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8764
  • 博文数量: 36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46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4-08-14 17:24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4年(36)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云计算

2014-08-25 09:54:18

仿佛总有这样一种观念:收藏是有些年纪,有钱且有闲的人的爱好。而眼前这个坐拥满满两书房藏书与旧物,在无锡古旧书刊收藏界小有名气的藏家顾群涛才三十出头,他供职于新区一家外资企业,工作之余还经营着无锡地区好评数最多的网络古旧书店――梁溪古旧书店,日子过得充实忙碌。顾群涛爱好收藏与家乡无锡有关的古旧书刊和老照片,收集整理这些充满地方特色的旧物,几乎占用了他所有的业余时间。
  顾群涛说自己最初接触旧书刊,是因为他家附近、上学途中有几个旧书摊,每次路过总忍不住停下来翻看,遇到喜欢的或者觉得有价值的就买下来,日子久了,就和摆旧书摊的人熟络起来,对旧书有了更多的了解。2007年,一间他常去的特价书店关张,店内书籍便宜处理,“当时我没多想,只是感觉很多有价值的书打折下来实在太便宜了。”那天,顾群涛从晚上一直挑书挑到凌晨4点多,叫了辆赶早市的农用三轮车,满载而归。因为那次“冲动”的购书经历,家里一下子被书挤占,于是他处理掉多余的副本,在上开了家店,“一来可以腾出空间,二来可以‘以书养书’。”
  顾群涛对无锡乡帮文献的关注,始于他偶得的一本《寄沤书巢藏书目录》手稿本。开始时,他并不知道这寄沤是谁,只是觉得是手写本,内容又都是书目,就买下来了,但一直没细细翻阅。直至2004年,他在《江南晚报》上读到一篇《江南名士刘继增》,才知道手中的这一本正是刘继增的手稿本,“我能得此乡贤之手稿是何等的缘分,是何等的幸运!”为了不再与这样的“宝贝”擦肩而过,顾群涛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和家乡有关的古旧书刊,工作之余,他探访深乡僻壤,蹲守废品收购站,在许多为别的藏家所不屑的地方,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如果当时没能及时把它们抢救出来,很多珍贵资料就会被当成废纸,被碎成纸浆了。”十几年过去,顾群涛的收藏已经小有规模。《无锡杂志》是他最得意的藏品之一。这份由薛明剑等创刊于1923年的杂志,以提倡地方市政、教育、实业为主旨,兼载各种小品文字,并请当时名士,如黄炎培、康有为、黎元洪等题写刊名,第三期起,每期都会选择一个主题探讨,如“教育号”、“实业号”、“礼俗号”等。“这本杂志印刷精良、资料翔实,当时在国内颇有影响,但由于散佚严重,现在了解的人并不多,其实它就像一面后视镜,让我们了解无锡的过去,了解当时无锡人生活的不同侧面。”顾群涛说。《无锡金匮县志》、《锡山景物略》、《锡山先哲丛刊》、《扇面大观》……也都是顾群涛的得意之藏,他说,收藏整理家乡文献,让他有了许多有意思的发现,对无锡这座城市,也有了越来越深的热爱和理解。
  收集古旧书刊的时候,顾群涛还“顺便”收藏了数千张民国至80年代初的无锡老照片――旧书里时常夹着被主人遗忘或丢弃的照片、信函、票证……偶尔能有些意外之得。“如果说文字中的老无锡是抽象的、平面的,那么老照片中的老无锡,就是鲜活的、立体的。”顾群涛举了几个例子:例如民国时,不少老无锡崇尚中西融合的审美,民国婚纱照典雅优美;而到了文革时期,“不爱红装爱武装”成了年轻人的时尚,婚照也要拍得“根正苗红”。许多充满时代色彩的地名也凝固在了老照片中,例如文革时期鼋头渚叫“东风公园”、梅园叫“大寨公园”、蠡园叫“红旗公园”……顾群涛常常会把老照片中的无锡和今天的无锡做一番对比,他说看老照片和读旧书刊一样,是一场“纸上的旅行”,在时空之中自由穿越,有一种别样的快感。
  随着收藏数量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顾群涛为一些文化机构提供了许多老无锡的史料。他收藏的老照片也常被地方书刊报纸所登载,被一些展览所展用。去年,顾群涛的部分藏品还被编入《无锡民国时期教育档案文献联合目录》,这些都让这位业余藏家很有成就感。谈到未来的打算,顾群涛说他正试着根据自己的发现写一些关于地方史料的小文章,“我很喜欢岱峻老师的一句话:‘今天的新闻未必可以写进历史,而既往的历史恰恰有大量的新闻’,故纸堆里埋藏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家乡故事,是一座历史与文化的富矿。”(文章分享自@
阅读(477)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