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37103
  • 博文数量: 71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99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4-08-22 17:11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4年(71)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其他平台

2014-11-04 17:37:11

渔梁坝前怀徽风 

         若是来安徽歙县旅游,一个地方必然要去,那就是被人美誉为“江南都江堰”的渔梁坝,它位于古徽州府城歙县以南3公里。曾辉煌一时的徽商抵钱塘、下扬州都要从这里起步,堪称徽州商人“梦开始的地方”。如今,渔梁村蜿蜒的青石街巷、孤寂的粉墙黛瓦,两边鳞次栉比的老宅,都印证着这座水运商埠昔日之繁华。
  歙县,明清时期为徽州府所在地,徽州与杭州、南京、上海等外界的联系全靠新安江这条唯一的黄金水路。渔梁村因紧靠新安江而应运而生,成为当时徽州最繁华的水运商埠和商业街区。这里曾是商人、水手、脚夫云集之处,为各类货物的中转之地。
  “渔梁坝”,这一古代水利工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坝长143米,底宽27米。每逢春夏水涨湍流沿三道水门飞泻而下,波涛水声轰鸣,水花四溅,雪浪排空,十分壮观。大坝是用重达数吨的花岗岩砌成。据说,当年徽商最兴盛之时,码头上时常停靠着300余艘大小船只。可以想像,宽阔的新安江上千帆竞渡,挑夫与商人穿梭在码头与商行之间,令人惊诧“这一繁华竟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皖、浙、赣三省交界处。重峦叠嶂,烟云缭绕,河流清澈,可耕土地稀缺,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据明万历《歙志》载:“长老称说,成、弘以前,民间稚朴少文,甘恬退,重土著,敦愿让,崇节俭”,这样的百姓不太适合经商,说明当时徽人经商现象还不普遍。而到了成化、弘治年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歙人郑氏劝其丈夫经商时曾说:“乡人中经商的十人就有九人,你怎么能因顾家而不去经商?”可见在歙县,从商已形成一种社会风尚。“新安多游子,持筹遍九州”。徽商出行的势头,犹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故坊间有谚语“无徽不成镇”。明隆庆年间,“歙人聚都下者,已以千万计”。徽商经营盐、布、粮、茶、木、典当、文房四宝、瓷器、丝绸、纸张等行业,迅速发迹。古代徽州商人何以抱成一团,成为中国叱咤风云财雄势大的商帮?其实有两个致胜秘诀:即外儒内商的商业道德,宗族势力和宗法制度。
  徽州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里,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徽商大多“贾而好儒”,以儒家的“诚”、“信”、“义”、“仁”的道德说教为其赢得了商界信誉,也是其经商成功的奥秘所在。徽商不仅以宗族作后盾增强其商业竞争力,还利用宗法制度在商业贸易中寻求宗族的支持。他们在故乡建宗祠,在外地到处建会馆。这些会馆有店铺、仓库、码头,为本帮商人经商提供方便。徽州人还十分重视培养子弟读书做官,并把这一条列为家典族规之首:“族中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膏火……”徽州巨族不惜以重资办书院学塾,徽商源源不断输送资金捐办学校。使徽州成为“东南邹鲁”。
  徽州人少小背井离乡,外出经商,足迹遍及天涯,令人唏嘘不已。而古代徽州商人“梦开始的地方”就在这渔梁坝前……

阅读(118)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