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IT业界
2016-12-27 16:38:05
今年7月份, 我参加了一个集团组织的名字叫“创意过山车”的培训。这个三天半的培训集中在一个问题上, 就是“创新之歌该如何唱”。 这个会之后,我们又有几个月的时间反复思考和实践这个话题。 昨天和前天两天, 集团有组织了“创意过山车”的跟进培训。 大家交换了这一阶段的各自思考。 我们一起做了一个不错的总结。
我个人在整个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所以在这里把在培训中心得, 自己这段时间的思考,和班级同学讨论, 以及这段时间内在集团内外得到的一些启发综合起来。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创意过山车是一个英国培训公司now-here (发音是No-Where,网址是,)设计的一个培训。 这个公司的口号是“Breakthrough by design”。 也就是他们认为革命性的突破不是一个偶然的过程, 而是一个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设计出来的可以传授,学习,和再现的过程。 而创意过山车这个培训就是引导和激发大家创新能力的一个培训。
其实这个课程里没有提供一个关于创新的定义。 我们大家还花了一些篇幅去讨论什么是创新。 但是我觉得“Now-here”网站本身的用词“Breakthrough”其实是更好的一个词。 这个词翻译应该是“突破性的进展”。 那么什么是突破性进展呢?我觉得我在布朗读博士时候的导师给我的一个描述很形象(好像也是他听来的)。他当时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巨大的圆圈,几乎占据了整个黑板。 他说这是我们人类知识的已知世界, 然后他在这个圆圈上画了个铅笔头大小的一个小小的尖, 他说这就是你做博士研究之后所期望给我们人类已知世界带来的突破。而这些小小的突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类认知的新疆界(the new frontier of our cognitive world)。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科学研究。
从我导师的这个描述可以总结出两点: 第一,Breakthrough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世界的穿越。 第二, Breakthrough是一个在巨大积累的基础上的一个迸发, 是对全人类认知的拓展, 而不是一个对外来技术的引入或者是对已知世界的推导和组合。
事实上人类对科学研究是有系统的研究和方法论的(参见维基百科条目:)。 简单来说就是先从学习已知世界的理论入手, 然后做科学观察, 然后对观察到的现象做理性的解释, 然后在认真思考为什么我们现有的理论不能解释某些问题, 思考之后提出假设, 然后是论证,重新实验观察和论证,最终形成新的理论而对现有的理论形成突破。
今天,我们的教育科研也是引导我们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的。 这是我们每个做技术人缺省的思考方法。 而事实上我们在工程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也是属于这个类别的。 也就是说我们遇到工程问题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查文献, 而不是立马就去创新。 不过这里我想顺便提一个现象:就是我们有的同学在日常的研发的过程中, 经常不查文献,甚至不打听一下其他BU在做什么就直接发明一个新轮子的问题。 同样,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个别同学不去试图理解我们的系统或者是现象之后的本质, 而是通过暴力的手段(如重启,加机器,改参数等)试图来消除症状。这些都是对科学方法的藐视,他自己或者是后来的同学是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的。
而创意过山车试图传授的不是上面提到的科学探索的方法论,而是另一种维度上探索的方法论。 这背后的理论依据是这样的: 我们人类的认知有四种: 理性的(Rational,如读书学习),感性的(Feeling, 如对他人情感了解),直觉的(intuitive,如突来的灵感),和本能的(instinctive,如音乐家的手指练习)。 科学探索属于理性的学习。 而创意过山车主要试图传授的是在直觉上维度的对已有认知的突破的方法。 它不是对其他维度上的探索的取代, 而是一种补充。 大家有可能说做技术的人又不是靠直觉, 好像是做业务的人才需要在诸多未知的情况下要拍脑袋做决定。 其实不然, 做技术,尤其是技术管理的同学实质上要在很多感性和直觉层面的问题上做决策。比如说我所在的部门AliExpress所面临的海外的各种类型的法律,政策,竞争环境和商业风险很多都是极难在短时间内做一个理性的解读的,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是需要做直觉型的决策的。就是从技术本身来讲, 很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源于一个灵感。这里面最著名的恐怕就是牛顿的苹果树了。
而做直觉决策的手法其实自古以来就有。 我们祖先使用的占卜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直觉的决策。 起源于中国的道教强调世界万物由道而生。而这种道也是可以探寻的(即“道可道”)。而在西方,乔布斯更是把禅宗理念实体化到了每个人手中并且依然在潜移默化全球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