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8769
  • 博文数量: 36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46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4-08-14 17:24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4年(36)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云计算

2014-08-15 10:11:22

作家与译者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界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今年的上海国际文学周,亦将“文学与翻译:在另一种语言中”作为主论坛的论题,邀请不同语言背景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共济一堂、各抒己见。于12日下午举行的论坛没有让满场听众失望,嘉宾们侃侃而谈,多有高论。作家和翻译家现场掐了起来,而诗人们则展示了翻译的“神作”。
  作家翻译对掐“美”“丑”
  当天下午,主题论坛在开始时出了点小状况,拟定的主旨演讲嘉宾奈保尔表示自己对这一安排并不知情。主持人随机应变地以现场问答的形式,与奈保尔交流,但效果并不理想。好在随后的论坛环节渐入佳境。嘉宾们大致以小说和诗歌为分野,分成两组先后上场,首先亮相的是小说组。
  在泛泛地谈论了一阵之后,现场很快擦出了火花。当时嘉宾们在讨论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还是更追求美感,法语翻译家马振骋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不同情况应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他说:“就像一个美女,守身数十年那是坚贞;如果是一个丑女,大家就会觉得她是没人要。”
  这一比喻引起了匈牙利作家艾斯特哈兹·彼得的极大兴趣,他问马振骋,如果原文是个丑女,马振骋会怎么办。马振骋回答说,那就不翻译了,反正丑女也没人爱看。艾斯特哈兹追问,如果原文本身是美的,但其中也有丑的部分,那又如何处理?马振骋说,他会做适度的美化。两个人的位置原本就紧挨着,话筒就在两人之间递来递去,语速越来越快,音调也有提高的势头。但艾斯特哈兹不依不饶地问:“如果丑的部分是作者的一种表演,是故意的呢?”马振骋再次作答说:“就像马戏团里的小丑或者戏剧里的丑角一样,如果他表演的丑能引起共鸣,那就不是丑,而是美了。”也许是被问得有些不耐烦了,这时马振骋反问:“你又怎么知道作者是故意的卖丑呢?”眼见着话题一步步脱离了论坛主题,大有发展为争辩的势头,艾斯特哈兹略带揶揄地说:“您赢了。”
  艾斯特哈兹与马振骋的这场小论战,与俩人的角色不同有很大关系。身为作家,艾斯特哈兹直言不讳地说,他喜欢写一些没法翻译的句子,这构成了不同语言的独特性。很显然,这对翻译家工作形成了巨大挑战。不过另一位中国翻译家、“天书”《芬宁根的守灵夜》译者戴从容倒是认为,这种“不可能完成的翻译”正是改革传统翻译观念的一次契机。以往“信雅达”的翻译标准,着眼于作者“说什么”;但现代主义文学讲究的是“怎么说”。她以《芬宁根的守灵夜》为例说,如果只是把《芬宁根的守灵夜》的内容翻译过来,中国读者会认为这是部不入流的小说;只有把它“怎么说”也用中文表达出来,才能还原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
  翻译对文学乃至文化影响深远
  作家与翻译家的不同见解,在其他小议题上也有体现。例如,作家叶兆言认为,不同文字有不同的习惯表达,译者可以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注解来说明问题。但法国语言学家、翻译家帕斯卡尔·德尔佩什坚称,除了翻译处女作的第一次例外,自己从来不加译者注。
  好在作家与翻译家还是可以愉快地一起玩耍的,因为他们在另一个重要议题上达成了一致:翻译在文学乃至文化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兆言说,从细处说,自己看的文学作品,有八九成都是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他们这一代的中国作家几乎都是如此;从大处说,中国文学一直有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传统,鲁迅甚至说自己的每一篇小说都有一个外国模版。
  德尔佩什与戴从容则不约而同地从宗教切入,谈到翻译对文化的影响。德尔佩什谈到了《圣经》的翻译、文艺复兴时期对古代典籍的翻译,给西方文明带来的影响。戴从容则介绍说,唐朝时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对骈体文的衰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骈体文很难表达佛经的意义。从语言到文本到观念,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超乎想象。
  难翻译的诗歌反而“更好翻”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诗歌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更难互译的文体,但诗歌组的嘉宾们反而显得融洽。()也许是因为他们大都兼具诗人和诗歌译者的身份;另一方面,嘉宾们普遍认为,诗歌的韵律美更容易成为国际通行的语言,而且诗歌更注重情感的共鸣,反而较少存在“忠实于原文”还是“再创作”的争论。
  美国诗人布伦达·希尔曼现场念了一小段自己为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创作的诗,模仿小鸟以长短不一的语调反复嘤咛着“BP”,而BP正是事故肇事方英国石油公司的首字母缩写。作为主持人的留美学者兼诗人黄运特立即指出,《诗经》首篇开头就是“关关雎鸠”,同样是模仿鸟叫。时隔千年、分居大洋两岸的诗人,不约而同地用了同样的手法,这正是诗歌超越语言的魅力之一。
  来自中国台湾的诗人陈黎则举出了另一个颇为有趣的例子。他创作的诗歌《战争交响曲》,第一页是满屏的“兵”;第二页逐渐稀疏,开始“兵”字多,后面“乒”和“乓”越来越多;最后一页则全是“丘”。陈黎解读说,诗歌的意思是:士兵们“乒乒乓乓”打了一仗,断手断脚,最后全化成了丘上的坟墓。他和翻译家太太都认为,此诗结合了会意与拟声,不可能译为西文。所以陈黎诗集的英文版中,唯独这首诗是未经翻译,以汉语的形式存在的。万万没想到,后来真的有高人给出了英文神译作:a-man(一个男人)、ah-man(人啊)、ah-men(人类啊)、amen(安息吧)。
阅读(219)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文革”旧书特殊价值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