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8124
  • 博文数量: 16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28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4-11-14 17:43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5年(2)

2014年(14)

我的朋友

分类: 信息化

2014-11-15 14:05:56


126年,“德国制造”由劣到强

彻底摘掉“无耻”标签 同步成就国家崛起
  德国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国家?虽然世界各国对德国印象并不完全 
相同,但“制造业大国”肯定是答案之一。根据此前德国驻华使馆3公布的调 
查结果,中国网友(37.3%)对德国印象最深的是其“牛气十足的工业制造业” 
。金属加工微信将带您追溯一下历史,还原最初的“德国制造”内涵。实际 
上,126年前,“德国制造”的标牌却是英国人故意贬低德国商品的主意,没 
想到造就了百年后掷地有声的质量品牌。
  100多年来,无论是一战和二战前,战后重建,还是应对全球经济危 
机,即便美英趋之若鹜追求“金融神话”时,德国始终坚守立国之本,也因 
此成为在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西方国家。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 
主任丁纯说,“德国制造”在百年的起起伏伏中走到现在,根本上说靠的是 
勇敢接受挑战,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强大自己,而这也正是现在刚走向世 
界、面临转型的“中国制造”所应学习的。German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Metamorphosis 01

德国机械制造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有人说,“德国制造”126年的历史就像一个童话
  德国的企业家在19世纪中期开始被英国人称为是最卑鄙的工业间谍。 
他们的产品被当作廉价处理商品在英国本土及殖民地倾销。为了保护本国 
产品的利益,英国议会通过商品法案,在德国产品上打上耻辱的印记“德国 
制造”,这个令德国人尴尬不已的决定却出人意料地激起了德意志帝国工业 
界令人震撼的反应。
  他是一个友好、优雅和风趣的人。他在英国伦敦自称为施鲁普先生, 
在那里的工商业界受到热情欢迎。这个德国绅士风度翩翩地参加伦敦工商 
巨头的聚会,向主人家介绍自己“个人对钢铁产品感兴趣”,英国企业家并 
没有对他产生戒备心理,反而详细地向他介绍了英国最新的钢铁生产流程 
。但这些英国企业家不知道,这个深藏不露的德国人却在品着威士忌,抽 
着雪茄聊天的时候,轻松地窥探了英格兰的顶尖技术,以便在德国生产类 
似的产品。
  这个在英国化名行窃的技术间谍,后来被英国情报机构发现,原来是 
来自德国莱茵河畔的工业家阿尔弗雷德·克虏伯。这个钢铁大王来自埃森, 
后来制造了著名的克虏伯大炮。他不是去英国刺探技术情报唯一的人。不 
过,不是所有的工业间谍都能像克虏伯先生那样高贵优雅而轻松地获得大 
不列颠的技术情报。有的德国人行为恶劣,自然不能如愿以偿。比如一个 
叫荷西的德国人就曾对英国的一家炼钢厂的主管进行逼压,要他说出厂里 
最先进的工艺流程。当然,英国人不会吃这一套,就派人去报了警。然而 
在警察到来之前,这个荷西已经逃之夭夭。
  为何会发生如此情况?如果我们把当时英国与德国的工业发展状况相 
比较,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当时,经过18世纪的工业革命,英国工业已 
经高度发展,成为世界科技的标杆。相比之下,德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农 
业国,其科学技术几乎相差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距离。
  “无耻之尤”,这就是当年德国人在英国人眼里的形象。不少德国人几 
乎是肆无忌惮地复制英国产品,制造二流质量的商品,并以倾销的价格流 
入英国及其海外市场。在德国,当时工人工资低,工作时间又被资本家无 
限延长,这使得商品成本非常低廉,其价格在世界上具有强势的竞争力。“ 
价廉货次”,就是对当时德国不少产品恰如其分的写照。
  当时,英国谢菲尔德公司生产的剪刀和刀具在市场上具有最高的声誉 
,谢菲尔德的刀剪都是用铸钢打造的,经久不坏,被称为最锋利而又经久 
耐用的刀具,所以价格不菲。德国索林根城的刀具剪子制造商假冒这个名 
牌,把自己的产品也打上英国“谢菲尔德”或者“谢菲尔德制造”的质量检查 
印章出口国外。然而,他们的模仿产品,却是用铸铁打制的,看起来和谢 
菲尔德的产品相似,可是,无论是锋利还是坚硬的程度都不能与之相比。
  这件丑闻曝光后,英国人再也不能容忍德国人的这种卑劣手段了。英 
国的企业家们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运动。首先是谢菲尔德刀具生产商在 
伦敦发起抵制德国无耻行为的运动,他们要求所有来自德国的产品,必须 
贴上“德国制造”的标签。后来,在1887年4月23日,英国国会通过了《商 
品法》(Merchandise Act),并把这个条款写了进去。从那时起,所有德 
国产品要进入英国本土或殖民地市场,都必须打上“德国制造”的印章。英 
国商人们希望用这样的印记来吓退消费者,让他们对德国产品嗤之以鼻, 
转而购买英国产品。
  1887年的8月23日于是成了“德国制造”的诞生日。“德国之声”称,从 
126年前的那个日子后,德国人争气地让自己销售到世界各国的产品比当 
地货的口碑还要好,100多年来,德国源源不断从中获益,任何一件“德国 
制造”产品“都像一块热气腾腾的蛋糕”,受到各国的欢迎。《南德意志报》 
称,“德国制造”126的历史就像一个童话。它也是德国在二战后崛起的密码 
,欧债危机中仍“一枝独秀”的答案。
从“厚颜无耻”到“光荣之源”

  “德国制造”给德国百年来持续不断的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也引发不少 
国家的羡慕。《纽约时报》称,德国的强盛关键来自于制造业。美国《外 
交》杂志曾刊登担任过美国财政部长顾问及奥巴马政府汽车产业首席顾问 
的史蒂文·拉特纳的文章,文章标题就是“德国成功的奥秘——欧洲的制造业 
强国能给美国什么经验”。
  时隔百年,如今已经基本放弃制造产业的英国深陷金融危机,英国媒 
体面对德国稳健的发展也望洋兴叹。英国《每日电讯报》称,和英国、西 
班牙相比,德国不仅经济增长仍然强劲,而且其失业率甚至不到英国、西 
班牙等国的一半,这让债务危机缠身的欧洲各国不得不唯默克尔领导的德 
国政府马首是瞻。
克虏伯的工业帝国
  英国人对德国产品的抵制,以及若洛克斯教授对德国产品所做的毁灭 
性评价,都引起了德国人的彻底反省。后来的10年间,大多数德国公司都 
铭记了若洛克斯教授的话:“用质量去竞争”,对自己的产品严格进行质量 
把关,设计上敢于创新,加上德国工人阶级的吃苦耐劳,成就了德意志帝 
国经济史上的伟大转变。这个世界上“最无耻”的伪劣产品生产国展开了一 
场为质量而战斗的战役。
  这年春天,钢铁大王克虏伯像平常一样,骑马到工厂。他身材高挑瘦 
削,头戴折叠帽,身穿紧身夹克,脚着齐膝马靴。从位于埃森湖边,那座 
拥有269个房间的王侯规格的胡格尔山庄,一路小跑到10公里开外那座属 
于他的钢铁帝国。
  远远地,“克虏伯族长”已经看到了他的帝国,被黑烟和蒸汽笼罩着。 
40多个水塔和烟囱高高地伸向烟雾弥漫的天空。其中,有的烟囱比埃森大 
教堂的钟楼还高。相比之下,这个在德国不算小的城市仿佛也成了克虏伯 
工厂的附属物。在他的工厂里,有1.2万多名工人上班。工厂拥有工厂专用 
的煤气和抽水站,以及消防队和警察。还设有一家医院,一些商店和自己 
的专用铁路。在厂房里,工人在融化生铁,锻造用在铁轨上的车轮和轴承 
,用生铁铸造曲轴和大炮。工人们在炎热、臭味、嘈杂和肮脏的环境里工 
作。特别是在高炉旁工作的人,必须要承受高温,而在另外的厂房里,由 
于要开天窗,让空气流入,又非常寒冷。在车间里,用大钳子夹着装满沸 
腾铁水的坩埚浇注时,铁水常常会烫伤甚至烫死人。不过,这些工人都愿 
意在克虏伯工厂工作,因为这里的福利好。

German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Metamorphosis 02
尽管如此,员工问题总是克虏伯的一块心病。他的工厂从一开始就不断地 
招募员工。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派职员到各个地区招募。1855年,他在 
埃森郊外的工厂还只有704名员工。
  当时,埃森是个不大的城市,住房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没有人有 
足够的资本来开发房屋。于是,埃森人就把马厩、工具棚和阁楼租给工人 
。1840年,这个城市平均每8个人住在一两层的房屋里,到了1865年,有 
的地区这样的房子已经挤了18甚至24个租客。
  住房紧缺,使这里很难招到工人。没有工人,工厂就无法发展。于是 
,克虏伯于1856年在厂区修建了一批住房,房租和伙食费都非常低廉,可 
以容纳200个工人。这些有点像军营的住房非常狭窄,而且住宿规章制度 
也非常严格:每个人必须遵守住房纪律和制度,饭前必须洗手。
  到了1863年,克虏伯的工人住房已经扩大了6倍,可以容纳4200多人 
。这个生活区有9幢大楼,包括144套住房,每套住房有3-4个房间。煤气 
和用水都是由工厂自己提供。这样的住宿区形成,给工厂带来新内容。对 
克虏伯来说,工厂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同时也是一个生活和命运的共同体 

  1887年,克虏伯的工厂已经雇用了1.2万名工人。这些工人工作辛苦 
,每天工作11个小时,工作环境恶劣,多数人在高炉前工作,因为高温和 
灰尘,他们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但是,他们相信在克虏伯公司的工作稳 
定,工资、面包和住房都有保障。

German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Metamorphosis 03
位于我国厦门胡里山炮台的28生克虏伯大炮
  克虏伯特别注意产品质量,他多次去英国考察,不仅为公司引进了技 
术,还学到了英国人的一套企业管理方法。他认识到,要提高产品质量, 
必须提高生产者的素质。他在提高工人的福利的同时,还对工厂实施严格 
的管理。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生产有序进行。而产品的质量有严格的检查 
,生产产品的工人的行为也受到严格监督。比如严格的考勤制度,谁迟到 
了5分钟,就会被扣除1个小时的工资,而这笔钱将存入企业的疾病保险基 
金。
  这样,他的企业产品日益多样化,而且质量得到保障,公司经济效益 
不断增长。后来,他公司的名字也成为产品质量的标志。由于他的军工产 
品无论是技术还是质量在世界上都达到领先地位,德国皇帝和其他一些国 
家的首脑都成了他的客户。
  对于技术落后的清代中国,克虏伯大炮是李鸿章的至爱。1871年,他 
到德国访问时,亲自去埃森考察了克虏伯工业帝国,为大清帝国的海军和 
海防订购了300多门克虏伯大炮。
  而许许多多的德国企业就是这样,一步步地为“德国制造”这个品牌注 
入了十足的含金量。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制造 
”崛起的过程同时也是德国现代化和国家崛起的过程。德国是欧洲国家中现 
代化较晚的一个,而且身处欧洲中部的德国,没有多少地缘优势,却能在 
100余年的时间里数度崛起为世界强国,很关键的原因之一就是一直坚持 
以高质量的制造业为本的道路。在德国,民族国家的形成、现代化过程以 
及在世界地位的确立基本上是同步完成的。金属加工微信,内容不错,值 
得关注。
“我们至少还在做东西”

  西班牙记者安赫尔一向关注经济领域,近来他与记者聊天时连连发出 
感叹,西班牙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民主化改革以来一度发展很快,当时 
西班牙一些工业也崭露头角,在纺织机械,甚至在航天机械制造业领域都 
曾在世界占据显要位置。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挣钱轻松、利润更高、 
来钱快的第三产业、建筑和房地产业成为西班牙人的选择。从1997年底到 
2008年初,西班牙房价平均年增长10%,有些年份的增长幅度甚至达到 
30%。大量投资从工业抽离,使西班牙制造业逐渐萎缩。
  确实,当美英等西方国家纷纷把制造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外包,自 
己转向来钱更容易的金融业时,德国仍将主要精力放在制造业产品质量与 
技术水平的提高上。正是这种制造业立国的发展战略,不仅让德国保持了 
较高的就业率,促进了德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使得德国具备了 
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坚实产业基础。在《每日电讯报》相关报道后,有英 
国网友留言称,当年英国首相布莱尔曾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询问德国经济成 
功的秘诀,默克尔回答说:“我们至少还在做东西,布莱尔先生。”

German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Metamorphosis 04
除了对制造业的坚持外,“德国制造”长盛不衰还在于“质量”和“创新”。事实 
上,早在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上德国产品被视为廉价的劣质品时,德国 
学者就开始呼吁工业界清醒过来:占领全球市场靠的不是廉价产品,而是 
质量。20年后,英国罗斯伯里伯爵1896年就表示,“德国让我感到恐惧, 
德国人把所有的一切……做成绝对的完美。我们超过德国了吗?刚好相反, 
我们落后了。”
  德国大众公司一名工程师对记者说,“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不是 
检验出来的。如果能关注每一个细节,就可以实现零缺陷的目标。”这样的 
“质量”意识甚至体现在德国家庭中。在德国,许多家庭主妇煮鸡蛋要用量 
具精确量出水的容量,下面条同样要用天平秤面条的分量。美国《新闻周 
刊》曾在题为“众厂之厂”的文章中感叹,“‘德国制造’之所以称霸世界,是 
因为德国人能把普通的金属敲打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
  在另一个以质量闻名的“制造大国”日本,记者看到,人们对宝马、奔 
驰等德国车同样充满向往。《日本经济新闻》称,英国产业革命带来了世 
界工业大发展的契机,但是真正将世界工业制造推向高潮的是“德国制造” 
。从造船、钻探机械制造,到高速列车、地铁、汽车、飞机等的制造,德 
国从来没有离开过世界前三名的位置。日本的高速铁路最初也是引进的德 
国技术。
  在欧盟企业研发投资排名中,前25位就有11家是德国公司。不少德国 
中小企业都有自己领先世界的技术。德国克拉斯集团是一家农业机械制造 
商。人们印象中这类机械傻大黑粗、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克拉斯集团生产 
的联合收割机由卫星和激光提供精确导航,实时的感应器可以测算每一平 
方米的产量,并且即时调整下个季节施用的种子和化肥量。

German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Metamorphosis 05
尽管该收割机每台标价40万欧元,比其他国家的同类收割机价格高1/3, 
但从美国到澳大利亚的大农场主们仍趋之若鹜。德国伍尔特公司只生产螺 
丝、螺母,但产品的应用上至太空卫星下到儿童玩具,年销售额达到70多 
亿欧元。
  在调查中,中国网友认为德国制造业对中国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有网友留言说:“如果不是德国制造业率先走进中国,我们几乎不知道我们 
离世界那么遥远。”
“德国制造”会被中国收购吗
  近来,由于受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德国对“德国制造”有不少担忧。 
特别是近来“中国制造”频频传出收购“德国制造”的消息,更令不少媒体紧 
张。德国新闻电视台就以“中国购买‘德国制造’”为题报道说,凭借低欧元汇 
率和欧债危机,拥有充足资金的“中国制造”的触角已经伸向德国企业。德 
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称,很多拥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德国制造”品 
牌面临永远消失在历史中的困境。
  实际上,“中国制造”的崛起令德国人心态很复杂。一方面,“中国制造 
”此前集中于低端,需要大量德国机械产品。德国管理学大师赫尔曼·西蒙 
曾自豪地称,“中国或许是世界工厂,但德国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另一 
方面,当“中国制造”真正开始向高端进发时,不少德国人忧心忡忡,还有 
德国企业要求政府对来自中国的产品严加管控。在近年来的德国各大商品 
博览会上,中国参展产品被德海关等部门指责仿冒而没收罚款的事件屡屡 
发生。

German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Metamorphosis 06

德国高铁

“当我们今天对中国人嗤之以鼻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德国人先前也做 
过同样的事儿,”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经济史教授迪特尔·齐格勒接受德国媒 
体采访时坦承,126年前,德国产品质量是否真的差不好说,但德国当时 
劳动力成本低,的确有竞争优势。德国《世界报》在题为“‘中国制造’走向 
世界顶级品牌”的文章中称,中国产品被认为廉价低质的时代越来越成为过 
去,很多中国企业重视质量,力图打造世界顶级标牌。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产品 
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因此制造业的兴衰往往超越了产品本身,必须更重 
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收购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手段 
,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市场竞争中的输赢取决于企业和国家本身。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和德国同样经历了货币大幅升值,两国以出口为 
导向的经济同样面临巨大压力。但与日本不同,德国没有紧紧盯住汇率, 
逼着企业在压力下不断挖掘潜力,自我改造,结果“德国制造”至今能够领 
先世界。丁纯认为,实际上,塑造“德国制造”的严谨和与时俱进等民族性 
格都是在竞争压力下养成的。

 

 

阅读(62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