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6117
  • 博文数量: 15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35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4-09-12 12:40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5年(6)

2014年(9)

我的朋友

分类: 信息化

2014-09-19 19:35:48

作为一个在德国读完一个工科diplom(还是在Sven盛赞的学校之一,谢谢夸奖),拿了若干家Sven赞过的TU博士offer的学生来讲,首先我爱我的母校,感激母校给我的教育和资源,我永远为我的母校骄傲,无论她在国际排名榜上掉到多少位。
这么多年来我也习惯了在各国朋友面前报出母校的名字之后欣赏对方迷茫的眼神——不要紧,反正因为我,至少我现在就读phD的program里,所有人都认为我母校的教育是杠杠的。


但是我想很诚恳地说一句:各位留德华们,母校要热爱,现实也要正视。


说德国大学吃亏在专业覆盖不全上,那MIT怎么解释?说德国大学吃亏在不在英联邦国家,那ETH怎么解释?说专业排名高,不妨自己去看看哪怕是机械工程,德国大学的排名是不是如想象的那么辉煌,电子和计算机就别提了。产研结合=发不出paper都拿来当个理由说……更别说日本,中国,一票欧洲小国,甚至北朝鲜都在榜单上有一些令人骄傲的纪录或进步,难道放眼世界,凡是搞排名的都是仇恨德国人的?难道全世界就德国大学最委屈?


德国大学的现状是,拥有大量世界一流~二流的院校(看top50很难看,看top500可就风光无限了),但是缺乏顶尖院校,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德国整个高等教育的模式所必然导致的。这一情况未必就是耻辱,但如果想要改变这个情况,必然意味着整个高等教育界的大改革——对,德国已经着手在做了。


影响德国大学在各类榜单上竞争一线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平均主义




这里一个是指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平均主义,一个是指学校内对学生的平均主义。




前者体现在:缺乏对个别大学的重点扶持,官方资源过于平均地流入许多所一流大学,亦使得其中任何一所都缺乏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实力。这一点德国官方已经有所认识,并且开始推行精英大学的计划。(其实真想拼顶级大学的话,有精英那么十所八所的力气,集中精力砸一砸LMU和TUM,新一代的牛剑都砸出来了。)


后者体现在:学校给学生分配的精力非常平均,耗费了大量精力和中等学生死磕,一方面淘汰率极高导致中上等学生缺乏精力和底气自由发挥,另一方面师资大量花费在折腾中等学生到底过还是不过上面,缺乏对优等生的重点栽培。


不得不指出一个残酷的事实:全世界的顶尖大学,学生质量上的reputation都不是靠中等生打出来的,而是靠优等生……许多顶尖大学给予优等生的资源之丰富是难以想象的,楼上许多说德国大学教育好的,我不得不说,对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德国大学的教育确实扎实一些,相对比较少出现“水过”的现象,毕业生更有保障,但对于有余力的优等生,其重点培养的力度远远低于一二流的美国大学。


平均主义的好处是,德国的大学生in general质量是不错的,这也是德企喜欢要德国毕业生的原因——相对有保障。
但平均主义的坏处是,顶尖的人才很容易就被虚耗掉,甚至埋没掉了。而一所学校要出成绩,总是要指望这些顶尖人才的作为的。


我想通过楼上一些同学的描述,大家已经能够看出来,包括一线投行在内的工作单位,要人是倾向于美国ivy league+top10这样的配置(最好的那些研究生院也有这个倾向,当然他们的short list和投行不完全重合),这里面一部分的原因是:那些投行和研究院要的是顶尖学生,他们在乎的是一所大学能把尖子生拔得多高,而不是一般的毕业生质量有没有保障。


2)自我封闭
总的来说,德国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并没有太惨不忍睹。但相比于这个国家应有的学术实力,国际地位,意识形态来讲,就有点低得令人发指了。


国际化程度偏低主要在这几个方面削弱德国大学的学术影响力:


2.1)语言不通+旧学制变态 = 国际生源不足 = alumni网络在国际舞台上极其薄弱


语言不通这个没办法,学制这个现在德国已经在拼了老命地改了,真是可喜可贺。旧学制不仅仅是吓退了许多留学生,逼疯了许多留学生,最糟糕的是,导致德国的基础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博士)的衔接模式完全无法和国际接轨,严重伤害了国际学生参与德国科研,以及德国学生参与国际科研的热情。反倒是post-doctor这个级别的人才流动要上规模得多。


alumni的重要性不需要多说了,令我惊讶的是,“国际化对大学的重要性”这么人尽皆知的事实,对德国很多大学生来说都不是常识。我不止一次在和很优秀的德国学生交谈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仍然认为大学国际化仅仅是人才短缺的国家补充人才的方式,而不能意识到人才的全球流动本身带来的巨大积极意义。


2.2)晋升制度坑爹+年轻教授缺乏助力 = 对青年科研领袖缺乏吸引力 = 科研活力下降+后备力量薄弱
这个(前一半)不是我说的,而是德国人,堂堂正正LMU出身,最后投身MIT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Wolfgang Ketterle公开表示的……K教授当年被MIT看中,获得了大量的科研起步上的帮助,使得他迅速搭建起需要的实验设备,并且做出了辉煌的成果。后来K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被问到德国和美国的科研环境哪个好,人家直接说了,美国的AP制度确保大量活力充沛的年轻人能够获得领导科研小组,自由选择课题的机会,同年龄段的德国科研生力军绝大部分没有这么好的机遇。当然机遇也意味着压力,实力强大的K教授喜欢AP制度,换了另外一拨人,又不会这么想了。


不要说美国是怎样丧心病狂地用AP制度挖掘各国科研人才并榨取他们的价值,连近在咫尺的ETH也没有松手啊,稍微对科研圈里的动向了解一点的人都知道ETH从德国挖人下手有多狠吧?同样的,地处欧洲的ETH还能从美国吃进相当一部分优秀人才,但德国大学即使吃进来了,也腾不出位子留人家。在我的领域,我不止一次听到优秀的中青年教授表示“ETH如果有机会去,非常值得考虑”,德国呢?目前还没有听到任何一所学校产生这么大的吸引力。这里面有经费的差距,但绝不止经费的差距。
  盈禾国际
2.3)经费短缺+思维惯性 = 不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 国际影响力下降+科研活力下降


关于经费很多人都吐槽过了,这里主要说德国大学的思维惯性。


很多教授自己年龄也不小了,他们不是没有好成果,也不是抗拒发paper,实在是跟不上形势。国际学术界的通用语言是英语,无论哪个领域,想加入国际学术交流,必须养成英语作为第一工作语言的习惯;同样的,学术交流的主要媒介也是英文的学术期刊。德国有很多大学paper数不高,并不是像楼上有些人说的,做的都是工厂的东西发不出来(工业中使用到的技术,一般是比科研晚的,如果一个国家某个领域绝大多数的“科研成果”都是工业成果,那……),而是还有大量的paper发在了德语圈子里。


我们中国也有很多学校,文章喜欢发在本国期刊上,自己数得不亦乐乎,国际上基本搞不清楚数的都是些啥。很悲剧的是,德国很多大学也在干类似的事情……虽然可以想象德语期刊的质量比国内的期刊高,但……你发在那里,外人看不到啊!!!
阅读(196)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