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NLAB是专注网络创新技术的先锋媒体和实践平台,涵盖SDN、NFV、CCN、软件定义安全、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等相关领域。提供新闻资讯、技术交流、在线实验、行业分析、求职招聘、教育培训、方案咨询、创业融资等多元服务。
分类: IT业界
2015-02-02 13:47:27
编者按: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在整个世界网络产业中所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中国扮演的角色已经日趋重要,作为中国三大通信巨头的中国移动,不仅在通信产业里取得优势,在NFV领域同样走在时代的前列。
据中国移动官方消息,1月30日,在NFV技术研讨会上,中国移动携手合作厂商成立中国移动OPNFV(Open Platform for NFV)实验室,该实验室是亚洲目前唯一的OPNFV实验室,将为业界提供一个国际化、开放的测试环境。
中国移动OPNFV实验室的首批合作伙伴包括: DELL、HUAWEI、HP、Intel、Quanta、Red Hat、Spirent、Wind River、ZTE。
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NFV三大国际标准组织的主席等嘉宾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五年磨一剑:亚洲首个OPNFV实验室成立
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是IT与CT技术结合的产物,NFV采用虚拟化技术,改变了传统电信网元从硬件到软件都由单一厂商实现的方式,网元以纯软件的形式运行在通用虚拟化平台上。 这将有利于实现敏捷的业务上线和功能迭代、分层的设施管理和网络维护、动态的资源调度和设备节能。NFV将让网络建设、维护的成本更低,并能缩短新业务上线及升级时间,更好地提升用户满意度。
1月30日,由中国移动牵头,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主办的NFV (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即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他表示中国移动一直是技术创新的坚定支持者和有力推动者,始终坚持不断优化革新网络和业务,积极倡导产业合作共赢。NFV将成为未来网络中基础性的关键技术,对整个网络产生重大影响。从2015年开始,中国移动也将从顶层设计,引入方案,实验试点,标准化等各个方面全面展开工作,迎接这次变革。
作为业界最早进行网络功能虚拟化研究的公司之一,中国移动早在2010年就已在DSN项目以及C-RAN项目中与合作伙伴研究在虚拟化平台上运行网元软件的方案。2012年,中国移动作为发起人之一在ETSI成立NFV ISG。2014年, 中国移动作为共同发起方在Linux Foundation中成立OPNFV项目并担任董事,并与合作伙伴共同牵头在3GPP SA5成立虚拟网络管理项目。目前,中国移动在NFV技术研究中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包括完成Nano Cell网关的NFV产品研发、在VoLTE网络建设中启动vIMS试点工作以及对EPC网络进行虚拟化研究等。
现场,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宣布中国移动成立OPNFV实验室,OPNFV董事长Prodip Sen为实验室授牌。
据黄晓庆介绍,中国移动OPNFV实验室将为芯片商、设备商、云系统商、网元软件商等提供一个开放的、标准的测试及集成环境, 满足OPNFV在功能、性能、可靠性等各个技术角度的测试需求,未来将涵盖接入网、核心网、承载网、传输网、数据中心等电信网络的各个方面。
各自为阵到共赢群英会:中移动推NFV产业合作
目前,NFV产业领域百花齐放,芯片厂商、技术设施厂商、虚拟化厂商、网元软件厂商对NFV都有不尽相同的理解。李正茂表示,NFV的成功需要业界各个公司以及相关组织之间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希望本次研讨会成为业界合作的桥梁,推动各方共赢。会议期间,中国移动还专门组织产业各方探讨运营商在NFV时代转型以及如何进行系统集成的问题。
包括ETSI NFV ISG, Linux Foundation OPNFV项目以及3GPP SA5三大NFV国际标准组织主席出席本次研讨会并分享各自工作计划,其中 ETSI NFV ISG将着手制定架构与接口、可靠性、安全等方向的标准,OPNFV提出将在今年3月发布OPNFV产品第一版,3GPP SA5将在年内完成3GPP网络中NFV网管的研究与相关标准的制定。
除了中国移动、AT&T、德国电信、NTT DOCOMO、意大利电信、Orange等关注NFV领域的运营商外,会议还吸引了华为、中兴、诺基亚、爱立信、上海贝尔等电信设备商。此外,一些非传统电信设备公司以及创新公司也积极参与研讨,如ARM、HP、广达、Wind River、Oracle、Affirmed、绿网等。业界普遍认为,2015年将是NFV国际标准走向成熟、NFV产品逐步落地的关键年。
转载自:
本文来源于。如果您对本文感兴趣,可参与以下互动方式获得更多实时资讯。另外我们网站也有大型企业招聘平台,里面有很多优质的岗位,有意者请查看详情。
如果您对本文感兴趣,可参与以下互动方式与作者近距离交流。
(1) 微博()
(3) QQ群
SDN研究群(214146842)
OpenDaylight研究群(19424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