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农业部组织专家对中国农业大学承担的“保护性耕作在防治农田风蚀和扬尘方面的作用研究”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通过听取项目成果汇报、审阅项目鉴定材料、质疑答辩和深入讨论,形成以下鉴定意见: 一是项目组提交的鉴定文件齐全完整,符合科技成果鉴定的有关要求;项目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影响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尘暴的“尘源”以及保护性耕作在减少农田风蚀方面的作用,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和沙尘暴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基于长期试验,发现农田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尘暴的主要尘源,,该发现将对我国调整沙尘暴的防治方法和策略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三是研究明确了作物留茬高度、秸秆覆盖量、土壤扰动程度等防治农田风蚀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指标,提出了适合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研制了相应的配套机具并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对该类型区制定保护性耕作技术规程和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四是在北京郊区、冷凉风沙区、环京津风沙源区、农牧交错地区等北方典型风蚀区,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野外定点观测和风蚀风洞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可以减少农田风蚀40%~70%,可有效减少来自农田的扬尘。 五是在国内首次研究京郊农田风蚀对北京大气环境PM10排放的贡献,证明保护性耕作在防治农田风蚀与扬尘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少来自农田的PM10排放量。项目成果在促进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北京市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和大气环境治理方面已经发挥出明显作用。 综上所述,鉴定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项目成果鉴定,并一致认为项目研究成果整体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以农用拖拉机为动力的用于农田风蚀试验的野外风蚀风洞为国际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