布的数值。由于房价、教育费等属于居民的重大开销没有纳入CPI的统计,所以当前很多的涨价因素没有纳入CPI的统计范畴,因此这一数据也就很难真切完整地反映出当前的物价水平。
曹凤岐:经济过热问题确实到了应该引起注意的时候了
CPI能够反映我们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正在增大,也就是说,不能确切地说已经经济过热,但是,经济过热问题确实到了应该引起注意的时候了。
议题三:宏调手法和力度如何把握
【引子】
CPI增幅超过警戒、经济增速超出预计、外贸顺差继续增加、房产投资和股市投资仍然火热,以上种种,都在说明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那么,目前的宏观调控做得如何?政府还应该在调控中做些什么?
仲大军:宏观调控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很重要
任何调控政策都有两面性,这是辩证法。关键是我们如何发扬其积极一面,抑制其消极一面。比如,国家发行1.5万亿国债进行国外投资,准备彻底抑制国内经济过热。但这容易损耗国内活跃的经济。我们现在应该保住国内资源,而不应该把国内资源大举投到国外。
财政部门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该补的补,该贴的贴。发行国债是可以的,但是也可考虑用在国内。比如给农民补贴,给养猪户补贴,以及用在 另外一些社会保障事业上。特别是通货膨胀导致的贫困人口,他们现在吃饭和住房都很成问题,国家应该把钱用在他们的生活保障上,而不应该全部投资在国外。
茅于轼:政府不应该过多介入到市场
中国的宏观调控不同于美国。实际上,中国的宏观调控很大程度上在就一些微观层面进行调控。宏观调控是需要的,但不能集中在微观层面。国家应该对货币供应量、财政收支等宏观问题进行调控。另外,由于对微观层面的关注,政府往往过多介入市场。
应有适当的宏观调控,政府不应该过多介入到市场。举例来说,现在中国有很多国家垄断性行业,都是非市场准入的,也就是说,很多投资基本上是垄断的。国家过于保护有些垄断国有企业,显然是不利于市场健康的。
曹凤岐:政府需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
政府需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引导消费,注意控制投资。
目前的经济状况是,大量资金涌入股市,而不是进入到实体经济中,这并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延续性。
另外,政府应该更关注农村市场。在具体工作方面,政府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压缩投资需求,另一个是增加能够引起足够消费欲望的供给。
在货币政策方面,政府也有一些工作可以进行。继续保持稳健,而稳健的同时需要偏紧一些。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扩张性稳健和紧缩性稳健的区别,现在应该使用紧缩性稳健政策。
议题四:利率、汇率调整频率 是否过快?
【引子】
上周末,央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于这一次的货币政策调整和未来的相关政策,专家们有各自的看法。
曹凤岐:不应有过于快速的调整速度
此次加息完全是意料之中。货币政策主要针对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CPI涨幅过高,其二是投资有过热倾向,其三是外贸顺差相当大。
这次加息不是直接针对股市,只是在心理上对市场有所影响。炒股快速致富的故事,仍然会刺激百姓将存款挪到股市。
央行此次调整有一定警示作用,同时给人们一个心理预期,即今后如果通胀压力更大,流动性过剩控制得不够好,央行可能会继续动用包括提高 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在内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央行不应该有过于快速的调整速度。如果利率调整幅度过大的话,外资可能会更快进入境内吃利差。这反而会加大人民 币升值压力。
茅于轼:在汇率调整上加大步伐
央行这次加息是符合预期的,之前也有大量这方面的估计,而且近期物价上涨很快,加息对物价上涨趋势将会有所遏制。央行应该在汇率调整上 加大步伐。人民币的汇率调整如同追赶兔子的乌龟。汇改从两年前开始,但是,汇率调整的速度像乌龟在爬,而人民币实际汇率的上升却像兔子的速度。政府希望兔 子中途睡着了,乌龟虽然慢,也能够慢慢赶上来。没想到兔子没睡着,还在高速前进。结果是官方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差越来越大。表现为出口猛增,外汇储备也不断 攀升。
人民币真实价值不断攀升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快速上升。由于自主研发能力的加强,社会分工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全面完善,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升,表现为经济增长率比较高。下一步,政府应该认识到人民币升值的自然趋势。
仲大军:继续提升汇率和利率
实际上,我国这几年来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可以归纳到货币政策和汇率问题。以房价为例,房价上涨的部分原因在于外部输入的货币量过多,人民 币汇率和利率偏低,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保值、升值,使这一稀缺资源充满了投机性。所以,就眼前经济过热的局面来看,政府应该积极调整货币政策,继续提 升汇率和利率。
议题五:会否遭遇经济危机
【引子】
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中国是否有可能遭遇经济危机?
茅于轼:中国遭遇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除了1990年和1991年,中国近年来的经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增长速度。这就说明中国的经济有很强的动力,经济发展的潜力还没有用完,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现在有一个可能,就是金融方面可能出现问题。这主要指的是银行坏账,虽然今年以来,这个问题很少被提到,但并不等于已经得到了解决。包 括国有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都出过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坏账的规模并没有减少。银行犯罪近年来有所加剧。还有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过去两个月以来, 银行存款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过去的存款增长一直是大于GDP的增长的,现在却出现了负增长,这种情况会威胁到银行安全。存款下降的原因,除了不少存款转移 到了房产和股市投资外,不少大额存款被直接转存到了国外。
仲大军:中国已经存在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局面,就是外来的东西太多。比如,外部资源太多,外部热钱太多。而且这些外来的东西都不是以投资为目的,而是以投机为目的。在投机资本大量存在的情况下,经济承担的风险就会增加,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就加大了。
曹凤岐:中国没有发生类似亚洲金融危机的风险
排除掉由突发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金融危机,例如由战争等因素导致的危机,如果是类似亚洲金融危机的情况,至少短期内,中国没有发生类似亚洲金融危机的风险。
(转自 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